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文珠法師講述
echoooo
超級版主
Rank: 8Rank: 8



UID 21
精華 10
積分 19574
帖子 1539
積分 16360
閱讀權限 150
註冊 2008-12-16
 
發表於 2009-7-17 00:59  資料  短消息  加為好友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文珠法師講述

佛說阿彌陀經講義(三)

 

文珠法師講於湛江巿福壽山玉佛寺 

 

 

 

(二)別明淨土殊勝勸發願

 

(1)生者得不退轉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稗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眾生生者,可分四土。若但持名念佛,末斷見思煩惱,位居縛地凡夫,由於一心執持聖號,六字分明,不但口念心亦念,心口相應,雖然未得一心不亂,亦可帶業往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但有天人,無四惡趣)蓮華托質,直待華開見佛,方悟無生。 

 

若能一心繫念彌陀聖號,淨念相繼;心不離佛,佛不離心,念念無間,直至一心不亂,自然可以斷見思煩惱,橫超三界分段生死,位居不定性聲聞,而得往生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蓮華化生,見佛聞法,悟無生忍。

 

若能由事相一心不亂,進入理性一心不亂,深達能念之心自性本空;所念之佛了無可得,故不著於有念。雖然,但能念之心,靈明不昧,所念之佛,歷歷分明,故不落於無念。如是能念心外,無所念之佛,所念佛外,無能念之心,能所雙亡,心佛一致。至此,不特斷界外塵沙,更進而斷除四十一品無明,位居等覺,則生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金色蓮華為父母。

 

若能百尺竿頭重進步,斷盡四十二品無明,生、住、異、滅四相,滅相續心,破和合識,法身畢露,即生極樂世界,常寂光土,上上品蓮華化生。

  

 阿稗跋致,譯名不退轉。不退轉有四:

   

一念不退:念佛之人,由事相一心不亂,進入理性一心不亂,破無明,顯佛性。正因佛性顯,則理心發,證法身德;了因佛性顯,則慧心發,證般若德;緣因佛性顯,則善心發,證解脫德。如是圓顯三佛性,圓發三心,圓證三德,開佛知見,生實報土上上品,分證常寂光土,是念不退。

  

二行不退:念佛之人,不但斷見思煩惱,生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更能進而回小向大,從空出假,涉俗利生,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生實報土,分證常寂光,不退菩薩為伴侶,是行不退。

  

三位不退:在娑婆世界修行,必須斷見思,破我執,證真諦,位居二乘,方得位不退。但往生極樂,不一定要斷惑證真,但能一心念佛,乃至臨終十念,亦可往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即可永離退墮之緣,直至華開見佛,念念求成佛道,是念不退;常聞佛法,樂修大乘,便證行不退;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是位不退。

   

四畢竟不退:指普通一般眾生,不管是有心或無心,無論是一心或是散亂心,但能一稱彌陀聖號,或一念他方佛名,皆是成佛的真因,甚或但聞他人稱念佛號,亦種善根。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如佛在世時,有一老人,八萬劫前,身為樵夫,因畏老虎扒樹避之,虎從樹下經過,由於恐怖,不覺稱念「南無佛」。謹此一念善根因緣,終於八萬劫後,得遇釋尊,聞法得度,就是畢竟不退。

 

經言:「眾生生者,皆是阿稗跋致」。是指四種不退中的前三種:念不退,行不退,與位不退。

 

彌陀疏鈔說:有五種因緣故得不退:

 

一、彌陀大悲願力攝持,故不退。

二、佛光常照,菩提心增進,故不退。

三、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法僧之心,故不退。

四、純以諸菩薩為勝友,外無魔邪,內無煩惱,故不退。

五、壽命永劫,與佛齊等,故不退。

 

又阿彌陀經通贊疏中:「問:生居淨土,何故不退?答:無五緣故:一無病苦纏故,二無違行故,三常誦經法,四常營善事,五長和順無諸違諍,所以不退。」

  

