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四十一】:托缽之時
Jill (彌陀山莊)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UID 2
精華 48
積分 25364
帖子 1560
積分 16870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8-10-19
 
發表於 2009-7-16 09:18  資料  短消息  加為好友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四十一】:托缽之時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四十一】:托缽之時

(資料來源: 華嚴的故鄉/海雲法師)

入里乞食 當願眾生 入深法界 心無障礙

  持缽出來,目的就是要入里乞食,前面所講的是所看到的一些人事與社會現象。一天當中我們會遇到許多境界,包括社會的、自然的以及人事的,都要能反觀到 內心中去,人生才會更美好。現在入里了,來到一個小區域,其實化緣托缽也有很嚴格的規定,首先不能老是在同一個區域化緣,今天到這裡,明天就得換地方了。 而且要連續托七家,不可在中間跳過去,假如所托的七家都沒人在,就算是托空缽,也是吃飽了,誰叫你沒福報。其中的用意是希望托缽者要有平等心,不要分別, 窮的富的都一樣要讓他種福田,沒有差別。

  到達目的地要開始托缽的時候,要能「當願眾生,入深法界,心無障礙」。入里是到達目的地,所以是「入深法界」,這個時候希望能「心無障礙」。很多人都 會有這種情況,各位若是沒有用心修行就無法感受到,我們的心常常就在快要抓住目標的時候變得很麻煩,不是抓不住,而是會產生一種畏懼。

  當修法達到某一個程度時,會有所轉變,可是就在從目前的狀況轉入另一個境界的當兒,心理會恐懼,使人沒有辦法很深入。沒有實際修行,光是口頭上口沫橫 飛,亂講一通不打緊,可是真正遇到那個關鍵,明知道只要一扣上去,境界馬上不同,可是往往這個時候反而又縮回來。所以我們常說當你在積極用功時,往往不能 開悟,反倒是突然回頭時卻真正抓住了。所以要「入深法界」並不容易,心境到了某一個程度時,就要看真工夫了。

  這種情形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看到人家發大心布施做功德,自己想想會說我也願意啊!可是要在什麼時候才願意呢?怎麼到現在還沒有一個看得順的可以讓你發 心?這樣就沒有辦法入深法界。因為你沒有一個標準,假定你已設好了一個標準,標準一到,馬上進入,就應當沒有問題。問題是對於那個標準你根本就沒弄清楚。 所以心性的展現,在事相上仍然是具體的,只是有待於深入的去體驗。入里只是快要到達真正的目的地,其實是接下來的「到人門戶」,「入其家已」。

到人門戶 當願眾生 入於一切 佛法之門
入其家己 當願眾生 得入佛乘 三世平等


  到了人家的門,進了人家的家,希望大家進的是「佛法之門」,真正入於佛乘。在進入經文以前,先向各位把「入於一切,佛法之門」,和「得入佛乘,三世平等」的法義做一個解釋。這在修行上是一個較深的境界。

  大家都念過《心經》,在短短兩百六十個字當中,卻用了很長的篇幅探討「三世平等」。首先在「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滅」的諸法空相後所說的無五 蘊,即是「無色、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以及「無色、聲、香、味、觸、法」,到「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乃在幫助我們破除凡夫 的執著。

  接下來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在破緣覺乘,十二因緣法;「無苦、集、滅、道」是破小乘,而「無智亦無得」則破菩薩乘。凡夫、小乘、中乘、大乘、菩薩乘都破了以後,連佛乘也要破。

  最後這一點是最麻煩的,它不再講「無」,而講:「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這句話很難解釋,有人解釋成遠離顛倒夢想以後,就成就究竟涅槃了,可是如 此一來便無法達到三世平等。它的意思應該是遠離顛倒夢想,遠離究竟佛法,仍然還有執著在,執著於「有」一個究竟涅槃可成,所以才要我們遠離究竟涅槃。

  可見成佛的境界是什麼都不執著的,是無佛無世界的。可是對於一般初學者來說卻應該是有佛有世界,有佛有涅槃的,否則的話,就沒有目標可修,可是一旦執 著於有佛有涅槃,卻又保證永遠無法成佛。修行到了某個程度一定要佛來佛斬(不止是魔來魔斬),所以不但要遠離顛倒夢想,還要遠離究竟涅槃,這時才能真正發 現什麼是三世平等。不但凡夫要破、小乘要破、大乘要破,連佛乘也要破,才是真正平等,一般人是很難體會的。

  《金剛經》上也說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得,若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得,燃燈佛不會為我授記。各位會說,既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得,那還學些什 麼?殊不知那個無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可得的,才正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有一個涅槃可得的,就不是究竟涅槃,若能體會到這一點,那個無究竟涅槃的,才 是究竟涅槃。

  佛法中的三世平等相當難解釋,要靠大家反覆不斷的去體會,否則會像爬樓梯一樣的,到了頂端就以為是達到目標了。有終點可達的就不是終點,要跨越終點,超越終點的那個才是終點。

  總之一切所說都只是個表法,目的在告訴我們不能執著,「有」確是有的,但並非實有,所以不能執著;雖說「空」但也不能執空,要空而不空的空、有而不有 的有才對;硬要破除有變成無也不對,要無無才對,有無的無仍是有。就像數學的空集合一樣,它還是一個元素,只不過叫做空而已;零也是一個元素,只不過叫做 零,都不是真的空,真的零,因為都還有一個東西在,要如何跨越,只有慢慢去體會。

見不捨人 當願眾生 常不捨離 勝功德法
見能捨人 當願眾生 永得捨離 三惡道苦


  出來托缽,這兩種人是最明顯會遇到的,一個是願意給,一個是不願意給,在捨與不捨之間還有很多種情況,有的捨一點點,有的把不好的捨給你,還有的是滿心不甘願的捨,現在要談的是見到捨與不捨人,我們的內心該如何起作用。

  托缽通常要托七家,即使缽滿了也要走完,不可剝奪人家種福田的機會。當然其中也可能遇到反被人乞食的時候,反而要布施出去。這個時候,見到能捨與不捨 人都無所謂,而且還要更進一步,提高警覺,當願眾生,既然不捨,那就「常不捨離,勝功德法」。不要心起反感,說這個人小器、業障重、沒有福報,不懂得供養 修福田。既不捨,就希望他不捨勝功德法,他若能捨,那就希望他「永得捨離,三惡道苦」。

  凡事就那個情境去發願,心境自然平和,毫無分別心,但心中卻一片了然。所以佛法不是無知,而是覺知的,由於沒有分別心,才能使所有人皆能導入覺悟的途徑,如果不接受他,就會有排斥的情況,而無法化人。所以清楚而不分別的心境,我們可以從這裡看出來。

若見空缽 當願眾生 其心清淨 空無煩惱
若見滿缽 當願眾生 具足成滿 一切善法


  見能捨人、不捨人是人事的展現,見空缽、滿缽則是事實的現象。既是空缽,那就希望自己的心如空缽一樣清淨,今天沒得吃,剛好讓腸胃休息一下,而不用自 怨自艾。「若見滿缽」,那就希望「具足成滿,一切善法」,功德馬上迴向。不要得意的以為是自己過去與人結下的善緣所得,不做如是想,而立刻將功德迴向。





  
             嗡嘛呢 唄咩吽        
頂部



本站資源,歡迎引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彌陀山莊 - 專門弘揚彌陀淨土法門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