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卅七】:人之己身
Jill (彌陀山莊)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UID 2
精華 48
積分 25364
帖子 1560
積分 16870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8-10-19
 
發表於 2009-7-16 09:25  資料  短消息  加為好友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卅七】:人之己身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卅七】:人之己身

(資料來源: 華嚴的故鄉/海雲法師)

見嚴飾人 當願眾生 三十二相 以為嚴好
見無嚴飾 當願眾生 捨諸飾好 具頭陀行


  這兩偈是一對。嚴飾人是指會打扮、會莊嚴自己、裝飾自己的人。見到這樣的人,我們應該提高警覺,希望他能三十二相「以為嚴好」。不要只看到外相飾品, 譬如看別人的髮型、服飾很美時,不要只贊賞那個髮型、那件衣服,你應該說這個髮型很適合你的臉,或是說這件衣服很適合你,而不是只看飾品、看衣服,而沒有 看到人。

  現在我們更進一步,拿這些用來裝飾的事物來提醒大家:每個人都應該以三十二相來莊嚴自己,這就是修行了。可是假如三十二相都要修,那豈不是得花上一百 劫的工夫才可以,因為智慧開了以後,還要百劫修相好?這可就麻煩了,按照這樣修,我們這輩子都別想成就了?事實不然,心境平和即能做到。

  各位留意一下可以發現到,一般人有兩種現象,一種是瞋怒心與嫉妒心會像火一樣悶燒,使人的臉變形,皮膚變黑,所以瞋恨心、嫉妒心重的人,經常是眉目深鎖,五官擠在一起。一種是貪心重的人(愚癡與邪見者不算),因為有欲望,所以眼睛老是有要往外跳的感受。

  通常一個人人格成熟後,臉形會定型,智慧成熟後則是眼睛會定型。我們所講的三十二相莊嚴,是指人格、智慧都成熟的情況。若把人當做一件物品放在那裡,自有一份氣質會出相,也就是前面說過的三十二相,它會調整得剛剛好。

  一個音樂家坐在那裡,就像一首音樂不斷的在播放,一個畫家坐在那裡就像一幅畫,愛插花的人就像一朵花了。這些都是指在見性的情況下,那份美會自然出 現。反之一個貪心、欲望重的人,就會不斷的裝飾自己,如同戴一副面具。總之,當一個人具備那種氣質、條件的時候,自然可以看得出來,這是比較深層的部分, 各位都要提高警覺,好好留意。

  在反面的意義上,也就是指無嚴飾、不裝扮的人,當見到這樣的人時,也一樣要提高警覺,「當願眾生,捨諸飾好」。各位要注意到,這裡並沒有說見到嚴飾人 要告訴他不要化妝,而是希望他更進一步,三十二相以為嚴好,對於無嚴飾的人,則希望他能「捨諸飾好,具頭陀行」。頭陀行是修苦行,但此處的意思是要我們恢 復自然的狀態,而不要過奇裝異服的生活。所謂自然的生活,就是夠用的生活,不必特別刻意的去裝扮。

  頭陀行在古印度有其特別的意義,有所謂的十二頭陀,就是修十二條苦行的原則,也有十頭陀、九頭陀等,這與九指頭陀又不同。九指頭陀是說將一指剁下來供 佛,八指頭陀則是剁兩指供佛。不過剁手指頭供佛,並非很理想的情況。傷身的供佛法,只是表明你有這份赤誠心,但並不表示你對「道」真的有信心。所以這裡說 見無嚴飾者,希望能修頭陀行,是說不染物欲,而物欲在基本生活上,隨著時代的演進是會有所不同的,所以頭陀行也不必拿古代的標準來相比。

見樂著人 當願眾生 以法自娛 歡愛不捨
見無樂著 當願眾生 有為事中 心無所樂


  樂與高興不大相同,大概可以說樂著人是處順境的人,無樂著就是不順的人。廣泛的說,打球、釣魚、開車、蒐集,甚至玩電動玩具,凡是對物有嗜好的,都可 以說是樂著人。對於這樣的人,希望他們能「以法自娛」,嗜好到法裡頭來,不要只停留在物相上。「歡愛不捨」,是對於佛法產生興趣,獲得歡愛的意思。

