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卅五】:若見大河...
Jill (彌陀山莊)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UID 2
精華 48
積分 25364
帖子 1560
積分 16870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8-10-19
 
發表於 2009-7-16 09:28  資料  短消息  加為好友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卅五】:若見大河...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卅五】:若見大河...

(資料來源: 華嚴的故鄉/海雲法師)

若見大河 當願眾生 得預法流 入佛智海
若見陂澤 當願眾生 疾悟諸佛 一味之法
若見池沼 當願眾生 語業滿足 巧能演說
若見汲井 當願眾生 具足辯才 演一切法
若見涌泉 當願眾生 方便增長 善根無盡


  這五個大願都與水有關。「若見大河」,大河的載運量大,「大河」講的是善根。當我們看到蕩蕩大河,就要激起自己也具足大善根的體認,非有大善根,不能 入佛智海。佛法裡要我們認知的部分,不管是否做得到,都要認真去做、去學習,這有如英文的現在進行式──正在進行修行;以現代的中文語法是「趨向目標」。 我們所著重的是過程,終結是否完成目標並不重要,在意的是有沒有去做。

  舉例而言:試問第一、你相不相信人間有很多痛苦?第二、你相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免除痛苦?也許當痛苦來時,你感受到人間是苦,可是情境一過,你又想盡快 將它忘懷,但苦是無所不在的,感受會重臨,無所遁逃。如果你不能知其所以然,就只能漠視它的存在,偽裝忘記,但苦並沒有消失,無法徹底免除。

  佛法告訴我們,如果只是明白痛苦產生的原因是不夠的,這只不過是病理學,重要的是要消減免除「苦」,這才是生理學的範疇。我們一定要有信心,千萬不要 眾「苦」相逼時,才想到要除苦,而「苦」境轉時,就忘記要拔苦。有些人到禪堂打佛七,初時,帶著理想,興致勃勃,信心充滿,信誓旦旦,要接受苦的磨練,但 是過不了多久,就開始找理由要離去。可見進門的信心是虛偽的、不踏實的、經不起考驗的。

  修行是一種心智的磨練,師父的責任是用種種方便摧毀原來的你,行者、信徒只要依止師父即可。但是,一個人並不是那麼容易被摧毀,否則豈不都成「佛」 了?因為你有特多的理由去偽裝,尤其是歷經幾次經驗後,人會學得更聰明,也會偽裝得更厲害,往往在師父動作之先,就以冠冕堂皇的話語自衛,甚或以師父所教 的那一套來搪塞,如此是不會有成就的。模仿師父只是拾人牙慧,不過是八哥學語,自己本身並無所知所悟,只是一種物理現象的反應。所以,要摧毀一個人的我 執,實在不容易,因為「我執」是可以偽裝的。所以要瞭解一個人善根是否深厚?是否具有成佛的真正意願?就要由此下手。但是這一點很難鑑定,尤其是當事者本 身。

  有很多出家眾,說起自己出家的原因非常高廣偉大:為了了生死、出三界、明心見性、開智慧、成佛道、往生極樂世界、上品上生。但往往入門三年,方知修行 難,出家更難,心中就開始猶豫:出家乎?還俗乎?還俗乎?出家乎?已將「了生死」那些初衷本心丟到九霄雲外,這時就一點善根都沒有了。此處所謂的善根,即 是指我所依止的終點站,能不能愈來愈茁壯?這才叫善根。

  長江黃河是大河,但涓滴細流也是不得了。由法身慧命來講善根,能細水長流,源源不斷就已不可思議了。我們衝進佛門,千頭萬緒,東敲西擊,常常弄得頭昏 腦脹,就怪罪起師父不會教,卻從沒想到自己不會學。所以學佛首要是與道相應,自己培養善根,堅定學佛的目標,調整自己以趨向那個目標,不斷努力,有如水 流。

  也許你會覺得佛法很簡單,就如一位同修說:「我`《華嚴經》都看得懂,但是煩惱為何仍那麼多?」這如何叫「懂」,懂的人還會有煩惱?他懂的不過是白紙上的黑字而已,至於法義如何轉變、改善心境,他卻渾然不知,這就不能稱其為「懂」。

  一個人是否具備善根,要由他是否依教奉行來認定。例如,我們現在有讀書會、寫經組、整理錄音帶組,你總要找一個下手之處,否則就會永遠停滯在一個地 方,縱有善根也無法發展出來。像聽經,只是一個媒介,作為我們修行下手的依據,如果沒有經法,很多地方都無從行起。所以,無論如何,要走出自己的一條路, 讓自己知道在修行上如何善用其心。

