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往生集 - 明 雲棲蓮池大師輯
Jill (彌陀山莊)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UID 2
精華 48
積分 25364
帖子 1560
積分 16870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8-10-19
 
發表於 2009-7-27 13:17  資料  短消息  加為好友 
往生集 - 明 雲棲蓮池大師輯

往生集序

 

世尊始成正覺。為諸有情普演佛乘。既而機難盡投。由是於一乘中示三乘法。而復於三乘中出淨土一門。今去佛日遠情塵日滋。進之不能發神解超聖階。退之倀倀乎有淪墜之險。而匪仗此門。其何從疾脫生死。大矣哉。可謂起末世沈疴必効之靈藥也。顧古之効多今之効尠。其咎安在。則亦口淨土心娑婆。而堅勇明悟不及前輩云爾。聞昔有傳往生者。歲久滅沒不可復覩。而斷章遺跡班班。互載於內外百家之書。予隨所見輒附筆剳。仍摘其因果昭灼者。日積之成編。殆存十一於千百而已。

 

今甲申竊比中峯廛居。掩關於上方。乃取而從其類後先之。又證之以諸聖同歸。足之以生存感應。計百六十有六條。而間為之贊。以發其隱義。題曰往生集。俾緇素之流觀於是書將指而曰。某也以如是解脫而生。某也以如是純一而生。某也以如是精誠之極感格而生。某也以如是大悲大願而生。某也以如是改過不吝轉業於將墮也而生。某如是上生。某如是中生下生。庶幾乎考古驗今為淨業者左券。

 

而客有過我者。閱未數傳。勃然曰。淨土唯心。心外無土。往生淨土寓言也。子以為真生乎哉。寧不乖於無生之旨。予俟其色定。徐而謂曰。談何容易。如以無生而已矣。一切斷滅不應尚有唯心。果悟無生則生亦奚礙。生既本無故終日生而未甞生也。且爾已盡漏心否乎。對曰不能。噫漏心未盡則生緣未休。生緣未休則托質有所。茫茫三界大苦海中。不生淨土而生何土。六道之匍匐。九品之逍遙。利與害天淵矣。抑未之思歟。飾虛論而爭高。吾亦能之。所以弗為者。夫亦懼生於識法耳行矣。爾誠不以予言為非。即淨土而之佛乘。蓋未甞間隔絲毫。而奚乖之有。客悚然從坐而作。惘然而自失不覺。其汪然泣下而悲且咽也。整衣莊誦之終卷。亟拜亟請梓焉。梓既成。道其始末如此。

 

萬曆十二年夏日   杭沙門袾宏識

 

往生集目錄

 

第一卷

 

沙門往生類

第二卷

 

王臣往生類

處士往生類

尼僧往生類

婦女往生類

惡人往生類

畜生往生類

第三卷

 

諸聖同歸類

生存感應類

 

往生集卷之一

 

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輯

 

沙門往生類

 

遠祖師

 

晉慧遠。雁門樓煩人。博綜六經。尤善莊老。聞安法師講般若經。豁然大悟。因剃染事之。太元六年過潯陽。見廬山閒曠。可以息心。遂感山神現夢。一夕雷雨。林木自至。刺史桓伊。乃為建殿。名曰神運。以慧永先住西林。故遠所居號東林焉。遠住東林。三十年跡不入俗。剋志西方。高僧鉅儒。凡百四十人。共為淨社。蓮漏六時禪誦不輟。澄心繫想。三覩聖相而沈厚不言。後十九年七月晦夕。於般若臺。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無量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洄注上下。演說妙法。佛言。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七日後。當生我國。又見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劉遺民。在佛之側。揖曰。師志在先。何來之晚耶。既知時至。謂門人曰。吾始居此三覩聖相。今復再見。當生淨土必矣。至期端坐入寂。時義熙十二年八月六日也。

 

贊曰。晉以前。淨土之旨。雖聞於震旦。而弘闡力行。俾家喻戶曉。則自遠師始。故萬代而下。淨業弟子。推師為始祖。可謂。釋迦再說西方。彌陀現身東土者也。厥功顧不偉歟。予昔遊廬山。酌虎溪之泉。瞻三咲之堂。徘徊十八賢之遺跡。見其規模弘遠。足稱萬僧之居。而殿閣塵埃。鍾鼓閴寂。寥寥然戶異其扃。室殊其爨矣。哲人云亡。芳躅無繼。嗟夫。

 

慧永

 

晉慧永。河內人。十二出家。既而與遠公。同依安法師。太元初。駐錫廬山。刺史陶範。捨宅為西林以居之。絕志塵囂。標心安養。後義熙十年示疾。忽斂衣求屣欲起。眾驚問。答曰。佛來迎我。言訖而化。異香七日方滅。唐玄宗。追諡覺寂大師。

 

贊曰。永初入道。與遠師伯仲。而創淨社。以為萬世法。亦遠祖而永宗矣。至於命終之際。見佛來迎。先後如出一輒。證往生之瑞。當以二師為準則焉。

 

曇順

 

晉曇順。黃龍人。幼從羅什法師。講釋群經。什歎曰。此子奇器也。後入廬山修淨業。時寧蠻校尉劉遵孝。剏寺江陵。延順經始。盛弘念佛三昧。宋元嘉二年。別眾坐逝。異香滿室焉。

 

僧叡

 

晉僧叡。冀州人。遊學諸方。遠歷天竺。還關中。從羅什法師。稟受經義。後預廬山蓮社。宋元嘉十六年。忽告眾曰。吾將行矣。面西合掌而化。眾見叡榻前一金蓮花。倏爾而隱。五色香煙。從其房出。

 

曇恒

 

晉曇恒。河東人。童孺依遠公出家。內外典籍。無不通貫。自入廬山。專志念佛。義熙十四年。端坐合掌。厲聲念佛而化。

 

道昞

 

晉道昞。頴川人。幼師遠公。通經律。言與行合。念佛三昧。究心無間。義熙十四年。豫章太守王虔。入山謁敬。請紹遠師之席。眾咸宗仰。元嘉十二年。集眾念佛。就座而化。

 

贊曰。言行合一。所謂心口二俱念佛者也。聽其言則是。稽其行則非。而欲冀往生。將誰欺乎。

 

曇詵

 

晉曇詵。廣陵人。幼師遠公。勤修淨業。兼善講說。註維摩經行於世。元嘉十七年。趺坐念佛而逝。

 

道敬

 

晉道敬。瑯琊人。祖凝之刺江州。因從遠公出家年十七。博通經論。日記萬言。篤志念佛。蚤夜弗替。宋永初元年。謂眾曰。先師見命。吾其行矣。端坐唱佛而化。眾見光明滿室。彌時方滅。

 

贊曰。冲年高才。鮮不自恃。而篤志念佛。非宿植淨因者乎。今沙彌略涉經論。我慢放逸。白首而無歸。不得已而談西方晚矣。

 

佛馱跋陀羅

 

晉佛馱跋陀羅。此云覺賢。迦維衛國人。甘露飯王之裔也。年十六博學群經。深達禪律。姚秦沙門智嚴至西域。要師達長安。演法東宮。與羅什法師上下論議。後以懸指海舶遭擯。入廬山預遠公蓮社。譯出觀佛三昧諸經。宋元嘉六年。念佛而化。

 

僧濟

 

晉僧濟。入廬山從遠公學。達嘆曰。紹隆大法。其在爾乎。後疾篤。誠期淨土。遠遺燭一枝曰。汝可運心安養。濟執燭憑几。停想無亂。又集眾諷淨土經。五更濟以燭授弟子元弼。令隨眾行道。頃之。覺自秉一燭。乘空而行。見阿彌陀佛。接置於掌。遍至十方。歘然而覺。且悲且慰。自省四大。了無疾苦。明夕。忽起立。目逆虛空。如有所見。須臾還臥。容色愉悅。謂傍人曰。吾行矣。右脅而逝。時方炎暑。三日而體不變。異香郁然。

 

贊曰。濟以聖師指示。而生淨土。然則臨終助念。孰曰無功乎。而留龕溽暑。體發異香。梵行之精堅驗矣。

 

慧恭

 

晉慧恭。豫章酆城人。與慧蘭僧光等同學。蘭光繫念淨土。臨終皆有奇應。又五年恭病篤。雨淚叩頭。誓心安養。念不少間。見阿彌陀佛。以金臺前迎。恭乘其上。又見蘭等。於臺上光明中。告曰。長老受生已居上品。吾等不勝喜慰。恨五濁淹延。相依之晚耳。恭欣然奮迅而逝。

 

慧虔

 

晉慧虔。少出家戒行精確。義熙年中。投山陰嘉祥寺。苦身率眾後寢疾。屬想安養。祈誠觀音。北寺有淨嚴尼者。宿德篤行。夜夢觀音從西郭門入。清輝妙狀。光映日月。幢幡華蓋。七寶莊嚴。尼驚異作禮。問大士何往。答云。往嘉祥迎虔公耳。虔疾雖困。神色如常侍者皆聞異香。泊然而化。

 

贊曰。臨終見佛。或疑純是自己想心。今他人亦見之何也。當知感應道交。不可思議。慎哉言乎。

 

僧顯

 

晉竺僧顯。南遊江左。遇疾屬緣西方。虔苦不替。見阿彌陀佛。光照己身。所患皆愈。即起沐浴。為傍人說所見。并陳誡因果。辭意剴切。明晨端坐而化。

 

贊曰。懈怠比丘。遇有疾則曰。吾力且憊。待平復已。然後念佛。不知念佛。為度老病。有疾念佛。今正是時。而顯以念力。既愈其疾。復得往生。賢哉。

 

慧通

 

晉慧通。從涼州慧紹禪師。咨受禪法。祈心安養。微疾。於禪定中。見一人形甚端嚴。語通云。良時至矣。俄而見阿彌陀佛光明燁然。定起以告同學。安然而化。異香三日乃歇。

 

法琳

 

晉法琳。臨卭人。專精戒品。止成都靈建寺修淨業。常持彌陀觀音二經。轉誦之時。輒見一偉貌沙門。屹然在前。建武二年寢疾。注念西方。禮懺不息。見諸賢聖皆集空中。合掌而逝。

 

贊曰。琳誦經有沙門現前。蓋誠感耳無足為異。其生西方。不係乎是。修淨業者。毋取相希慕焉。

 

曇鑒

 

宋曇鑒。平生片善。迴向西方。誓願見佛。一日定中。見阿彌陀佛。水洒其面。曰滌汝塵垢。浴汝心念。及汝身口。皆悉嚴淨。又於瓶中。出蓮花一枝授之。定起乃與寺僧敘別。夜漸深。獨步廊下念佛。至五鼓。其聲彌厲及明。弟子依常問訊。趺坐不動。就而視之。逝矣。

 

僧柔

 

齊僧柔。學方等諸經。惟以淨業為懷。卒之日見化佛千數。室內外俱聞異香。西向敬禮而化。

 

慧光

 

齊慧光。居洛陽。著華嚴涅槃十地等疏。妙盡權實之旨。一日有疾。見天眾來迎。光曰。我所願歸安養耳。已而淨土化佛。充滿虛空。光曰。惟願我佛攝受。遂我本願。即彈指罄咳。言氣俱盡。

 

贊曰。天多欲樂。兼有女人非解脫處。古謂。假饒修到非非想不若。西方歸去來。是以贊淨土者。謂上品即發彼岸。下生猶勝天宮。今光於命盡之際。而詳審堅固所願確然。可謂明且勇矣。

 

慧進

 

齊慧進。居高座寺。誓誦法華。造經百部。願迴此業得生安養。後聞空中告曰。汝願已足。必得往生。無病而卒。

 

道珍

 

梁道珍。住廬山修淨業。夢有人乘船海中。問之。云往彌陀佛國。珍乞隨行。船人云。汝未營浴室。及誦彌陀經。未可也。覺而浴僧誦經。歷年不輟。忽房內池面。降白銀臺。因默記其事。書經函中。命盡之夕。半山以上。如烈火千炬。交相輝映。邑人遙見。謂是諸王禮覲。及旦乃聞珍卒。後檢經函。知珍瑞應。宜生淨土久矣。

 

贊曰。遠公三覩聖相而不言。珍公池降銀臺而默記。古德之厚重類如此。彼淺丈夫者。纔有少異。曉曉自鳴。小則失其所有。大則增其魔事矣。可弗慎諸。

 

神鸞

 

後魏曇鸞。少遊五臺。感靈異出家。而性嗜長生。受陶隱君仙經十卷。後遇菩提流支。乃問曰。佛有長生不死術乎。支笑曰。長生不死。吾佛道也。乃授十六觀經曰。學此則三界無復生。六道無復往。其為壽也。河沙劫石。莫能比焉。此吾金仙氏之長生也。鸞大喜。遂焚仙經而修淨業。寒暑疾痛曾無少懈。魏主號為神鸞。一夕室中見梵僧。謂曰。吾龍樹也。久居淨土。以汝同志故來相見。鸞自知時至。集眾教誡曰。勞生役役。其止無日。地獄諸苦。不可以不懼。九品淨業。不可以不修。因令弟子高聲念佛。西向稽顙而終。眾聞天樂自西而來。良久乃已。

 

贊曰。黃冠者恒言曰。釋氏有死。神仙長生。今支公謂佛有長生。仙無長生。此論痛快簡當。高出千古。鸞法師捨偽歸真。如脫敝屣。豈非宿有正因者哉。

 

智者大師

 

隋智顗。號智者大師。頴川人。孩幼之時。見像即禮。逢僧必拜。十八出家於果願寺。後禮南嶽思大禪師。弘法緣畢。在剡東石城寺。將入滅謂弟子曰。吾知命在此。不復前進。輟斤絕弦於今日矣。唱觀無量壽佛經題竟。復曰。四十八願。莊嚴淨土。華池寶樹。易往無人。火車相現。一念改悔者。尚得往生。況戒定熏修。聖行道力。功不唐捐矣。智朗請云。未審大師證入何位。沒此何生。師曰。吾不領眾。必淨六根。損己利人。但登五品。汝問何生者。吾諸師友。侍從觀音。皆來迎我。言訖唱三寶名。如入三昧。

 

贊曰。大師道德崇重一家教觀。萬代宗仰。而捨壽之際。惟西方是歸。乃至疏觀經。著十疑論。恒於此諄諄焉。意可知矣。或曰。疏稱心觀為宗。淨土其非實歟。噫大師謂。約心觀佛。不謂無佛。如其無佛。心觀何施。正報既然。依報亦爾。學台教者審之。

 

法喜

 

隋法喜。常行方等懺法。忽一雉索命。有神人呵曰。法師當往生淨土。豈償汝命。後於病中。發願以一生行業。回向西方。至心念佛。即見佛菩薩來迎。端坐而化。

 

贊曰。經稱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喜惡得以生淨土不償雉命。良由一生淨土。永絕輪迴。因緣何從而得會遇。若其忍悟無生。入塵利物。縱有報償。則所謂將頭臨白刃。一似斬春風者矣。豈與凡夫六道等耶。

 

章安

 

隋灌頂。章安人。智者大師弟子也。日以念佛為事。臨終室有異香。遺誡弟子竟。忽起合掌。稱阿彌陀佛二大士名。奄然而化。

 

慧成

 

隋慧成。居枝江。誦彌陀經。修西方觀三十年。常坐不臥。每入定見淨土蓮臺寶樹。臨終之夕。人夢成坐蓮花。隱隱西去。

 

道喻

 

隋道喻。居開覺寺。念阿彌陀佛。日夜不廢。造像僅三寸。後於定中。見佛謂曰。汝造我像何小。喻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言訖見像。身遍滿虛空。告曰。汝當澡浴清淨明星出時。我來迎汝。至時果見佛來。光明滿室。遂坐而化。

 