  大家要注意「娛」這個字,許多人對法確實產生了嗜好,卻同時也對法產生了執著,這是不對的。我們雖應將法當作嗜好,同時也應將視之為娛樂、遊戲,這樣才不會有得失心,否則一旦產生執著,得失心馬上就來,得失成就與不成就的問題,這是修行人最忌諱的。

  一個修行人排除一切障礙,無非是要達到終點目標,但可惜我們老是在終點的前一站被卡住,此障非它,就是法障。法障來自法執,譬如我要追求覺悟,在這追 求的過程中一直有一個「我要得到,我要得到」的意識,那就永遠得不到。娛樂就不會有這種情況,輸臝自在,抱著這樣的態度,才能達到真正修行的目的。話又說 回來,有目的可達到就不叫修行了,可是語言的限制,也只能如此舉例說明,希望大家不要執著在「有目的」上。

  「見無樂著」,就是對物沒有這種嗜好的人,也一樣要提高警覺,當願眾生,在「有為事中,心無所樂」。不只對物,在所有有為法中,都應無所樂。許多人, 尤其是所謂的女強人、女經理,都是在有為事中,心有所樂。因為他們都有一種工作狂,否則不可能如此投入,但所投入的都是在有為事中。你說他們不對嗎?這是 世間人的標準,而且相當難得。

  目前社會上流行的一句話是「做你愛做的事,愛你所做的事」,這很麻煩,固然這是世間法的標準,但很容易使人產生執著,其中該如何拿捏,要十分小心。說 它不對,不該這樣,好像是叫大家都不要負責任,強調責任,又分明與了生死無關,可見語言文字本身即有許多矛盾,一旦表達不當就會造成反效果,所以大家對於 語言文字不要太執著,瞭解其中的意義就好了,不用去爭辯。

見歡樂人 當願眾生 常得安樂 樂供養佛
見苦惱人 當願眾生 獲根本智 滅除眾苦


  歡樂人是真正生活在順境中,有喜樂的人。見到這樣的人,要「當願眾生,常得安樂」,希望能永遠快樂。但快樂什麼?「樂供養佛」。這不是叫你整天拿錢給佛,而是能樂於修行,達到覺悟的目標。你既然很高興,就希望你也高興於修行,趕快覺悟。

  苦惱人就是在逆境中遇到挫折了。我們希望這些人也能夠「獲根本智,滅除眾苦」。有了苦惱就得去除,除苦得靠智慧,沒有智慧除不了苦。剛剛提過,一個人 只要有占有的欲望,什麼方法也不能破除,除非先讓他有智慧,什麼叫智慧?就是人格健全、心靈無缺陷,如此自然就不會苦惱了。

見無病人 當願眾生 入真實慧 永無病惱
見疾病人 當願眾生 知身空寂 離乖諍法


  無病人是健康人,就身體而言,健康的人不生病,這個沒問題,但是在心理上呢?下面說要「入真實慧」,才能使你心理沒病。可見病是病在人格不健全、心靈有缺陷。只要有了智慧,就無病惱,日後才能成就。所以當我們見到無病人,不但希望身體無病,更希望心理無病。

  「見疾病人」,是指身體有病的人。我們希望他身雖有病,但不要心也得病,所以要提高警覺,觀照眾生,希望能「知身空寂,離乖諍法」,知道身體是四大假合,是空寂的、假的,不要沈迷在錯誤的觀念中。

  人往往患有身見,執著在自己的身體上,其實這只是一個物體,是物理現象的運轉,時間到了,自然會產生種種變化,該壞就壞,該散就散,沒有什麼好執著 的,觀念一轉變就過去了,所以我們要「離乖諍法」,就是要去除這種錯誤的爭執,若老是以錯誤為真實,那就痛苦了。這點希望大家真的能有所體驗。





  
             嗡嘛呢 唄咩吽        
頂部



本站資源,歡迎引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彌陀山莊 - 專門弘揚彌陀淨土法門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