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臨終助念學習:淨土宗臨終助念理念
Jill (彌陀山莊)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UID 2
精華 48
積分 25364
帖子 1560
積分 16870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8-10-19
 
發表於 2012-1-27 01:33  資料  短消息  加為好友 
臨終助念學習:淨土宗臨終助念理念

臨終助念學習:淨土宗臨終助念理念


(資料來源:東林祖庭)


第一節  臨終助念的基礎理念

一、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

人們經常有這樣的苦惱,再美麗的鮮花也會凋零,雖然很惋惜最後還是要丟棄,人們都期望美好的事物能夠永遠存在,但是我們都明白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再堅固的東西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毀壞,哪怕是一塊鋼鐵,時間久了也會生銹,不斷生銹最後就會消失。

萬事萬物都有成住壞空的變化過程,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人的生命也有生老病死的變化流轉;就連心念也有生住異滅的顯相,所以一切都是無常的,沒有永恆的事物,就如《金剛經》言: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當人的生命快結束時,人生無常的感歎總是令人心酸,可宇宙中,無常卻是萬事萬物變化的規律,佛陀就是在無常中感悟到宇宙人生的真面目,因此只有常常觀照無常才能體悟到佛法的真諦,從而得到內心的解脫,弘一大師非常重視一本經,曾為此經作序言並大力提倡, 那就是《無常經》,這部經是唐代義淨譯法師所譯, 又稱《無常三啟經》、《三啟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無常經》說:
生者皆歸死   容顏盡變衰   強力病所侵   無能免斯者

主要意旨即是闡說老病死是難免的,所以在早期佛教裡,如有佛弟子病重,臨終之際,送葬之時都請僧侶讀誦《無常經》。由經可窺知早期佛教臨終關懷的方法。弘一大師非常推崇此經曾作序言:修淨業者,所宜詳覽。若兼誦經,獲益彌廣。了知苦、空、無常、無我。

下面是《臨終備覽》記載命終之際,四大分解的詳細情形:

人體由「地、水、火、風」四元素所構成,以其遍滿大千世界,故曰「四大」。吾人色身堅固部分,如肌肉、骨骼屬「地」,津液、血液屬「水」,體溫屬「火」,呼吸屬「風」。命終之際,四大隨之分解,其次第如下:

(一)、地大:病者兩頰深陷,面色蒼白,齒現斑點,筋肉顫動,手足抽搐,采任何姿勢皆不適,雙眼難以闔上或睜開,全身無力,壓力自四面而來,遍及全身每一毛孔,乃至五臟六腑,感覺似被一座高山壓扁,逐漸沉沒於海底。心識因激動致錯亂,隨即陷入昏迷。此表色蘊正行分解,地大攝入水大,故地大能力銷鎔,水大能力益顯,病者所見為閃閃發光之幻象。

(二)、水大:全身猶似浸於水中,寒氣逼人,既濕且冷,透至內臟骨髓,外在暖氣亦無法驅寒。因色身內液體失控,故有流淚、流涎、流涕,乃至排泄失禁等情形,遂致眼干、口渴、唇舌下垂、鼻腔塌陷、呼吸急促等情形。其覺受力減弱,苦樂寒熱感交替出現,心識因而模糊、緊張,挫敗感油然而生。此表受蘊正行分解,水大攝入火大,即水大能力消失,由火大支撐意識,濕寒感逐漸為火焰燃燒之灼熱感取代,此時,病者心中所見為煙霧瀰漫之漩渦。

(三)、火大:病者生理機能多已退失,痛苦增劇,驟感烈火焚身,筋骨肌肉因劇痛而僵硬,滿臉通紅,面部灼熱,出息多於入息,心識時而清醒,時而混亂,甚至無法認出身旁親友。因此際火大支撐意識之功能愈形減退,逐漸由風大支撐意識,四肢發冷,體溫降低,終至心臟溫度變冷。病者心中所見為紅色火花閃爍於露天大火上,似螢火蟲飛舞。

(四)、風大:病者呼吸急促、費力,呼氣長,吸氣短,雙眼上翻,生平經歷如影片重現眼前。全身無法動彈,似遭烈風吹刮,碎為微塵。心中所見為紅燈或紅色火炬,俟最終三次呼氣後,呼吸乍停,此即醫學上所謂「死亡」,然其神識尚未完全脫離色身。

二、人死之後還有來世

自古以來對於「死亡」約定俗成的通行看法是「肉體的死」就是「死亡」,別無他解的可能,亦無必要,科學哲學等等觀點,極力主張腦死以及植物人狀態就已算是「死亡」,但直至今日,仍無共識或定論。其實自古以來,無論東、西方文化對於「生命」與「死亡」的界定原本就不只是局限於肉體的層次,還有靈性的層次與向度;因此,幾乎在各個文化傳統中都有死後生命與死後世界的說法與描述。佛教早在東晉就有慧遠大師在《沙門不敬王者論‧形盡神不滅》描述形盡神不滅的理論:

火之傳於薪,猶神之傳於形。火之傳異薪,猶神之傳異形。前薪非後薪,則知指窮之術妙;前形非後形,則悟情數之感深。惑者見形朽於一生,便以為神情俱喪,猶睹火窮於一木,謂終期都盡耳。

慧遠大師的「火木之喻」極為形象的描述了神識在身體中的存在狀態,既不是永恆不變的,也不是人死如燈滅,而是相似相繼的延續著。

佛教云死亡為「往生」,乃「捨此投彼」之意。生命系由色身及靈魂(神識)構成。物質性之色身必隨因緣而變化、死亡,精神性之靈魂(佛教謂神識)則是由原有生命形態,轉化為另一生命形態,並未死亡。佛經中以六種態度看待死亡:

‧死如出獄:「吾之大患為吾有身」,色身聚集諸苦,似牢獄繫縛吾人,死亡恰如服刑期滿,獲釋出獄。

‧死如再生:譬如「從麻出油,從酪出酥」,死亡意味此期生命終結,另一期生命開始。

‧死如卒業:佛教以為人死後審判之權,既非操之於上帝、閻王,亦未操之於佛菩薩,乃繫個人業力所感。生時如求學,死則按生前所造之業及念力,領取畢業證書及成績單去受生。

‧死如喬遷:色身若屋宇,經歲月之摧折乃至頹圮殘破,死亡即似自舊宅遷至新居,非但不足懼,兼且可喜。

‧死如更衣:死亡猶如褪去破舊衣衫,更換新裝。

‧死如新陳代謝:色身自出生至死亡,分秒皆在變化,細胞亦不斷新陳代謝。死亡亦如細胞之新陳代謝,舊細胞逝去,換來新細胞之生長。

世上萬事萬物就是這樣不斷流轉,人的生命也是一樣,既不會消失,也不會憑空產生,只是以一種形式轉化成另一種形式。

佛教講出生死輪迴的道理。所謂輪迴,實際上是上下浮沉的生死流轉,並不真的像輪子一般地迴環。輪迴的範圍共有六大流類,佛教稱為六道,那就是由上而下的:天道、人道、修羅(神)道、傍生道、鬼道、地獄道,這都是隨五戒十善及十惡五逆(十善的反面是十惡,殺父、殺母、殺羅漢、破壞僧團的和合、出佛陀的身血,稱為五逆)而有的類別,五戒十善分為上中下三品,感生天、人、修羅的三道,十惡五逆分為下中上三品,感生傍生、鬼、地獄的三道。作善業,生於上三道,作惡業,生於下三道。在每一類別中的福報享盡或罪報受完,便是一期生死的終結,便又是另一期生死的開始,就這樣在六道之中,生來死去,死去生來,便稱為輪迴生死。

佛經對於眾生死後的變化,以及再次重生的過程也有詳細的描述:

倘若其人能把握時機念佛,則一經命終,便睹光明,於是時也,化佛現身,接引往生西方淨土而去。但如果沒有專意行事,則經過一食頃時,淨光再現,但因業力故,已不如前光亮,但其人生前曾修念佛,此時便會再專心稱名,亦可獲得接引。諸親友輩,能為分班助念,則更佳,成功必然,如用他法,難以成功。至於求神拯救,更如以沙煮飯,永不可得。如果錯過了這次機會,靈識於離體後便開始陷昏迷,經三日半至四日之久,方能甦醒,這便是中陰身的第一天。所以中陰期的四十九天計算,不是由命終那一天起算,而是命終後三日半至四天方算是第一日。

初期的中陰身每天都有佛菩薩化種種相,欲加接引。除此之外,中陰身的各種情況大致如下述。

中陰身乃係一種極微薄之四大和合體,有九倍生前之記憶力,身高約三尺。首七日之中陰身光明靈通,當一甦醒之際,多數不知自己已死,或尚未死,因此每自納悶。如果親屬為其舉喪出殯,哀呼其名,則可以立即去到其屍體旁,方確知自己已死。又或自照鏡前,不見影像,才知已死。於是便會覺得十分哀傷,哪知傷感一起,馬上便覺得有如下油鑊般的灼痛。及至見到家人因他之死而悲哭,便上前安慰,但因不同流故,沒法令人聽到他的說話,中陰身便覺得十分苦悶,結果經過幾次都是這樣之後,便會怏怏而去。但因為執著故,不久又回來,重新欲令人聽他說話,結果當然又是失意,便又離去。這來回來離去多次,每次之後,更覺困苦,無法解決,急極之餘,便不再留心觀察眼前善惡境相,但求有以托生,不論何種身體,或哪一法界,都願投生,以終止此飄忽之苦。很多人竟因此而投入惡道,十分慘痛。

中陰身往來飄蕩,十分惶悚,心意散亂。有時雖欲停留休憩,無奈四大不同人間,不能作太長的逗留。有時甚焦急,渴望得回人身,於是便回到家中,但屍軀早已埋葬或火化了,乃十分悲痛,悔恨莫名,每自思量,希望可以想得一法,以解脫此苦。生前曾信奉任何神教的,於此時必定高呼其上主聖名,以求拯救,但無論怎樣大叫,諸天神等,無從援手。如果這時,家屬能以佛法,替他超度,則念佛聲可達中陰,如此中陰身能跟著念誦,勝境便可現前,往生極樂世界。如果無人超度,中陰身於極端痛苦,渴望解救的時候,便會見到六道光,倏忽顯現。業力感應哪一道,該道光芒便強烈些。如業力感應天道的,則見白色光強烈,人道光是淺黃,阿修羅淡綠,畜生道淺藍,餓鬼道淡紅,地獄道黑煙。這些都是劣光,不清亮明朗的光。如中陰身不察,置身其中,便被攝去受輪迴。但中陰身是不明白這六種光的意義的,乃十分困惑,便以直覺去判斷好壞,即是依其個性去取捨。於此緊急關頭,五方佛界,恐其又選擇輪迴,即以五色寶光,直射向中陰身,即是強烈燦爛但又不眩目的藍色寶光,清淨白光,妙麗黃光,紅色寶焰光,瑰麗紅光,希望中陰身選其中一光,以念相合,即可將之攝受,接引往生。但中陰身生前不修佛法,業力反使之恐懼躲避佛光,以為是魔光,於是反而急速反身投入六道光中,受輪迴之苦而去,十分可惜。要注意的是,這五種佛光,很多時不是一齊現出,而是分日現出,在《中陰得度經》裡有詳細的說明,念佛人當於念佛為主,專求阿彌陀佛接引,「中陰救度法」只作參考。