贊曰。心大即大。心小即小。然則心穢即穢。心淨即淨審矣。而喻見一佛遍空。前僧柔慧光。見多佛遍空。蓋一即多。多即一。非有優劣也。

 

智舜

 

隋智舜。入廬山踵遠師淨業。大業初。講觀經畢。即示疾。見鸚鵡孔雀。念佛法僧。出微妙音。告弟子曰。我今日往生矣。安然而逝。

 

慧海

 

隋慧海。住江都安樂寺。善經論。精誠念佛。有僧道銓者。至自齊州。齎阿彌陀佛像。微妙工巧。世所未有。問之則云。此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乘空往彼安樂世界。圖繪而來。海感慶逢遇虔篤禮敬。乃覩神光炤爍。於是模寫懇苦。願生彼國。後微疾。夜忽起。依常面西禮竟。跏趺至曉而逝。儼然如生。

 

贊曰。極樂世界過此十萬億佛土。亦非乘空所可到者。慧海之精誠感佛。彼道銓安知。非淨土之賢聖乎。

 

法智

 

隋法智。髫年出家。晚歲聞徑直之門。莫如念佛。乃謂人曰。我聞。經言。犯一吉羅。歷一中劫。入地獄可信。又言。一稱阿彌陀佛。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則未之信。有明者示云。汝大邪見。俱是佛言。何得不信。遂於國清寺兜率臺。晝夜精勤念佛。忽辭道俗云。某生西方去也。中夜無疾而化。時有金色光明。照數百里。江上漁人謂是天曉。遲久方明。始知智之往生云。

 

贊曰。佛云吾言如蜜。中邊皆甜。悉宜信受。是故信少惡入地獄。而不信一念生西方。此誠可謂邪見矣。近世喜持呪者。見陀羅尼所說功德。能易山海役鬼神。滿種種求願。則躍然而信。見淨土所說功德。能直入聖階。立超三界。則恬然不介意。其為邪見等耳。可慨也夫。

 

善導和尚

 

唐善導。貞觀中。見西河綽禪師九品道場。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餘行業。迂僻難成。惟此法門。速超生死。於是勤篤精苦。晝夜禮誦。激發四眾。每入室互跪。念佛非力竭不休。出則為人演說淨土。三十餘年不暫睡眠。好食送厨。粗惡自奉。凡有嚫施。用寫彌陀經十萬卷。淨土變相三百壁。修營廢墜。燃燈續明。三衣瓶鉢。不使人持。行不共眾。恐談世事。從其化者甚眾。有誦彌陀經十萬至五十萬遍者。有念佛日課萬聲至十萬聲者。得念佛三昧。往生淨土者。莫能紀述。或問。念佛生淨土耶。師曰。如汝所念。遂汝所願。乃自念一聲。有一光明從其口出。十至於百。光亦如之。其勸世偈曰。漸漸雞皮鶴髮。看看行步龍鍾。假饒金玉滿堂。豈免衰殘病苦。任汝千般快樂。無常終是到來。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忽謂人曰。此身可厭。吾將西歸。乃登柳樹。向西祝曰。願佛接我。菩薩助我。令我不失正念往生淨土。言已投身而逝。高宗皇帝知其事。賜寺額曰光明云。

 

贊曰。善導和尚。世傳彌陀化身。觀其自行之精嚴。利生之廣博萬代而下。猶能感發人之信心。脫非彌陀必觀音普賢之儔也。猗歟大哉。

 

智欽

 

唐智欽。專習禪業。又禮念萬五千佛名。乃至百遍。後於柳州阿育王塔前。燃一臂求生淨土。弟子僧護。夜半見庭前光照異常。因問。何人秉炬。凡三問。空中聲曰。來迎欽禪師耳。護急啟窓。見佛身光明。旛華寶蓋滿虛空中。欽隨佛冉冉而去。

 

贊曰。燒身燒臂。大乘經中屢開。然此得忍大士所為。非初心境界也。求西方者。當學欽公之習禪禮佛。不必效其燃臂。若能用燃臂之精虔勇猛。以治其惡習則所燃亦多矣。古云。善學柳下惠。不其然歟。

 

五會法師

 

唐法照。大歷二年。止衡州雲峯寺。慈忍戒定。為時所宗。甞於鉢內覩五色雲。有梵剎曰大聖竹林寺。後詣五臺見異光。果得竹林寺。入講堂則文殊在西。普賢在東。萬眾圍繞而為說法。照作禮問曰。末代凡夫。未審修何法門。文殊告曰。諸修行門無如念佛。我以念佛得一切種智。又問當云何念。曰此世界西。有阿彌陀佛。彼佛願力。不可思議。汝當繼念毋令斷絕。決定往生。後臘月朔。在華嚴院淨業道場。方憶二大士記我往生。乃一心念佛。忽見梵僧佛陀波利。謂曰。汝華臺已就。後三年華開矣。至期謂眾曰。吾行矣。端坐而逝。師甞於湖東寺。開五會念佛。感祥雲寶閣。覩阿彌陀佛及二菩薩身滿虛空。又於并州五會念佛。感代宗皇帝宮中聞念佛聲。遣使追尋。乃見師勸化之盛。遂詔入京。教宮人念佛亦及五會。號五會法師。

 

贊曰。感夢於前。覩境於後。其可信明矣。然則諸修行門。無如念佛。文殊口授也。顧不足信歟。三載之前。花臺預就。所謂信心纔起。蓮蕋標名。隨其勤惰而或鮮或萎。又不足信歟。噫冥現靈蹤。預符聖記。化行五會。音徹九重。豈非乘悲願而生者哉。

 

臺岩康法師

 

唐少康。縉雲仙都人。十五通法華楞嚴。貞元中因詣洛陽白馬寺。見殿中文字放光。探之則善導和尚。西方化導文也。師祝曰。若於淨土有緣。當更放光。言已光明閃爍。師曰。劫石可磨。我願無易矣。遂至長安光明寺善導和尚影堂。瞻禮忽見遺像。升空謂曰。汝依吾教廣化有情。他日功成。必生安養。乃適新定。乞錢誘小兒念佛。念佛一聲與錢一文年餘。無少長貴賤。見師者皆稱阿彌陀佛。念佛之聲盈滿道路。又於烏龍山建淨土道場。每升座高聲唱佛。眾見一佛從其口出。十聲則有十佛。師曰。汝見佛者必得往生。時眾數千。有不見者。悲傷自責。因倍精進。後二十一年十月三日。囑道俗曰。當於淨土起欣樂心。於閻浮提起厭離心。汝曹此時。見我光明。真我弟子。遂放異光數道而逝。塔於臺子岩。號臺岩法師。

 

贊曰。或疑佛從口出。似涉怪異。噫世尊逢醉象時。手五指端。出金光獅子。其言曰。我何有心於禦象哉。以我無量劫來。修慈忍力。自然而有獅子現焉。我亦不知也。今康公現佛。亦無量劫來。歸敬之所致耳。何怪之有。世有魔師。教人黑夜習坐。於香烟上注觀佛現。以為感應。較此邪正實霄壤焉。修淨業者。不可不辯。

 

自覺

 

唐自覺。住真州。常發願。願因觀音。得見阿彌陀佛。於是鑄觀音像。高四十九尺。既成祝願。夜三更。忽有金光二道。阿彌陀佛。自光中而下。二大士左右隨之。佛垂手摩覺頂曰。守願勿易。利物為先。寶池生處。孰不如願。後十一年七月望夕。見一人形似天王。雲間現身。謂覺曰。安養之期至矣。即於觀音像前。趺坐而化。

 

善胄

 

唐善胄。瀛州人。武德三年病革。謂門人曰。吾一生正信。不慮淨土不生。即令拂拭房宇燒香嚴待。病久委臥。忽起坐合掌。語侍人曰。安置世尊令坐。又自陳懺悔。良久曰。世尊去矣。低身似送因臥曰。向者阿彌陀佛來。汝等還見否。不久吾當去耳。少頃而逝。

 

神素

 

唐神素。安邑鳴條人。講演為業。與道傑齊名。一生行業。屬想西方。貞觀二年眾請主栖岩。十七年二月二十三日召大眾與別。趺坐正容令誦觀音普門品二遍。自稱阿彌陀佛又令一人唱。餘人和中夜端坐儼然而逝。肌肉雖盡骨坐如初。

 

慧璿

 

唐慧璿。出家襄川。甞弘三輪大經。貞觀二十三年四月八日。夜見山神告曰。法師房宇不久當生西方。至七月十四日。講盂蘭盆經竟斂手曰。生受信施今須通散。一毫以上。捨入十方窮獨乞人。并諸異道。言已終於法座。

 

贊曰。昔生公說法將竟。眾見麈尾墜地。憑几而化。如入禪定。璿之事亦類是矣。嗚呼匪平生道力。可勉強於臨時耶。

 

懷玉

 

唐懷玉。台州人。布衣一食。常坐不臥。誦彌陀經三十萬遍。日課佛號五萬聲。天寶元年。見佛菩薩滿虛空中。一人持銀臺來迎。玉曰。吾一生念佛。誓取金臺。何為不然。聖眾遂隱。玉彌加精進。三七日後。向擎臺者來云。師以精進得升上品。宜趺坐以俟。三日後異光滿室。曰弟子曰。吾生淨土矣。含笑而逝。郡太守叚公。作偈贊曰。我師一念登初地。佛國笙歌兩度來。惟有門前古槐樹。枝低只為罣金臺。

 

贊曰。或謂銀臺至而復隱。金臺誓而重來。何得果報無憑。由人揀擇。通曰。此正謂萬法由心隨感而應者也。且火車已現。十念而得往生。天眾來迎。矢心而歸淨土。善惡聖凡之相。隔尚可轉業須臾。況金銀幾希間耶。

 

道昂

 

唐道昂。魏郡人。師靈裕法師。常於寒陵山寺。講華嚴地論。稽洽博詣。志結西方。願生安養後自知命極。預期八月。人未之測也。至八月朔日無所患。問齋時至未。即昇高座。身含奇相。爐患異香。引四眾受菩薩戒。詞理切至。聽者寒心。昂舉目高視。見天眾繽紛。管絃嘹喨。告眾曰。兜率陀天迎我。然天道乃生死根本。由來非願常祈心淨土。如何此誠不果遂耶。言訖天樂還滅。便見西方香花伎樂。充塞如雲。飛湧而來旋環頂上。舉眾皆見。昂曰。今西方靈相來迎事須願往。但見香爐墜手。即於高座而逝。足下有普光堂等字。遐邇驚嘆。

 

贊曰。却天宮而求淨土。前有光公。後有洪公及昂。蓋三人焉而時逼須臾。猶能導四眾以毘尼。據高座而歸寂。靈相紛然駭人心目。嗚呼異哉。

 

道綽

 

唐道綽。并州汶水人。十四出家。習經論。晚事瓚禪師學禪。又篤志神鸞淨土之業。有僧定中。見綽數珠如七寶大山。平居為眾講無量壽觀經。將二百遍。人各掐珠。口稱佛號。或時散席。嚮彌林谷。六時禮敬。初不廢缺。念佛日以七萬為限。貞觀二年四月八日歸寂。聞而赴者。滿於山寺。見化佛住空。天花下散焉。

 

寶相

 

唐寶相。雍州長安人。十九出家。頭陀自靜。六時禮懺。垂四十年。夜分誦彌陀經七遍。念佛六萬聲。病既革。誦念不捨。囑道俗曰。念佛為先。勿虛度世。當於西方相待。又曰。燒散吾尸。不勞銘塔。言訖而逝。

 

贊曰。玉念佛日。記五萬綽七萬。相今六萬。三老者皆高僧。而日課有常數。今人忽之曰。此愚夫婦所作也。獨何歟。

 

惟岸

 

唐惟岸。并州人。約淨土為真歸之地。行方等懺。服勤無缺微疾。見觀音勢至二菩薩現於空中。岸召畫工。無能畫者。忽有二人。自言能畫。畫畢不見。岸乃告諸弟子曰。吾今往生。誰偕行者。有童子願往。岸令辭父母。父母謂為戲言未信也。頃之沐浴更衣。入道場念佛而化。岸撫其背曰。小子何得先吾行耶。因索筆讚二菩薩。有願以慈悲手。提獎共西行之句。讚畢長逝。

 

贊曰。岸之事無惑矣。彼童子非久積淨業。胡脫化之神異噫。爾不見十念成功乎。不然則宿世善根熟耳。修淨業者。或今身不克往生。觀此可以自慰。

 

僧衒

 

唐僧衒。并州人。初念慈氏。期上生內院。年九十遇道綽禪師。得聞淨土。始迴心念佛。日禮千拜。一心無怠。後有疾。告弟子曰。阿彌陀佛授我香衣。觀音勢至示我寶手。吾其行矣。言訖而逝。七日異香不散。時有啟芳圓果二法師。目擊斯事。乃於悟真寺。共折楊枝於觀音手中。誓曰。若於淨土有緣。當七日不萎。至期益茂。芳果慶忭。晝夜觀念不捨。忽覺臨七寶池。入大寶帳。見佛及二大士。坐寶華臺光明輝映。芳果作禮。佛云。念我名者皆生我國。又聞釋迦世尊。與文殊菩薩以梵音聲。稱讚淨土。復見三道寶階。其一白衣。其二道俗相半。其三唯僧也。云皆至心念佛者。得生此土耳。後五日。忽聞鍾聲曰。鍾聲我輩事也。俱時化去。

 

贊曰。耄耋之年。始修淨業。而尚得往生。少壯可知矣。彼芳果聞風興起。終獲靈應。見賢思齊。其此之謂乎。

 

懷感

 

唐懷感。居長安千福寺。入念佛道場。三七日不覩靈瑞。自恨障深。欲絕食畢命。善導大師不許。勸令精虔三載感如所教。後見佛金色玉毫。得念佛三昧。製決疑論七卷。臨終合掌云。佛來迎我。遂卒。

 

贊曰。諺有之。惟貴功深。杵可作針。吾於感有徵矣。畫地自限者思之。

 

德美

 

唐德美法師。於會昌寺西院。造懺堂行般舟三昧。終夏不坐臥。或止口過三年不言。或行不輕。七眾通禮節衣減食。斷絕世想。專念西方。口誦彌陀。終其身不輟。後一時入室稱佛。倏然而化。

 

贊曰。斷絕世想則染緣盡。專念西方則淨緣成。先民有言。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誠哉言乎。

 

辯才

 

唐辯才。襄陽人。潛修淨土二十年。未甞自稱。獨與護戎任公善。謂之曰。才必生淨土。期在十年。一日令弟子報任公曰。向所期已。及任公至。才曰。吾去矣。趺坐而化。眾聞仙樂西來。異香散漫。

 

壽洪

 

唐壽洪。汾陽人。常念佛。虔求淨土將亡。見兜率天童子來迎。洪曰。我期西往。不生天上。即令眾念佛。遽云。佛從西來。言訖而化。

 

法祥

 

唐法祥。住楊都大興國寺。三十年修安養之業。凡有饒益。必用迴向。因疾弟子。聞祥稱佛聲甚厲。又見房西壁有光若鏡。現淨土相頻伽鼓翼。乃倏然而化。

 

贊曰。祥見頻伽。前智舜見鸚鵡孔雀。不見佛而見眾鳥何耶。經云。是諸眾鳥。皆阿彌陀佛變化所作。故知。正報依報。俱淨土相也。幸無疑焉。

 

大行

 

唐大行。居泰山修普賢懺法三年。感大士現身。晚歲入大藏。陳願隨手取卷。得彌陀經。晝夜誦咏。至三七日。覩琉璃地上。佛及二大士現身。僖宗皇帝聞其事。詔入內賜號常精進菩薩。後一年琉璃地復現。即日而終。異香經旬。肉身不壞。

 

