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法音集裡的佛教典故 : 一月布施 道學者鑑
Jill (彌陀山莊)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UID 2
精華 48
積分 25364
帖子 1560
積分 16870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8-10-19
 
發表於 2008-12-15 21:25  資料  短消息  加為好友 
法音集裡的佛教典故 : 一月布施 道學者鑑

一月布施
  
  從 前有一貧窮的人家,素來好善樂施。有一天,見到比丘來化齋的時候,他順將蒲萄架上的一穗蒲萄,恭恭敬敬的獻上了比丘。這時比丘說道:「汝已一月施矣!」 那貧人接著說:「今我只施一穗蒲萄的區區之意,大德何言一月之施呢?」比丘答曰:「此一穗蒲萄,在一月前,汝已有布施之念,並且猶念念不斷。因此,我說汝 已一月施矣。」

按:由上面這則故事看來,我人布施之物,或可有時間斷,但布施之心念,不可暫時中斷,必得要念念相續的想念布施。如是,才能於無形中培植你的菩提種子。



道學者鑑
  
從前有甲乙二僧,皆勤心向學,遂結為知交。未幾,甲僧往他方學教,朝夕精研,幾易寒暑,學得滿腹經論。由是儀表非凡,卓爾絕群,每開講席,聽眾總是濟濟一堂,辯才無礙,口若懸河,道俗無不欽重。

一日,乙僧從他方來訪,二人相見之 下,不勝欣喜,於是彼此共敘三十年來離別之情。甲僧健談,言必成理,滔滔不絕,有如泉湧。而乙僧沉默寡言,竟無行道。甲問乙曰:「爾我離別多年,今得相 見,理應暢談,各言所得,仁者何以緘默,無所論義?」乙僧對曰:「我素性闇鈍,一無所解,加以不善辭令,有何可論?」甲曰:「既如此一無所解,也可誦一部 經著為心得?」乙答曰:「別後三十年來,唯誦得觀世音經,即《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一卷」。

甲傲然曰:「觀世音經一卷,雖是小孩亦能誦之,何煩仁者? 且仁者自幼出家學道,蒙與我結為莫逆,相誓有成,豈知仁者三十年來,唯學得一卷觀世音經,些許成就,誠如仁者所言素性闇鈍,一無所解。請與斷交,願仁者早 去吧,無增我之煩惱。」

乙曰:「師何言如是?經雖小小一卷,是從佛口親宣,尊敬者,得福無量;輕慢者,罪業河沙。今請我師且勿傲氣凌人,小視經教,寬心待 我為法師誦一遍,而後長別如何?」甲大笑曰.「觀世音經我已講過百遍,何煩仁者鬧我耳聞?」乙曰.「師又何言如是,受持讀誦,佛所稱讚,何言其鬧?何厭其 煩?但請至心靜聽佛語,無得以人棄法。」


於是乙僧親自於庭前掃灑嚴淨,敷設 壇場,壇中定置高座,繞壇數匝,頂禮昇座。是時甲僧見彼敬法之誠,不得不於壇前趺坐靜聽。乙僧方開始聲唱觀世音經經題,頓時異香氛氳,遍滿房宇。及入經 文,天上作樂,雨四種花,樂則嘹喨振空,花則繽紛滿地。是時甲僧心甚愧疚,慚惶萬分,遂嘖嘖稱善,讚歎不已。

乙僧誦完了經,即行下座,禮佛繞壇而退。是時 異香不聞,花亦停散,天樂亦歇,一切恢復如常。於是,甲僧出席往乙僧前接足頂禮,淚涕交連,謝曰:「自愧愚蒙,不識賢能,失禮之處,祈為原宥。懇請大德駐 錫於此,時賜教誨,增我德行。」乙僧答曰:「我本不學無術,一切皆是諸佛菩薩慈力加被而已」。言訖,拂衣長揖悄然而去。爾後甲僧遍處尋訪,竟不知其所之。