三、因緣果報是生命變化的規律

人們對生存總是十分關注,一輩子忙著夢中的家務事,而總是忽略生死大事,以致於毫無準備的走向生命的終點。既然人死以後還有來世,則人們必須關注死亡,認真對待生死大事。人死後又會轉化成什麼形式呢?在世界各種宗教裡面有不同的解釋,比如有的認為人死後就永遠做鬼,有的認為人死後還可以選擇去天堂或者地獄。

佛經裡不但論述了人有前生後世,並且對生命的變化規律有詳盡的描述,認為人會根據其在世時的善惡表現生到六道去,即:地獄、惡鬼、畜生、人、阿修羅、天人,如《佛說三世因果經 》裡記載:

一切世間。男女老少。貧賤富貴。受苦無窮。享福不盡。皆是前生因果之報。

若問前生事。今生受者是。若問後世事。今生做者是。

生生死死流轉不已,這是相續不斷的過程,人生只不過是這個過程當中的一個片斷而已,一切都是因緣和合而生而滅,物既如此人生亦復如是。世上的人大凡是生時苦心經營、爭名奪利、貪生怕死、趨吉避凶,很少有人會想到自己死後的狀況。

既然知曉生命是一個不斷輪迴的過程,就應該努力使生命走向更好的去處,如何才能做到呢?佛陀向世人指出了解脫之道,那就是認清宇宙人生真相,憑借修行回歸清淨自性,不再隨業流轉輪迴六道,從此恆久處於常樂我淨的狀態,這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具體來說,人間眾生的造作業因,是有善有惡的,是有輕有重的,人在一生之中,造有種種的業,或善或惡,或少或多,或輕或重。因此受報的機會,也有先後的差別了。所以,人在一期生命的結束之後,朝向輪迴的目標,有著三種可能的引力,第一是隨重:一生之中,善業比惡業的份量重,便先生善道,善道的天業比人業重,便先生天道;如果惡業比善業重,便先生於惡道,惡道的地獄業比傍生業重,便先生於地獄道,受完重業的果報,依次再受輕業的果報。第二是隨習:人在一生之中未作大善也未作大惡,但在生平有一種特殊強烈的習氣,命終之後,便隨著習氣的偏向而去投生他的處所,所以,修善學佛,主要是靠日常的努力。第三是隨念:這是在臨命終時的心念決定,臨終之時,如果心念惡劣,比如恐怖、焦慮、貪戀、嗔惱等等,那就很難不墮惡道的了,所以佛教主張人在臨死或新死之時,家屬不可哭,應該代他佈施修福,並且使他知道,同時宣說他一生所作的善業功德,使他心得安慰,使他看破放下,並且大家朗誦佛號,使他一心嚮往佛的功德及佛的淨土;若無重大的惡業,這種臨死的心念傾向,便可使亡者不致下墮,乃至可因亡者的心力感應了諸佛菩薩的願力,往生佛國的淨土——這是佛教主張臨終助念佛號的主要原因。

四、往生淨土是最終極的歸宿

人們在這個世界得不到解脫自由,性情飄搖不定,心猿意馬,難以禁制。無量劫來因為惡習結成業障,因為善習積來善報,無論造善造惡,都是隨境奔馳,人們習慣了逐境而生,在六道裡輪迴不息過微塵數的劫數,受迷惑暗障的苦難,好像魚游入網,誤之為長流的水道,而眾生剛剛脫出羅網,眨眼間又復投入,輾轉輪迴,永無出期,因為這類剛強的眾生,很難教化。如《地藏菩薩本願經》所言:

爾時佛告地藏菩薩:一切眾生未解脫者,性識無定。惡習結業,善習結果。為善為惡,逐境而生。輪轉五道,暫無休息,動經塵劫,迷惑障難。如魚游網,將是長流,脫入暫出,又復遭網。以是等輩,吾當憂念。

特別是造惡的人們,在初死時,經過七七四十九天之後,沒有人為他營齋造福,令他滅惡生善,救度提拔他,使其離開苦難,那麼這些人必墮落於地獄。而死者在生時,也沒有修一點善行的因緣,則要根據其本身在生時所作的惡業來受報。若招感墮地獄者,必定到地獄去,途中先要渡過一個大苦海。如《地藏菩薩本願經》言「造惡眾生,業海茫茫」:

無毒答曰:此是閻浮提造惡眾生,新死之者。經四十九日後,無人繼嗣,為作功德,救拔苦難;生時又無善因。當據本業所感地獄,自然先渡此海。海東十萬由旬,又有一海,其苦倍此。彼海之東,又有一海,其苦復倍。三業惡因之所招感,共號業海,其處是也。

據《地藏菩薩本願經》記載末法眾生多造無間之罪,無間地獄受苦無量,在一日夜的時間內死了又生,生了又死,所以說萬死萬生,此乃是眾生所造的惡業而招感這樣可怕的果報。不犯則已,一犯則要經過千萬億劫那麼長的時間在受苦,也沒有希望求得出離,即使這個世界壞了,還把它轉到另外一個世界去繼續受苦,眾生就是這樣在六道裡輪迴,無量劫來,無有休息,三惡道的多,三善道的少。因此人死後非一定變鬼,而是按照因果的規律,循業受報。如果沒有大修行,可有六種去處,即六道:十善生天道、帶嗔心修福生修羅道、五戒生人道、愚癡生畜生道、貪心重生餓鬼道、惡業重生地獄道。但即使升天,貴為天神,福報享盡,仍然墮落,不免輪迴。

佛陀告訴我們,世間一切生和死是相續不斷的,生跟從積習而來,死跟從變化流去,到生命終結的時候,在還沒有完全捨去對暖的觸受時,一生積習的善和惡全部頓時顯現。死逆生順,這一種積習相互交涉,純粹的思想就飛昇了,而且必是生往天上,如果飛馳的心中兼有福慧,並伴著清淨的願望,自然的心便會洞開,現出十方世界的佛和一切淨土,隨其願望而往生其間。

所以眾生應該往生到淨土去,以脫離六道輪迴,淨土才是眾生最後的歸宿,如《大佛頂首楞嚴經》所言: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捨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
    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又言:心存佛國,聖境冥現;

而十方淨土中,西方極樂世界與我們緣份最深,十方諸佛果地功德,雖然真實平等,但因地各自所發的誓願力不同,果地自然攝受眾生,無差別中卻有差別。我們選擇西方淨土作為歸宿,是因為能得到阿彌陀佛願力加持,最易往生;而見一佛即見一切佛,生一剎即是生無量剎,如祖師言:

然十方諸佛,淨土無量,經論偏指歸極樂者,略有三意:一為彼佛與此土人最有緣故。無論貴賤、賢愚、老幼皆知阿彌陀佛號,若有苦屈,啟口發聲,無不稱其名者。二為法藏比丘願力勝故。攝二十一億清淨佛土諸莊嚴事,總為極樂世界一剎莊嚴。發四十八宏誓願,廣接十方念佛眾生,來生其國。蓋諸佛果德,雖實平等,因中願力,任運攝生,無差別中有差別故。三為阿彌陀佛即法界藏身,極樂世界即蓮華藏海見一佛即是見無量佛,生一剎即是生無量剎,念一佛即是念一切佛,即為一切佛所護念。以法身不二故,生佛不二故,能念所念不二故也。

——截流大師《淨土警語》


第二節  臨終助念的淨土理念

臨終,對一般人來說,是一件恐懼而痛苦的事情。一般世人對臨終者的關懷,只不過局限在讓臨終者滿足物質享受的要求,有人陪伴護理和安慰,至多只能減少對死亡的恐懼。目前,有的地方開辦了臨終關懷醫院、老人安養院等,大多只能作到一定的撫慰作用,但是對其神識靈魂的歸宿,卻沒有作更多的引導。西方基督教等宗教,也派牧師到臨終人前勸其懺悔,引導其靈魂遷升天國,但這是不究竟的。因為天界仍在六道輪迴之內,並不是人生最圓滿的歸宿。只有佛教淨土宗的臨終關懷,勸導臨命終時看破生死、放下對身心的執著,老實念佛,求生極樂,坦然欣喜地謝別娑婆,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了脫生死輪迴。這才是最高的臨終關懷,是引導人們到達最終圓滿的歸宿的創舉。

對淨業行人來說,死亡之時意義重大,它可能是法身慧命得以誕生的輝煌時刻。因為,信願持名,能令淨業行人帶著美好的微笑離開人世,安樂地告別此業報身,獲得淨土蓮華化生的金剛法性身,文成印壞,妙德難思。這體現了淨土法門的特質。淨宗念佛法門豎與一切法門渾同(修因證果,不差毫釐),橫與一切法門迥異(蒙佛接引,十念得生,橫超三界,究竟成佛)。

臨終助念能利益一切眾生。久修淨業行人,臨終具助念之勝緣,仰賴善知識及眾道友的佛號加持,亦能增大往生的把握。九品往生中,末後四品往生人,生前不但對於佛法毫未留意,並且對於極樂淨土尤為陌生。徒以臨終時,眾苦逼迫慞惶之際,得善知識演說阿彌陀佛慈悲願力,稱讚持名功德之緣,便急迫念佛,如對敵破陣,一形之力一時盡用。以十念之力用,蒙佛接引往生,證知善知識助轉法輪之功,堪為珍佩。

淨土法門仗阿彌陀佛大慈悲願力,無論老幼,男女,貴賤,賢愚,在家,出家,若肯生真信,發切願,至誠懇切念佛聖號,無一不於現生臨終得往生者。世之念佛人多,往生人少者,一以不依佛教,口說往生,心戀塵境。一以不教眷屬念佛,並不預說助念之利益,及瞎張羅,預先抹澡,換衣,問事,哭泣等禍害。及至臨終,眷屬不唯不助念,反為破壞正念。功敗垂成,事依俗見,令亡人沉生死苦海。可不哀哉。