贊曰。瑠璃地上下明徹。淨德所感也。而慧永僧衒異香七日。慧通三日。行今浹旬。孰非梵行之芬芳也哉。

 

明瞻

 

唐明瞻。晚歲剋志安養。或譏其遲暮。瞻曰。十念功成。猶得見佛吾何慮乎。後因疾。於興教寺具齋。別道俗。時僕射房玄齡杜如晦皆與焉。日過午。整威儀念佛。遽曰。佛來矣。二大士亦至。竦身合掌而化。

 

永明壽禪師

 

錢氏吳越延壽。杭州餘杭人。依四明翠岩禪師出家。參天台韶國師。發明心要。甞行法華懺。中夜見普賢。蓮花忽然在手。因思宿願未決。登智者岩。作二鬮。一曰。一心禪定。一曰。萬行修淨土。冥心精禱。七拈皆得淨土。於是一意專修。後住永明。日課一百八事。夜往別峯行道念佛。旁人時聞螺貝天樂之音。忠懿王嘆曰。自古求西方。未有如此之專切者也。乃立西方香嚴殿。以成其志。在永明十五年。弟子千七百人。常與眾授菩薩戒。施鬼神食。放諸生命。皆悉迴向莊嚴淨土。時號慈氏下生。開寶八年二月二十六日。晨起焚香告眾。趺坐而化。後有僧來自臨川。經年遶其塔。人問故曰。我病入冥。見殿左供一僧像。王勤致禮敬。密詢其人則曰。此杭州永明壽禪師也。凡死者皆經冥府。此師已徑生西方上上品矣。王重其德。故禮敬耳。

 

贊曰。永明佩西來直指心印。而刻意淨土。自利利他廣大行願。光昭於萬世。其下生之慈氏歟。其再生之善導歟。

 

志通

 

石晉志通。鳳翔人。因見智者大師淨土儀式。不勝欣忭。自是不向西唾。不背西坐。專心念佛。後見白鶴孔雀成行西下。又見蓮花開合於前。通云曰。白鶴孔雀淨土境也。蓮花光相。受生處也。淨土現矣。乃起禮佛而終。茶毘有五色祥雲。環覆火上。舍利鱗砌於身。

 

贊曰。唾必西避。坐必西向。繫念如斯。何事不辦。今以輕心淺心。而欲往生難矣。或曰。不已着乎。噫諦觀落日。經有明文。智者大師。始生而面西趺坐。乃至淨業諸賢。西向坐脫者。不着而能之乎。耽心濁境。終世安然。纔念淨邦。便憂其着。顛倒乃爾。嗟乎異哉。

 

晤恩

 

宋晤恩。姑蘇常熟人。年十三聞誦彌陀經。遂求出家。終日一食。不離衣鉢。不畜財寶。臥必右脅。坐必跏趺。每布薩涕泗不止。遍誨人以西方淨業。及一乘圓旨。有疑不逗機者。答曰。與作毒鼓之緣耳。雍熙二年八月朔日。夜覩白光自井而出。謂門人曰。吾將逝矣。絕粒禁言。一心念佛。夢一沙門。執金爐焚香。三遶其室。自言灌頂。來此相迎。夢覺呼門人至。猶聞異香二十五日。說止觀指歸及觀心義畢端坐而化。人聞管絃鈴鐸之音嘹亮空中。漸久漸遠。自西而去。

 

贊曰。財食不貪。廉潔心也。坐臥不苟。敬慎心也。衣鉢不離。持重心也。布薩垂泣。誠信心也。四心皆淨因。宜其往生矣。至於誨人。則西方淨業。與一乘圓教並施。恩其深入念佛法門者乎。

 

圓淨常法師

 

宋省常。錢塘人。七歲出家。淳化中住南昭慶。慕廬山之風。乃刺血書華嚴經淨行品。易蓮社以淨行。士大夫預會者。稱淨行弟子。而王文正公且為之首。一時公卿伯牧百二十人。比丘千人焉。翰林蘇易簡。作淨行品序。至謂予當布髮以承其足。剜身以請其法。猶尚不辭。況陋文淺學而有惜哉。天禧四年正月十二日端坐念佛。有頃厲聲唱云佛來也。泊然而化。

 

贊曰。始遠公。次善導。既而南嶽五會。永明臺岩。終於法師。號蓮社七祖。勸化之盛。蓋耀古彌今矣。雖然覈其自脩。則罔不精勤刻勵。如所以示人者。今沙門知勸人。而不知勸己。欲竊附於前輩。不幾狂乎。

 

淨觀

 

宋淨觀。住嘉禾寂光庵。修淨土懺法十餘年。謂弟子曰。我後二十七日行矣。至期二日前。見紅蓮花。次日又見黃花滿室。皆有化生孩兒。坐於花上。仙帶結束。三日入龕端坐。命眾念佛。頃之脫去。

 

贊曰。念佛人預知時至。蓋娑婆緣盡。淨土緣成。自然聖境冥現。如遠公七日。今觀二十七日之類是也。世人生無實德。死欲效嚬。扭揑粧點。取笑於識者。甚則生身活焚。搖動遠邇。不知附鬼着邪。流入惡趣。尤可憐憫。復使無眼之徒。欣羨而希則之。其為害也大矣。我集往生。何無一人活焚其軀者。願智人觀此。普以告世。救諸愚民。

 

慈雲懺主

 

宋遵式。台州臨海縣人。學行高古。名冠兩浙。專志安養。甞行般舟三昧。九十日苦學嘔血。入道場兩足皮裂。以死自誓。忽如夢中。見觀音垂手指其口。引出數虫。又指端出甘露。注其口。覺身心清涼。疾遂愈。著淨土決疑行願。及淨土懺法。行於世天聖間。將化之日。炷香禮佛。願諸佛證明。往生安養。至晚坐脫。人見大星隕於靈鷲峯。時號慈雲懺主云。

 

贊曰。克勤懺法。自行而垂憲萬世。古今一人而已。至於寶手出虫甘露灌口。非精誠之極疇能然乎。

 

宗坦疏主

 

宋宗坦。潞州黎城人。五十年名播講林。晚於唐州青臺鎮。專求淨土。三業四儀。曾無暫忘。政和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夢阿彌陀佛。謂曰。汝說法止六日。當生淨土。覺而白眾。至五月四日。集眾告曰。因緣聚散。固當有時。淨土勝緣。惟憑時刻。願眾念佛助我往生。言已坐脫。滿空雷鳴。白雲覆地。三日方歇。所持瑪瑙數珠。盤於指上。眾取之。竟不能得。感應事繁。具如別說。

 

贊曰。雷者法音之吼。雲者慈蔭之深。手珠不脫。念力之牢強見矣。

 

慈照宗王

 

宋子元。號萬事休。平江崐山人。少習止觀。定中聞鴉聲悟道。頌曰。二十餘年紙上尋。尋來尋去轉沈吟。忽然聽得慈鴉叫始信。從前錯用心。於是利他心切。普勸念佛。代為法界眾生。禮佛懺悔。祈生安養。剏白蓮懺堂。述四土三觀。選佛圖。開示蓮宗眼目。逆順境中。未甞動念。高宗皇帝召見。賜號慈照。後於鐸城。三月二十三日。告眾曰。吾化緣已畢。時當行矣。言訖合掌示寂。荼毘舍利無數。勅賜最勝之塔。

 

法持

 

宋法持。居化度寺。修彌陀懺。願促閻浮之壽。早生安養。後小疾。雨淚悲號。祈垂接引。厲聲念佛不絕。忽見佛身丈六。立於池上。即自言曰。我已得中品生。西向而化。

 

贊曰。人情莫不欲壽。促算而求安養。非欣厭之極乎。雖然發願可也。赴海投崖。而疊薪自燼。則魔矣。

 

本如

 

宋本如。號神照。住東山承天寺。與郡守張郇。結社一日升座說法。與眾訣別。退而坐逝。時江上漁人。見雲端有僧西去。明年啟塔。顏貌如生。蓮花產於塔前。

 

基法師

 

宋基法師。學於寶雲。住太平興國寺。精意念佛。一日示疾。為弟子廣談玄旨。眾忽見。西方現光。空中奏樂。師曰。阿彌陀佛與二大士俱至。即右脇西向而化。門人夢阿彌陀佛授記。為超世如來。或夢師坐青蓮花臺者。法智禪師嘆曰。臥病談玄。臨終見佛。是可敬也。

 

贊曰。或疑。基曷為即得授記。噫親見如來無量光。見前授我菩提記。子知之乎。

 

若愚

 

宋若愚。居雲川仙潭。建無量壽閣。勸道俗念佛。精勤三十年。與道潛則章二師為友。潛能詩近名。愚與章惟務實行。將順世。夢神人告曰。汝同學則章。得普賢行願三昧。已生淨土。彼正待汝。愚乃沐浴更衣。命眾諷觀經。端坐默然忽云。淨土現前。吾當行矣。書偈而化。偈曰。本自無家可得歸雲邊有路許誰知。溪光搖落西山月。正是仙潭夢斷時。又曰。空裏千花羅網。夢中七寶蓮池。踏得西方路穩。更無一點狐疑。

 

贊曰。愚與潛章為友。而潛以耽詩。親名失淨土之利。黜世智疎世緣。求西方者。當書諸紳。

 

守真

 

宋守真。永興人。講起信論法界觀。常於中夜。結無量壽佛往生祕密印。繫念西方。一夕天曉。自覺身登淨土。舉目見佛。因俯伏像前。忽曰。四十八願。能度我者。乃持香花。入殿供養。就坐而化。

 

知禮

 

宋知禮。號法智。居南湖。述妙宗鈔。大彰觀心觀佛之旨。每歲二月望日。建念佛施戒會。動逾萬人。又撰融心解。明一心三觀。顯四淨土之義。後於歲旦。建光明懺。至五日召大眾說法。驟稱佛號數百聲。奄然坐逝。

 

贊曰。禮述妙宗。說淨觀。大弘台教。而臨終念佛坐逝。豈騰口說者。可同日語耶。

 

有嚴

 

宋有嚴。住台州赤城崇善寺。依神照學天台教。晚年結茆樝木之下。號曰樝菴。平生篤修淨業。有懷安養故鄉詩。為時所傳。建中靖國元年夏四月將終。見寶池大蓮花。天樂四列。乃作餞歸淨土詩示眾。後七日跏趺而化。塔上有光如月。三夕方隱。

 

贊曰。前法祥鏡光。現於壁端。今嚴公月光。現於塔上。皆身心瑩徹之明驗也。乃至光明滿室者。金光彌亘江上數百里者。嗚呼。是可以偽為乎哉。

 

慧明

 

宋慧明。號晦菴。學於慧光。晚依蓄山常照寺。修淨業。日課法華楞嚴圓覺。持彌陀聖號萬數。慶元己未春示疾。謂弟子曰。吾學大乘。求生淨土。今果遂矣。累足坐逝。眾聞天樂西來。徘徊頂上。荼毘五色舍利無數。

 

師贊

 

宋師贊。雍州人。為僧童。年十四。念佛不絕。忽遇疾暴亡。俄而復甦。謂師及父母曰。阿彌陀佛來此。兒當隨行。隣人見空中寶臺。五色異光。向西而沒。

 

二沙彌

 

隋汶州二沙彌。同志念佛。長者忽亡。至淨土見佛白言。有小沙彌同修。可得生否。佛言。由彼勸汝。汝方發心。汝今可歸。益勤淨業。三年之後。當同來此。至期二人。俱見佛來。大地震動。天花飃舞。一時同化。

 

了然

 

宋了然法師。號智涌。住白蓮寺二十四年。夢二龍戲空中。一化為神人。袖出簡云。師七日當行。既寤集眾說法。大書曰。因念佛力。得生樂國。凡汝諸人。可不自勉。即沐浴更衣。令眾誦彌陀經。至西方世界處。倏然而化。能仁寺行人。皆聞天樂之音。祥光上燭天表。

 

思照

 

宋釋思照。研究宗教。專心淨業。每四更即起。稱誦佛名。懈怠比丘。不遑安寢。效法藏四十八願。結僧俗係念淨會三十年。一日感疾。夢丈六金身。集眾念佛。忽厲聲同眾稱念。屈指作印坐逝。闍維齒及數珠不壞。

 

智廉

 

宋智廉。居上虞化度寺。初遍參宗門。晚節一意西方。慶元改元秋八月。別眾曰。我夢中見阿彌陀佛。大眾圍繞說法。佛云。諸善人等。當須專心淨業來生我國。我見勝相。往生必矣。乃書偈曰。雁過長空。影沈寒水。無滅無生。蓮花國裏。書畢回身。向西結印而逝。

 

智深

 

宋智深。號慈川。學於海月。歸嘉禾。開長堂供眾二十年。專志念佛。常以淨業化人。得往生者甚眾。忽示疾。客至問安。談論如常時。客方出門。即遷化。人見紫雲。向西而沒焉。

 

法因

 

宋法因。住四明廣壽寺。三十年冥心淨土。後有疾。集眾諷觀經。稱佛號者三夕。謂門人曰。吾將行矣。或請留偈。乃書曰。我與彌陀本無二。二與不二並皆離。我今如此見彌陀。感應道交難思議。挺身端坐而逝。

 

贊曰。以我心而念彼佛。則生佛宛然。即凡心而見佛心。則生佛何別。何別故離二。宛然故離不二。離二故不從他覓。離不二故不礙求生。又離二故凡情斯盡。離不二故聖解俱亡。如此見佛者。終日娑婆。終日淨土。念念釋迦出世。時時彌勒下生。可謂真見彌陀者也。其或不然覿面相逢。白雲萬里。

 

智仙

 

宋智仙。號真教。住白蓮寺。講道十三年。西向禮念。未甞少廢。一夕微疾。請觀堂行人。誦彌陀經。卷未終而坐脫。隣住能仁寺僧。皆聞天樂和鳴。黎明乃知師亡。

 

宗利

 

宋宗利。居新城碧沼。修念佛三昧者十年。後入道味山。築菴名曰一相。越十五年。忽謂弟子曰。吾見碧蓮花。遍滿空中三日。復曰佛來矣。即書偈云。吾年九十頭雪白。世上應無百年客。一相道人歸去來。金臺坐斷。乾坤窄。奄然而化。

 

齊玉

 

宋齊玉。號慧覺。初於霅川寶藏寺。建淨土會。後住上竺。夜半頂彌陀像行道念佛。一日謂首座曰。床前多寶塔現。非吾願也。所欲則淨土耳。可為我集眾念佛。首座鳴鍾。僧至將百餘。玉云。今已見佛。瞑目端坐而逝。

 

贊曰。多寶塔亦佛國也。玉何以不願。昔韋提希。遍觀淨土而獨求安養。蓋非專修。功弗克就。知此可與言西方矣。

 

圓照本禪師

 

宋宗本。常州無錫人。初參天衣懷禪師。念佛有省。後遷淨慈。奉詔入東京慧林寺。召對延和殿稱旨。平居密修淨業。雷峯才法師。神遊淨土。見一花殊麗。問之曰。待淨慈本禪師耳。又資福曦公。至慧林禮足。施金而去。人詰其故。曰。吾定中見金蓮花。人言以俟本公。又蓮花無數。云以待受度者。或有萎者。云是退墮人也。有問。師傳直指。何得蓮境標名。答曰。雖在宗門。亦以淨土兼修耳。後臨終安坐而逝。諡圓照禪師。

 

贊曰。昔中峯天如。謂禪與淨土。理雖一而功不可並施。今曰兼修者何。蓋兼之義二。足躡兩船之兼。則誠為不可。圓通不礙之兼。何不可之有。況禪外無淨土。則即土即心。原非二物也。安得更謂之兼。

 

大通本禪師

 

宋善本。試華嚴得度。奉詔住法雲。賜號大通。後歸杭州象塢寺修淨業。定中見阿彌陀佛示金色身。一旦告門人曰。止有三日在。至期趺坐念佛。西向而化。

 

