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十】:「自受用」與「他受用」
Jill (彌陀山莊)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UID 2
精華 48
積分 25364
帖子 1560
積分 16870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8-10-19
 
發表於 2009-7-16 10:32  資料  短消息  加為好友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十】:「自受用」與「他受用」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十】:「自受用」與「他受用」

(資料來源: 華嚴的故鄉/海雲法師)


云何常得天王、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飚羅伽王、人王、梵王之所 守護恭敬供養?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依、為救、為歸、為趣、為炬、為明、為照、為導、為勝導、為普導?云何於一切眾生中為第一、為大、為勝、為最勝、為妙、 為極妙、為上、為無上、為無等、為無等等?

  這三十句是智首菩薩所問的最後三個階段,也是修學成就以後所獲得的「自受用」與「他受用」的部分。而前次談到的十種殊勝智力,則是修行以後的「自成就」。

  在入華嚴法界次第裡,共分有十個階段,前六階段屬菩薩道,是因行的部分,後四階段則是果地的境界。果地境界首先就是以成就佛果所得的十種殊勝智力為代 表,包括了四無畏、十八不共法、五分法身。但是成就有大有小,到底我們所講的得果是指那一部分?一般指的是究竟圓滿的成就。

  圓滿成就又有兩種算法,一是先成就小乘佛,也就是先成就化身佛,再成就報身佛、法身佛。從開始修行,到三大阿僧祗劫,達到智慧圓滿成就,還要再經過百 劫修相好,化身佛修好後,再修圓滿報身佛,再修法身佛。可是華嚴修學卻是先成就法身佛,然後成就圓滿報身佛,最後才成就百千億化身佛。所以正確的念佛號法 應該是:「南無本師清淨法身毗盧遮那佛。南無本師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南無本師百千億化身釋迦牟尼佛。」

  化身佛既有百千億個,那一定有成、住、壞、空,生、老、病、死。今天我國大乘佛法所講的佛,都是圓滿報身佛,都是沒有缺點的。南傳佛教講的是百千億化 身佛,也就是人了,所以釋迦牟尼佛會生病,也會有惡緣,過去所造的業一樣會現前;圓滿報身佛是指修行果得圓滿成就的部分;法身佛則是講本來的面貌。

  換句話說,法身佛是體、報身佛是用、化身佛是相,或者說報身佛是相、化身佛是用也可以。用是發揮作用,這個作用會隨著眾生的因緣福報而有所局限,發揮 在娑婆世界時,因為眾生根器比較差,作用比較小,度眾生就比較艱苦;若發揮在極樂世界,那裡的根器好,作用就大了,度的眾生也比較多,但是他的相仍然都是 報身佛。所以在<普賢行願品>裡所講的阿彌陀佛是報身佛,面見阿彌陀佛是指面見報身佛,但所成就的,仍舊是化身佛的成就。經文的講法是上下對流的,彼此間 並無互相矛盾之處,只是表法法意上的不同而已。

智首菩薩原是我們自性中智慧的展現

  目前我們所講的是就報身佛而言,因為是圓滿報身,所以報身佛的成就相當大,化身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報身佛則有無量相,一一相有無量好,一一好 有無量光,一一光有無量明,一一明度無量無邊眾生。可是在造像上這些就很難表達了,所以我們常常會看不懂佛像,因為每一個藝術家,每一個時代都有不同的解 釋與表達方法。

  我們所要認知的是,這些都只是佛像造形的表法,因為許多概念,往往是語言所說的,可是圖像表達不出來,就產生變形。同樣地,當內心的想法無法用語言文字表達時,語言文字也會變形。現在我們反過來透過圖像去體會經文的意思,是不是也能透過經文來體會佛的心境?