因此臨終助念是極善極細緻的事情,特別需要如理如法。因此,臨終助念之前,需要詳細瞭解臨終助念的淨土理念,以便有條有理如法助念,使得被助念者及其家屬乃至於參與助念的人得到最大最究竟的利益。

一、念佛感應道交的原理

欲瞭解助念之理念,首先不可不明白念佛法門感應道交的原理。

對淨業修行的人來說,解決生死問題不是靠我們自己修行的力量,完全是靠阿彌陀佛的大悲願力,所以它不是從行門下手,而是從果地感應下手。念佛法門的一個特點就是感應道交。我們凡夫眾生的層面,「深信切願持名」這是我們能感之機。阿彌陀佛慈悲的「四十八大願」就是所應之法。所以往生淨土是我們眾生的至誠能感和阿彌陀佛已經成就大願的救度力量溝通。道交,就是我們的一念的心體和阿彌陀佛慈悲心的體性,是不二的、是圓融的、是一體的。這樣就交融互攝在一起。只要我們一念投到彌陀大願之海,阿彌陀佛那種不可思議的威神願力在我們身上全體體現出來。它就會出現不可思議的現象。當生令我們身心柔軟、降伏煩惱、智慧開發、香光莊嚴。臨命終時蒙佛願力,蓮台接引、異香滿室、天樂盈空、自在往生!一經往生就能得到阿鞞跋致,三種不退轉的菩薩,快速成就道業。有深信切願就能感通。不僅我們凡夫不能靠自己的力量往生,就是斷見思惑的阿羅漢也不可能靠自己的功夫往生。

感應道交猶如水清月現。眾生之心如水,阿彌陀佛如月;眾生信願具足,至誠感佛,則佛應之,如水清月現也。若心不清淨,不至誠,與貪瞋癡相應,與佛相背,如水濁而動,月雖不遺照臨,而不能昭彰影現也。

二、機法相應,成就往生大事

臨終蒙佛接引,往生淨土,正是感應道交的原理作用,因此淨土理念的臨終關懷要特別注意三個方面的問題:往生者的信願、彌陀的願力、助念者的助緣,三者具足成就往生大事。

1、念佛行人自身的信願是能感之機

蕅益大師云:「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 此乃鐵案也。

印光大師云:「謂信願持名,是自力能感於佛;西方之佛,有感乃應。感佛力,須具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方可。念佛法門是全憑阿彌陀佛的慈悲願力,令我們橫超三界,到達佛的剎土,一真法界。這就是以佛的果地覺作我們眾生因地之心。」

念佛一法,要緊在有真信、切願。有真信、切願,縱未到一心不亂,亦可仗佛慈力,帶業往生。若無信、願,縱能心無妄念,亦只是人天福報。以與佛不相應故,固當注重於信願求生西方也。因此念佛一法,乃仗佛力出三界,生淨土耳。

信,則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極樂世界是樂。信我是業力凡夫,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若有眾生,念佛名號,求生佛國,其人臨命終時,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願,則願速出離此苦世界,願速往生彼樂世界。行,則至誠懇切,常念南無(音納莫)阿彌陀佛,時時刻刻,無令暫忘。

因此,臨終助念,需要幫助行人建立信願念佛、求生淨土的正念。

2、彌陀慈悲大願為所應之法

彌陀如來在因地中,發四十八願,願願度生。如《無量壽經》言: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唯除五逆,誹謗正法。

阿彌陀佛經五劫思維,無量劫的修行,成就了極樂世界,成就了一名萬德洪名,佛把慈悲大願體現在對每一個眾生平等救度上。所以祖師說只要眾生起行:

口常稱佛,佛即聞之;
身常禮佛,佛即見之;
心常念佛,佛即知之;
眾生憶念佛者,佛亦憶念眾生。
彼此三業不相捨離,故名親緣。

故知:一向專稱彌陀佛名之人,自然與彌陀心心相印,機法一體不離,此之謂「親」。而往生極樂,現在已定,不等將來臨終。此理,不論知不知、信不信,乃是自然法爾之事。

彼佛今現在世成佛,成就極樂世界,只要眾生發願往生,稱佛名號,阿彌陀佛必定如所發大願,前來接引,往生淨土。念佛之人,若是一心念佛,不念世間家業兒女,決定可以蒙佛慈力,接引往生。無論修持久近,乃至臨終始得善友開示,一心念佛,或止念上十聲即命終,亦得往生。印光大師說:「即五逆十惡,臨終苦逼,發大慚愧,稱念佛名,或至十聲,或止一聲,直下命終,亦皆蒙佛化身,接引往生,非萬修萬人去乎。然此雖念佛無幾,以極其猛烈,故能獲此巨益。」


此可見阿彌陀佛的慈悲至極無有邊量,更何況平生能聽經聞法,積功累德,乃至發菩堤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之人,決定上品往生,剎那華開見佛,悟無生忍,一生不退成就佛果。

3、家親蓮友為助緣

印光大師說:臨終助念,譬如怯夫上山,自力不足。幸有前牽後推,左右扶掖之力,便可登峰造極。印光大師的這段話,揭示了助念的親屬及蓮友助念的助緣作用。

臨終時蓮友的助念與善巧開示是非常重要的。臨命終時,四大分張,眾苦畢集。若非三昧久證,誠恐不易得力。況眷屬不諳利害,往往以世情而破壞彼之正念。蓋以行人當此時節,得人開導而輔助之,則欣厭心生,貪愛情息,耳聞佛名,心緣佛境,自可與佛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譬如怯弱之人欲登高山,前有牽者,後有推者,左右有扶掖將護者,自不至半途而廢耳。即使平素不聞佛法之人,臨終蒙善知識開導,令生信心,又為助念佛號,令彼隨大眾音聲,或出聲念,或心中默念,果能如法助念,無一切破壞正念等事,亦可往生。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眾生心力不可思議,故得此殊勝利益也。

臨終家屬的眷顧同樣是異常重要。臨終一關,最為要緊。世有愚人,於父母眷屬臨終時,輒為悲痛哭泣,洗身換衣。只圖世人好看,不計貽害亡人。不念佛者,且置勿論。即志切往生,臨終遇此眷屬,多皆破壞正念,仍留此界。臨終正念昭彰,被魔眷愛情搬動等破壞者,譬如勇士上山,自力充足。而親友知識各以己物,令其擔負。擔負過多,力竭身疲,望崖而退。此之得失,雖由他起,實屬自己往昔劫中,成全破壞人之善惡業力所致。

助念,能成就一眾生往生西方淨土,亦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所謂即塵勞行佛事,其功德比尋常殊勝萬分矣。

所感之法佛早已成就,能感之機行人若能具足,更加助緣和合,自可起到不可思議之妙用。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因該果海,果徹因源。信願持名一心念佛,即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若能心心與佛相應,則因該果海,果徹因源。由信願持名故,業力凡夫必定往生淨土;由彌陀正覺住持力故,諸往生者畢竟圓證無上菩提。故《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云:
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如何把淨土理念落實在臨終助念上,印祖說:實則死之一字,原是假名,以宿生所感一期之報盡,故捨此身軀,復受別種身軀耳。今既得聞如來普度眾生之淨土法門,固當信願念佛,預備往生資糧,以期免生死輪迴之幻苦,證涅盤常住之真樂。又開示臨終三大要,乃和合眾緣之妙法,也是淨土理念的具體行法:

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令生正信。
第二,大家換班念佛,以助淨念。
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

病人將終之時,正是凡,聖,人,鬼分判之際,一髮千鈞,要緊之極。果能依此三法以行,決定可以消除宿業,增長淨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漸漸進修,必至圓成佛果而後已。


第三節  臨終助念的殊勝因緣

淨土宗臨終助念是一種開導亡者「提起正念,放下已往的牽絆與執著,迎接未來的生命」的終極靈性關懷。其行持的真正意義與價值在於,當關懷實施者融入淨土宗宗旨及行持與透過宗教儀式的具體實踐時,不僅表達了生者對亡者的靈性臨終助念,而且在佛陀、生者與亡者之間,形成一種心靈與心靈之間相互感應的網絡連結,讓彼此的心念相通。如此不但可以引導亡者迎接並開展其未來的生命,同時還可以協助亡者之家屬與親友,轉化並撫慰其喪親的失落感與悲傷情緒。

根據《瑜伽師地論》的分析,有情個體臨終之際的心念狀態,繫於有情個體命終之前這一世當中所修(熏)習的善、不善業,同時又密切繫於有情個體能否自行回憶或是由旁人提醒他回憶。此中透露了兩重關鍵訊息,其一、臨終之際的善、噁心念不會無端地生起,而是以有情個體所累積了一期生命的善、不善業行做為基底而流露出來。其二、更為關鍵的是,在臨終之際有情個體要能自行回憶先前一生的善因業行;如果無法自行回憶,譬如因為罹患絕症重病、體力精神不濟、陷入深度昏迷等因素,這時就要有他人能從旁提醒開導令其回憶。在此關鍵時刻,益發顯得往生助念對臨終病人的重要性。

《瑜伽師地論》還強調,不論是善心而死或是噁心而死,有情個體對於過去所修(熏)習的善、不善業行中最為頻繁或力道最強者,臨終時的心念會牢牢記住,其餘的都會忘記;如果所熏習的善、惡法之頻率及力道輕重程度都是平等一般,就會隨著最初自己回憶的第一個念頭,或是他人從旁提醒、幫助他回憶的第一個念頭,牢牢記住不放,而不會生起其它的念頭。這就是需要為臨終病人作臨終助念的原因。

如果有人在生時,精進修習諸多善業,乃至發願往生佛國淨土,或者發心乘願再來人間行菩薩道,平日就已經念佛功深,以此因緣,臨命終時善根成熟,正念現前,憑自己的心念力量,就可以往生,並不一定需要他人助念;然多數的凡夫都是散心修道,即使是修習善業,也是力道不足,再加上心念不純,善惡夾雜,以此因緣,臨命終時往往心力微弱,雜念現前,萬一又有惡疾病痛纏身,直如雪上加霜,面對死亡的來臨,不但六神無主,還可能恐慌莫名。值此關鍵時刻,家屬至親的關懷與助念對於臨終病人乃至捨報(斷氣)不久的亡者就有關鍵性的大用。