靈芝照律師

 

宋元照。住靈芝。弘律學。篤意淨業。念佛不輟。一日令弟子。諷觀經及普賢行願品。趺坐而化。西湖漁人。皆聞空中樂聲。

 

清照律師

 

宋慧亨。住武林延壽寺。初依靈芝習律。專修淨業。六十年。每對人必以念佛為勸。建寶閣立三聖像。最稱殊特。有江自任者。忽夢寶座從空而下。云亨律師當升此坐。適社友孫居士。預啟別亨。即在家作印而化。師往炷香。歸而謂其徒曰。孫君已去。吾亦行矣。乃集眾念佛。為說偈曰。彌陀口口稱。白毫念念想。持此不退心。決定生安養。端坐而化。號清照律師。

 

贊曰。六十年專修淨業。臨終瑞應何疑焉。世有以少時之力。而咎淨土之無徵。謬矣。

 

思敏

 

宋思敏。依靈芝律師增受戒法。專心念佛二十年。後有疾。請眾諷觀經者半月。越三日。見化佛滿空。臨終念佛。聲出眾外。酷暑留龕七日不變。香滿室中。

 

晞湛

 

宋晞湛。山陰人。少為儒生。忽厭世出家。與瑩行人。建無量壽佛殿於阮杜。專修淨業。坐不背西。久之常見佛及二菩薩相。一夕面西念佛。正坐凝然作印而化。

 

登法師

 

隋登法師。講涅槃經於并州興國寺。來聽經者。普勸念佛往生。開皇十二年命終。異香滿空。及殯光明香雲。遍諸聚落。

 

僧厓

 

釋僧厓。住益州多寶寺。篤心淨業。焚五指供西方三聖。或問痛否。答曰。心既無痛。指何痛焉。臨終天花如雨。人見厓班衲錫杖。與五六百僧。乘空而沒。

 

藏法師

 

宋僧藏。汾州人。一生不受道俗禮拜。專修淨土將終。天樂次第來迎。皆不赴。及西方佛至。別眾而化。

 

孤山圓法師

 

宋智圓。居西湖孤山。廣解諸經。刻心淨土。造彌陀疏及西資鈔。勸發往生將終。以陶器合瘞。後十五年。積雨山頹。啟視陶器。形質儼然。爪髮俱長。

 

贊曰。傳稱沒後如故。不說臨終往生何也。據沒所現。徵存所脩。正其白業堅固。所感決定往生何疑。

 

元淨

 

宋元淨。杭人。十二出家。後居龍井寺。時賢趙清獻公。蘇文忠公輩。咸重之將終。入方圓菴。謂人曰。吾七日無障。所願遂矣。七日出偈示眾。吉祥而逝。

 

喻彌陀

 

宋思淨。姓喻氏。錢塘人。自號淨土子。早侍瑛法師。講法華。後專念佛。暇則畫佛像。凡畫必於淨室寂想。見彌陀光明乃下筆。紹興丁巳歲。端坐七日。一心念佛。漠然化去。

 

贊曰。畫佛觀佛。善用者頗類。蓋畫能置人馬腹。豈不能置人佛國耶。然則畫工畫佛。何以不往生。噫問渠還室必淨。想必寂否。況畫工雜繪群形。喻老惟專一佛。專則觀也。非畫也。丹青者流。毋假口於此。

 

蒙潤

 

釋蒙潤。字玉崗。得法於古源禪師。晚居風篁嶺之白蓮菴。杜門念佛。臨終化佛來迎。異香滿室。

 

雲屋

 

元善住。字雲屋。蘇人。掩關六時念佛。病久不易。終時異香滿室。有安養傳谷響集行世云。

 

旨觀主

 

元旨觀主。字別宗。杭人。戒德甚嚴。剏觀室於龍山之陽。修行念佛三昧。雖避兵竄逐。亦不暫廢。臨終無疾。沐浴端坐而化。芝雲仁法師行業集。載之甚詳。

 

曇懿

 

宋曇懿。居錢塘。以醫為業。晚年修念佛三昧。出平時所蓄。供佛飯僧。造像設浴。如是二十年。後微疾。屏藥石。延七僧念佛。次日見蓮花大如屋。又一日。見梵僧臨榻問訊。夜半眾聞念佛聲低。視之泊然長往矣。

 

太微

 

宋太微。兒時投錢塘法安法師出家。初授彌陀經。便能背誦。及受具。扃門念佛精進不怠。常縱步後山。忽聞笛聲。豁然開悟。因畜一笛自娛。有凌監簿者。同志淨業。稱微為淨土鄉長。一日叩門曰。淨土鄉弟相見。微曰。明當相見於淨土。今誦佛正冗耳。翌朝人怪其不赴粥。往視之。見笛鉢禪椅已焚。跏趺地上而化。

 

贊曰。畜笛自娛。古人聊記悟由。因用以作佛事耳。俱胝得天龍一指頭禪。而終身竪指。端公見弄獅子。以發明心地。而常被綵衣。乃至誤讀楞嚴。而不改句讀。皆此類也。猖狂自恣之徒。慎毋以是藉口。

 

用欽

 

宋用欽。居錢塘七寶院。依大智學律。聞大智示眾曰。生弘毘尼。死歸安養。出家學道。能事斯畢。即標心淨土。一志不退。日課佛三萬。甞神遊淨土。見佛大士種種異相。謂侍者曰。吾明日西行矣。即集眾念佛。黎明合掌西望。跏趺而化。

 

久法華

 

宋可久。居明州。常誦法華。願生淨土。時號久法華。元祐八年。年八十一坐化。越三日。還謂人曰。吾見淨土境。與經符契。蓮花臺上。皆標合生者名。一金臺標。成都府廣教院勳公。一標明州孫十二郎。一標可久。一銀臺。標明州徐道姑。言訖復化去。五年徐道姑亡。異香滿室。十二年孫十二郎亡。天樂迎空。皆如久所云。

 

贊曰。蓮花標名。至此蓋屢見矣。幻歟真歟噫。幻心而念幻佛。幻花而標幻名。乃至得記成佛。夫孰非幻乎。吾且幻生焉。何論其真與否也。

 

祖輝

 

元祖輝。住四明郡城佛閣。逢人但云。阿彌陀佛。說亦說不得。人因號說不得和尚。鄞縣尉王用享夫婦。敬事之。一日詣其家別云。吾明日行矣。及明眾集。即入龕端坐。求甘瓜啖盡一枚。念佛而化。

 

楚琦

 

大明楚琦。蜀人篤信西方。因抵燕京。聞樓鼓聲大徹。洪武初三詔。說法京都 皇情大悅。後築室號西齋。一意淨業。甞見大蓮花充滿世界。彌陀在中。眾聖圍遶。將示寂。書偈示眾曰。吾行矣。人問何生。答曰。西方。又問。西方有佛。東方無佛耶。乃厲聲一喝。泊然而化。

 

寶珠

 

大明寶珠。常遊杭郡嘉禾間。冬夏一衲。乞食自活。宿無恒居。平時惟念佛不絕口。人喚之纔應對。即連聲念佛。更無雜語。後於海門寺。忽若癲狂者。將半月餘。僧呵曰。爾平生實行。當與世人作眼目。何得乃爾。珠曰。既如是吾行矣。索浴畢安然立化。

 

總論

 

無量壽經。論三輩往生。其上輩者。曰捨家離俗。而作沙門。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捨家離俗。身出家也。一向專念心出家也。身心俱淨。焉得不生淨土。世有狂僧。或曰。淨土往生。接引在家二眾。吾沙門。吾何屑乎是。或曰。淨土往生。接引僧中鈍根。吾明教。吾明宗。吾何屑乎是。噫是惡知。遠祖而下諸大老。或弘經法。而聲震人天。或握祖印。而道彌今古。彼固昧於宗教。非沙門乎哉。又惡知淨土之外。無宗教無沙門乎哉。吾因以告夫狂者。

 

往生集卷之一

 

往生集卷之二

 

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輯

 

王臣往生類

 

烏萇國王

 

烏萇國王。萬機之暇。雅好佛法。甞謂侍臣曰。朕為國王。雖享福樂。不免無常。聞西方淨土。可以棲神。朕當發願求生彼國。於是六時行道念佛。每供佛飯僧。王及夫人。躬自行膳。三十年不廢。臨崩容色愉悅化佛來迎。祥瑞不一。

 

贊曰。末世聞法信受。無位者多。有位者少。有位而極於尊貴者倍復少。所以者何。位彌高則欲彌廣。欲彌廣則染彌重。勢所恒然。鮮克免者今也。享南面之樂。不忘西方之歸。非宿植勝因。何以致此。雖然自古及今。帝王之留神內典者。奚不錄。曰茲傳淨土。意有所專主。故不泛紀云。

 

宋世子

 

宋魏世子。父子三人。俱修西方。惟妻不修。女年十四死。七日更生啟母云。兒見西方七寶池上。父兄三人已有蓮花。沒當生彼。母獨無。是以暫歸相報。幸母留意。母感女言。頓發信心。念佛不倦。後命終亦生安養云。

 

贊曰。始乏淨緣。終生樂國。信不信故也。經云惟除不信諒夫。

 

劉遺民參軍

 

晉劉遺民。彭城人。漢楚元王之後。少孤事母以孝聞。自負其才。不侶流俗。初為府參軍。即隱去。謝安劉裕交薦不就。旌其號曰遺民。入廬山預遠公蓮社。著念佛三昧詩。以表專志。甞於定中。見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十五年。又見阿彌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遺民懇曰。安得如來為我摩頂覆我以衣。俄而佛為摩頂。引袈裟被之。他日又見。入七寶池。蓮花青白。其水湛然。一人項有圓光。胸出卍字。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飲之。遺民飲水甘美。及寤猶覺。異香發於毛孔。乃告眾曰。吾淨土之緣至矣。對像焚香再拜。祝曰。我以釋迦遺教。故知有阿彌陀佛。此香供養釋迦如來。次供阿彌陀佛及妙法華經。願一切有情。俱生淨土。言訖面西。合掌而逝。時義熙六年也。

 

贊曰。觀經敘淨業正因。以孝養父母為第一。故知。不孝之人。終日念佛。佛亦不喜。今遺民少盡孝養。而復深入三昧。屢感瑞徵。其往生品位高可知矣。在家修淨業者。此其為萬代師法。

 

張野茂才

 

晉張野。居潯陽。兼通華梵。尤善屬文。舉茂才。屢徵散騎常侍。俱不就。入廬山蓮社。修淨業。義熙十四年。與家人別。入室端坐而逝。

 

張抗學士

 

宋張抗。積善向佛。誓誦大悲陀羅尼十萬遍。求生淨土。年六十餘。寢疾一心念佛。謂家人曰。西方淨土只在堂前。阿彌陀佛坐蓮花上。翁兒在金地禮佛。言訖念佛而逝。翁兒抗孫也。三歲而亡。

 

贊曰。心淨則西方觸目。心穢則地獄隨身。抗之淨心成就。堂前見佛何疑乎。

 

王仲回司士

 

宋王仲回。官光州司士參軍。問無為子楊公曰。經中教人求生淨土。而祖師云。心是淨土。不必更求。如何。楊公答曰。試自忖量。若在佛境。則無淨無穢。何用求生。若未出眾生境。安可不至心念佛舍穢土而求生淨土乎。司士感悟。欣躍而去。後二年。楊公守丹陽。忽夢司士云。向蒙指示。今已得生。特來致謝。數日而訃至。言司士七日前預知時至。與宗黨言別而化。正感夢時也。

 

馬子雲縣尉

 

唐馬子雲。舉孝廉為涇邑尉。押租赴京。遭風舟溺被繫。乃專心念佛。五年遇赦。入南陵山寺隱居。一日謂人曰。吾一生精勤念佛。今西方業成。行且往生安養。明日沐浴新衣端坐合掌。異香滿戶。喜曰。佛來迎我。言已而逝。

 

贊曰。身被繫。心念佛。終以赦免。即囚禁枷鎖。念觀音而得解脫者也。今五欲纏縛。豈非被繫。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豈非赦書。而束手五欲。不知念佛。抱罪永劫。終無赦時。悲哉。

 

賈純仁郡倅

 

宋賈純仁。霅川人。官郢州倅。潛心淨業。長齋念佛。因微疾。西向宴坐而逝。頂上白光圓相。異香滿室。

 

張迪助教

 

宋張迪。錢塘人。官助教。從圓淨律師。受菩薩戒。咨問淨業法門。篤志修持。誓生安養。每念佛時。揚聲勇猛。至失音猶不已。一日謂圓淨曰。定中見白色頻伽鳥飛舞於前。又三年。西向端坐。念佛而化。

 

贊曰。見頻伽。不見佛何也。蓋是初時暫見。終當見佛耳。謂漸入佳境非耶。

 

王龍舒國學

 

宋王日休。龍舒人。端靜簡潔博極經史。一旦捐之曰。是皆業習。非究竟法。吾其為西方之歸。自是精進念佛年六十。布衣蔬食。日課千拜。夜分乃寢。作淨土文勸世。將卒三日前。遍別親識。有不復相見之語。至期讀書罷如常禮念。忽厲聲稱阿彌陀佛唱言。佛來迎我。屹然立化。如植木矣。邦人有夢。二青衣引公西行者。自是家家供事云。

 

贊曰。龍舒勸發西方。最為激切懇到。非徒言之。亦允蹈之。至於臨終之際。殊勝奇特。照耀千古。嗚呼。豈非淨土聖賢入廛垂手者耶。

 

江公望司諫

 

宋江公望。釣臺人。官諫議。蔬食清修。述菩提文念佛方便文。以勸道俗。有子早亡。託夢云。大人修道。功業已成。冥府有金字額。題云。嚴州府江公望。身居言責。志慕苦空。躬事熏修。心無愛染。動靜不違佛法。語默時契宗風。名已脫乎閻浮。身必歸於淨土。宣和末知廣德軍。一旦無疾。面西端坐而化。

 

贊曰。或謂題額之事。恐未必然。噫永明常繪像於冥司矣。苟繞塔之僧不妄。何獨於公望而疑之。

 

葛繁大夫

 

宋葛繁。澄江人。少登科第。官至朝散。凡公署私居。必營淨室。設佛像。甞入室禮誦。舍利從空而下。平時以淨業。普勸道俗。多服其化。有僧定中神遊淨土。見繁在焉。後無疾面西端坐而化。

 

贊曰。士大夫信佛者不無其人。然猶避世譏嫌。外護形跡。公署不忘設像。葛君其篤信不回者乎。坐脫往生。良非偶然矣。

 

李秉中官

 

宋李秉。紹興中官也。領御藥院。初學禪於淨慈輝公。有省。晚閱龍舒淨土文。遂日課佛號。與閣長元美殿長林師文等。數十人。結淨會於傳法寺。忽有疾。夢阿彌陀佛。以金圓光戴其首。越七日。又見金花滿房。乃囑別親屬。端坐結印而終。

 

胡闉宣義

 

宋胡闉。官宣義。平日雖信佛乘。而未諳淨土。年八十四。疾革。其子迎清照律師。乞垂誨示。照謂闉曰。公知安身立命處否。闉曰。心淨則佛土淨。照曰。公自度平昔時中有雜念染污否。闉曰。既處世間。寧無雜念。照曰。如是則安得心淨土淨。闉曰。一稱佛名。云何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照曰。阿彌陀佛。以弘誓願塵劫修行。威德廣大光明神力不可思議。是以一稱其名。滅無量罪。猶如赫日消於霜雪。復何疑哉。闉遂省悟。即日延僧念佛。次日照復至。闉曰。師來何暮。二大士降臨已久。照於是率眾厲聲念佛。闉乃合掌而逝。

 