一生補處,是圓證三不退的別名。圓證三不退的菩薩,盡此一生,就可以補佛之處,就可以成佛。如娑婆世界的彌勒菩薩,現居兜率天內院,侯補佛位。又如極樂世界的觀音菩薩,現輔助阿彌陀佛,教化度生,候補阿彌陀佛之處。大勢至菩薩,候補觀音菩薩之處,此外,其他凡是生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得三不退轉,位居一生補處的菩薩。因為彼土眾生,壽命特別長,故多能於一生之中,成辦佛事,能於十方世界,候補作佛。

 

楞伽經說:「十方諸剎土,眾生菩薩中,所有法報佛,化身及變化,皆從無量壽,極樂界中出。」極樂世界,一生補處的菩薩,不但其數甚多,而且非一般算數或譬喻之所能知之。故經言:「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此正顯示極樂淨土的殊勝,不但佛光無量,佛壽無量,佛的弟子無量,而且佛弟子中,證三不退轉,又可以一生補佛之處的菩薩亦無量。如斯勝境,我們當然應該發願,往生彼佛國土。

 

(2)與諸善人聚會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我們既然得知極樂國土,不但依正莊嚴,同時眾生生者,皆證三不退轉,皆一生成辦佛事,位居補處,就應該及早發願,往生彼國,以分享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美妙。否則,聞而不信,或信而不願,或願而不行,豈非辜負釋迦世尊,無問自說的初衷,及其拔苦與樂的悲願?故釋尊於此,特別提出勸導:「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為甚麼呢?因為往生極樂國土,即「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如是」,指前文所說,眾多一生補處的菩薩。能往生極樂世界的眾生,都是善人,都是一生補處的菩薩,故言:「諸上善人」。所謂:「觀音勢至,把手共行;文殊普賢,視為勝友。」環境如斯,何等美妙而殊勝?我等若想享受如斯微妙勝境,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除了信、願之外,還需要精進念佛。古往今來,一心念佛,臨終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多如雨點,不勝枚舉。

 

晉朝慧遠法師,一生力倡淨土法門,自行化他。特別於盧山,結茅蓬領眾念佛,澄心繫想,日夜無間。十九年後,於般若台,見阿彌陀佛,身遍虛空,圓光之中,無量化佛,及諸菩薩眾。佛言: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七日後,當生我國。至期,即端坐而逝。

 

唐朝善導大師,亦倡導淨土法門,自行化他,每念佛一聲,則有一光從其口出,念佛十聲、百聲,光亦如是。故其居處,常光明滿室,當時的皇帝聞知其事,特名大師所居之處為光明寺。後自知時至,於柳樹上端坐而化。

 

又懷玉禪師,台州人,精進念佛,常坐不臥,曾誦彌陀經三十萬遍。一日,見西方聖眾,多如恆河沙數,有人手執銀台,從窗而入。師說:我一生精進念佛,誓取金台,為何只得銀臺?銀台遂隱,玉師感激,倍加精進。三七日後,見佛滿空中,即對弟子說:金台來迎,我要往生淨土了。即含笑合掌,念佛而逝。 

 

(三)正示持名功德令修證

 

(1)善根福德因緣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甚麼是善根?菩提正道,是成佛的親因,就是善根;甚麼是福德?六度萬行,是成佛的助緣,就是福德。二乘聖人,但求自利,得少為足,不再發菩提心,廣度眾生,是善根少。人道與天道眾生,雖然有人發菩提心,廣修六度萬行,但不知回向無上菩提,只求人天福報,屬於有漏善業,是福德少。凡是少善根,少福德之人,都不可能往生極樂國土。

 

唯有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又能稱性念佛,求生淨土的眾生,始可往生。因為稱性念佛的人,能夠圓滿具足五種菩提心,是善中善;稱性念佛之人,一稱彌陀聖號,即眾德俱備,統攝萬行而無遺,是福中福。

 

念佛人求出生死輪迴,往生彼國,見佛聞法,得無生忍後,再來娑婆世界,廣度眾生,滿菩提願,是發心菩提。持名念佛,正念相繼,能夠斷除妄想,自然降伏煩惱,是伏心菩提。持名念佛,心口相應,心不離佛,佛不離心,了知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是明心菩提。念佛人速得無生忍,疾出生死,證一切智,是出到菩提。持名念佛,圓證三不退轉,一生即可以補佛之處,將來必定成佛,是無上菩提。大悲經言:「一稱佛名,以是善根,入涅槃界,不可窮盡。」所以修持念佛法門的人,是善中之善。