因此,在面對臨終病人時,我們應該運用柔軟的語言,開示病人生死流轉的實相,安撫病人的負面情緒,緩和他的緊張焦慮,消除他的恐懼不安,化解他的遺憾怨懟,感謝他的一生辛勞,喚醒他的善心意念,開導他放下前塵往事中所有的牽絆與執著,引導他發願往生佛國淨土,或是鼓勵他乘願再來娑婆世界行菩薩道。透過至誠懇切的念佛聲調及音韻,再加上觀想彌陀、觀音的慈光加被,我們可以協助臨終病人乃至剛捨報的亡者,引導令其正念現前,一心念佛,迎接未來的生命。在病人捨報之後,我們可以透過觀察亡者面部表情的變化,體溫等,瞭解到臨終往生助念的實際功效。

總結往生淨土的種種殊勝因緣,當以往生者信願念佛為正因,因此臨終正念就是臨終時信願念佛;以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還須善知識開示為勝緣,又以家屬及蓮友助念為助緣,如此種種殊勝因緣具足,則決定往生淨土,臨終助念就是要成就這些因緣,以期圓滿往生功德。

一、臨終正念往生

臨終如何能正念往生,也就是說臨終如何能保持信願,一心念佛,首先要瞭解臨終時的念頭有哪些,當善惡念生起時,如何來對治,如何把信心安住在佛身上,以及如何排除影響正念的因素。

1、臨終之念決定來生去處。

眾生如果違犯戒法,造作邪惡不善之法,當他疾病困苦,臥病於床褥的時候,他先前所做的惡行,便全都會被憶念起,在臨終之時,全都會顯現。憶念這些事後,心裡就會生起如火燒燃的苦惱,心生後悔;心生後悔後,不能得到善心命終。

如果眾生能受持淨戒,修習真實正法,成就善業,當他將臨壽終之時,雖身遭苦患,臥病床褥,眾苦觸身;但他的心會憶念以前所修習的善法,他的心不會追悔;因為不追悔,所以能以善心而命終,到了後世,也是以善心相續,得生善道。

由此可知眾生平生善惡業會影響到臨終正念,而臨終又決定來生的去處,因此平生一定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2、而淨土宗的正念是要仗佛力。

因此應把念自己之善惡轉移到念佛上,最重要的是建立對佛的信心。末法時期,眾生造惡者多,行善者少,如何能生善道呢,如《那先比丘經》所說念佛能生天上:

王又問那先:卿曹沙門言,人在世間作惡至百歲,臨欲死時念佛,死後者皆生天上,我不信是語。復言:殺一生死即入泥犁中,我不信是也。那先問王:如人持小石置水上,石浮耶?沒耶?王言:其石沒。那先言:如令持百枚大石置船上,其船寧沒不。王言:不沒。那先言:船中百枚大石,因船故不得沒。人雖有本惡一時念佛,用是不入泥犁中,便生天上;其小石沒者,如人作惡性,不知佛經,死後便入泥犁。

這就說明佛力勝於業力及佛力不可思議。那先比丘以船置百枚大石,而石不沉沒為喻,說明為惡之人若能於臨終前念佛,能仰仗佛力加被,往生天道。此處所說臨終前念佛是強調佛的功德力。

如能信願念阿彌陀佛,不但能生善道,還能成就淨業,依靠佛力還能往生淨土,如印光大師所說「佛力如船,惡人往生」:

閣下既相信(光)當依(光)所說,方有實益。否則雖有信心,但作種未來之善根而已。吾人在生死輪迴中久經長劫,所造惡業,無量無邊。若仗自己修持之力,欲得滅盡煩惱惑業,以了生脫死,其難愈於登天。若能信佛所說之淨土法門,以真信切願,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無論業力大,業力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譬如一顆沙子,入水即沉,縱有數千萬斤石,裝於大火輪船中,即可不沉而運於他處,以隨意使用也。石喻眾生之業力深重,大火輪喻彌陀之慈力廣大。

若不念佛,仗自己修持之力,欲了生死,須到業盡情空地位方可。否則縱令煩惱惑業斷得只有一絲毫,亦不能了,喻如極小之沙子,亦必沉於水中,決不能自己出於水外。閣下但生信心,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再起別種念頭。果能如是,壽未盡則速得痊癒,以專一志誠念佛功德,使能減除宿世惡業,猶如杲日既出,霜雪即化。壽已盡則即能往生,以心無異念,即得與佛感應道交,故蒙佛慈接引往生也。

生死事大,一息不來便屬後世,但人在臨終時候,大都會恐懼、痛苦、放不下,且神智昏迷。淨土念佛法門則可時時使亡者得到提醒和指引,使其在念佛聲中身心放下,心無掛礙,無有恐怖顛倒,往生佛國。所以臨終助念最重要的是保護臨終者的正念,讓其唸唸在佛陀,心心在極樂。

3、善導和尚臨終往生正念文開示維護正念所要注意的事項

臨終者不能怕死,不要貪戀世間之物;若病重將終之際,親屬不得垂淚哭泣,發出苦惱的聲音,這樣會擾亂臨終者,失其正念;當命盡之時,不可強用藥,妨礙正念;不可信邪殺生,祭祀鬼神,但增罪業;未念佛人給其助念開示,皆得往生,不可懷疑。

善導和尚臨終往生正念文

知歸子問曰:世事之大,莫越生死。一息不來,便屬後世。一念差錯,便墮輪迴。小子累蒙開誨念佛往生之法,其理甚明。又恐病來死至之時,心識散亂,仍慮他人惑動正念,忘失淨因。伏望重示歸徑之方,俾脫沉淪之苦。

師曰:善哉問也!凡一切人,命終欲生淨土,須是不得怕死。常念此身多苦,不淨惡業種種交纏。若得捨此穢身,超生淨土,受無量快樂,解脫生死苦趣,乃是稱意之事。如脫弊衣,得換珍服。但當放下身心,莫生戀著。凡遇有病之時,便念無常,一心待死。叮囑家人,及看病人、往來問候人,凡來我前,為我念佛。不得說眼前閒雜之話、家中短長之事,亦不須軟語安慰、祝願安樂,此皆虛華無益之語。若病重將終之際,親屬不得垂淚哭泣,及發嗟歎懊惱之聲,惑亂心神,失其正念。但一時同聲念佛,待氣盡了,方可哀泣。才有絲毫戀世間心,便成掛礙,不得解脫。若得明曉淨土之人,頻來策勵,極為大幸。若依此者,決定超生,即無疑也。

又問曰:求醫服藥,還可用否?
答曰:求醫服藥,初不相妨。然藥者只能醫病,不能醫命。命若盡時,藥豈奈何?若殺物命為藥,以求身安,此則不可。余多見世人因病持齋,方獲少愈,復為醫者以酒食魚肉佐藥,其病復作。信知佛力可救,酒肉無益也。

又問曰:求神祈福如何?
答曰:人命長短,生時已定,何假鬼神延之耶?若迷惑信邪,殺害眾生,祭祀鬼神,但增罪業,反損壽矣。大命若盡,小鬼奈何?空自慞惶,俱無所濟,切宜謹之。當以此文帖向目前,時時見之,免致臨危忘失。

又問曰:平生未曾念佛人,還用得否?
答曰:此法僧人、俗人、未念佛人用之,皆得往生,決無疑也。余多見世人於平常念佛禮讚,發願求生西方,甚是勤拳。及至臨病,卻又怕死,都不說著往生解脫之事。直待氣消命盡,識投冥界,方始十念。恰如賊去關門,濟何事耶?死生事大,須是自家著力始得。若一念差錯,歷劫受苦,誰人相代?思之思之!若無事時,當以此法精進受持,是為臨終大事。

——轉引自《龍舒淨土文》


4、印光大師開示維護正念所要注意的事項

臨終如有業障現前是重罪輕報,不可懷疑;臨終者不可求人天福報,但求淨土;如臨終有病,只可念佛待死,不求病好;往生淨土但仗佛慈,不求神鬼天仙;臨終如只念觀音求病好,是不欲求生也非正念,而過於求速往生也非正念。

重罪輕報  不可懷疑

念佛的人到了臨終的時候,若有重大病苦發現,切切不要疑心,也不要驚恐。當初唐玄奘法師,臨終也有大病,何況我們是被罪惡業障重重纏縛的凡夫,怎能沒有病苦啊!要知道,這些病苦是前世惡業所感,若不念佛,這些惡業就會感招後世地獄的重報,幸得善知識開示,發心念佛,那麼這些惡業靠著阿彌陀佛慈悲加護的力量,把前世地獄的重報轉化為現在這些病苦的輕報了。病苦是暫時的,受過以後,馬上就能往生西方。我們應深信不移,盡力把這句阿彌陀佛提起。唸唸要靠定這句阿彌陀佛,切切不可有一念被病苦奪去。因為這個時候是下一世托生西方或墮入地獄的分界線。我們的心若是隨著病苦煩惱而去,就將托生地獄;若是隨著「阿彌陀佛」的佛號而去,就可往生西方。臨終的元氣若是不足,呼吸短促,就是四字「阿彌陀佛」也提不起,那就念一個「佛」字也可以,我們的心,唸唸隨著這個「佛」字,作自己往生西方想。如果實在被重大病苦所逼迫,連這個「佛」字也提不起,那就觀想自己的面前,真真實實,的的確確有阿彌陀佛慈悲垂手相接引。如果唸唸作自己往生西方想,命終必定隨願生的心念往生西方。這是無可置疑的。

古德說道:「臨終不能觀及念,但作生意知有佛,是人命終得往生,《法鼓經》中如是說。」意思是:凡在平時修觀想、觀像念佛的人,還沒有得到三昧的功夫,和修持名念佛的人,還沒有得到一心不亂的功夫。這些人一旦到了臨終的時候,為著病苦逼迫,身心不能安定,以及種種障礙,觀想、觀像都觀不起,持名提不起,若能想像自己的面前真真實實有慈悲的阿彌陀佛垂手接引,能唸唸作自己往生西方的想法,最後一念還是保持願生的心,那末,決能隨著這一念願生的心念往生西方。這是我佛世尊在《法鼓經》中金口誠言,親自宣說的。

——印光大師:臨終病苦釋疑


念佛待死  不求病好

凡修行人,只可息心淨念,不可起越分之希望。即如閉目見白光,心不以為有所得,固是好消息。若以為得,則輕則退惰,重則發狂。病人一心念佛待死,壽若未盡,則當速愈。壽若已盡,則決定往生。倘於病時,急於求好,絕無求往生之念。即或壽未盡,以急於求好,不肯一心念佛。縱念佛,以求好之妄念過重,反致與佛不相應矣。決難速愈。若壽已盡,以求病癒之心切,決無往生之事。則成求墮三途六道,永不出離耳。

     ——印光大師之復溫光熹居士書四


但仗佛慈  不求神天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當此等苦事發現之時,唯有放下萬緣,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若氣促,則只念阿彌陀佛四字。一心求佛慈悲,接引你往生西方。除此一念外,心中不可再起一絲毫別種的想念。亦不可望病速好,亦不可另起求神求天保佑的想念。有此種想念,便與阿彌陀佛之心隔開了,因此便不能得佛慈加被之力。你要曉得,天地父母,均不能令你出生死輪迴,唯有阿彌陀佛,能令你出生死輪迴。你若肯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世壽未盡,就會速好。若世壽已盡,即往生西方。然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癒,若壽盡,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壽未盡,則速得痊癒。往生西方,好處說不盡,較彼生到天上,做天帝天王,尚要高超過無數無量萬萬萬萬倍。你切不可癡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

       ——印光大師之華權師病中法語


若念觀音  不欲求生

至於為人助念,何可為念觀音,又為祈壽乎?念佛亦能延生。念觀音則無求往生之心念,若壽已盡則誤事。非念佛定死,念觀音定不能往生。然癡人以無求往生之心念,亦只成誤事之一種業感也。無量光,即消災。無量壽,即延壽。念阿彌陀佛,極功尚能成佛,豈不能延壽,而令速死乎?