贊曰。闉往生得於清照。而致清照者子也。其斯以為大孝歟。世有執小愛而破父母之齋戒者。誤亦甚矣。

 

楊無為提刑

 

宋楊傑。無為州人。號無為子。少年登科。官尚書主客郎。提點兩浙刑獄。尊崇佛法。明悟禪宗。謂眾生根有利鈍。易知易行惟西方淨土。但能一心觀念總攝散心。仗佛願力決生安養。甞作天台十疑論序。及彌陀寶閣記。安養三十贊。淨土決疑集序。弘闡西方教觀。接引未來。晚年繪彌陀丈六尊像。隨行觀念。將終之日。感佛來迎端坐而化。辭世頌曰。生亦無可戀。死亦無可捨。大虛空中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

 

贊曰。讀無為子頌。所謂參禪見性。而復以淨土為歸者也。至於將錯就錯一語。蘊藉不少。嗚呼。安得人間才士咸就此一錯耶。

 

韋文晉觀察

 

宋韋文晉。立行孤潔。建淨業道場。普度含識。六月某日。忽面西跏趺。合掌念佛而化。異香內外皆聞。

 

文彥博潞公

 

宋文彥博。於京師與淨嚴法師。集十萬人為淨土會。臨終安然念佛而化。

 

馬圩侍郎

 

宋馬圩。厥祖忠肅公。守杭日。慈雲懺主教令念佛。舉家宗奉。圩至心念佛二十五年。崇寧小疾。易衣坐逝。有氣如青蓋出戶。騰空而去。家人皆夢。圩往生上品。

 

鍾離少師

 

宋鍾離瑾。提刑浙西日。遇慈雲懺主。遂篤信淨土。後知開封。出則盡瘁國事。入則不寐念佛。忽夜促家人。起索浴更衣坐逝。舉家見瑾乘青蓮。仙樂迎引西去。

 

閻邦榮承務

 

宋閻邦榮。池州人。二十年持往生呪念佛。將終。家人夢。佛放光迎榮。及曉榮西向趺坐。忽起行數步立化。

 

王衷朝散

 

宋王衷。嘉禾人。結社西湖。不問賢愚貴賤僧俗。但願往生者。普請入社。有勸修文行世。後無疾西向坐化。

 

鍾離景融大夫

 

宋鍾離景融。官朝請大夫。常誦觀經。念佛不輟。掛冠結茅儀真東園側。甞曰。不識彌陀彌陀。更在西方外。識得彌陀彌陀祇在自己家。一夕命僧妙應。誦普賢行願品。炷香敬聽。兩手作印而化。

 

錢象祖郡守

 

宋錢象祖。號止菴。守金陵日。以淨土真修為念。常於鄉州建接待十處。皆以淨土極樂等名之。創止菴高僧寮。為延僧談道之所。自左相辭歸。益進淨業。嘉定四年二月微疾。書偈曰。菡萏香從佛國來。琉璃地上絕纖埃。我心清淨超於彼。今日遙知一朵開。後三日。僧有問疾者。公曰。我不貪生。不怖死。不生天。不為人。惟求生淨土耳。言訖跏趺而逝。後有人夢。空中云。錢丞相已生西方。蓮宮為慈濟菩薩。

 

梅汝能縣令

 

宋梅汝能。常熟人。仕至縣令。有志淨業。忽夢。僧授紙百幅。鑿破為二八字。以問東靈照師。曰二八十六也。豈十六觀經之謂乎。適一僧以經與之。忽不見由是誦經念佛。自名為往生以見志。因邑中生公造丈六彌陀像。乃施財百萬。為之粧飾。殿前池中。遂湧一雙頭白蓮。其花百葉。當年冬。無疾而終。

 

[外/曰]定國學諭

 

宋[外/曰]定國。號省齋。為州學諭。常念佛讀淨土諸經。每月三八。集僧俗諷經念佛。嘉定四年。夢青衣童告曰。佛令召君。三日當生彼國。至日沐浴更衣。念佛坐化。

 

馮濟川諫議

 

宋馮檝。號濟川。遂寧人。由太學登第。初訪道禪林。晚年專崇淨業。作西方文彌陀懺儀。後以給事中出帥瀘南。率道俗作繫念會。及知卭州。於後廳設高座。望闕肅拜。著僧衣。登座謝官吏。橫柱杖按膝而化。

 

贊曰。傳燈錄載公。初參龍門遠。次參妙喜。各有證悟。臨終刻期陞座。拈柱杖按膝脫去。其自在顯赫。宛有宗門諸大老操略。然都不言念佛往生何也。良由著述家。彼此立義。為門不同。各隨所重而已。彼重直指人心。自應專取了明心地而略淨土。如懷玉金臺再至圓照蓮蕋標名。皆不錄是也。此重指歸淨土。故詳其生平念佛。報盡往生。而了明心性自在其中。如所謂既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是也。喻如重德則顏子列德行之科。而不言政事。重才則顏子具王佐之器。而不言德行。亦為門不同耳。淨業人願篤信無惑。

 

王敏仲侍郎

 

宋王古。字敏仲。東都人。官禮部侍郎。慈仁愛物。深契禪宗。又悟淨土法門之勝。著直指淨土決疑集三卷。平生精勤念佛。數珠未甞去手。行住坐臥悉以西方淨觀為佛事。有僧神遊淨土。見古與葛繁同在焉。往生有明驗矣。

 

吳信叟進士

 

宋吳子才。字信叟。致仕之後。預作一棺。夜臥其中。令童子擊棺而歌曰。吳信叟。歸去來。三界無安不可住。西方淨土有蓮胎。歸去來。自從而和之。後無疾而化。

 

白居易少傳

 

唐白居易。官中大夫太子少傅。捨宅為香山寺。號香山居士。晚歲患風痺。出俸錢三萬。繪西方極樂世界一部依正莊嚴。悉按無量壽經。靡不曲盡頂禮發願。以偈贊曰。極樂世界清淨土。無諸惡道及眾苦。願如我身老病者。同生無量壽佛所。

 

贊曰。人傳蓬萊有樂天名。樂天辭以偈曰。海山不是吾歸處。歸即須歸兜率天。今復捨兜率。而求淨土。豈所謂披砂揀金。愈擇而愈精者耶。

 

張掄都總

 

宋張掄。官兩浙都總管。期生淨土。刻勵念佛。闔門長幼。靡不從化。鑿池栽蓮。日率妻子課佛萬遍。孝宗皇帝親書蓮杜二字賜焉。

 

蘇軾學士

 

宋蘇軾。號東坡。官翰林學士。南遷日。畫彌陀像一軸。行且佩帶。人問之。答曰。此軾生西方公據也。母夫人程氏歿。以簪珥遺貲。命工胡錫。繪彌陀像。以薦往生。

 

贊曰。老泉為薦先亡。曾於極樂院。造六菩薩像。而子由往來法門亦甚密邇。蓋蘇氏之歸心三寶素矣。世有刻西方公據者。增以俚語謂出自坡公。此誣也。具眼者勿因偽而併棄其真。

 

張無盡丞相

 

宋張商英。初以夫人向氏激發。留神內典。號無盡居士。甞著發願文云。思此世界。五濁亂心。無正觀力。無了因力。自性唯心。不能悟達。謹遵釋迦世尊金口之教。專念阿彌陀佛。求彼世尊願力攝受。待報滿時。往生極樂。如順水乘舟不勞自力而至矣。

 

贊曰。無盡悟禪宗於兜率悅公。而拳拳乎安養是念。其為計審矣。自香山至此四公。雖西方瑞應史未詳錄。而據因以考果。不生西方將奚生哉。

 

總論

 

愚聞之。古德云。士大夫英敏過人者。多自僧中來。然甞疑之。迷而不返者什九。不負宿因者什一。其故何也。五濁惡世。多諸退緣。賢者所難免也。故戒禪師後身為東坡。青禪師後身為曾魯公。哲禪師後身耽富貴。多憂苦。夫東坡最為親近法門。而曾公已不之及。彼哲老之後身。其迷抑又甚矣。古今知識。所以勸人捨五濁而求淨土也。然則劉遺民而下諸君子。所得不既多乎。

 

處士往生類

 

周續之

 

宋周續之。雁門人。十二通五經五緯。號十經童子。養志間居。公卿交辟皆不就。事廬山遠法師預蓮社。文帝踐祚。召對辨析。帝大悅。或問身為處士。時踐王庭可乎。答曰。心馳魏闕者。以江湖為桎梧。情致兩亡者。市朝亦岩穴耳。時稱通隱先生。後居鍾山。專心念佛。愈老愈篤。一日向空云。佛來迎我。合掌而逝。

 

贊曰。續之能岩穴市朝。則亦可以西方東土矣。而必念佛求生。其真知利害者乎。古有頌云。高山平地總西方。未到家者請勿戲論。

 

鄭牧卿

 

唐鄭牧卿。榮陽人。舉家念佛。開元中病篤。有勸進魚肉者。確乎不許。手執香爐。願求往生。忽異香充蔚。奄然而逝。舅尚書蘇頲。夢寶池蓮開。牧卿坐其上。

 

張元祥

 

唐張元祥。居常念佛不輟。一日促家人云。西方聖人待我齋畢同往。齋事訖焚香跏趺。面西而化。

 

孫良

 

宋孫良。錢塘人。隱居閱大藏。尤得華嚴之旨。依大智律師。受菩薩戒。日誦佛萬聲。二十年不輟。忽日。命家人請僧念佛。以助往生僧集。念佛方半餉。望空合掌云。佛及菩薩。已荷降臨。退坐而化。

 

贊曰。華嚴合論謂。求生淨土菩薩。未達一乘大道。而此老得華嚴之旨。何乃求生淨土。蓋合論且為一分取相凡夫。破其執見。是得事淨土。未得理淨土者。此老事理圓通。華藏蓮池。是一非二。正爾求生。不足疑也。論淨土者。當據華嚴行願品為主。而以合論參之。

 

元子平

 

唐元子平。寓京口觀音寺念佛。忽聞空中音樂。即西向坐化。異香數日不絕。

 

庾銑

 

梁庾銑。新野人。武帝召為黃門侍郎。不赴六時念佛。一夕見道人。自稱願公。呼銑為上行先生。授香而去。後四年願復至。遂化去。空中言。上行先生。已主安養。

 

宋滿

 

隋宋滿。常州人。計荳念佛。積三十石。開皇八年九月。飯僧畢坐逝。人見天華異香滿乘空西去。

 

汾陽老人

 

唐汾陽老人。於法忍山。借一空房止宿。晝夜念佛。貞觀五年。命終時。太光遍照。面西而逝。人見乘蓮臺去。

 

元子才

 

唐元子才。居潤州觀音寺。誦彌陀經念佛。忽小疾。夜聞空中香氣樂音。似有人言。粗樂已過。細樂續來。君當行矣。念佛而化。異香數日不散。

 

吳子章

 

元吳子章。蘇州人。世業醫。與兄子才。同參雲屋和尚。精勤念佛。合門奉法。至正間無疾。合掌稱佛名化去。

 

何曇迹

 

元何曇迹。年十八。持菩薩戒念佛。一宵四鼓即起念誦。人云太早。答云。見佛金相。旛花來迎。遂脫去。

 

王闐

 

宋王闐。四明人。號無功叟。凡禪林宗旨。天台教門。無不洞達。著淨土自信錄。晚年專心念佛西向坐化。異香芬郁。焚龕時獲舍利如菽者百八粒。

 

范儼

 

宋范儼。仁和人。絕心世務。其子不能治家。儼不之顧。但云。我自是寄客耳。日誦法華。念阿彌陀佛。專心不懈。忽見普賢菩薩乘六牙白象放金色光。報儼云。明日卯時當行。越一夕。佛菩薩來迎。就座合掌而逝。

 

陸沅道

 

宋陸沅道。號省菴居士。住明之橫溪。晨起焚香趺坐。目不他瞬。首倡偈曰。盥手清晨貝葉開。不求諸福不禳災。世緣斷處從他斷。劫火光中舞一迴。然後念誦不緩不急。聲如貫珠。每日法華一遍。彌陀萬聲。一意西馳。年八十五。四月六日沐浴整衣而逝。洎殮忽聞蓮華馥郁之氣。皆不知來處。近挹之蓋出自口中也。

 

孫忠

 

宋孫忠。四明人。早慕西方。於郡城東。築菴念佛。後因病請僧百人繫念。忽仰空合掌。手結雙印。怡然而化。闔城聞天樂異香。漸向西沒。三子相繼念佛。亦坐化。

 

沈銓

 

宋沈銓。家錢唐。同妻施氏。專心淨土。平時諸善悉用回向。後及妻前後命終。皆感化佛。持錫接引而去。

 

唐世良

 

宋唐世良。會稽人。持戒念佛。年老疾病。猶不就枕。誦彌陀經十萬過。謂家人云。佛來接我。言訖作禮。即便坐逝。利行人時在道味山。夜夢西方異光。旛華天樂。空中聲云。唐世良已歸淨土。

 

計公

 

宋計公。四明桃源鐵工也。年七十。兩目喪明。里中[外/曰]學諭。以擘窠圖印施。勸人念佛。計公初受一圖。念滿三十六萬聲。念至四圖兩目瞭然。如是三載。念滿十七圖。一日念佛忽氣絕。半日復蘇曰。佛令分六圖與[外/曰]學諭。是勸導之首。分一圖與李二公。是俵圖之人。囑其子往謝之。言訖沐浴西向而化。

 

陳君璋

 

元陳君璋。黃岩人。端重寡言。年四十。與室葉氏。披誦法華。念佛惟謹。年六十疾篤。一夕命其子景星。扶之坐謂曰。吾歸去。曰歸何處去。曰沒處去。又曰。我死宜依桑門闍維法。言訖合掌。稱南無阿彌陀佛而逝。

 

張銓

 

晉張銓。野之族子也。高逸好學。耕鋤間帶經不釋。屢徵弗就庾悅以其貧。舉為潯陽令。笑曰。古人以容膝為安。屈志就祿。奚榮之有。乃入廬山。依遠公蓮社。研窮內典。多有悟入。宋景平元年。無疾西向念佛安臥而卒。

 

闕公則

 

晉闕公則。入廬山蓮社既卒。友人於洛陽白馬寺。夜中為作忌祭。忽一時林木殿宇皆成金色。空中有聲。曰我闕公則也。祈生極樂。今已得生。言訖無所見。

 

贊曰。瑞應感乎臨終者多矣。至如身沒之後而乃現金色於他方。報往生於空際。闕公其希有乎。

 

李知遙

 

唐李知遙。善淨土教。率眾五會念佛。後因疾忽云。佛來迎我。洗漱更衣。索香爐出堂頂禮。聞空中說偈。有引君生淨土。將爾上金橋之句。就床端坐而化。眾聞異香焉。

 

高浩象

 

梁高浩象。東平人。杜門靜坐。專誦無量壽經。甞在觀中。覺自身泛紅蓮於池面。初未見佛。乃即花上傾心禮佛。遙想金容光輝遠映。一夕見眾菩薩來迎。即時化去。

 

贊曰。古有二僧。作蓮花開合想。後同生淨土。象之身泛紅蓮。其亦觀想精誠之所致耶。

 

徐六公

 

宋徐六公者。嘉興人。務農為業。夫婦蔬食。精勤念佛。四十年預作一龕臨終。易布衣草履。入龕端坐。頃之曰。佛來迎我。即化去。

 

陸俊

 

宋陸俊。錢塘人。少事公門。久之棄去。以淨土為業。每對佛懺悔。垂淚交頤。道友相見。說淨土因緣。纔十餘句。便悲咽感嘆。臨終。請圓淨律師。開示西方。諷觀經至上品。淨曰。可以行矣。俊曰。眾聖未齊。姑待之。少頃忽起就竹床。面西端坐而逝。