 

稱揚諸佛功德經中說:「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一心信樂,持諷誦念,此人當得無量之福,永離三途,命終之後,往生彼剎。」大智度論亦說:「譬如有人,初生墜地,即能日行千里;滿一千歲,七寶奉佛,不如有人,於後惡世,一聲稱念阿彌陀佛,其福勝彼。」可知持名念佛,是福中福。

 

善中善是多善,福中福是多福;一定要多善多福的人,然後可以往生極樂國土,所以釋尊告訴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2)持名念佛功德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善男子,善女人,是指宿植善根,敬信三寶,心地善良的男女,包括出家及在家的四眾弟子,乃至六道眾生中的善類,凡有福德因緣,得聞阿彌陀佛名,即生信心,執持名號的有情。執持名號,是四種念佛法門中的持名念佛。修行人能夠專心一意,執持阿彌陀佛的聖號,不但口念,心亦念,心口相應,淨念相繼,即是持名念佛。

 

其次是於靜室中,設置佛壇,供奉西方三聖的聖像,口念彌陀,目注聖像,如法華經云:「起立合掌,一心觀佛。」是觀像念佛。

 

若然口念彌陀,心中觀想,彌陀聖眾,相好莊嚴,同時觀想極樂世界,依報莊嚴,如佛說觀無量壽經中的十六種觀想,是觀想念佛。

 

若能在觀想念佛的同時,又能明白極樂國土,唯心所現;雖然依正莊嚴,但不離人心當念;能念的我,所念之佛,形相雖殊,理性無二。如是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即事即理,即心即佛,心佛不二,是實相念佛。

 

釋尊告訴舍利弗:若有善根深厚,福德殊勝的善男子,或善女人,如有機會,得聞阿彌陀佛的聖號,就能夠執持名號,專心繫念,行念,坐亦念,晝念,夜亦念,行住坐臥,晝夜六時,無時不念,無刻不念,念念相繼,念念無間,如是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但得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便現在其前。

 

七字,是人間最歡喜運用的數目,例如:世界各地,皆規定七天為一週,週一至週六辦公,週日例必休息。即使是學佛的人,修持佛法,亦喜歡以七日為期,念佛是七日,拜懺是七天,或三七二十一天,念經持咒,少則七遍,多則或二十一遍,或七七四十九遍。

 

鼓音聲經言:「令念彼佛名號,七日七夜,六時禮拜。」賢愚經亦言:「持戒專念七日,亦得往生。」今釋尊勸導眾生,執持阿彌陀佛名號,亦以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乃至七日,以求一心不亂。

 

眾生根機有利鈍,業障有淺深,有人念佛一日,即得一心不亂;有人念二日,或三日,甚至要七日,始得一心不亂。當然亦有人念七七四十九日,或四十九月,四十九年,甚至終其一生念佛,亦未必得一心不亂者。此中若一日至七日,只是舉其大概而言。

 

佛說無量壽經,則定十日為期。如經言:「齋戒清淨,一心常念,十晝夜不絕者,命終必生我剎。」

 

鼓音王經說:「若受持彼佛名號,堅固其心,憶念不忘,十日十夜,除捨散亂,必得見彼阿彌陀佛。」

 

般舟三昧經,則定九十日。經言:「若人自誓,九十日中,常行常立,一心繫念,於三昧中,得見阿彌陀佛。」

 

文殊般若經說:「九十日端坐西向,專念於佛,即成三昧。」但阿彌陀佛,因中發願:「一心繫念於我,雖止一晝夜不斷,必生我剎。」故時間的長短,不是問題,問題是在於念佛的人,是否能夠一心不亂。如果能夠一心不亂,即使是少至十念,亦可以往生佛國。

 

一心有二,若一心繫念佛號,句句分明,念念無間,行住坐臥,唯此一念,更無異念;如是斷見思,伏塵沙,謂之事持一心不亂。若能淨念相繼,都攝六根,稱性起念,全念契性,無能念之心,無所念之佛,能所雙忘;心佛一如,斷無明,捨二邊,證中道,此即是理持一心不亂。

