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卅四】:見樹、見華、見果實
Jill (彌陀山莊)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UID 2
精華 48
積分 25364
帖子 1560
積分 16870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8-10-19
 
發表於 2009-7-16 09:30  資料  短消息  加為好友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卅四】:見樹、見華、見果實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卅四】:見樹、見華、見果實

(資料來源: 華嚴的故鄉/海雲法師)

見樹葉茂 當願眾生 以定解脫 而為蔭映
若見華開 當願眾生 神通等法 如華開敷
若見樹華 當願眾生 眾相如華 具三十二
若見果實 當願眾生 獲最勝法 證菩提道


  「見樹葉茂」,樹葉茂即是茂盛。此可由三個層面來講。第一是實際境界,樹的枝繁葉茂,亦即表示樹的生命力旺盛。

  第二是引申意義,人的枝葉如何茂盛?亦即人的旺盛生命力如何開展?人的生命力若不足,就會坐困愁城。例如身體羸弱的人整天忙著身體的事,事業困頓的人整天忙著事業的事,如何還有心思旁騖其他?如此的樹,是枯籐老樹,是一種生命力的衰竭。修行人就要避免這種情況發生。

  人生在世,生老病死,悲歡離合,意不如,事不得,這種種的挫折,我們希望把它當成人生歷程中的孤立事件,不要讓它影響整個生命體。例如,一個人努力專 注於事業,卻不幸失敗了,不要以為這是天殘地毀、世界末日。事業失敗,只是福報不足罷了。還有生病的人,你是要飽受痛苦的折磨?還是要從病中了脫?這全部 存乎於心。

  有位老菩薩生病住院,起初很潚灑自在,因為他認為醫院設備新穎,醫生技術專精,只要交給有科學根據的西醫處理,沒什麼不放心的。可是當西醫宣布他已是 癌症末期時,一切都改觀了。他開始轉求他一向認為不科學的中醫草藥。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改變?因為人在某一種情境下,觀念和心境會隨之快速變化。所以當我們 受不了外面情境的影響,就要將它孤立起來。如果色身要死了,那就死罷,不要影響到自己的心境,也不要影響到別人。我們常說:「要將生死布施出去。」身體不 是最終的目的,心理、觀念才是最終的擁有。不要讓身體影響心境,也就是將身體孤立出來。

  如果你能堅持觀念,不受外緣的影響,那麼生命力就能維持茂盛的狀況。就像一株大樹,只要主幹還在,即使是所有的枝葉都一齊被砍斷,它還會再活過來,就 算是將它連根拔起,它的毌枝也還可以移植再生。人的生命力就像大樹一樣,只要能保持生命力的泉源,枝葉就會很茂盛,所以不要發生一點事就昏天暗地。身體不 好,家庭可以很好;事業不好,身體可以很好;就算是身體要毀掉了,也還可以保持一種超然的,喜悅的心境,這樣的「死」也就不足為懼了。一個人要活得痛苦? 還是活得幸福?這完全要由自己去界定。

  第三是影響的層面,亦即「樹葉茂」的影響。我們個人的影響力到底有多大?如果你認為人生百歲,死後黃土一坯,那當然沒什麼影響。但是翻開歷史,你可以 發現:一個人的生命影響是可以很長遠的。像釋迦牟尼佛,他的究竟成就、他的偉大人格,以及他的研教,到現在還一直影響著我們;像孔夫子,他的儒教,他的哲 理,也影響著千千萬萬的中國子弟。還有許許多多無名的聖賢豪傑,他們留下多少雋永的人生座右銘,世世代代影響著人們。這就是他們的「蔭映」,他們繁茂的枝 葉,饒益群生。人的一生,能否留名青史並不重要,因為紀錄是人為的,是因人的好惡而定;重要的是影響眾生的實際利益,這才是真正的因果所在。

  「見樹葉茂」,葉茂是成就,當葉很茂盛,當然就能蔭映眾生。「以定解脫,而為蔭映」,亦即以定解脫來影響眾生。定是禪定,也就是禪定波羅蜜,解脫有很多種,所謂「六度」就是六種解脫: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種波羅蜜。

  為什麼在此我們特別強調「禪定」。因為在修學過程中會產生一種作用,叫定自在力,定自在力有很多種,通常歸納成十八種變化。這些變化可說是無中生有, 有中變無,飛行虛空,上身出火,下身出水種種多樣變化,也就是一般人所謂「穿牆透壁」,「伸手遮敝明」,「呼風喚雨」的廣大神通,這些都是定自在力的成 就。

  為什麼要講「以定解脫」?這種成就的特色是可以用種種變化蔭映眾生,饒益眾生的。以定解脫有別於一般解脫,像持戒解脫,頂多是天人送供,身體飄香,沒 有什麼變化。「定」的成就卻相當有變化,就像饒益眾生,就有種種善巧方便,變化很大。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將「定」做為我們的目標,並以此種種變化來利 益眾生,蔭映眾生。

若見華開 當願眾生 神通等法 如華開敷

  這裡的華開,指的是草流植物。花開是生命力展現的最高境界,也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時候。看到花開,就要自省我們的生命力有沒有開花?「花」擺在這裡,我 們會覺得它本來就存在著;眼睛閉上,雖然看不見,其實它依然存在,它的存在與否,是你眼睛的分別作用,這種分別心是我們煩惱的根源。一般人常缺乏自信,很 容易被外境所影響,一直去確認外面的存在,外面的存在確認千百樣,還不如確認一次自我的存在。