  我們要趨向佛的智慧海,亦即是薩婆若海,但是修行的成就是自然發生的現象,不是刻意作為所能達到。例如,修行到某一個程度,你才會發覺,現在走到此 處,好像轉彎了,這樣到底對不對?那時候再質疑發問。一般人都是未做之前就急於知道結果,因而忽略了歷程,這是本末倒置。好比孩子的成長過程,總要成長到 某一階段,發覺原來的條件不適合,如衣服變小了,鞋子穿不下了,這才知道他長大了,那時再來修正。

  修行亦是如此,成長到某一程度,發現腳痛了,才請善知識為你檢查,發現舊履不適足,便重換一雙鞋。所以,有無善根,有無依行,有無成就,不是自己去定 義,這是修行人應特別留意的。常常同修之間一直共同討論修行如何下手,卻始終停留在囗頭的精進,一步都未邁出,這終究是空中樓閣,一定要想辦法跨越出去。

若見陂澤 當願眾生 疾悟諸佛 一味之法

  陂澤不是很大的湖泊,但周圍有進出的小溪流。河川、溪流入湖,這些水流的狀況你可以感受得到,當看到此情此景,「當願眾生,疾悟諸佛,一味之法」。每 一個湖匯集了大小不同的溪流,溪流各有不同的溫度、色澤、水質,但流進湖裡卻融會一致,無分彼此,這叫「一味之法」。不同的溪流代表各種不同根器的人,湖 就是最後成就的地方,所得成就人人相同。

  眾生各有各的根器,各人來自不同的背景;根基不同,業力不同,隱瞞自己也不同,所以成就有大、小、快、慢的不同,但是所得的成就卻完全一樣。眾生與眾 生彼此不同,佛與佛的境界卻是完全相同。「佛」是從根性上發展出來的,所以每一尊佛都一樣。禪宗祖師大德說:「十方三世佛,同一鼻孔出氣。」眾生若能證得 空性,自然就跟十方三世佛一樣,成就相同,得「一味之法」。

若見池沼 當願眾生 語業滿足 巧能演說

  池沼是泥濘的地方,比湖小,是河流的迴旋處,就像山的峰迴路轉處,是較寬敞的地方,可供人休息,讓車交會。河流的迴轉處是沼澤地,裡面有種種動物、植 物、奇珍異物,在如此複雜的環境中,要使眾生語業滿足。社會是聚落而成,集人而生,因為各人嗜好不同,理念不一,要如何讓每個人獲得應有的利益,讓大家都 滿意,實在不容易,需要高度智慧。智慧一開展就知道如何化解各種不同的理念,化對立為統一,此即真正智慧的關鍵所在。所謂「統一」並不是黑白統一或者是非 統一,而是要從理念或觀念上去轉過來。

  例如,學佛人常有正法與邪法對立的觀念,其實我們要使正法能包容邪法,邪法不妨礙正法;在「包容」的同時還要能教化,使邪法轉過來,亦即弘揚正法時, 能善巧方便,甚至不談佛法即能讓對方行正道,此才是重點。這是高度智慧的表達,我們稱之為「巧能演說」。所謂「語業滿足」,並不一定是讓每一個人都很高 興,而是要大家有共識,此才是關鍵所在。

若見汲井 當願眾生 具足辯才 演一切法

  汲井就是井水,井水會源源而出,但卻不會滿溢成災。井水是地下水源,不容易枯竭,而且深沈在裡面,不會溢出。以人為例,只有不會講話的人,才喋喋不 休,有如井水泛濫;會講話的人,就如叩鐘響應,大叩大鳴,小叩小鳴,不叩不鳴,這叫「具足辯才」,你怎麼叩,他怎麼響,各種法都能講,可演一切法──此即 是智慧辯才。

若見涌泉 當願眾生 方便增長 善根無盡

  湧(涌)泉是泉湧而出的水,與汲井不同,汲井停留在某一程度,不叩不響;湧泉卻是水湧躍而出,直往上冒,不停地冒,所以「方便增長,善根無盡」,亦即以種種善巧方便增長我們的善根,趨向於佛的薩婆若海。我們可用以上所講的方法增長我們的善根。

  這幾句偈都是意味深遠的,祝福各位都能像這種情況──「樹葉茂」、「見華開」、「見樹華」、「見果實」……。





  
             嗡嘛呢 唄咩吽        
頂部



本站資源,歡迎引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彌陀山莊 - 專門弘揚彌陀淨土法門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