 

利根眾生,執持彌陀聖號,一日或二日,便得一心不亂;鈍根之人,必須經歷多日,甚至七日,始得一心不亂。或利根者,經於七日,端坐一心,終不散亂;而鈍根者,僅六日、五日,甚或僅得一日,便起散亂。

 

又利根者,不但可以事相一心不亂,而且能夠由事入理,契證真如,得理性一心不亂。而鈍根之人,僅得事相一心不亂。故一心不亂,是要視念佛之人,其根性利鈍而定。

 

在大乘起信論:以三心論一心不亂:

 

一是直心,正念真如。則此一心不亂,不落有念,不落無念,不著二邊,全歸中道。

二是深心,能樂集諸善法。則此一心不亂,六度齊修,萬行具足。如那先經云:「諸善之中,獨有一心,最為第一。一其心者,諸善隨之。」 

 

三是大悲心,能廣度眾生。則此一心不亂,自性眾生悉皆得度。念佛之人,既能正念真如,修行六度,廣度眾生,正是往生淨土之真因,臨終必得佛來接引往生的勝果。

 

稱揚諸佛功德經說:「若有聞無量壽如來名者,一心信樂,其人命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住其人前。」

 

鼓音王經言:「若有四眾,能正受持,彼佛名號,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即與大眾,住其人前,令其得見」

 

觀無量壽經言:上品上生者:佛與聖眾,持金剛台,至行者前,授手迎接。上品中生者:佛與聖眾,持紫金台,至行者前,授手迎接。上品下生者:佛及聖眾,持金蓮華,來迎此人。

 

中品上生者:佛與比丘,放金色光,至其人所。中品中生者:臨終見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乃至下品上生、中生,亦見化佛來迎。

 

下品下生,亦見金蓮華,猶如日輪,住其人前,如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世界。故經言:「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界內眾生(凡夫),有我執顛倒;界外眾生(二乘聖人),有法執顛倒。念佛之人,若能降伏我執,則臨命終時,心無我執顛倒,即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

 

若斷我執,伏法執,則臨命終時,心無我執或法執顛倒,即蒙佛接引,往生極樂世界,方便有餘土。

 

進而斷無明,除法執,證法身,則臨命終時,必無我法二執之顛倒,即蒙佛接引,往生極樂,實報莊嚴土,以及常寂光土。

 

志眼法師說:「往生一門,有二淨業,一曰正觀,默照本心也。二曰助行,備修萬善也。二事俱得,則了達四士矣。如止得事善者,近生同居,速作三土之因耳」。此言正觀:指實相念佛,即是理性一心不亂。言助行:是持名,觀像,觀想念佛,即是事相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則無界外顛倒;事相一心不亂,則無界內顛倒。如是二倒亡,三惑淨,四土現,當然往生極樂。故經言:「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佛教認為人之將死,其一生所作的善業或惡業,俱時頓現。於時隨業所牽,上升下墮,皆不能自主。臨命終時,若上身暖,下身冷,必然輪迴三善道:反之,則必墮三惡道。

 

古德言:「佛頂眼生天,人心餓鬼腹,旁生在兩膝,地獄腳板出。」普通人死後,在七七日中,若得孝子賢孫,請高僧誦經超度,或得消除業障,上升不墜。若是一心念佛的人,臨終得見西方勝境,佛及聖眾,現在其前,身無痛苦,心不顛倒,先從下身冷起,漸至全身,唯頭頂暖,直至第八阿賴耶識,最後從頂門出。不經中陰身,於一念頃,即得往生,極樂國土,託質寶蓮,自然化生,不由胞胎,不假乳養;得清虛之身,相好具足,不分男女,純大丈夫相。隨其功德行願之勝劣,及其斷除煩惱的淺深,以定其品位的高下,及有四土聖凡之區別。

 

(3)應當發願往生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佛說:「我見」,非一般凡夫俗子之肉眼,或天眼所見,亦非二乘慧眼,或菩薩法眼所見,而是釋尊佛眼照見。

 

「是利」非指人間一般名利,而是持名念佛,一心不亂,即可橫出三界,頓超惡世,得生極樂國土,圓證三不退轉,得一生補處之利。

 

