標題: 楞嚴經說什麼
Jill (彌陀山莊)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UID 2
精華 48
積分 25364
帖子 1560
積分 16870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8-10-19
 
發表於 2009-4-12 00:53  資料  短消息  加為好友 
楞嚴經說什麼


《楞嚴經》又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楞嚴經是諸佛之秘密寶藏、修行奇妙之門、解脫迷悟之根本。其經專門開示直指清淨一味如來藏真心。此真心本自靈明清淨,廣大無邊,平等如如,絕諸名相,聖凡一體,生佛相同。迷則生死茫茫,悟則頓超輪迴。 《楞嚴經》是大乘佛教的一部單譯經,歷代佛經目錄都把《楞嚴經》歸入大乘密部。因為它不屬於般若、寶積、大集、華嚴、涅盤這五大部中的任何一類,也與《法華》、《維摩》、《勝鬘》及菩薩一類的大乘經有明顯的區別,同時,在《楞嚴經》的卷七里面主要講述如何建立道場,如何念誦神咒的種種儀軌,佛還宣示了楞嚴神咒,開示了神咒的種種法力。因此,一般來說《楞嚴經》在分類時就被劃入大乘密部經類。但它的中心思想卻是關於清淨一味如來藏真心以及諸法實相、萬法一心等與諸多大乘顯教的學說相同的思想。它既有明顯的相容並蓄的包容特點。又有般若經諸法性空的思想。還包含有華嚴的三界唯心和十方諸佛,以及十地等菩薩修行的種種十法階位的內容。並且法華中的諸法實相,開權顯實的思想和涅盤經的關於佛性的學說,以及禪定、律儀、咒等大乘佛教關於修行方面等等內容都盡攝無餘。《楞嚴經》以其重理論和實證的經義,成為大乘佛法解證並行的至寶,開啟了佛教理論和修行兩方面並重的寶庫,實為極為圓融的佛法經教。古德有:「自從一讀楞嚴後,不看人間糟粕書」的說法,可見其重要性所在。 

《楞嚴經》經名的全文,在一切佛經中,是最長的經名。『大』——是說明此經內容廣大不可思議,過去未來和現在,天地萬物盡宇宙都包括在其內。『佛頂』—— 『佛』字是印度文『佛陀』的略稱。『佛陀』的含義是『覺』。佛證到了宇宙間最高的智慧成果,所以稱為『頂』,這裡用『佛頂』來比喻本經。就是說此經中所講的道理,最高最深奧,好比佛的頭頂,沒有任何理論能夠超越之上。『如來』——是『佛』的另一種稱號。如果有人證到佛的境地,就和過去所有的佛一樣,沒有高下之分別,猶如過去的佛再來一般,其實是不來亦不去。『密因』——宇宙萬事萬物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因果』二字。即常言說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明天我們要想結成來日的佛果,今天就首先必須先種下成佛的因(種子)。這個因高深微妙,非是一般人所能理解。因為不能理解,所以認為是一種秘密,其實,諸佛從來沒有秘密,有秘密是因為我們沒有智慧,不能理解罷。

『修證』——『修』就是一種行為。我們既然明白了這個高深微妙成佛的道理,就必須按照道個道理結合行為去實踐它,這個實踐的過程就名為『修』。不但要『修』,而且還要從『修』當中去『證』到最後的結果。這就名為『修證』。

『了義』——『了義就是真實的道理;『不了義』就是方便的說法。進一步說『了義』就是能夠徹底通達宇宙人生的真實義理,但這個不在語言文字本身。『諸菩薩』——『菩薩』是印度文『菩提薩埵』的略稱。『菩提』的含義是『覺』,『薩埵』是有情,合起來就是『覺有情』。但一切眾生都因無智慧而迷惑於生死中,不能出離。我們一發成佛的心就是菩薩,『諸菩薩』就是指發各種心處於不同層次的眾菩薩。『萬行』——普通的凡夫,發心修行,出離生死。經過『菩薩』的階段,直到最後證到佛果。這中間有千差萬別不同的道路,謂之『菩薩萬行』。

『首楞嚴』——《涅槃經》裡釋迦釋迦牟尼佛世尊解釋『首楞嚴』三字的含義說:『首楞嚴者,名一切事畢竟,嚴者名堅,一切畢竟而得堅固名首楞嚴』。這是說的什麼意思呢?即是說窮盡天地萬物宇宙人生的本源,從而證到永恆堅固不壞的結果,這也是我們學習佛法的最終目的。『經』——『經』字有三個意義:一者『永恆不變』,二者『方法』,三者『道路』。即是:『這是一條走向永恆不變的道路的方法。』 在法滅盡經上說:『末法時代,楞嚴經先滅。其餘的經典,逐漸而滅。』宣公上人菩薩講楞嚴經時曾經說過:「在佛教裡,所有的經典,都很重要,但是楞嚴經更為重要。凡是有楞嚴經所在的地方,就是正法住世。楞嚴經沒有了,就是末法現前。楞嚴經是佛的真身,楞嚴經是佛的舍利,楞嚴經是佛的塔廟。所有的佛教徒,必須拿出力量,拿出血汗來擁護這部楞嚴經。。可見,《楞嚴經》義理的極端重要意義。 