  智首菩薩原是我們自性中智慧的展現,但我們的智慧太鈍,展現不出來,所以此處的智首菩薩仍是佛的智首菩薩,是佛的自性所展現出來的。現在他要告訴我們 如何進入華嚴法界的方法。前面六個階段是講菩薩因地應具備的條件與修行的方式;從十種殊勝智力以後,就進入果的成就與境界。一般經文通常只講菩薩修行直到 成佛就結束了,但《華嚴》卻用了百分之四十的篇幅,來談成就以後的境界與成就。十種殊勝智力所代表的是成就的體,後面的三部分則是成就的相與用,可見《華 嚴》是依體起用。

  成就以後要做什麼呢?只是坐著讓人拜嗎?要發揮妙用才對。而妙用來自於本體,那本體又是什麼?一般的般若經典只談性空,證得性空就好,這是空宗的主要 思想。它有一個好處,就是撇開其他的不談,直接帶領你進入性空的階段,可是也就僅止於這麼短的階段,境界仍展不開來。有些人修行有成,整個人變得安詳而不 問世事,這就是抓住要領,一修就成就,但也就停止不動了。

證得性空並不難,關鍵是如何依據性空起妙用

  證得性空並不難,關鍵是如何能依據性空起無量無邊的妙用,才是問題所在。所以此處不講性空,而講十種殊勝智力,乃是表示本體本身是充分、圓滿的,而非空虛、空洞的意思。

  十種殊勝智力、五分法身、四無畏、十八不共法,都是性空的內容,一般人以為證得性空就是性空了,卻不見得真正體會性空的本意。所謂性空是恢復本來的面 目,本來的面目其實已經具足了生命的能量。而我們現在的生命,卻是從小就被整個社會、學校與家庭的教育制度所扭曲,不能隨意的吃,不能隨意的睡,一切都被 約束控制著,喪失了本性,剩下來的生命是假的,是為適應社會而存在的,這樣的人稱為社會人,沒有辦法以一個真正的自然人存在。

  在這種情況下,本身的生命能量被扭曲,真正的我被壓抑,但畢竟還沒消失,仍然存在著,這就是「人人本來具足的佛性、自性」。只是這個自性必需透過訓 練,讓它的能量發揮出來,才能成為一個沒有恐懼的自然人。甚至反過來將社會規約轉換成方便的工具來好好運用,畢竟這個社會仍需要它,這才是真正的課題。

  現代人讀書是為了考試,考試是為拿好成績,拿好成績是為了……一切都是為了下一步,卻不知道受教育是為了要做一個正常、健全、自然的人,而讀書也只是為了迎合社會的需要,如此一來,人性就被扭曲了。

  一個成就者就是能把這個部分恢復過來,這個部分就是性空,而不是什麼都沒有,否則的話,對佛法的認知就有極大的偏差。所以在華嚴的領域裡,並不是單純 只講性空、真如,而是包含了許多其他的東西,藉此來讓我們體會修行成就最後的境界是什麼。第一階段的十種殊勝智力是為體,再依據體產生如下的種種妙用。

  首先,如經上所說:「云何常得天王、龍王、夜叉王、乾闥婆王、阿修羅王、迦樓羅王、緊那羅王、摩飮羅伽王、人王、梵王之所守護恭敬供養?」這是修行人 第一個自受用的部分,一成就後,天龍八部、人王、梵王都會來守護供養,而不是什麼都沒有。而且是黑白兩道均來守護,其富貴可以想見。所以修學華嚴的心量是 十分踏實、十分廣大的。

  這裡我們要留意「常得」兩個字,是一再的、不間斷、永續的意思、而不只是常常而已。「守護」也有兩層意義,一是保護、一是協助。至於「供養」,則包括 財施、法施、無畏施等,他們不但自己來擁護,還會趕一些人潮來守護;另一方面他們自己也修行,而且是二十四小時不斷地修行。

堅持正念不散失,方能成就

  談到修行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我們一直擺不開時間的觀念,處處受到限制,什麼早課、晚課,一天幾次、要多久等等,真正學佛做功課一定要拋掉這些,有空就做;今天有時間就多做,沒時間就少做或者不做。