釋尊垂跡娑婆,示現八相成道,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餘會。所開示的法門,何止八萬四千?但大都觀機設教,多靠自己努力修持,直至惑業淨盡,方了生死。否則,如人說食,終不能飽。唯有淨土法門,不獨三根普被,利鈍兼修,且契理契機,至圓至頓,由自已努力之外,還可以憑籍佛力加被護念。是以念佛的人,但能具足信、願、行三種資糧,即可投入阿彌陀佛,大誓海中,借助佛力慈悲接引,帶業往生。自此了生脫死,一生成辦佛事,其利益之大,不可以言宣,是以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馬鳴、龍樹諸大菩薩,皆以淨土法門,自行化他。

 

特別是普賢菩薩,雖然教人發菩提心,修行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回向」。但最後仍然勸人發願:「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又說:「我此普賢殊勝行,無邊勝福皆回向,普願沉溺諸眾生,速往無量光佛剎。」

 

中國歷代高僧,如善導大師,藕益大師,永明延壽大師,以及近代印光大師等,皆力倡淨土法門,勸人念佛,求生淨土。特別是永明延壽大師,深恐後學,不明宗要,特別創作四料簡偈,使一般修學佛法的人,知所趨向。

 

其偈一:有禪有淨土,猶如戴角虎;

            現世為人師,來世作佛祖。

 

 禪是禪定,六度之一,但憑自力修持。淨是淨土法門,憑藉佛力資助。意思是說:諸修行人,除了依照釋尊的教導,修習各種禪定,實踐六度四攝等法門,自行化他之外,更要進修淨土法門,一心念佛,就是「有禪有淨土。」

 

禪淨兼修的人,必然智慧超越,辯才無礙,威名遠播,邪魔外道聞名膽喪。故說:「猶如戴角虎」。

 

禪淨雙修之人,既然可以隨機說法,接引後學,是世間人天的導師;臨命終時,必然蒙佛接引,上品上生,一彈指頃,往生極樂,花開見佛,悟無生忍,不獨:「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于諸佛前,次第受託」,還能夠現身百界作佛。如是積功累德,趨向菩提,便可以橫出三界,直超諸位,進入等覺,補處作佛。所以說:「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其偈二: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

            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意思是說:學佛的人,雖然未能夠修習禪定,未得明心見性;亦未廣學佛法,自利兼他。但能信心念佛,專修淨土法門,志誠懇切,求生西方,乃至臨終十念,一心不亂,決定蒙佛接引,得生極樂。故說:「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

 

即使是下品下生,終有一天,花開見佛,悟無生忍。如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言:「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成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所以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其偈三:有禪無淨土,十人九磋路:

        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學佛人憑自己努力修習禪定的功夫,是可以明心見性;或讀誦大乘經典,亦可以明白第一義理。不過,開悟明理易,斷惑證真難。惑業未盡,生死末了,一旦命終,前陰已盡,中陰現前,若無佛力接引,帶業往生極樂,必為往昔善惡業力所牽,或投牛胎,或入馬腹,上昇下墜,不能自主,唯有隨業受報。縱得為人,尤為隔陰所迷,不識再接再勵,進求佛道,自此,沉溺生死業海,求出無期。

 

昔日,有草堂青禪師,是一位解行並進的高僧。常受曾姓婦人四事供養,內心非常感激,對曾婦說:「老僧與夫人作子」。後見宰相告老返鄉,十分榮耀,心為之動。不久,曾姓婦人生一子,使人看草堂禪師,見已坐化。此子年少聰敏,早登科第,以前世之禪功,換來今生皈富貴。後位居宰相,即歷史上有名的曾魯公。

 

又唐朝有一位圓澤和尚,是能知過去未來的高僧,受知交李源之聘,出任慧林寺住持。數年後,李源邀圓澤共朝峨眉山,圓澤要取道經陝西,過京師,到峨眉。李源以辭官以來,久絕人事,不欲入京,要從荊州水道行。圓澤即知此去,不能再回,但不宣布,唯寫遺言,夾於經中,遂與李源乘船而去。

 