——印光大師文抄‧答卓智立問


凡夫往生時,往往失去正念,我們只有祈請佛的加持,並種種安慰,善巧方便,為說妙法,安慰他,令他(她)心安神定。所以當凡俗往生者都應信願念佛,無有他念,正念現前,只要保持願生的心,決定往生,也不可自己安排時間往生,業報未盡,不能免強,過於求速,反障正念,應順其自然,一切交給佛安排。如印光大師所答「業報未盡,何能即生」:問,至十三觀時,此時可得隨意往生乎,抑必俟命終,方可往生耶。(二十三)答,業報未盡,何能即生。古亦有其人,然非可責之於一切人也。

二、臨終阿彌陀佛的慈悲加佑

佛陀由本垂跡,由實法開權法,隨順眾生施化種種法門,密意弘深,真義難以曉知。三賢十聖的菩薩,亦無能窺探測量佛的智慧。何況五濁罪惡眾生,何能了達佛陀施設教法之宗旨歸趣呢。只得仰信順從釋迦在此娑婆世界的發遣,虔感阿彌陀佛於極樂世界的迎接。彌陀呼喚,釋迦發遣,吾輩凡夫唯可勤心奉持念佛法門,盡形壽修持,捨此業報穢身,蒙阿彌陀佛願力加持,方得往生淨土,永得解脫,如善導大師在《觀經四帖疏》裡所開顯的弘願之門:

故使大悲隱於西化,驚入火宅之門,灑甘露潤於群萌。輝智炬則朗重昏於永夜… 依心起於勝行,門余八萬四千。漸頓則各稱所宜,隨緣者則皆蒙解脫。然眾生障重,取悟之者難期。雖曰教啟多門,凡惑無由遍攬。遇因韋提致請,我今樂欲往生安樂;唯願如來,教我思惟,教我正受。然娑婆化主,因其請故,即廣開淨土之要門;安樂能仁,顯彰別意之弘願。其要門者,即此《觀經》定散二門是也。定即息慮以凝心,散即廢惡以修善。回斯二行,求願往生也。言弘願者,如《大經》說:一切善惡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彌陀佛大願業力為增上緣也。又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所弗窺測;況我信外輕毛,敢知旨趣。仰惟釋迦此方發遣,彌陀即彼國來迎。彼喚此遣,豈容不去也。唯可勤心奉法,畢命為期;捨此穢身,即證彼法性之常樂。

末法眾生惡多善少,多數的凡夫都是散心修道,修觀,境細心粗;參禪易空談玄理;研教難開圓解,即使是修習善業,也是力道不足,面對死亡的來臨,不但六神無主,還可能恐慌莫名。如印光大師開示:

       陰境者,中陰身境。臨命終時,現生及歷劫,善惡業力所現之境。此境一現,眨眼之間,隨其最猛烈之善惡業力,便去受生於善惡道中,一亳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五祖戒再為東坡,草堂清復作魯公,此猶其上焉者。故曰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也。值此關鍵時刻,唯有阿彌陀佛能作眾生之依詁,如善導大師法語所言阿彌陀佛弘願之義,如《無量壽經》說:一切或善或惡的凡夫,得以往生極樂淨土,悉皆乘托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福慧功德力為增上緣得以成就。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福慧功德力是我們往生淨土的保障,是我們往生淨土的增上緣,否則五濁惡世眾生唯有下三惡道的份,又怎能往生諸佛淨土?阿彌陀佛大慈大悲,特別發願在眾生臨終時護佑眾生,如彌陀經所言: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並且一但往生極樂,皆是不退轉菩薩

同經異譯如《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所描述,眾生在命終時,得到阿彌陀佛的慈悲加佑,方得令心不亂,成就往生大事:

「又,舍利子!若有淨信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聞如是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極樂世界功德莊嚴,聞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繫念不亂。是善男子或善女人臨命終時,無量壽佛與其無量聲聞弟子、菩薩眾俱前後圍繞,來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亂;既捨命已,隨佛眾會,生無量壽極樂世界清淨佛土。

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前接引,亦即自心佛力接引,因心果覺,感應道交,識心佛願,相資互動,神妙莫測。法身天真佛,本來沒有生滅,從法身生起化身,接引迷惑的眾生往生淨土。這乃是阿彌陀佛大悲本願功德之力,引導有緣眾生專心憶佛念佛,能令自心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並不是阿彌陀佛真的派遣了應化身來迎接往生。只是阿彌陀佛與眾生有緣,時機正好吻合,能令行人自心見佛來接引。如永明大師《萬善同歸集》所論:
問:心無外佛,見佛是心,云何教中說有化佛來迎,生諸淨土?

答:法身真佛,本無生滅,從真起化,接引迷根。以化即真,真應一際,即不來不去,隨應物心。又,化體即真,說無來去,從真流化,現有往還,即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也。不來而來,似水月之頓呈;不見而見,猶行雲之忽現。此乃是本願功德力故,令彼有緣眾生專心想念,能令自心見佛來迎,不是諸佛實遣化身而來迎接。但是有緣,時機正合,能令自心見佛來迎。則佛身湛然常寂,無去無來;眾生識心,托佛本願力,一念變化,有去有來。如鏡面像,似夢施為。鏡中之形非內非外,夢中之事不有不無。但是心生,非關佛化。

三、臨終家屬資護

《佛說阿彌陀經》上說: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因此除一心念佛外,也當早作按排,讓家屬成為往生的助緣;印光大師對於度化家屬,取得家屬的支持非常重視,要求「預告家屬,早作安排」:

念佛之人,若已證道,則臨命終時,任彼刀割香塗,了無動念之事,則無所謂為損益也。若只有修持之力,未能到業盡情空地位,則臨終得人助念,即可決定往生。

若遇無知眷屬,預於未死以前,為之洗沐換衣,令其搬動受苦。縱不受苦,一經搬動,心便不能歸一於佛。(以動其軀體,心便不能徹底清淨純一。)若再向之哭泣,則自己亦生愛戀,便與佛不相應,欲得往生,莫由也已。

所以平素,即要彼等知其利害,要常與說,到自己臨終,彼等即是助道之人。豈但與己有益,實亦與彼等均有大益。若只知自己修持,絕不與彼說其利害,則汝臨終時,彼等決定是破壞正念之人,決不助汝淨心,令得往生也。

汝既信光,光不得不為汝計。光以五十二年之閱歷,深知其利害之所在,若不與汝說,便為不盡己分。

     ——復許熙唐居士書(民國二十年印光大師文鈔續編上)


作為老人的家屬,也應該成就自己的親人往生,應知成就老人往生才是真正的利益老人,才是真正的大孝,才是圓滿的大孝。

家屬如果因留戀心,憂惱啼哭,則成為老人的最大障礙,本來是想表達孝愛之心,反成冤親債主,害老人下三惡道,真是愚癡之至,佛在《大般涅盤經》裡對此有明確的告誡,要我們明白「生死無常,不應憂惱」弘一大師在《人生之最後》也開示我們:

世有發願生西之人,臨終為眷屬等移動擾亂,破壞其正念,遂致不能往生者,甚多甚多。又有臨終可生善道,乃為他人誤觸,遂起瞋心,而牽入惡道者,如經所載阿耆達王死墮蛇身,豈不可畏。

因此家屬不但不可哀泣,也不可亂移動,破壞正念,至使親人墮落,非常可畏,所以家屬應如法護理老人,如法安排後事,成就老人發願往生淨土的志向,成為親人的護法,成為親人解脫的殊勝助緣,不但不障礙親人往生,還應如《地藏菩薩本願經》所說「修諸功德,以資前路」:

何況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將是命終人舍宅、財物、寶貝、衣服 ,塑畫地藏形像。或使病人未終之時,眼耳見聞,知道眷屬將舍宅、寶貝等為其自身塑畫地藏菩薩形像。是人若是業報合受重病者,承斯功德,尋即除愈,壽命增益。是人若是業報命盡,應有一切罪障業障,合墮惡趣者。承斯功德,命終之後,即生人天,受勝妙樂,一切罪障,皆悉消滅。

要讓生存者和死者都能得到利益,還需「設齋供養 志心勤懇」如地藏經所言:

復次長者,如是罪業眾生,命終之後,眷屬骨肉為修營齋,資助業道。未齋食竟,及營齋之次,米泔菜葉,不棄於地;乃至諸食未獻佛僧,勿得先食。如有違食及不精勤,是命終人,了不得力。如精勤護淨,奉獻佛僧,是命終人,七分獲一。是故長者,閻浮眾生,若能為其父母,乃至眷屬,命終之後,設齋供養,志心勤懇。如是之人,存亡獲利。

五濁惡世的眾生,如沒有聞信佛法,都是習慣於造作惡業,往往是從最微細的一點小惡做起,以為沒什麼,但後來越做越大,越集越多,終於達到無量的罪惡。這些造惡眾生倘若在他臨死前,父母親戚應當為他做種種功德,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念聞佛號或菩薩的聖號,及辟支佛的名字,每一個字,每一句聖號,都要高聲念,深入這位將死者的耳根裡去,使他能聽進心識本處,這樣本來因所造的惡業感招必定會墮在惡道裡去,受極大苦報的,但因其眷屬能替他修種種福德,則永遠脫離惡道,得投生善道受安樂,而為他設福修德的在生眷屬,也得無量的大利益,如《地藏菩薩本願經》記載:

世尊,習惡眾生,從纖毫間,便至無量。是諸眾生有如此習,臨命終時,父母眷屬宜為設福,以資前路。或懸幡蓋,及燃油燈;或轉讀尊經;或供養佛像及諸聖像;乃至念佛菩薩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號,歷臨終人耳根,或聞在本識。是諸眾生所造惡業,計其感果,必墮惡趣,緣是眷屬為臨終人修此聖因,如是眾罪,悉皆消滅。若能更為身死之後,七七日內,廣造眾善,能使是諸眾生永離惡趣,得生人天,受勝妙樂,現在眷屬利益無量。

幫助親人生人天,尚非圓滿之孝,只有把親人送往極樂淨土,才是究竟圓滿之孝,印光大師開示我們若是「真慈孝親,就應助念佛號,助親人往生西方」:

臨命終時,四大分張,眾苦畢集。若非三昧久證,誠恐不易得力。況眷屬不諳利害,往往以世情而破壞彼之正念。此飭終社之所由結集也。

飭終云者,即助生之謂也。蓋以行人當此時節,得人開導而輔助之。則欣厭心生,貪愛情息。耳聞佛名,心緣佛境。自可與佛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譬如怯弱之人,欲登高山。前有牽者,後有推者,左右有扶掖將護者,自不至半途而廢耳。

即使平素不聞佛法之人,臨終蒙善知識開導,令生信心。又為助念佛號。令彼隨大眾音聲,或出聲念,或心中默念。果能如法助念,無一切破壞正念等事,亦可往生。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眾生心力不可思議,故得此殊勝利益也。願為人子孫與諸眷屬及父母等,同知此義,同依此行。方可名為真慈孝親愛也已。

四、臨終善知識的開導

作為凡夫眾生要往生淨土,需要種種助緣,家屬如能聞信佛法,如法資護,是為大幸,則家屬即為善知識,如家屬不能聞信佛法,則良師益友就至關重要,在人臨命終時,往往歷生冤親債主現前,自己難於作主,以至於迷惑顛倒是常有之事,何況在生之時造作種種惡業,或未聞佛法,更是危險之極,此時全靠善知識的善巧引導,令臨終者能聞法音,生起對阿彌陀佛的信心,生起厭離濁世,欣往淨土之善願,方得成就往生之行,永得解脫,如《佛說灌頂隨願往生十方淨土經卷第十一》所言「善師化導,得聞法音」

普廣菩薩又白佛言。若人在世不皈三寶不行法戒。若其命終應墮三塗受諸苦痛。其人臨終方欲精誠歸命三寶。受行法戒。發露懺悔改過修善。臨壽終時聞說經法。善師化導得聞法音。欲終之日生是善心得解脫不。佛言:普廣菩薩摩訶薩。若有男子善女人等。臨終之時得生此心。無不解脫眾苦者也。所以者何?如人負債依附王者。債主便畏不從求財。此譬亦然天帝放赦閻羅除遣。及諸五官伺候之神。反更恭敬不生噁心。緣此福故不墮惡道解脫厄難。隨心所願皆得往生。

善知識的開導必須善巧方便,我們濁世眾生,往往一生造惡,行善者稀,但往事已經過去,時至命終,善知識不可歷數臨終人惡行,讓臨終人悔恨,更落惡道,應「唱讀善行,意令歡喜」:

傳云。中國臨終者。不問道俗親緣、在邊看守。及其根識未壞、便為唱讀一生已來所修善行。意令病者內心歡喜、不憂前途。便得正念不亂、故生好處。」資持釋云「令唱讀者准此、生前所修一切功德並須記錄。凡為看病、常在左右、策其心行、恆令念善。以捨報趣生、唯在臨終心念善惡。

      ——《事鈔記卷四十》


送往生時應該根據每個人的不同情況做對機開示,調查和解決調查和解決亡者的疑慮,沒有固定的開示和固定的方法。通過調查,放不下什麼,能滿足他什麼,比如想見誰就找誰,有擔心子女不合的為他們說合,甚至還為助家分過家產。滿足不了的就開導他,關鍵在自己要放下,兒子孝莫歡喜,不孝莫生氣,都要放下,對眾生如父母,對父母如眾生。善知識如能為臨終人講說佛法,安慰讚歎,令其歡喜,心無疑慮,佛號自然提起,決定生西:

若病重時,神識猶清,應請善知識為之說法,盡力安慰。舉病者今生所修善業,一一詳言而讚歎之,令病者心生歡喜,無有疑慮。自知命終之後,承斯善業,決定生西。

——弘一大師《人生之最後》


善知識除了安慰臨終者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任務就要詳細地宣說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種種快樂,同樣也宣說法藏比丘如何通過修行四十八大宏深誓願而成就極樂世界,讓臨終者生起願生心,這是至關重要的,在《觀無量壽佛經》裡有明確開示:


        「中品下生者,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孝養父母,行世仁慈,此人命 欲終時,遇善知識,為其廣說阿彌陀佛,國土樂事,亦說法藏比丘,四十八願。」「聞此事已,尋即命終。譬如壯士,屈伸臂頃,即生西方極樂世界。」「經七日已,遇觀世音,及大勢至,聞法歡喜,得須陀洹,過一小劫,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下生者。是名中輩生想,名第十五觀。」


        對於惡業眾生,十惡五逆,臨終時,如能遇善知識教令念佛,臨終人若能生起信心,都是歷劫善根成熟,殊勝因緣成就,都能罪滅得生,即使地獄現前,一稱佛號,也得往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上生者,或有眾生作眾惡業,雖不誹謗方等經典,如此愚人,多造惡法,無有慚愧,命欲終時,遇善知識,為說大乘十二部經首題名字,以聞如是諸經名故,除卻千劫極重惡業。智者復教合掌叉手,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除五十億劫生死之罪。」「爾時彼佛,即遣化佛,化觀世音,化大勢至,至行者前,贊言:『善男子!以汝稱佛名故,諸罪消滅,我來迎汝!』作是語已,行者即見化佛光明,遍滿其室,見已歡喜,即便命終,乘寶蓮華,隨化佛後,生寶池中。經七七日,蓮華乃敷。」「當華敷時,大悲觀世音菩薩,及大勢至菩薩,放大光明,住其人前,為說甚深十二部經。聞已信解,發無上道心,經十小劫,具百法明門,得入初地。」「是名下品上生者。」

                                                                                                                          ——《觀無量壽佛經》


        惡人往生,全靠阿彌陀佛的大願威德,所以善知識對臨終人最重要的開示就是讚歎阿彌陀佛的大慈無邊,不論善惡,大悲無障,若人罪孽深重,也得往生,讚歎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光明神力,無量無邊,決定能救渡一切眾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中生者,或有眾生,毀犯五戒,八戒,及具足戒,如此愚人,偷僧祗物,盜現前僧物,不淨說法,無有慚愧。以諸惡業,而自莊嚴。如此罪人,以惡業故,應墮地獄,命欲終時,地獄眾火,一時俱至。」「遇善知識,以大慈悲,即為贊說阿彌陀佛,十力威德,廣贊彼佛,光明神力,亦贊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此人聞已,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地獄猛火化為清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迎接此人。」「如一念頃,即得往生七寶池中,蓮華之內,經於六劫,蓮華乃敷。觀世音,大勢至,以梵音聲,安慰彼人,為說大乘甚深經典。聞此法已,應時即發無上道心。」「是名下品中生者。」

                                                                                                  ——《觀無量壽佛經》


        為了使我們濁世眾生生起決定往生和信心,佛特於《觀無量壽佛經》的最後開示我們,哪怕是五逆重罪具全,實屬十惡不赦的愚人,因其惡業太多的緣故,本應墮入畜生、餓鬼、地獄三惡道中,經歷很多的時劫,受到無窮盡的苦惱。如此的愚人,在陽壽將盡之時,如果能遇到善知識,說種種安慰之話,為其宣說美妙佛法,教他念佛法門。其人被苦煎逼太甚,不能用心念佛,只是口稱佛名號,讓念佛之聲不斷,僅僅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僅是十句;因稱念此佛名的緣故,在剎那之間,便可消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此人便得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真是佛號之力不可思議,因此善知識勸令臨終者念佛是其終極目標,善知識之所以稱為善就是要讓臨終者得到最大的利益,能讓一個五逆十惡之人從地獄剎那往生淨土,唯有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佛陀在《觀無量壽佛經》裡最後的開示就是告訴我們要排除一切障礙,讓眾生在臨終能念佛往生: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眾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如此愚人,以惡業故,應墮惡道,經歷多劫,受苦無窮。」「如此愚人,臨命終時,遇善知識,種種安慰,為說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應稱無量壽佛,如是至心,令聲不絕,具足十念,稱南無阿彌陀佛。』稱佛名故,所唸唸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命終之時,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觀世音,大勢至,以大悲音聲,為其廣說諸法實相,除滅罪法。聞已歡喜,應時即發菩提之心。」「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輩生想,名第十六觀。」    


—《觀無量壽佛經》


        老人若能正念分明,助緣成就,決定往生,但我等凡夫,無有天眼,又不能隨時探視,不知亡者何時坐上蓮花,所以24小時之內要不斷的助念,也要不斷的開示,要他不被善境所迷,也不要對惡境心生恐慌,也不可被親人變現所引誘等等:


        當此之時,種種聲音,種種光線,種種煙焰——所有三者——悉皆經歷。這使他感到可畏,可怕,可怖,且使他感到非常疲倦


        尊貴的某某,所謂死亡這件事情已經來臨。你已在脫離這個塵世之中,但你並不是唯一的一個;有生必有死,人人莫不如此。不要執著這個生命;縱令你執持不捨,你也無法長留世間;除了仍得在此輪迴之中流轉不息之外,毫無所得。不要依戀了!不要怯懦啊!還是憶念三寶吧!