楞嚴經的內容,直指真心本來面目,說明四種清淨明誨,又有二十五聖各述圓通風光,還揭示了五十陰魔的境界。文詞簡奧、義理幽深,是佛自證之境。真如本性,無生無滅,本來如此,本無修證,亦無迷悟。然我們凡夫俗子迷真逐妄,遂沉淪生死六道輪迴苦海,不得出離;如果想從此返妄歸真,必須知道這個真心在哪裡,才能依真而行之。我佛慈悲,故以此《楞嚴經》,建立一味清淨法界如來藏真心為體。並依此一心,建立三觀,再修此三觀,還證一心。故云:一切眾生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此三觀之體,正是所謂常住真心性淨明體,即是一真法界如來藏心是也。此藏心具有三義:一是空如來藏、二是不空如來藏、三是空不空如來藏。 空如來藏者——謂此藏性其體本空,無一法可得。其體空淨,了無色相,又名真空。如來為觀者先示真心以為能觀之體,能觀此體名真空觀。(經名奢摩他)此七徵八辯,都是抉擇真妄,明言妄非真之理,從而說明五蘊身心不有、世界本空,以破我法二執,盡顯本覺真如,以至最後會歸藏性,真妄和融,顯示妄即是真,從淺至深,總顯空如來藏理。總之,一真法界如來藏心本無生滅亦無諸相,只因一念不覺而產生無明妄念,又因此無明而生起三細六粗、四大六根種種萬法,而此萬法其實唯心所現,本無所有,僅是一心,心體圓明,實離一切相。故《心經》曰:色即是空。故名真空。作是觀者名真空觀。

我們學習佛法,學習《楞嚴經》,第一步應該知道這個道理,從而知道世界是依緣而起,無有實際,更無一法可得。 不空如來藏者——謂此藏體雖空,但是具有恆沙稱性功德,大千萬象,莫不包含。藏性雖空,而能隨緣顯現十界依正之相,相即是性,以性起故,名不真空。如來為觀者示此藏性以為能觀之體,能觀此體名不空觀(經名三摩地)。此從因執著相狀難悟本性,說三種相續開始,進一步分析生起之由,聲明循業發現之義,總顯不空之體。我們所處根身器界一切諸法既是一心,心體本來圓明,清淨若是,能夠周遍法界,隨緣而顯現。然此則諸法當體虛空,如幻不實。故《心經》曰:空即是色。故名不空;作是觀者名不空觀。

所以,學習佛法的第二步是不能頑空,應該知道因果報應真實不虛,緣起的當下還是要依緣的。 空不空如來藏者:謂此藏性其體清淨,能應能現,所謂法爾如是。說明此藏性其體清淨圓明,因為本身清淨所以是非相。又因為本身圓融,能現萬法,所以非不相。非相非性,就叫空不空。因為沒有相所以是空,因為沒有自性因緣而起,所以不空,非即非離,不落兩邊,平等如如,名曰中道;如來為觀者示此藏性以為觀體,能觀此體名中道觀(經名禪那)。中道觀圓融,不起分別。如果依此寂滅一心觀照萬法,萬法法爾當體寂滅,因為寂滅故名為空,又因為知道緣起性空之理,所以又曉得不空。所以,在生活、工作應物待人之中如如平等,不起分別,唯觀一心,湛然不動,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心無牽掛,任運自然,作是觀者名中道觀。

因此,學習佛法的第三步是要懂得中道之義理,圓融無礙,借境(修)心,能做到這一點,萬法都可唯我用,又何來種種煩惱分別之爭。 以上三體,雖有不同,其實是一,舉一即三,但我們普通之人因佛建立真心指迷而不能實際了悟,終有執著真心如來藏之名相之憂,未及一心之源,故難契圓融之旨。凡夫之心,總是分別對待,不是有,就是無,不是對,就是錯,不是好,就是壞,不是大,就是小~如來藏心,實無分別,如果沒有所謂凡心,則沒有所謂如來藏心。故佛開示所說藏性之理如此深妙,我們不能個人所知心而測度,世間邏輯語言更不可以表達。






  
             嗡嘛呢 唄咩吽        
頂部



本站資源,歡迎引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彌陀山莊 - 專門弘揚彌陀淨土法門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