  我們為什麼會有壓力、限制,就是因為我們都以一天做為時間的計算單位,這是錯誤的。應該把這個單位放棄,而放棄這個單位的最好方法就是縮小單位,若能 縮小到每分鐘做一次功課,那肯定不一樣了。必定時時都提起正念,沒有懈怠,速疾成就;時間一訂寬,無謂的障礙就產生了,煩惱也因此而來,很難成就。但是天 王、龍王他們是真正在修行,會來擁護修行人馬上成就得度。

  有個公案是這樣的,有一條大蟒蛇
(註:一說野狐)化成老翁來找百丈禪師,說他以前是這裡的住持,只因講經講錯了一句話,便墮入蟒蛇身。當時有人問他大修行人落不落因 果?他答道「不落因果」,結果就完了。他說直到現在仍解不開這個答案,要求禪師指示,百丈禪師回答說是「不昧因果」,老翁一聽恍然大悟,便得度生天了。

  這是一聽聞便知道自己錯在那裡,該如何轉變,立刻成就;我們是聽到了,也知道了,就存在阿賴耶識裡面,而沒有拿出來用,當然沒有成就。所以說,天龍八 部能夠學佛的,成就都很快、很大,一旦修成,轉身再來,大多是道場神、菩提樹神等佛法中勇猛精進的大菩薩。我們若也想在佛法中成為勇猛精進的大菩薩,就需 先下大願力,堅持正念不散失,才有可能。拋開時間的包袱,不要為時間所障礙,自然容易超越。

如何讓眾生獲得利益?

  其次,「云何得與一切眾生為依、為救、為歸、為趣、為炬、為明、為照、為導、為勝導、為普導?」這是依體起用,他受用的部分,談如何讓眾生獲得利益。 所以他問要怎樣來給一切眾生作為依靠、作為救護、作為歸依處。「為炬、為明、為照」,都是照明的意思。「為導、為勝導、為普導」,都是引導的意思。換句話 說,就是如何來利益眾生、引導眾生,讓眾生開智慧眼、得正法眼。

  一個成就者時時可以安住在他的成就裡,享受安詳寧靜的生命形態。可是除此之外,這種成就更應該要隨著緣起種種妙用,那就是如何去利益眾生、引導眾生, 讓眾生也能和我一樣享受殊勝美妙的生活。好多修行人一有成就便躲在一邊,認為這個世界太混亂,不能再待下去,便與世隔絕,與世無爭;這對眾生來說毫無意 義,與尼采的超人哲學是一樣的。

  成就者應該時時想著如何使眾生獲得你出離的方法,至於眾生願不願聽,能不能達到出離的成就,就不用太在意了。修行人若沒有這樣的使命感,對社會來說,如同一支不點燃的蠟蠋,毫無用處。其實社會愈混亂,就愈該出來發揮自己的效用,才是大菩薩。

  智首菩薩在此先讓我們有這一層認識,所以一開始便要我們多充實自己,努力修行,將前面六個階段踏實學好後,才能發揮真正作用,給眾生做依靠、做照明、做引導。

自受用、他受用都具足

  第三,「云何於一切眾生中為第一、為大、為勝、為最勝、為妙、為極妙、為上、為無上、為無等,為無等等?」這階段涵蓋了自受用與他受用兩個部分,意思 是說在一切眾生中為最殊勝的;又細分為第一的、最大的、最殊勝的、最美妙的、最極妙的、最為無上的、最為無等的、最為無等等的,此處的無等等是無法比擬的 意思。修行到了這個時候,自受用、他受用都具足了,也是福慧兩足,佛的十種德行也具全了。

  在一切眾生中,殊勝到這樣的程度是如何修來的?這裡加起來一共有十個階次,一百個步驟。智首菩薩這樣問,文殊師利菩薩是怎樣的答呢?【請看下一篇】





  
             嗡嘛呢 唄咩吽        
頂部



本站資源,歡迎引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彌陀山莊 - 專門弘揚彌陀淨土法門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