                                                                                         ——《中陰得度經》


        善導大師對於臨終善知識的開導非常的重視,認為讓臨終念佛是大慈悲心,不愧為彌陀的使者,說「會是知識彌陀恩  地獄猛火變風涼」:


        罪人臨終得重病   神識昏狂心倒亂  地獄紛紛現眼前  白汗流出手把空  如此困苦誰能救  會是知識彌陀恩  地獄猛火皆來逼  當時即值善知識  發大慈悲教念佛  地獄猛火變風涼  天華旋轉隨風落  化佛菩薩乘華上。


五、臨終蓮友助念


        自古迄今,修淨土得以往生者,不計其數。雖然如此,靜觀大多數念佛者,未必具足深信切願,故在臨終之際,神識不一。平日所為,如影子般一一現行,全憑往日業力做主。


        因此臨終助念時為老人助念就非常重要,並且在助念過程中如法開導臨終老人提起正念,勸其不驚不怖,令他生信發願憶佛念佛,也勸其親友眷屬莫要悲哀啼哭,以及問長問短種種妨礙,共同幫助臨終老人念佛,屆時此人必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所以說,往生西方,雖在本人之信願,然而助念功德意義,亦是不可思議。

        有關臨終助念的理念,世尊在《地藏經》上開示說,臨終時只要聞佛菩薩名號,眾罪消滅,悉得解脫;又在《觀無量壽經》明顯的開示:五逆惡人臨終稱十句佛號皆能生淨土。經中也明言中品下生以下只修世善,或唯造惡業,卻需助緣方得生信發願,所以皆言有「善知識」為助緣,方得往生,而助念的含義不僅僅是講開示,還要組織蓮友輪流為臨終者念佛,臨終助念的真正來源應該是來自善導大師,印光大師在《飭終津梁提要》明確提出「善導和尚,發明助念」:


       《法雨涓滴錄》一書,於臨終助念,及洗沐,換衣,哭泣等,破壞正念之利害,頗有發明。周師導之母,幸得助念之力,故得正念昭彰,現諸瑞相而終。由是彼昆季石印數百冊,以送遠近有緣者。今又以??所遺資,印蓮宗正傳一萬冊,以結淨緣。冀其母未往生則即得往生,已往生則高增品位。因將此錄,附於其後,冀一切人,咸知助念,及破壞之利害。庶不至以愛親,及愛兄弟,妻子,眷屬者,背道而馳。以愛戀之心,行損害之事,尚自以為吾於亡者,能盡其職。但以凡夫知識陋劣,未聞佛法,所有損益,人孰得知。此書傳佈遐邇,庶一切正信念佛者之父母,兄弟,妻子,眷屬,生則深種善根,沒則神超淨土。此法乃唐善導和尚所發明,謂平日不念佛者,依此助念,亦可往生。贊曰:


        善導和尚,彌陀化身。

        是知此法,利益宏深。

        普願見聞,咸生正信。

        輾轉勸導,功德無量。


        因此臨終助念的形成主要是善導大師提倡稱名念佛,以及五逆重罪者若能於臨命終時,十念相續即可往生開始。往生者,需行願具足。大師將執持名號解釋成稱名念佛;十念解釋為十聲稱佛,稱「南無」者即是信願;稱「阿彌陀佛」者即是其行,稱十句「南無阿彌陀佛」,認為此即十願十行具足,因此臨終十稱即得往生,成就不退位,而非「別時意」只是為將來作得度種子。


        善導大師大力弘揚持名念佛之淨土宗,從二百多部有關極樂淨土的經典裡面指定了「淨土三經」為主依經典,又在著《觀經四貼疏》時,依未法眾生根性提倡持名念佛;善導大師為了徹底彰顯佛菩薩無盡慈悲,彌陀大弘誓願,還依《觀經》下品往生之經文為據,特別為平生不念佛之人,發明臨終助念之法,使其臨終時能如下品根性眾生,在臨危之際,無依無靠之時,遇善知識開導,生起信願,念佛得生淨土。


        再者,千年之後印光大師對善導大師也非常讚歎,大力提倡此臨終助念之法,對臨終之事最為重視,落實了助念組織。故使臨終與稱名念佛劃為等線,形成淨土教臨終助念的特色。如其在文鈔中所言「怯弱之人,道友相助」:


        臨命終時,四大分張,眾苦畢集。若非三昧久證,誠恐不易得力。況眷屬不諳利害,往往以世情而破壞彼之正念。此飭終社之所由結集也。飭終云者,即助生之謂也。蓋以行人當此時節,得人開導而輔助之。則欣厭心生,貪愛情息。耳聞佛名,心緣佛境。自可與佛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譬如怯弱之人,欲登高山。前有牽者,後有推者,左右有扶掖將護者,自不至半途而廢耳。即使平素不聞佛法之人,臨終蒙善知識開導,令生信心。又為助念佛號。令彼隨大眾音聲,或出聲念,或心中默念。果能如法助念,無一切破壞正念等事,亦可往生。以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眾生心力不可思議,故得此殊勝利益也。願為人子孫與諸眷屬及父母等,同知此義,同依此行。方可名為真慈孝親愛也已。

                                                                                              ——印光大師-飭終津梁提要


        五濁惡世,眾生業重,雖然早聞佛法,久修淨業,但未必有功夫,所以祖師提出「久修始修,皆需助念」:


        至於臨命終時,無論久修始修,皆須眷屬及與淨友為其助念。庶可正念昭彰,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往生西方矣。


        即平素不念佛人,臨終請善友開導助念,亦可往生。是知助念一事,最為緊要。修淨業人,當於平時與家屬說其利害。俾彼了然無疑,決不至臨時,以世俗情見,破壞正念。而於存者亡者,均有實益。


        念佛飭終津梁,及飭終須知,用意措詞,悉皆周摯。實為保護成就行人一大事因緣。若肯展轉流通,俾一切同人咸知其益。其為功德,唯佛能知。願世之為人子孫,及為人父母兄弟朋友者,各皆依行。以期亡人神超淨域,業謝塵勞。蓮開九品之華,佛授一生之記。實為大幸。(民國十九年季春)

                                                                                                 ——飭終津梁跋(印光大師文鈔三編卷四)


第四節  臨終化解冤結


        五濁惡世的眾生,無量劫以來造下了無量無邊罪孽, 生生世世以來與無數人結下了種種善緣惡緣。現世的父母師長,六親眷屬,同事朋友,皆是過去因現在緣成熟,能夠相逢,彼此為親朋,當珍惜有緣,轉惡緣為善緣,轉善緣為法緣,發願作蓮友淨侶,互相愛護,同登平等國。


        同時我們還有許多看不見的冤親債主,平生或在夢寐之際,見諸親人,或久病難醫,等等異常現象出現,我們誦經念佛化解冤結,修諸功德回向他們,令其解脫,如經言:


        復次普廣,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久處床枕,求生求死,了不可得。或夜夢惡鬼,乃及家親,或游險道,或多魘寐,共鬼神遊。日月歲深,轉復尪瘵,眠中叫苦,慘淒不樂者。此皆是業道論對,未定輕重,或難捨壽,或不得愈。男女俗眼,不辨是事。

        復次普廣,若未來世諸眾生等,或夢或寐,見諸鬼神,乃及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歎,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過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屬,在於惡趣,未得出離,無處希望福力救拔,當告宿世骨肉,使作方便,願離惡道。普廣,汝以神力,遣是眷屬,令對諸佛菩薩像前,志心自讀此經,或請人讀,其數三遍或七遍。如是惡道眷屬,經聲畢是遍數,當得解脫,乃至夢寐之中,永不復見。

                                                                                       ——《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經》特別說到,臨命終時行善的人,也有百千萬億惡道鬼神,或變做其父母,以及其親人眷屬,來誘惑引接亡人,令他墮落到惡道去。何況再加上他本身自造的惡業呢?更成負累,令他更難出離了!臨死的時候,神識都不清楚,糊塗惛昧,不懂得辨別好歹善惡,甚至連眼睛也看不見,耳朵也聽不到了。在這個時候應該為他供養佛菩薩像,及轉讀這部地藏經,或念佛菩薩名號。如有這種做善事的善緣,便能夠使亡者依仗佛菩薩的力量,脫離種種惡道。那些諸魔鬼神,也都全部退散。


        因此臨終冤親債主現前,我們不可被他們引誘,也不要恐怖,當修諸功德,回向給他們,發慈悲心超度他們,令他們離苦得樂,永得解脫,送往生過程中,只要是為度眾生,什麼辦法都可以用,沒有定法,唸咒誦《地藏經》要在另一處,不可在助念室,若亡者冤家來要錢,要吃要穿,就在外面為他燒紙錢,紙衣,供飯,回向給冤家,當然最好是念。如地藏所言:


        又閻浮提臨命終人,不問善惡,我欲令是命終之人,不落惡道。何況自修善根,增我力故。是閻浮提行善之人,臨命終時,亦有百千惡道鬼神,或變作父母,乃至諸眷屬,引接亡人,令落惡道,何況本造惡者。世尊,如是閻浮提男子、女人,臨命終時,神識昏昧,不辨善惡,乃至眼耳更無見聞。是諸眷屬,當須設大供養,轉讀尊經,念佛菩薩名號。如是善緣,能令亡者離諸惡道,諸魔鬼神悉皆退散。世尊,一切眾生臨命終時,若得聞一佛名、一菩薩名,或大乘經典一句一偈。我觀如是輩人,除五無間殺害之罪,小小惡業,合墮惡趣者,尋即解脫。

                                                                                                  ——《地藏菩薩本願經》


       《地藏經》明:惡世眾生命終時,能聽到一聲佛的名號,或者大乘經典的一句及一偈,歷歷分明,深入其耳根,能消除五無間殺害的罪報,小小的惡業,本應該令他墮到惡道裡去的,都能消除殆盡而得到解脫。


        而淨土法門告訴我們,告訴我們,臨命終時,業障現前,討債索命,千鈞一髮,若能念阿彌陀佛,一切業障消散,不但不墮惡道,還能親見佛來,接往淨土,念阿彌陀佛功德之殊勝,無以復加,彌陀願力真實不可思議,因此化解冤結無如念阿彌陀佛,如印光大師言「地獄相現,念佛往生,如是利益,一代時教,百千萬億法門之所無者」:


        能如是念,如上所求,當下成辦。所以張善和,張鍾馗,臨終地獄相現,念佛數聲,即親見佛來接引往生。如是利益,一代時教,百千萬億法門之所無者。吾常曰,九界眾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捨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者。此之謂也。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見賢思齊,當仁不讓。豈肯因循怠忽,以致一錯而成永錯乎哉。有血性漢子,斷斷不肯生作行肉走屍,死與草木同腐矣。勉旃勉旃,又念佛固貴專一。

                                                                                                      ——增廣卷一復鄧伯誠居士書二


        阿彌陀佛深知吾輩下劣凡夫,罪障深重,自力進取道果甚難,是故悲心施設念佛一法,以大願威神力加被行人,於名號大光明中,不遭魔事。善辨萬物之情的白澤神獸,能令妖魔鬼怪怖畏遠離,乃至家中門上貼著白澤圖像,亦有辟怪之效。又山精野魅,能變形種種誑惑於人,如懸寶鏡照燭,精魅無能施其伎倆。六字洪名亦復如是。淨業行人稱念佛名,智照精朗,一切天魔心魔無由侵入。又經云: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燭身,魔不能犯。以阿彌陀佛及十方諸佛,恆常護念此念佛人故。



