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三十】:涉路而去
Jill (彌陀山莊)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UID 2
精華 48
積分 25364
帖子 1560
積分 16870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8-10-19
 
發表於 2009-7-16 09:40  資料  短消息  加為好友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三十】:涉路而去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三十】:涉路而去

(資料來源: 華嚴的故鄉/海雲法師)

涉路而去 當願眾生 履淨法界 心無障礙

  「涉路而去」,就是沿著路走時,應該如何來發心,這叫藉境緣染,藉著境界緣而展開,這時「當願眾生,履淨法界」,履就是腳走的痕跡,意思是要走在清淨 的法界裡;「心無障礙」,心裡沒有障礙。「履淨法界」相對於「涉路而去」,平時我們走在路上,頂多注意到不跌跤、不踢倒,這只是很小的願,現在要把願擴 大,讓生活中的任何層面都很清淨。

人生本無常,放得下才能清淨

  法界是最廣的境界,而路是一個緣,藉這個緣,把我們的心境擴大,達到最高的範圍,而且是清淨的。換句話說,在我們的生活中,任何一個層面都沒有煩惱, 才叫清淨。當然,大家都希望沒有煩惱,可是煩惱就是會來。例如,車子半路拋錨,煩惱;生病了,煩惱;不小心打破藝術品,煩惱;物品損毀,煩惱;凡此種種, 都是無法避免的意外。問題在於要如何免除它!當這種事情發生時,你能不能很自在?

  人生世間,本來就是無常,這些事情一定會發生,但都無所謂。要訓練自己不要二度傷害;像生病是一度傷害,若是心中怕死,經常擔心受怕,疑神疑鬼,這就造成心裡的二度傷害。我們要訓練自己放得下,這樣才能清淨。世事無常,既然有生就一定有死,更何況其他!

  世間人希望的是喜歡的事發生,不喜歡的事不要發生。事實上,你所追求的、你所渴望發生的好事,未必真的是好事;你所嫌惡、害怕發生的,也未必就是壞 事。像有些人一心想生個兒子,一弄璋就喜不自勝,心滿意足,卻不知道這個兒子到底是來還債或討債。要知道一個孩子的成長過程,父母要操多少心。有些父母節 衣縮食,含辛茹苦為兒為子,卻沒想到養的是敗家子,揮霍家產,等到花光祖業,才恍然大悟,原來這是討債鬼。所以,求子得子,你只要求你要滿足的那部分,另 外那部分,你卻不知道。

恆順境界方能履淨法界

  很多人都有類似的情況,那就是無知,發現覺悟時,大半江山已去,無力回天。我們常常在無知的情況下有所求,求的是不該求的,你卻認真的去求。相同的, 有些不幸的事件發生,未必就是壞事。一般人總是不喜歡不幸的事,拒絕它發生。就像有人一連幾次考駕照不通過,表面上這是令人不歡喜的事,但也許他一拿到駕 照開車就發生車禍,因此考不過,未嘗不是好事。所以凡事要順緣,要考就要盡心力去應試,考不過就算了。只是,我們通常都汲汲於追求自己所認定的那個部分。

  在生命的洪流裡,如果沒有宏觀的體悟,也就是人生看得不徹底、不完整,那生活面就不清淨。那我們要怎麼樣「履淨法界」?重點在於自己要能恆順這個境 界。恆順並非逆來順受,而是要盡其在我的去做,幫助別人,利益群生,多付出、多奉獻,但是對於所要求的目標不要太執著,例如,今天你想吃蘋果;出去買蘋果 是一個目標,如果買不到就算了,倘執意非買到蘋果不可,那就很辛苦了。

  我們要隨緣,喜歡吃或不喜歡吃,這是世間法的欲望區別,當第一個目標已經失去,不要再慌亂於第二個目標,此時你能不能明確的轉移,蘋果沒有了,已經不如意,再來的梨子、香蕉也可以,如此就不煩惱了,整個形勢都改觀了。

  隨緣當中,尚有意志存在,若意志無法達成,那就要暫停,不要太過執著,一心一意非要什麼東西不可,那樣會很痛苦。要有意志,才能指導方向,但對於意志 的目標不要太過於堅持;否則,那個堅持會成為煩惱的根源,因為堅持的意識形態會讓你開始萎縮,開始局限於某一個範圍,因而無法開展。

  本來我們的生命是很廣泛、無限的,可是因你那意識形態,執著於某一點,就會由很廣泛的生命體開始濃縮集中在一個目標上,其他的都視而不見。例如我們相 約在聯合報社見,你從國父紀念館一路走來,心中鎖定一個目標──聯合報社,路途中的事事物物都無視無覺,所有過程都看不到,那是不對的。其實沿路的存在, 像房子、人群、街道……都是我們生命力所展開的部分。

  我們的生命,正常的形態應該很廣闊,若要過一個正常而有寬廣心胸的生活,那麼對於目的性、目標性的執著就要降低。目的性愈高的人,生活領域就愈狹隘,當目的性一確立,就表示意識形態已建立。

人生要有目的,但切勿執著

  人生當然要有目的,但這個目標不要太堅持,否則,生活就不會開闊。例如,修行的人要過自在的生活,這是一個目標,但當你執著於一定要自在,或執著於所 謂的自在的定義,那就已經不自在了。所謂自在就是隨緣,境界來臨時,就隨順其勢,當境界不好時,要懂得如何守住,當境界好時,也知道利益眾生,總要藉著這 個「緣」去發揮,把握基本原則,就知道該如何辦事情。

  在生活中好好地運用這個原理,心境就能很清淨、很坦然;得之,不會特別高興,不會去炫耀,失之,不會特別傷心,不會去煩惱。我們凡夫,有所得時,必定 有滿足陶醉的情況,失去的時候,也必定有憂傷哀怨的心境。我們要盡量地將這種得失心淡化,不要太看重,也不要刻意追求。如果能這樣,在家學佛的人就能達到 很高的層次,生命的品味也一定能夠超越一般人,當然也就能心無罣礙,清淨自在了。





  
             嗡嘛呢 唄咩吽        
頂部



本站資源,歡迎引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彌陀山莊 - 專門弘揚彌陀淨土法門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