  絕大多數的人都是活在「為別人而活」的情境中。雖然社會教育是鼓勵為別人著想,然而當你為別人設想的當下,是否真的心甘情願?是否真心喜歡?例如,你 為先生做飯,如果是為了控制他的胃,讓他回家吃晚飯,這是交易,是掌握控制權;如果是因為你喜歡做而做,並且陶醉其中,那是不同的,那是在享受生命。

  佛法不是自私的,它是生命存在的一種展現,並且兼顧了個體與群體。不但自己活得很有意義很有價值,還能使自己和對方交融成一體,不是遷就、不是對立,而是水乳交融的與對方相處。如此,生命才開華,那時你就會看到「神通等法,如華開敷」。

  「神通」與「變化」不同。「神通」是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領域,不是用智力所能想像的,是一種對生命的感受,在生命當中展現出來的不可思議境界。因為是自 己喜歡的,有興趣的投入,就會發揮出總體的力量。例如插花或繪畫,如果你的著眼是技術的提升表現,那所呈現出來的是一股匠氣;如果是全心的投入,那就會展 現出生命力。

  像城巿的造景就是人心的投射,歐洲有些城巿美如圖畫,因為全體國民都是藝術家,他們齊心佈置這個城巿。一個人的作品如果不遷就別人,自有高人一等的格 調,當然就能吸引別人、影響別人,群眾就會向他靠攏過去。曾經有一位大陸的雕刻藝術家,為了雕刻熊的全家福造型,花了三十年工夫,專心研究熊,結果他的作 品果然紋理鮮明,栩栩如生。

  所以,當你的生命開花的時候,你就會像藝術家一樣吸引眾生,這叫「神通等法」。亦即神通等法有各種法,這並不一定只指學佛的智慧,我們的生活也一樣, 要常自問:生活中有沒有展現生命力?你若能展現自己的生命力,別人自會向你靠攏。我們要常在一些小地方去發覺、去展現,也要常常留意做事情是否夠投入,如 果投入不夠,生命力就展現不出來。

若見樹華 當願眾生 眾相如華 具三十二

  樹華是樹的花,樹花比草花更有特色,因草的花生長較低,我們是俯首而看;樹的花長在高處,我們是仰頭而望,像鳳凰樹,木棉花等。向下看草花,表現的是 花的生命力的展現;向上看樹花,除了展現生命力之外,更有一種威儀。因此在仰之彌高之際,更產生了效法它的心境。「仰望」亦是一種省思、一種自省、一種內 斂的工夫,容易產生向外觀摩學習的情況。

  「眾相如華」,眾生具足三十二相,相相都要像華一樣盛開:有的萌芽、有的含苞、有的吐蕊、有的怒放,三十二相皆有一個適當的配合。

  我們知道花朵盛開的時候,是最飽滿的時候,也是最美麗的時刻。盛開之後,花瓣會凋零、飄落、枯萎,然後歸於塵土。從含苞到盛開的這一段歷程,就有種種 的變化。「眾相如華」是表示我們要像花瓣一樣,瓣瓣都完美無瑕,具足三十二相的莊嚴。此「相」,不只是指身相,語音也是一種相,行為舉止也是一相。在善財 童子五十三參中,提及文殊菩薩回頭看人,像大象回頭,那種姿態的莊嚴、優雅、殊勝,正是一種「相」。所以,「相」的莊嚴與否,是取決於他的動作表現、行為 舉止、音調語音等等。如果每一相都很圓滿,就叫「眾相如華,具三十二」。

若見果實 當願眾生 獲最勝法 證菩提道

  果實就是一般所講的結果階段,也就是最後證得菩提道。修行的過程,是以菩提道為最終的依歸,就像大樹開花結果一樣,是生命力的展現,展現之後要獲得一 種結果,也就是證得菩提道、獲得最勝法。但是人生並非只有修行才能得道,有些人反對修行,認為是自討苦吃,你固然可以不修行,但你的人生卻不能不調整,因 為調整才能免除痛苦。你必須調整不當的觀念與行為,使人生止於至善。「止於至善」不就是獲最勝法、證菩提道嗎?所以,「調整」和「修行」的意義其實很類 似,只是名相不同罷了。

  有時候,我們不要太執著於名相,尤其在跟人家談佛法時,如果對方不喜歡聽,更應該注意,例如勸人戒貪,只要說吃對身體不好,千萬不要說貪吃會下地獄。 只要能使他止惡就達到目的了。又例如要表彰人家做善事,只要說我們行有餘力多為善、多積德,在社會上才有意義,不必一定要說些「因果報應」,「六道輪 迴」,「善根福德」的佛家道理。因為對方有「法執」,學佛人不要跟著一起執著,他執著由他去執著。

  我們既然希望能影響別人破「我執」,自己就更不能執著於名相。所以並不是非要用佛法的術語,才能講佛法,有時可以不用這些術語,仍然能達到弘法的目的。在弘法利益眾生時,要善巧方便,採用契機的方法,將佛教正法善巧運用,讓對方明白知道,這是很重要的關鍵。

  例如,我還未正式出家前,有一次和幾位同事到餐廳聚餐,有人暗地打主意要讓我破戒,結果第二道菜魚上來了,因為吃素的人較敏感,能感覺到魚被生剝活煮 的恨與怨,當時我就說:「這條魚是活的!」大家不信,把魚翻過身,果然是帶血未熟。重新回鍋再煮,端回依然未熟。我就趁勢說:「魚菩薩已示現,要度你們吃 素。」以後的幾道菜,大家在吃葷時,就心有顧忌,再也無法無愧的開懷大吃。所以並不是天天說教要人家吃素,就能達到「戒殺」的目的,總要契機才能使人破法 執,獲最勝法。





  
             嗡嘛呢 唄咩吽        
頂部



本站資源,歡迎引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彌陀山莊 - 專門弘揚彌陀淨土法門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