 

贊曰。無量壽經云。聞說阿彌陀佛。淚即出者。皆宿世善根所致。俊之悲咽。本乎中心而達之面目。往生固其宜矣。今戲調而談淨土奚可哉。

 

黃打鐵

 

宋黃公。潭州人。本軍伍。以打鐵為生。每鉗鎚時。念佛不輟口。一日無疾。託隣人為寫頌云。叮叮噹噹。久鍊成剛。太平將近。我往西方。即化去。其頌盛傳湖南。人多念佛。

 

贊曰。據黃公別無他能。止是念佛不輟口耳。世人不肯依樣行持。而尋奇覓巧。遂成虔度。噫非所謂翻嫌易簡却求難耶。

 

蓮花太公

 

大明蓮花太公者。越人。一生拙朴。惟晝夜念佛不絕。命終之後。棺上忽生蓮花一枝。親里驚嘆。因號蓮花太公云。

 

華居士

 

大明華居士。江干人。醇朴無偽。與人不款曲。中年屬業諸子。獨處一室。不涉世事。朝暮惟孜孜念佛而已。後將卒。自知時至。更衣正寢。手整冠端坐。別眾而逝。其子先已作棺。於是易龕。如沙門故事。舉龕之日觀者如堵。遠近嚮慕焉。

 

總論

 

或問。淨名龐老何以不聞求生。答曰。爾試自評之。如其未及二公求生固不必論。即使再來金粟。何妨更見彌陀。苟為不然。淨名不覲釋迦。龐老不參馬祖矣。且夫心淨土淨。非淨名語歟。不與萬法為侶。非龐老語歟。爾一朝踏著淨地。當云何期自念。本自清淨。何期自念。不侶萬法。何期二公常在淨土。復奚疑哉。

 

尼僧往生類

 

尼大明

 

隋尼大明。每入室禮念。先著淨衣。口含沈香。文帝后甚重之。將終之日。眾忽聞沈香滿室。俄而光明如雲。隱隱向西沒焉。

 

贊曰。一尼造法華經。虔敬類是。後感報靈異。而二僧冥府誦經。致禮遇有殊。則無怪其然矣。今時念佛。有幾人似明者乎。使人人如是念佛。而千不千生。萬不萬生者。吾弗信也。

 

尼淨真

 

唐尼淨真。居長安積善寺。衲衣乞食。誦金剛經十萬遍。篤志念佛。語弟子曰。五月內十度見佛。兩度見寶蓮花上童子遊戲。吾已得上品生。言訖跏趺而化。祥光滿庵。

 

尼悟性

 

唐尼悟性。居廬山念佛。虔願往生。忽聞空中音樂。謂左右曰。我已得中品生。見同志念佛精進者。皆有蓮花待之。汝等好自努力。言訖而逝。

 

贊曰。上中品位。二尼能決諸已者何。一則內觀自行之淺深。二則外稽瑞應之勝劣耳。可誣也哉。

 

尼能奉

 

宋尼能奉。錢塘人。專修淨業。甞夢佛光照身。及聞空中善言開慰。告其徒曰。吾往生時至。少頃聞奉念佛聲甚厲。奔往視之。則合掌面西坐逝矣。異香滿室。樂音西邁。

 

尼法藏

 

宋尼法藏。居金陵。勤志念佛。夜見佛菩薩來。光明照寺。奄然而化。

 

總論

 

佛以姨母出家。嘆正法由此而減。使女人出家者皆如上五人。正法其彌昌乎。而勢所不能。佛之懸記非過矣。噫真正出家之男子。邇來尚不多得。而況女眾歟。吾於是乎有感。

 

婦女往生類

 

隋皇后

 

隋文帝。后獨孤子。雖處王宮。深厭女質。常念阿彌陀佛。以八月甲子命終。時永安宮北。種種音樂。自然震响。異香滿室。從空而至。帝問闍提斯那。是何祥瑞。對曰。淨土有佛。號阿彌陀。皇后業高。超登彼國。故現斯瑞耳。

 

贊曰。捨中宮之貴寵。志淨土而往生。古有韋提。今見之矣。

 

姚婆

 

唐姚婆。因范行婆者勸令念佛。後臨終見佛菩薩來迎。告佛言。未與范行婆別。請佛暫住空中。范至姚婆立化。

 

贊曰。臨行別范。不背本也。佛住空中。恒順眾生也。卓立而逝。亦奇矣。

 

溫靜文妻

 

唐溫靜文妻。并州人。久患在床。靜文勸令念佛。一年忽覩淨土。告其夫云。我已見佛。後月當去。囑父母云。今得隨佛往生。願專心念佛。他日西方相見耳。言訖而逝。

 

胡長婆

 

宋胡長婆李氏。上虞人。夫喪後。日夜高聲念佛。及誦彌陀經凡十餘年。一日見有僧覆以緋蓋。曰汝十五日子時往生。問師何人。曰是汝所念者。婆遂會別諸親。至期有異香光明。端坐而逝。七日焚化。齒如白玉。舌如紅蓮。睛如葡萄。皆精堅不壞。舍利不可數計。次日焚處生一花。如白罌粟云。

 

贊曰。諸根不壞。舍利無數。世譏女人五漏之體。無乃不可乎。

 

鄭氏

 

宋鄭氏。錢塘人。日課觀音經。念佛不輟。後病中索浴。浴畢西向坐。問家人云。聞磬聲乎。淨土諸聖且至。已而合掌喜躍曰。佛菩薩來。觀音手執金臺。如來接我登座。遂奄然而化。

 

陳氏媼

 

宋陳氏媼。錢塘人。從靈芝律師。受菩薩戒。專心念佛日課千拜。甞有舍利散於經案。臨終見佛來迎。顧語旁人。未及半已凝然不動矣。

 

黃氏

 

宋黃氏。四明人。早喪夫。因歸父舍。精修淨業。臨終見佛來迎。結印徐行。儼然立化。家人篩灰於地。以驗生處。見蓮花一朵生灰中。

 

贊曰。燒灰之說未考。但其見佛來迎。結印立化。高登蓮品必矣。

 

王氏夫人

 

宋荊王夫人王氏。專修淨業。曉夕勤至。給侍之人。無不則效。惟一妾懈慢。夫人責之。遂悔悟精進。忽無疾而逝。致夢他妾云。蒙夫人誨。已生安養。夫人未信也。俄而亦夢。與妾同遊寶池。見一花天衣飄揚。題曰。楊傑一華朝服而坐。題曰。馬圩復見金臺光明晃耀。妾指曰。此夫人生處也。既覺彌加精進。年八十一。慶誕之晨。秉燭然香。望觀音閣而立。左右方具儀獻壽已立化矣。

 

贊曰。集至此。女人立化。蓋三人焉。金臺晃耀。亦上品之流矣。孰曰閨閣無人哉。

 

馮氏夫人

 

宋廣平郡夫人馮氏。少多病。慈受深禪師。教以齋戒念佛。諦信力行十年不怠。忽厭世。人怪之曰。清淨界中。失念至此。支那緣盡。行即西歸。何怪之有。臨終氣絕復甦。謂家人曰。吾已歸淨土。見佛境界。與華嚴十六觀經所說不異。已而長逝。三日後舉屍如生。異香芬馥。

 

王氏女

 

宋吉安王氏女。日誦彌陀金剛觀音諸經念佛。求度母死既殮。惡血滴瀝。女發誓云。若我孝心。願臭氣不作。言訖流血即止。父娶後室。與同修淨業。後得疾。請僧說淨土觀法。忽索衣吉祥而臥。攬觀音手所執幡。寂然不動。母篩灰於地。以驗受生。見灰中出蓮花數朵。

 

周氏

 

宋周氏妙聰。周元卿之女也。因感其母華臺往生之瑞。篤志念佛。期生安養。病中請僧行懺。自見其身。著新淨衣。在樓閣上。作禮念佛。謂家人曰。勤修淨業。西方相待。右脅西向而逝。

 

周行婆

 

宋周行婆。太平州人。早年念佛。精專弗替。一夕胡跪念佛。泊然而化。隣人見數僧引婆騰空西去。

 

陸氏宜人

 

宋宜人陸氏。錢塘人。朝請王璵妻也。甞誦法華。篤意淨土。禮懺一會。念佛萬聲凡三十年。因微疾忽聞天鼓自鳴。人方驚異。即面西端坐。雙手結印而逝。

 

贊曰。結印而逝。不獨僧中有之。在女人亦屢見焉。皆心不散亂。身不放逸之祥徵也。嗚呼。為女人者。能倣此。每日至誠禮懺一會。念佛萬聲三十年。不異其心。吾為伊保任。決生淨土。

 

龔氏

 

宋錢塘龔氏。晝來念佛。誦彌陀經。後有疾。請亨律師指示。陳說未終端坐而化。老妾于氏。亦念佛不輟。一夕夢。龔氏告云。我已生淨土。汝七日當生。至期而逝。

 

朱氏

 

宋霅川朱氏。念佛三十年。忽斷食四十日。唯飲水念佛。夢三僧各執蓮花謂曰。吾先為汝種此花。今當往生。既窹請僧助念。端坐而逝。

 

項氏

 

宋項氏。名妙智。鄞縣人。寡居二女悉令為尼。精勤念佛。一日忽曰。我欲坐脫。錯與作棺。女曰。佛用金棺。無嫌也。母喜俄而異香滿室。西向結印。微咲而逝。

 

裴氏女

 

宋汾陽裴氏女。專志念佛。報盡日。索火焚香言。佛以蓮臺迎我。我當往生。已而天花飛墜。安坐而化。

 

沈氏

 

宋沈氏。慈溪人。自幼蔬食念佛。歸章氏一心不變。施米貸被以濟饑凍。後微疾。念佛尤力。忽見佛菩薩諸天聖眾。普現目前。燈光千點。纍纍然狀若虹橋。即日吉祥而逝。

 

孫氏

 

宋四明孫氏。寡居念佛。三十年不懈。一日微恙。夢八僧繞行懺宮。己身掛縵衣。隨僧行。既覺沐浴淨衣。請僧行懺。於大眾前。端坐誦經。至一心不亂。左手結印而逝。遠近皆聞空中樂音。

 

樓氏

 

宋樓氏慧靜。適寺簿周元卿。甞披玩傳燈。發明見地。尤以淨業為真修。念佛不輟。晚年被疾。忽見蓮臺紫色。化佛無數。異香滿室。語家人亟令念佛。頃刻而化。

 

秦氏

 

宋秦氏淨堅。家松江厭惡女身。與夫各處。精持齋戒。閱華嚴法華光明般若經。無虛日。晨昏修彌陀懺。禮佛千拜久之。有光明入室。面西安坐而終。

 

鍾婆

 

宋嘉禾鍾婆。誦彌陀經念佛。二十年為常課。一日語子曰。見大白蓮華無數。眾聖在此。端坐聳身而化。

 

孫氏

 

宋錢唐孫氏女。常念佛持呪。因病請清照律師。至謂曰。久病厭世願求往生。師為談淨土因緣。大喜至夜夢。師持藥一盞服之。流汗身心輕安。三日後語侍人曰。迦葉尊者來此。好金蓮華座。即瞑目結印而化。

 

梁氏

 

宋梁氏女。居汾陽。兩目俱盲。遇沙門勸令念佛。越三年雙目開明。後忽見佛菩薩幡蓋來迎。即日命終。

 

黃婆

 

宋潮山黃婆。持金剛法華。專心念佛。忽患痢疾。但飲水不食。隣菴僧善修。夢婆來謂曰。將往西方。越二日婆西向念佛。端坐而化。遠近皆見紅霞覆婆之屋。

 

陳氏

 

宋廣平陳氏。剪髮為出家相。朝夕念佛。四眾稱為道者。後病中集緇素念佛。兩日忽合掌。泊然而化。

 

崔婆

 

宋東平梁氏乳媼崔婆。淄州人。平生茹素極愚。不能與同輩爭長短。主母晁夫人留意禪學。崔朝夕在旁。但誦阿彌陀佛。虔誠不少輟。不持數珠。莫知其幾千萬遍。年七十二得疾。洞泄不下床。然持念愈篤。忽若無事時。倡偈曰。西方一路好修行。上無條嶺。下無坑。去時不用。著鞋襪脚踏蓮花步步生。諷咏不絕口。人問何人語。曰我所作。曰婆婆何時可行。曰申時去。果以其時去。用僧法焚之。舌獨不化。如蓮花然。

 

吳氏女

 

宋吳氏縣君。齋戒清修。有侍女亦精進念佛。忽見金蓮捧足者三。數日見膝。又數日見身。又數日見其面目。中乃阿彌陀佛。左右則觀音勢至也。又悉見堂殿國界。皎如指掌。如是三載。常儼然在目。後忽感疾。自言往生乃終。

 

贊曰。吳氏女。時時見佛。有之乎。觀力精進。理固有之。但魔佛須辯。邪正或殊。女人遇此。當速質諸明者。

 

鄭氏

 

元鄭氏淨安。錢塘人。念佛日無虛度。得疾聞空中聲。曰汝行有期。毋得自怠。又見佛身金色。即奮起面西端坐。召其出家子義修。諷彌陀經。倏然而化。其女夢。母報曰。吾已得生淨土。可聞諸修師云。

 

周婆

 

元鄞縣寶幢市周婆。精修淨土。遇歲首持不語。晝夜常坐。盡月而止。遇暑月則施茶湯。歷久不廢。一夕夢。大荷葉遍覆一市。覺自身持數珠行道葉上。既而微疾。隣人夜見幢幡寶蓋來入其家。黎明婆已合掌。念佛逝矣。

 

薛氏

 

大明薛氏。武塘世族女也。生時母夢。長庚入懷。後歸周生子五人而寡。秉節自誓。供觀音大士。香煙結蓮花。人異之。專心淨業。好施不倦。念佛十五年如一日。萬曆丁亥五月得疾。醫進乳粥。確乎不許。遂絕粒屏藥石。至九月六日。延僧禮懺。且曰。四日足吾事畢矣。乃西向對彌陀像。晝夜繫念。囑諸子翊贊。禁諸婦女毋入。時正重九。取淨衣。點淨香水。洒禪椅。次早索水灌手。誦甘露真言。著所淨衣。戴誌公帽。長跪佛前念。然香讚佛偈。唱三歸依。禮三拜輪珠。念佛一百八遍。逮午趺坐。結印而化。神氣熙然。較生存。倍更開朗。一時在側者。俱聞蓮花香滿室中。諸子奉命入龕。觀者數千人。歡喜頂禮。其詳載諸本傳志云。

 

贊曰。母遺命具龕。無棺槨。無迎殺神。無燒紙錢。無殺牲以祭。諸子悉隨順不二。吾聞。昔有臨終坐脫者。子恐乖名教。拽其足伸之。父忽躍臂捶子。子懼曰。助父坐脫耳。視今日周氏諸子。為何如。先是母以殘息。待予至授戒。予適稽緩。母曰。時至不可待矣。即化去。人以為恨。寧知予未下船舷。羯磨已竟。噫諸上善人。同會一處。周氏之母子。不其然歟。

 

許氏婦

 

大明許氏婦。杭郡人。生平恭順質實。惟以念佛為事。將卒呼家人與訣別。著淨衣端坐。手執天目白花。自簪之。安然而逝。

 

總論

 

極樂國土。實無女人。女既得生。悉具大丈夫相。今人繪九品圖。而作女相者非也。殆存其本因。以彰雜類之同生耳。清淨界中。覓男相尚不可得。況女相乎。雖然女更有三病焉。孝翁姑不如其父母一也。御婢僕不如其子孫二也。知布施而不知息其貪心。知慕男身。而不知革其女習。知奔走寺宇恭事沙門。而不知反求諸己三也。明於此三未出娑婆。而居然比丘矣。夫何慮不生淨土。