第五節   往生徵驗瑞應


        念佛往生者往往會出現一些非同尋常的瑞應,此等瑞應皆是行者功德所至,也是佛力加持,為後人作個證據,以堅定信心。但也不可執著,相上若是執著就成病了,反成魔事。印光大師開示念佛感應有六種差別即:


        顯感顯應,冥感冥應,冥感顯應,顯感冥應,亦冥亦顯感而顯應,亦冥亦顯感而冥應之不同。其應之大小優劣,在其誠之至與未至而已。縱令心不諦信,致誠未極。但能一念投誠,亦必皆蒙利益。但隨己一念之誠,而分優劣,不能如竭誠盡敬者蒙益之殊勝超絕耳。如昏水中,亦有月影,但晦而不顯。盲人雖不能親見月光,又何嘗不蒙其照燭也。


        往生吉祥瑞應,歸納起來有以下各種預兆:

        1、心不顛倒(不再受眼前境物影響而起情念)。

        2、預知時至(預先知道何月何日何時壽終往生)。

        3、淨念不失(不再有染雜的意念,堅決往生,不再依戀人間)。

        4、洗漱更衣(自己潔淨和更換衣服)。

        5、自能念佛(出聲念或默念)。

        6、端坐合掌(時限到便端正坐著合掌)。

        7、異香滿室(香氣不平常,亦不知何來)。

        8、光明照身(室外有光輝射在身上)。

        9、天樂鳴空(戶外空中有仙樂飄飄)

        10、說偈勵眾(即使沒有讀過書的人也會留幾句偈語以勉勵後人念佛)。


        往生與否,眾生總想找個證據,但凡夫五眼未開,神通不具,如何能證明淨業行人往生,其證據何在,祖師雖說不重相上瑞應,但為隨順眾生,也有發願顯現瑞應以增大眾信心的;還有些瑞應非凡夫所能有的,可作為往生成聖決定之證據,印祖開示的很清楚「若通身冰冷,唯頂上熱者,必生西方入聖道」以下所開示的幾種瑞應:


        頂猶溫暖,肢體柔軟


        張福泉嬸母劉氏,生性淳篤,是其宿根。及病而信福泉宗淨等所說而念佛。又加家人助念,故得吉祥而逝,面色轉勝於前。逾十四時,通身冷透,頂猶溫暖,肢體柔軟,蠅不至室等瑞相。


        按《大集經》說臨終徵驗偈云,頂聖眼天生,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以人將死時,熱氣從下至上者,超生。從上至下者,墮落。若通身冰冷,唯頂上熱者,必生西方入聖道。眼及額顱熱者,生天道。心熱者,生人道。腹熱者,生餓鬼道。膝蓋熱者,生畜生道。腳板熱者,生地獄道。


        上述不是說己轉鬼道和畜生,是講他的神識,臨終一念,業力,即思想在那道,是在身上可以表示出來。助念就是轉變他的思想,轉業力為願力,一樣可以往生。多數人助念三天左右往生,最多的是七天。要是只助念24小時,就出殯火化,就無法探知中陰身狀況,也無法對症下藥了。為了確證是否往往,一般都要進行探視,探試工作一定要在20小時以後進行,好記一點就是一整天。往生依據就看身體柔軟,頭頂冒熱氣,人人可見,其它瑞相有見的有不見的,不依某一人的神通判別。生人天善道身體都軟,但不如聖道柔軟,全身軟的如麵條,生惡道身體都僵硬,面色難看。探試體溫工作從腳底開始,逐漸向上。用手背輕觸即離,不要摸,對女的決不許男居士探,以免生瞋心,對男的在沒男居士時,由年紀最老的女居士探,以免生貪愛心。


        顏容和悅  且帶笑容


        人生一切事都可偽為,惟臨死及死後所現之相,均不能偽為。人於臨死,顏容即變。況死後二日,更加和悅,且帶笑容,此系表示往生之相。又死經數日,全身已冷,額猶帶溫,此亦表示往生之相。以凡夫死時,熱從下至上。於頂門後滅者,必歸聖道了生脫死也。                     

                                                                                              ——《印光大師文鈔復朱仲華居士書一》


        靈骨潔白  紅若蓮華


        其父將終,尚不須請醫診視,(因診視,瞎打差。)何可以去後說此種無謂之廢話乎。按節卿臨去,得助念之力為多。助念之人,當率其全家眷屬,同皆念佛。張居士何得以嫌煩問其子,此皆不知助念之事體者。以後當注意,極力勸其全家,再為專心念佛。節卿因得助念力,故臨終有瑞相。化後骨潔白,又有紅若蓮華者,此皆佛法因緣、與善行、所感致。至云觀音骨通是紅蓮華色,此語乃從外道偽造之書所出,不足為訓。(觀音乃過去古佛,誰見其骨色如何,佛經實無是語。)

                                                                                                             ——印祖文鈔續編上復曾怡之居士書


        雖說往生瑞象可為證據,但不可執,更不可常常探視,破壞正念,只要因緣具足,皆能往生,如印祖開示說:然念佛之人,平素若有真信切願,臨終又蒙善眷助念,不為惡劣眷屬預為揩身換衣哭泣問事瞎安慰等所破壞,定規可以往生。



第六節  臨終助念的功德意義


        隨著我國宗教政策的開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宗教信仰,而對於虔誠的佛教徒來說,臨命終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今生最大的願望。因為一旦往生極樂便得不退成佛,因此人生最大的意義、利益莫過於此。


        佛教淨土宗的臨終助念,用助念為死亡護航;用淨土理念指導神識往生,能為臨終老人提供身心的護理,讓他們安然面對死亡,愉悅地接受生命終點的到來,帶著對佛法的虔誠信仰和對彌陀淨土的願心,有尊嚴的走完人生最後的歷程,歡喜自在走向下一次生命的解脫起點,成為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究竟出離苦難的輪迴,圓成無上正覺之佛道。因此助念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如印光大師所開示「助念一事,關係甚大」:


        若工夫未深,佛念未純,又加病苦沉重,不有知識開導,淨侶助念,便歸輪迴之中,絕無了脫之望矣。即工夫已深,佛念已純之人,又得大眾助念之力,豈不更為速得見佛聞法,悟無生忍乎。


        是知助念一事,關係甚大。當此命光遷謝,升沉立判之時,既有開導助念之人,譬如怯夫避寇,擬乘郵船遠遁,得諸人之扶持,便可一躍而上,遂得安坐以達彼岸。若無開導助念之人,必受破壞正念之禍,勿道工夫未深者,不能了脫,即佛念已純者,亦難往生。譬如勇士破圍而出,擬乘舟逝,被眾人之攀挽,即時墜入深淵。

                                                                                                                 ——(印光大師文鈔續編下)


        印光大師還特別把平生念佛各臨終助念作了個對比,認為「如法助念  勝常念佛」:


        平素不念佛人,臨終善友開示,大家助念,亦可往生。常念佛人,臨終若被無知眷屬,預為揩身換衣,及問諸事,與哭泣等,由此因緣,破壞正念,遂難往生。以故念佛之人,必須令家中眷屬,平時皆念。則自己臨終,彼等均能助念。又因常說臨終助念之利益,及不得瞎張羅哭泣之禍害,便不至以孝心而致親仍受生死之大苦,乃得即生西方之大益也。


——印光大師文抄·一切念佛人往生及不往生之證據


        印光大師非常重視助念,認為臨終能得到助念也是過去能幫助他人,種諸善根所至,而不能得助念是「宿世破人勝事」所至,因此要求我們「願有志生西之緇素同人,一舉一動,注意因果。必使步步頭頭,悉令成就往生勝緣,為切要耳。」也就是立說平生要多成就他人往生,為他人往生作助緣,累積自己的善根福德,決不能破壞他人往生之勝緣,如下所言:


        如此向有信心修持之人,若臨終得如法助念,往生瑞相,當不在劉居士之下。但因機緣所礙,全失助念之益,致平日之信心,現生不得受用,只作未來得度因緣,殊為可惜。以此比較,確知臨終助念之關係,實為重要。


        雖然,功不虛棄,果無浪得。世無無因之果,亦無無果之因。劉居士之如斯善利,當由宿種今熟,故得善緣眷屬而為成就。李居士之如此差失,諒由宿世破人勝事,致感得種種不如法之時節因緣,而作障難。且今生信奉三寶之一切善行,決定可作未來得度之因,毫無疑義。但究不如當生了脫為直捷。故老人常云,利人即是利己,害人甚於害己。願有志生西之緇素同仁,一舉一動,注意因果。必使步步頭頭,悉令成就往生勝緣,為切要耳。

                                                                                                                                                                        ——(印光大師文鈔續編下)


        作佛弟子,淨土行者,當知此為人助念就是大善之事,因此祖師說送一人往生,即送一人成佛,功德意義不可思議。如印光大師所言「展轉勸導 功德無量」:


        此法乃唐善導和尚所發明,謂平日不念佛者,依此助念,亦可往生。善導和尚,彌陀化身,是知此法,利益宏深。普願見聞,咸生正信,展轉勸導,功德無量。待己臨終,決定有助念之人。何以故,以如是因,感如是果,因果兩各相符故。


——蓮宗正傳跋(民十八年)(印光大師文鈔續編下)


        人生最重要的課題就是解決生死大事。為了辦此大事,激發自己的道心,最佳的方法莫過於關懷臨終病人,臨終病人以自身之病苦,活生生地向我們演說著人生的無奈與痛苦,同時也展現了了生脫死、往生淨土的方法。對老人走過此生的終點,走向來生的起點做深度的觀照和反省,能給我們最真實的啟示,能激起我們對生命的認知、對人生的覺悟。因此,學習幫助臨終病人,就是開始對自己的臨終負責,同時激起內心深處的慈悲心,這是菩堤行願最真實的體現!因此祖師明確開示「成就他人就是成就自己」:


        能成就他人往生,待至自己臨終,必大有成就自己往生者,切勿以不關己而忽之。


——印光大師文抄‧汲濱鎮助念社緣起


        因此對於發菩堤心,去做臨終助念的蓮友而言,可成就菩堤行願,圓滿往生淨土之資糧,是自他二利,功德不可思議的事情。






  
             嗡嘛呢 唄咩吽        
頂部



本站資源,歡迎引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彌陀山莊 - 專門弘揚彌陀淨土法門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