至荊州上游,將進險峽,末暮即停,忽見一婦人在江邊汲水,澤望見而泣曰:「吾不欲取道經此,正是怕見此婦,此婦懷孕已經三年,候我為子,不逢則已,逢則難逃,非為其子不可。三日後,請來見我,以一笑為信。過十三年中秋之夜,當在杭州天竺寺外,葛洪井畔相見。」說畢沐浴更衣,端坐而逝。

 

婦人果然即生一子,三日後李源至其家視之,嬰兒直的一笑,李源遂將此事告訴他的父母。及回慧林寺,見經中夾有預立遺言,益信彼為得道高僧。十三年後,應約赴杭州,於葛洪井畔,聞有牧童扣牛角而歌曰:「三生石上舊情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慚愧故人遠相訪,此身雖易性常存」。李源聞言,知是故人來,遂與之相問,談敘既畢,又唱曰:「身前身後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江山遊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遂乘牛而去。

 

圓澤和尚,修行致通,尚且不免被業力所牽,何況我們凡夫俗子,豈能只憑一己之力,便可以了生脫死?還是及早念佛,希望佛力接引,帶業往生,來得直接隱當。

 

其偈四云:無禪無淨土,鐵床并銅柱;

          萬劫與千生,沒箇人依恬。

 

無禪無淨土,不止是說不知修行的惡眾生,亦包括一般隨緣學佛,或是身雖出家,而心不入道的人。既然不能專修禪業,定慧均等,斷惑證真;又不肯萬緣放下,一心念佛,仰仗佛力,帶業往生。唯有隨緣終日,但憑散心修持,僅得人天福報,結果,隨業昇沉六道,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故說:「鐵床與銅柱,萬劫與千生,沒箇人依恬。」

 

在印光大師法語錄中記載:「在乾嘉年間,有三位禪僧,結伴為同參,死後,一生江蘇,為彭蘊章;一生雲南,為何桂清;一生陝西,為張費。三人惟彭能記憶前生的事,後入京會試,俱見二人,遂說前生為僧事;二人雖不記得,亦一見如同故人,成莫逆之交。殿試,彭中狀元、何榜眼、張傳爐。彭曾放過主考學台,然頗貪色,後終於家。何桂清則作南京制台,洪楊作亂,失南京,被清帝問罪死。張費尚教過咸豐皇帝書,回回作反,騙去殺之。此三人,已經不是平常的僧人了,可惜不知求生西方,雖得些洪福,二人不得善終;彭竟貪著女色,下生後世,恐更不如此生矣。

 

蘇州吳隱之先生,清朝探花,學問、道德、相貌俱好,民國十年朝普陀,晤我(印光大師)自言:前生是雲南和尚,因是燒香過客不能多敘,亦未詳問其因由。十一年,余往揚州刻書,至蘇州一弟子家,遂訪之,以為其夙因未昧,及見而談之,則已完全忘失,從此不再來往。及十九年,余閉關報國寺,至十一月,彼與李印宗、李協和二位來,余問:汝何以知前生是雲南僧,伊云:我二十六歲時,作一夢,至一寺,知為雲南某縣某寺,所見之殿堂房舍,樹木形狀,皆若常見,亦以已為僧。醒而記得清楚,一一條錄,後一友往彼作官,特去一對,絲毫不差。余曰:先生今已八十歲,來日無多,當恢復前生和尚事業,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庶可不負前生修持之苦功。伊云:念佛有甚麼稀奇。余曰:念佛雖不稀奇,世間無幾多人念。頂不稀奇之事,就是吃飯,但全世界無一人不吃飯,此種最不稀奇之事,汝為何還要做?伊不能答,但仍不以為然。轉問其他二位:君等念否?答曰:念。伊仍無下語。終不肯念,至十二月三十日夜,將點燈時,去世矣,恰滿八十歲。

 

此君前生,當亦很有修持,故今生感得大功名,大壽命,但今生上盡倫常,連佛法亦不再信,豈不大可哀哉!」讀此,我輩釋子,能不警惕,努力念佛,求生淨土?是以釋尊大慈,最後仍然殷殷勸導:「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Echoooo 合十
嗡  折隸主隸  準提莎訶
頂部



本站資源,歡迎引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彌陀山莊 - 專門弘揚彌陀淨土法門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