 

惡人往生類

 

張善和

 

唐張善和。殺牛為業。臨終見群牛。作人語索命。於是大怖。喚其妻云。速延僧為我懺悔。僧至諭之曰。觀經中說。臨終惡相現者。至心念佛即得往生。和云。地獄至急。不暇取香爐矣。即以右手擎火。左手拈香。面西專切稱佛。未滿十聲。自言佛來迎我。即化去。

 

贊曰。觀其地獄至急。手作香爐蓋勢迫。情極懇苦精誠。更無第二念矣。雖云十念寧不遠過悠悠者百千萬億念。決定往生理實如是。或疑菩薩示現者容有之。而不盡然也。

 

張鍾馗

 

唐張鍾馗。殺鷄為業。病革見緋衣人。驅群雞啄之。血流被面。痛不可忍。有僧為設佛像教令念佛。頃之香氣滿室。恬然而逝。

 

雄俊

 

唐雄俊。寓成都。膽勇過人。不守戒律。甞罷道從戎。尋復為僧。因聞經言。一稱佛名。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乃大喜曰。賴有此耳。自是雖為惡。而念佛不輟。丁未二月暴亡。經宿忽甦。言至冥司。主者曰。誤追汝。然汝念佛。本無深信。今還人世。宜倍精進。人以為地獄漏網。既而入山。齋戒念佛越四年。辛亥三月。緇輩咸集告曰。吾時至矣。爾輩還城見吾親知。為吾語曰。俊以念佛得生淨土。毋以為地獄漏網人也。語笑之間。端坐而化。

 

贊曰。薰蕕不同器。寧有且造惡且念佛而得往生者乎。噫觀賴有此耳之一言。其於稱佛滅罪之語。蓋信入骨髓矣。即此一念。力重萬鈞。臨終轉業往生。又何疑哉。

 

惟恭

 

唐惟恭。住法性寺。慢上凌下。親狎非類。酒徒博侶。交集於門。暇則念佛。寺僧靈巋者。同惡相濟。里人為之語曰。靈巋造惡。惟恭繼跡。地獄千重。莫厭雙入。恭聞曰。我雖積業罪無所迯。然賴淨土教主。憫我愆尤。拔我塗炭。豈復墮惡道耶。乾寧二年病革。巋自外還見伶人數輩。少年麗服問所從來。答曰。西來迎恭上人耳。一人懷中出金瓶。瓶中蓮花其合如拳俄頃增長。如盤盂。光彩交映。望寺疾馳而忽不見。巋至寺聞鍾聲。恭已逝矣。

 

瑩珂

 

宋瑩珂。受業霅川瑤山。酒炙無所擇。忽自念梵行虧缺。恐從流轉。令同住取戒珠禪師所編往生傳讀之。凡讀一傳為一首肯。既而室中面西。設禪椅絕食。念佛越三日。夢佛告曰。汝尚壽十年。且當自勉。珂白佛言。設有百年。閻浮濁惡。易失正命。所願早生安養。奉事眾聖。佛言。汝志如是。後三日當迎汝。至期命眾。誦彌陀經。乃曰。佛及大眾俱至。寂然而化。

 

仲明

 

宋仲明。居山陰報恩寺。素無戒檢。因感疾。謂同學道寧曰。我今心識散亂。何藥可治。寧教以隨息念佛。明如所教。至七日力已困憊。寧又令想目前佛像。久之忽見二菩薩。次復見佛。瞑目而逝。

 

吳瓊

 

宋吳瓊。臨安人。先為僧。退道返俗。前後兩娶生二子。屠沽之事。靡所不為。常庖厨殺鷄鴨等。則持而唱云。阿彌陀佛子。奸脫此身去。連稱佛號。乃施刃。每切肉。念佛不輟。後目上生瘤。如鷄卵。遂大憂怖。搆草庵。分散其妻子。念佛禮懺。晝夜如不及。紹興二十三年。告人云。瓊來日戌時去也。人皆笑之。次晚以布衫換酒飲畢。書頌云。似酒皆空。問甚禪宗。今日珍重。明月清風。端坐合掌念佛。叫云。佛來。即化去。

 

金奭

 

宋金奭。會稽人。網魚為業。忽猛省。持戒精進。日課佛號萬聲。久而弗替。後無疾。語家人云。阿彌陀佛。與二菩薩俱來迎我。我歸淨土去也。焚香端坐而化。邑人聞異香天樂。終日不散。

 

贊曰。奭之事與善和鍾馗異。彼則生平造業。臨歿輸誠。此則預革前非。久修善業。往生品位。必過於二人矣。

 

總論

 

無邊苦海。岸在回頭。積劫幽宮。明存一炬。淨土之不遺惡人無惑也。雖然悟遷善之有門。而痛自怨艾可也。恃帶業之猶生。而安心造惡。僥倖於萬一不可也。古之惡人。以此為藥。今之惡人。執此成病。是故古之惡人。惡人之善人也。今之惡人。惡人之惡人也。悲夫。

 

畜生往生類

 

龍子

 

菩薩處胎經云。有一龍子。謂金翅鳥曰。我自受龍身。未曾殺生。觸嬈水性。壽終之後。當生阿彌陀佛國。

 

贊曰。慈心不殺。淨業正因。龍受佛言。往生固其宜矣。

 

鸚鵡

 

唐貞元中。河東裴氏。畜鸚鵡。常念佛。過午不食。臨終十念氣絕。火化之得舍利十餘粒。烱然耀目。僧慧觀者。用陶甓建塔。以旌其異。成都尹韋臯為之記。有了空相於無念。留真骨於已斃之句云。

 

鴝鵒

 

宋黃巖正等寺觀公。畜鴝鵒。能言常念佛不輟。一日立化穴上葬之。俄而舌端出紫蓮花一朵。靈芝律師甞為之讚。有立亡籠閉渾閒事。化紫蓮花也太奇之句焉。

 

 

潭州人。有養鴝鵒者。常念佛既斃。以棺葬之。忽生蓮花一朵。自其口出有頌之者。云有一靈禽。號八哥。解隨僧口念彌陀。死埋平地蓮花發。人不回心爭奈何。

 

贊曰。鸚鵡鴝鵒。人教以念佛。蓋常事耳。今胡不見往生。噫譬諸世人。均聞念佛之教。有信心念者。有輕心念者。是以念佛人多往生人少。彼鸚鵡鴝鵒。何獨不然乎。

 

總論

 

或謂。人靈而物蠢。云何禽畜而得往生。是不知。凡厥有情。皆具佛之靈覺。迷有厚薄。而分人畜。非靈蠢之不侔也。雉聽法華。而再世為僧。牛覩金容而死生天上。歷歷載諸傳記矣。況地獄鬼畜。皆生我剎。固法藏比丘之本願乎。所恨人見禽畜之往生。而恬無警悟。甘心五濁。束手輪迴。一息不來。易形於鱗羽。而不自知也。獨何為哉。

 

續錄

 

今時往生者。隨聞見續入。故另附二卷末。不分門類。不別先後。

 

僧明本

 

大明明本。通州靜嘉寺僧。素有高志。梵行清白。勤於講業。後輟講專心淨土。六時禮念。年久弗替。忽微恙。自知時至。告眾安然而化。異香七日。

 

朱綱少府

 

大明朱綱。京都人。業儒中鄉舉。三上春官不第。乃就職官二府致仕。專修淨土。日課佛三萬。十五年無少怠倦。臨終坐榻上。兩手擎珠。念佛不輟。異香滿室。乃云佛來也。連聲稱念而逝。

 

于媼

 

大明于媼。北京昌平州邵村民于貴之母。久積念佛。一日浣衣甚潔。謂其子曰。予將生淨土。子未信。至期取几置庭心。坐几上脫去。異香天樂。鄉人皆聞。

 

顧居士

 

大明顧源。金陵人。自號寶幢居士。幼能詩善草書。中年一志淨業。後微疾。集僧俗道友。十念阿彌陀佛。唱和相續。語人云。我決定往生矣。人問何故。曰我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世界金色。佛以袈裟覆我。我身已坐蓮花中。時一眾聞蓮花香。諸子悲戀不已。居士曰。汝謂我往何處。何處即此處。此處若明何處不了。乃屏人曰。毋多言亂我心。空中諸佛迎我。三鼓行矣。至期怡然含咲而逝。少宗伯殷秋溟先生。為之傳云。

 

贊曰。身已坐蓮花中。生則決定生也。何處即此處。去則實不去也。居士之生。當不在中下品矣。

 

方氏

 

大明方氏。諸生吳應道室也。三十而寡。守志歸佛。專修淨土。一老媼亦齋戒。相隨逐二十年。萬曆乙酉。時年五十矣。小疾呼老媼相對念佛不輟無一語及他務卒前一日。沐浴更衣。明晨然香禮佛。還坐一榻而逝。有子用先。第進士不妄語人也。為予道始末如此。

 

張母

 

大明張母。陶氏。為長水守約居士繼室。居士奉佛。母化之。日課誦無間。居士出禮普陀。母謂二子曰。吾平日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語今始悟初四日吾行矣。及期端坐而逝。次日居士歸成殮。俄而棺上出青蓮花五朵。居士大駭異。自愧恒常與俱。不知其道行如此。遠近見聞。靡不嘆慕。

 

祖香

 

大明祖香。江西新喻人。於山東龍潭寺。精修淨業。有居士王傑者。築菴延之。未幾語傑云。某日當歸家。眾苦留。香云。歸安養家耳。及期敷座西向坐逝。舉龕八山。化火自焚。

 

郭大林

 

大明郭大林。湯陰人。平生端潔雅素。出世為懷。遇僧教以念佛。遂一心淨土。年七十六。一日無疾。與子別云。明午當去。至日坐脫。

 

劉通志

 

大明劉通志。京都人。精懇念佛。年五十二得疾。念益切。隣人李白齋先卒。通氣絕。自旦至午復甦。謂家人曰。適見一舟。云往淨土。乘舟三十六人。白齋與焉。我亦一數。但衣未鮮潔。又忘帶念珠。命我易衣取珠。舟艤相待。家人急為易衣。珠掛其項須臾而逝。

 

孫氏母

 

大明中官孫名之母。一生齋戒念佛。年老微恙。自知時至。告其子。欲坐脫。子哀泣止之不得。乃為作龕。至期入龕。安坐化去。

 

唐體如文學

 

大明唐延任。浙之蘭溪人。號體如居士。孝友醇慤。出自天性。少遊黌校有聲。已而覺世無常。傾心至道。參雲棲。受念佛三昧。遂力行之。凡十三年如一日。唯篤志以西方為歸。萬曆癸卯。值耳順。仲冬之旦。忽謂諸子曰。新春十有一日吾行矣。數日前禮誦如平時。至期盥漱整衣端坐。手結印。口稱佛名。含咲而逝。如入禪定。

 

贊曰。居士將入滅。諸子請曰。大人臨終一段因緣。當聞之雲棲。入往生傳否。居士謂。必以報吾師。然勿為裝飾。據事直陳。至於入傳不入傳。師自有見。切勿以不入傳而有慍色而有慍意。嗟乎。即是可以觀所養矣。平生於淨土諦信不貳。含咲而逝。往生何疑焉。

 

楊嘉禕文學

 

大明楊嘉禕字邦華。泰和人。世家子也。年十三持不殺戒。蚤虱無所傷。二十三肄業南雍。俄疾作。以萬曆乙巳仲冬十九日卒。卒之先夢遊地獄。見地藏大士於冥陽殿。覺而放諸生命。延僧誦經念佛。謂人曰吾將逝矣。青蓮花現吾前。得非淨土境乎。遂晝夜念佛不輟。命息燭曰。汝輩假燭為明。吾不須燭。常在光明中耳。問何所見。曰蓮開四色。問見彌陀否。曰見彌陀現千丈身。問觀音。曰身與彌陀等。問勢至。曰不見也。言訖忽躍起拈香。連聲語曰。彌陀經功德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吾已得上品矣。寂然而逝。

 

贊曰。邦華好學天植。書無所不讀。已獨潛心於內典。又獨加意於內典之淨土法門。其臨沒也。謂彌陀經功德不可說。而三稱之。見之真故。言之切也。仲兄嘉祚。傳其事。而矢之曰。予所誑語墮拔舌獄。其亦見真而言切歟。不信淨土者可思已。

 

郝熙載文學

 

大明郝熙載。錢塘人。法名廣定。生平忠信不欺。以德行稱於黌校。晚歸佛。禪誦夙夜匪懈。萬曆辛亥春二月得疾。每睡覺云。吾夢於山中求見佛。佛未見。見百鳥叢集。如是累日。至二十七食時。忽舉首視窓外。謂其子世翰曰。今日別是一乾坤矣。顧家人為置銀錢。俄而曰。吾向恐見官備用。今無用此。三鼓云。有二童子來迎。佛坐蓮花臺現吾前。吾往矣。吉祥而逝。

 

朱氏

 

大明陳母朱氏。吳郡嘉定人。濬川居士室也。孝慈天植。素向三寶。年八十一。其子參雲棲歸。導以念佛往生。遂篤志淨業。越二載示疾。卒之前三日。堂前大呼母名者三。母云。有二青衣在此。時病久孱困。忽躍起竪脊端坐。諸子勸其寢息。乃吉祥而逝。迎尸中堂。仰臥之。尸自轉西向。一時駭異。以為精誠所感致云。

 

贊曰。郝父陳母。俱有青衣童子之祥。當生人天。既而一則佛現蓮臺。一則不忘西向。又當生淨土。二相俱時。生方未可定也。即不生。生且不遠矣。

 

徐氏

 

大明陸母徐氏。嘉定人。孀居刻志淨業。夫昔有千金出貸。焚券不取。奩飾罄以施人。恒于佛所禮誦不輟。如是者十載。一夕忽呼侍人曰。看東方光發否。我往生時至矣。汝輩可助我。遂高聲念佛。合掌而逝。

 

戈廣泰居士

 

大明戈以安。法名廣泰。錢塘人。性至孝。素積善行。而深自鞱晦。不求人知。晚歲精誠奉佛。與靈芝僧玄素。結春秋二社念佛。誦華嚴五經。忽謂人曰。吾大限將至。當為西歸資糧。遂自室課誦。昕夕不輟。預定歸期於臘月二十一日。前二夕。母子環視悲哽。居士咲曰。生必有滅。奚悲為。吾方凝神淨域。面覲彌陀。若等慎勿以情愛亂我正念。諄諄惟囑玄素。助念無間雜語。至期寂然而逝。

 

贊曰。僧入冥見居士。晏坐靜室。經籍盈几。庭多紫竹石峯。清絕如洞天。夫居士宜生極樂。胡為尚在冥境。意者平日志切誦經。經願未滿。滿願而後往生歟。

 

杜居士

 

大明杜居士。順天府宛平縣人。隱西山瑞光寺側古齋堂中。置家事不問。三十年專志念佛。予鄉人童廣策詣之。居士問所從來。答曰杭州。曰君杭人。識雲棲宏公否。策答曰。吾師也。居士合掌念佛。更無他語。將終禮懺九日。至懺文懇切處。輒流涕哽咽。遂絕食惟飲水少許。懺畢坐脫。浹旬顏貌如生。人望見有五色彩雲。盤旋屋上云。

 

孫大玗居士

 

大明孫叔子。法名大玗。自幼警敏端確。年十二隨父鏡吾居士。奉四十八願彌陀像。入雲棲。因受五戒。歸而斷葷血。息交遊罷呫嗶。矢志念佛。誓取金臺。而勤苦不惜身命。俄而見兩比丘持蓮花以一心淨土印可。復見化人。誦金剛經一晝夜。乃矍然起坐曰。彌陀觀音皆來迎我。結金剛拳印。大呼阿彌陀佛數聲。泊然而寂。時萬曆辛亥十一月十一日也。有淨土十二時歌傳世。詳具吳太史西生傳中。