  
  按:觀乎以上甲乙二僧之趣事,洵為我人之借鑑。飽學者不可憍慢,宜虛懷若谷,以禮待人。而道高者,切忌稱能,宜學乙僧優柔之風韻。


宿世口業
  

佛在祗洹精舍說法時,有一初發心菩薩,往詣佛所,五體投地,悲淚如雨,請佛開示他宿世業緣。佛言:「汝於拘留孫佛時,出家學道。

日久,道心減滅,當其時有一信心檀 越,四事供養二位法師,極其欽敬。汝於是時,生嫉妒心,並於彼檀越前,說法師過,令檀越對二位法師漸生輕慢之念,斷其善報。以是因緣,汝墮大地獄,若干劫 數,後得為人,五百世中,生盲無目,愚痴無智,常為人之所鄙賤。過是難後,復於五百世中,生於惡國邊地,為下賤人,常為人之所誹謗。幸而今世值佛,業輕障 微,得發初心,當勤念佛,後當生於阿彌陀佛極樂國中,受菩提記。」
  
  按:我們看了這宿世口業的果報,思念那些不明佛法的人,每每見到他人發心齋供僧尼,不免有發出阻撓之言。像這類資性刻薄,昧於業報,而不知三寶大福田的人,對此能不警惕嗎?



疑生暗鬼
  

  某地山中,有一古剎,巍峨聳立,金碧輝映,看來倒是一所規模備具之大海叢林。然而該寺之中,有一偏室,室內時常鬧鬼,鬧得掛單客僧不能安心辦道。因之,全寺僧眾,皆捨而不住。

有一天,忽來一客僧掛搭,知客招呼 送住該房,而語之言:「此房有鬼,常喜惱人,住時稍加留意。」客僧自恃持戒多聞,答言:「小鬼何所能為,設若至時,我能伏之。」即入房住,跏趺而坐。暮時 又有一僧來此求宿,知客亦令進住此房,亦語之言:「此房有鬼惱人,住時小心。」其人亦言:「小鬼豈敢惱怖道人,我當伏之。」

先入者早已閉戶端坐待鬼,而後來者夜暗敲門求入,先入者謂為是鬼,不為開戶,後來者則極力敲門,內者以力拒之。外者得勝,排門而入,內者打之,外者亦打。至旦相見,方知故舊同學。於是各敘疑鬼之情,互愧謝而別。
  
  按:疑有二種:一、疑事;如夜見樹疑為人,見繩疑為蛇等。二、疑理;如以生滅非我之五蘊身心,而疑謂常我等。《成實論》上問:「疑有何過?」答:「若多疑者,一切世間出世間事,皆不能成就。」
  
  又修學佛法者,最忌三疑:一、疑法;謂是法是否入道之門。二、疑師;謂是師是否能為依止。三、疑自; 謂自己根性是否能成道業,若生此三疑,乃為障道根本。疑是信之敵,凡事須用我人己智於先抉擇。擇其善者,須諦信不疑,下定決心進行,未有不如願而達其所 成。質言之,以修學小乘者,至預流果以上方能斷疑。以修學大乘者,至初地以上方能袪疑。由此可見,疑在其縛凡夫之心念上,是多麼難除。所以在六根本煩惱 中,疑為其中之一,於十使內,亦有其分。

  觀夫!人與人之間共同相處,總難免不生 疑竇—誤會,彼此猜忌、諍噪、詆訶,甚至短兵相接。所謂疑心生暗鬼,往往以無為有,或以有為無,真能鬧得天翻地覆,不可收拾。即以上次留公圳分屍案而論, 在真相未白之先,過半人皆疑兇嫌出自柳宅。諸如此類,一人傳虛,萬人傳實之細鉅冤事,不知凡幾。此勸善疑者,遇事務必小心求證,不可猶豫逡巡,自誤誤人。

(作者:守成法師)





  
             嗡嘛呢 唄咩吽        
頂部



本站資源,歡迎引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彌陀山莊 - 專門弘揚彌陀淨土法門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