 

贊曰。吳太史觀我居士。稱玗室歲產瑞芝。卒之歲。有大如斗者。如金如玉。如赤白輪。往生之祥可徵矣。為作孫叔子西生傳。太史長者。言無虛妄。因錄之。

 

吳居士

 

大明吳居士。仁和人。諱大恩別號仰竹。生平孝友誠篤。好行陰德。放生救苦。恤隣代逋。遂感陰霾遇光舟危返風種種善報。而虔心內教。晨夕誦經。稱念阿彌陀佛。精進無倦萬曆四十年五月初三日別眾。跏趺端坐而逝。室有香氣神色煥然。詳具印持嚴君所作傳云。

 

吳居士

 

大明吳居士。新安世家也。諱繼勛字用卿。別號十如居士。賦性沈毅質如木。直如矢。好行種種善事。嗜之而不厭如甘露。晚歲耽心內典。持往生呪。稱念阿彌陀佛洪名。日有定課。歷寒暑純一無間。甞墮江中足若有物憑藉。漂十里躍而登舟。眾以為佛力所感。忽患背疽危。甚人不堪其憂。居士陶然談笑。自如若無疾苦者。俄而正念示寂。厥子[企-止+言]章子輿氏所謂善信人也。言無虛妄。其所述行狀如是。

 

往生集卷之二

往生集卷之三

 

古杭雲棲寺沙門袾宏輯

 

諸聖同歸類

 

擇生極樂

 

觀無量壽佛經云。爾時韋提希。號泣白佛言。世尊願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濁惡世也。於是世尊放眉間光。遍照十方世界。諸佛國土皆於中現。時韋提希見已向佛言。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惟願生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往生無數

 

大無量壽經云。彌勒白佛言。於此世界。有幾菩薩。往生極樂。佛告彌勒。於此世界。有六十二億不退菩薩。往生彼國。小行菩薩不可稱計。不但此國。他方佛土。如遠照佛剎。有百八十億菩薩。皆當往生。乃至十方佛剎。往生者甚多無數。我若具說。一劫猶未能盡。

 

贊曰。此界他方。往生無量。淨土何以容之。噫滄海尚納百川。虛空猶含萬象。而無邊剎海。不出普賢一毛孔中。然則舉淨土針鋒之地。而容無盡之往生。不亦恢恢乎。有餘裕哉。

 

面見彌陀

 

觀佛三昧經。佛記文殊。當生極樂。文殊發願偈云。願我命終時。滅除諸障礙。面見彌陀佛。往生安樂剎。生彼佛國已。滿足我大願。阿彌陀如來。現前授我記。

 

十願求生

 

華嚴經。普賢菩薩列十種大願。普為眾生。求生淨土。偈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又云。彼佛眾會咸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親覩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

 

贊曰。文殊七佛之祖。普賢萬行攸宗。而淨土往生。諄諄如出一口。娑婆良弼。即安養親臣。明亦甚矣。薄淨土而不願往生謬哉。

 

偈論淨土

 

天親菩薩。天竺人。廣造諸論。昇兜率內院。禮覲彌勒。復著無量壽經論及淨土偈。五門修法。普勸往生。

 

請佛形儀

 

天竺雞頭摩寺。五通菩薩。以神力往安樂國。見阿彌陀佛。陳云。娑婆眾生。願生淨土。無佛形儀。請垂降許。佛言。汝應先行。尋當現彼。五通還。聖儀已至一佛五十菩薩。各坐蓮華。在樹葉上。遂傳寫流布。見感通傳。

 

贊曰。人疑安樂非神力可到。噫一念往生。不勞彈指。獨何歟。

 

造論起信

 

馬鳴菩薩。西天第十二祖。甞著起信論。後明求生淨土。最為切要。

 

龍樹記生

 

楞伽經云。大慧汝當知。善逝涅槃後。未來世當有持於我法者大名德比丘。厥號為龍樹。能破有無宗。世間中顯我無上大乘法。得初歡喜地。往生安樂國。

 

集善往生

 

大悲經云。佛言。我滅度後。北天竺國有比丘。名祁婆伽。修集無量種種最勝菩提善根。已而命終。生於西方過百千億世界無量壽國。於彼佛所。種諸善根。後當作佛。號無垢光。

 

得忍往生

 

菩薩生地經云。佛言。時摩差竭。得不起法忍。五百清信士。二十五清信女。皆得不退轉地壽終。俱生無量壽佛清淨國。

 

贊曰。求生西方。為欲悟無生忍登不退地也。已得忍已得不退。而復求生。菩薩之樂近如來乃如此。今具縛凡夫。忍力未充。退緣無限。而不刻心淨土。謂之何哉。是則名為可憐憫者。

 

第二大願

 

菩薩內戒經云。菩薩有三願。其第二願。願我命終。往生阿彌陀佛前。

 

念佛滅罪

 

大智度論云。有諸菩薩。自念謗大般若。墮惡道。歷無量劫。雖修餘行。不能滅罪。後遇知識教念阿彌陀佛。乃得滅障。超生淨土。

 

贊曰。至心念佛一聲。滅八十億劫重罪。此其明徵乎。所以者何。至心故也。若匪至心。罪則不滅。毋曰聖訓之無稽哉。

 

勝會書名

 

長蘆賾禪師。遵遠祖遺範。建蓮花勝會。普勸念佛。一夕夢。一人烏巾白衣。風貌清美。揖而曰。欲入公蓮花勝會。乞書一名。賾問何名。答曰。普慧書已。又云家兄普賢亦乞併書。賾覺而檢華嚴離世間品。有二菩薩名。遂以為會首云。

 

贊曰。凡僧結社。古聖書名甚哉。淨土之非小緣也。良由事出真誠。則冥通靈應。一有偽焉。人世自好者不屑。而況古聖乎。今之所謂佛會者。賾公見之。當為太息矣。

 

略舉尊宿

 

百丈海禪師。馬祖傳道嫡子。萬世叢林大宗。其立法祈禱病僧。化送亡僧。悉歸淨土○黃龍新禪師。參覺老得旨。繼席黃龍。宗風大振而切意淨業。有勸念佛文。行世令人發哀起信○真歇了禪師。嗣丹霞諄公。洞下一宗。至師大顯。後卓菴補陀。菴名孤絕。專意西方。有淨土說。普勸四眾○慈受深禪師。得法於長蘆信公。專心念佛。謂修行捷徑。無越淨邦。建西方道場。苦口勸眾。翕然化之○石芝曉法師。嗣月堂詢公。洞徹教部。以淨業化人。甞集大藏諸書。有樂邦文類行世○寂堂元禪師。學禪於密菴傑公。篤行念佛三昧。感金甲神自天而降。夢紅蓮花從地而出。由是十州蓮宗大行○中峯本禪師。得法於高峯妙公。人仰之如山斗。有懷淨土詩百篇。盛傳於世○王以寧待制。自稱彌陀弟子○晁悅之翰林。答趙子昂書。稱西方淨土是真語實語○陳瓘待制。作延慶寺淨土院記。極贊念佛○優曇宗主。居廬山東林善法堂。著蓮宗寶鑑。奉旨板行。為淨土中興云。

 

贊曰。始百丈。終優曇。歷代尊宿。無不奉行淨土。嗚呼盛哉。

 

總論

 

天如禪師謂。今人鄙視淨土。非鄙愚夫愚婦也。是鄙文殊普賢馬鳴龍樹也。吾故集群經。以實其說。或者猶疑菩薩道大。似已不必求生。噫自非位登妙覺。雖等地大聖。不能一日離佛。況其下者乎。蓋甞譬之爵彌尊。則覲主彌密。彼荷擔挾鋤之輩。侶漁樵以自足。絕望於九重。而囂囂然曰。明主之不足親也。可哂也夫。

 

生存感應類

 

鬼不敢噉

 

佛世有一國。隣於羅剎。羅剎食人無度。王約自今國人。家專一日。以次送與。勿得枉殺。有奉佛家。止生一子。次當克行。父母哀號。囑令至心念佛。以佛威力。鬼不得近。明晨往視。見子尚在。歡喜將還。自是羅剎之患遂絕。國人慶慕焉。

 

夢得聰辯

 

隋南嶽慧思禪師。精心事佛。因夢阿彌陀佛與之說法。自是聰慧過人。辯才無礙。

 

冤對捨離

 

唐邵彪。鎮江人。為士人時。夢至一公府。人稱安撫使司。俄而一官人問云。汝知所以不第否。彪對不知。因引彪前行。見大鑊中。煮蛤蜊。作人語。呼彪名彪怖。遂念阿彌陀佛。方啟口。蛤蜊變黃雀飛去。彪後及第。官至安撫。

 

贊曰。殺生遲其得祿。念佛解其殺冤。今士人以牲牢。乞祐於鬼神。而不知持萬德之洪名。其為計亦左矣。願三獻連城者。識此於鐵硯之側。

 

夫婦見佛

 

宋葛濟之。句容人。稚川後也。世事仙學。妻紀氏。獨精誠念佛。元嘉十三年。方在機杼。忽覺空中清明。因投杼仰瞻四表。見西方有佛現身。寶蓋幢幡映蔽雲漢。喜曰。經言。無量壽佛。其即此耶。面佛作禮。濟之驚異。就之。紀氏指示佛所。濟之亦見半身。俄而隱沒。祥雲五彩親里咸覩焉。自是多歸佛法矣。

 

却鬼不現

 

宋陳企。龍舒人。甞殺人。後見鬼現。企大怖。急念阿彌陀佛。鬼不得近。因念佛不已。鬼遂不現。

 

贊曰。負命之鬼。云何念佛。而得却之。良以阿彌陀佛。功德威神。不可思議。一稱其名。鬼獲超濟。故不現耳。豈尋常禁呪。驅逐此耶。

 

薦拔亡靈

 

宋張繼祖。鎮江人。信西方淨土。乳母死。多為念佛追薦。一夕夢。母來謝云。荷君念佛。已生善趣。

 

睡寢得安

 

宋劉仲慧。湖州長興人。患夜夢恐怖。有教以念佛者。遂至誠高念一百八遍。然後就寢。當夜神魂晏然。自是繼念不輟。

 

贊曰。古人喻睡眠。為小死。此語最善。蓋夢寐之顛倒。較生死之昏迷幾何而寢息神安。命盡之時。庶稍稍有自由分。善導大師。教人臨睡入觀。良有以哉。

 

病目重明

 

宋阮念三嫂者。懷寧農婦也。雙目將盲。常念佛不絕。遂得明朗。

 

 

柴氏女雙瞽。念佛三年。精勤不替。雙目重明如故。

 

贊曰。彌陀光明。無量照十方國。苟至心憶念。就使肉睛不朗。當必心目洞開。而今時瞽者。往往作師巫。造殺業。是謂從冥入冥。終無時得覩天日矣。嗟乎。吾安能以此。普告盡世之盲人乎。

 

瘧疾不作

 

宋李子清。久患瘧。龍舒居士。教以臨發之時。專志念佛。然後服藥。子清信而行之。當日減半。次日復念。遂全愈自是篤信念佛。

 

舍利迸現

 

宋贛州廉中大夫恭人。綉丈六阿彌陀佛。方及半。忽有舍利。現彩縷中。舉宅驚嘆。

 

 

真州鍾離少師夫人任氏。刻阿彌陀佛像。高四寸八分。龕室甚嚴。常頂戴行道。像眉間忽現舍利。大如黍米。光彩照人。

 

治病皆愈

 

宋秀州一僧。常念阿彌陀佛。為人治病。病者請治輒愈。州人敬信如佛。

 

俘囚脫難

 

元至正十五年冬。張士誠攻湖州。江浙丞相與戰。獲四十人。囚檻送官。夜宿西湖鳥窠寺。適大猷謀禪師。徐步廓下。囚者見師。神觀閒雅。持誦不輟。因告曰。長老救我。師曰。我不能救。但至誠念南無救苦救難阿彌陀佛。却救得爾曹也。中有三人。信受其語。念不絕口。天曉發囚。易枷鎖。偶至三人。刑具不足。惟繫以繩耳。既而審鞠。乃良民被虜者。遂得釋。

 

贊曰。普門品云。或囚禁枷鎖。手足被杻械。念彼觀音力。釋然得解脫。古今人信之矣。念佛解脫。人或未信。此狃於常見也。佛之威神。更超菩薩。不知其幾。爾不見。斫截手足。念釋迦如來。而四體重生乎。肢截尚可重生。何有於杻械。而信之者寡。吾故表而出之。

 

總論

 

念佛法門。人知為亡歿之歸宿。而不知生存之利益。是故聞持呪得靈通。即改而持呪。聞講演得聰辯。即改而講演。聞營造得福報。聞齋會得人緣。乃至聞攝養得長壽。種種變易。曾無執持。安在其一心不亂。而望淨業之有成耶。吾故集此。姑以斷時人之外慕。據實而論。求生淨土。本為成佛度生。既非圖身後之樂。復何計身前之利與否哉。

 

往生集卷之三(終)

 

西方有佛。開法藏於六八。正覺積功唱寶號於彌陀。恒演大光。普塞惡道。廣放智眼。滅此昏盲。瑤林矗地。珠寶麗空。池流八德。華發眾光。身土微妙全是不二矣。蓋寶地雖研。實不離當處。且神識雖去。曾不出自心。修有上下。益該淺深。若信之則甚近而不遠。若迷之則增遠而無人。誠信深行至者。剎那超於苦海。盍咄聲念甘永迷矣。今也志一而不撓。為諸善之母。無乃純粹而無雜。為眾行之本故。修淨業者。所以務本也。其本立而道生。惟念佛三昧歟。縱向塵緣。連乎無傾。若遇業風。確乎不拔矣。古有言。淨土往生萬牛不能挽焉。深信之功。往生之用。德高易進至矣。盡矣。爰有一大德。號蓮池禪師。姓沈氏。古杭人。法諱上袾下宏。生而頴異。世味澹如。少遊黌校。有聲而已。覺世無常。年三十一而傾心於至道。投于無門洞性天理和尚。祝髮乞於昭慶寺無塵玉律師。受具簟瓢隻杖。遊學諸方。遍參知識。宗教精通。晚居于雲棲。遙踵伏虎跡。專興蓮宗。慕惠遠之風。念佛往生。超耀昔日見。著述有部。今秉其一也。以此書行于世。先哲有孝。後學有助。古云。見賢思齊。予今依之功身。嗚呼。高己而蔑如於淨土。得恥於當時。招苦於來際。殊告修淨業者。上慎旃哉。代代前賢事跡。往往雖載傳錄焉。知來者靡曠。其人該羅別錄。芟繁補闕。類成九種。增廣新聞間。作之贊。發其隱義。緇素並列。隱顯畢收。可謂融鉺鐺釵釧於釜。會江河淮濟於一海矣。予雖學術空疎。後生有恥。加倭點。及未闋繡良。梓行後世。觀之者。務進悟之者。深信願共登三藐之山。入薩雲之海云。

 

慶安歲次壬辰夷則自恣日

 

遊方軒 釋子 慧竟 謹跋

 

 

--------------------------------------------------------------------------------

【經文資訊】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51 冊 No. 2072 往生集

【版本記錄】CBETA 電子佛典 Rev. 1.14 (Big5),完成日期:2007/12/12

【編輯說明】本資料庫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CBETA)依大正新脩大藏經所編輯

【原始資料】蕭鎮國大德提供,北美某大德提供

【其他事項】本資料庫可自由免費流通,詳細內容請參閱【中華電子佛典協會資料庫版權宣告】

--------------------------------------------------------------------------------

 






  
             嗡嘛呢 唄咩吽        
頂部



本站資源,歡迎引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彌陀山莊 - 專門弘揚彌陀淨土法門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