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四十五】:從舍出時
Jill (彌陀山莊)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UID 2
精華 48
積分 25364
帖子 1560
積分 16870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8-10-19
 
發表於 2009-7-16 09:11  資料  短消息  加為好友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四十五】:從舍出時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四十五】:從舍出時

(資料來源: 華嚴的故鄉/海雲法師)

從舍出時 當願眾生 深入佛智 永出三界


  受過供養,轉過法輪,現在要離開了。大家可以先翻到前面的經文,有一願是「入其家已,當願眾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剛好跟這一願是相對的。一個是 「入其家已」,一個是「從舍出時」。因為剛進入別人的家,所以是「當願眾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希望大家能進入佛法大海中。

  其中「三世平等」,是指無過去際、無現在際、無未來際,也就是沒有分別心。由於才剛開始,所以可視為是一個期望與目標。而現在「從舍出時」,就是表示 已經有所成就了,所以說「深入佛智,永出三界」。「三世平等」講的是時間,「永出三界」講的是空間,現在我們先把三世與三界的觀念,作更進一步的解釋。

  三世指過去、現在、未來,三界指欲界、色界、無色界,如果大家的見解只限於這麼簡單的層面,便只有繼續在其中輪迴。過去、現在與未來所談的不只是色 相,主要在於我們的心念,因為心念有分別才有過去、未來。當心念沒有分別時,便不再有過去、現在、未來了。學佛就是要讓我們掌握住這一點。

佛法所說的『無常』起於人心的執著

  上次談過「世間相常住」的問題,這在告訴我們世間相是永遠存在的,只是因為人的心念起分別,無法自然的隨著時間的象限走,而永遠停留在自己的心念所到 之處。時間象限就像流水一樣是不斷的在流走的,我們的腳絕對不可能踏在同樣的水上,當腳抬起再重新踏入時,一定是新的水,因為原來的水已經流走了。可是我 們卻始終錯認所踩的是原來的水,其實與原來早已無關。這都是執著所造成。所謂「逝者如斯夫」,水早已經過去了,你又何必停留在原點?

  我們可以將人生譬喻為水滴,隨著洪流而流動。這個譬喻是指我們的心是跟著時間象限的移轉而移轉,如此一來,便沒有了過去、現在、與未來,因為都只在那 一點上,而那一點便是活在當下,隨著境界的改變而改變,是念念清楚而分明的。當我們對於三世有了這樣的瞭解,便可以正確的體會什麼叫無常。

  一般人所說的無常是世間相不住,而我們是從世間相常住來看的,所看的流水都是新的流水,把整個境界倒過來看。可是一般人慣用傳統觀念來接受,所以當真正拿佛法的觀念來解釋時,反而難以接受。這是許多學佛人常犯的大忌。

  什麼叫無常?好好的一個杯子擺在這裡,一不小心打破了,叫做無常;兩個人明明談得很好,卻因為一句話不合,便反目成仇,這也叫無常。冤家變親家、親家 變冤家的情形常常發生,只是套用了佛家的術語「無常」來譬喻。這種解釋,這種觀念,大家都很能接受,便以為這就是佛法。可是事實上,這樣解釋的內容並非佛 法。

  我們要瞭解的是,法界的實體究竟是什麼?相的本身永遠存在,只是由於心念產生執著,才會以為相已不在了。水一直在流動著,分分秒秒都在換新,可是我們 的手腳伸進去,卻始終以為在同樣的地方,十年二十年不變,這是我們的不覺。但無常又不僅止於警覺到過去的已經過去,就像流水不斷的流走,永遠在更新。

  無常是說生命就像水一樣,永遠是那個樣子,而我們的心執著,只停留在某一個地方,不能跟著水走。世界原本是動的,我們的心應該也跟著動,而當心執著在 某一點時,便會以那一點為核心(就是所謂的須彌山),建立自己的中心思想,於是就有邊了,一旦產生邊界,觀念便顛倒了。

  修行就是教我們不要執著於一點,讓心像流水一樣,不只如此,還要像水滴,跟著整個水流流動,這時候,對於任何境界都能非常清楚。如果只是站在原來的地方,那所看的永遠只是這一點,如果像水滴般順著水流轉移,那每一點都能見到,六根所接觸的六塵境界都能夠完全打開。

  這就是隨著時間的象限一直在變動,如此便能進入諸法實相的領域,不再有無常,也沒有過去與未來。當你一直停留在原點,會覺得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還沒 到,以為這個就是現在,其實根本沒有活在現在,因為你一直都執著於過去,這一點早已過去了,可是你卻還停留在上面。可見要真正瞭解三世並不容易,這不是文 字名相上的解釋所能了達的。

三界

  再來談談三界。在名相上三界是指欲界、色界與無色界。所謂欲界是有欲望有形象,色界是有形象無欲望,無色界是既無欲望也無形象。若光是從名詞上來解 釋,似乎與我們的生命沒什麼關係,反正不懂日子也照樣過,懂了也不見得對煩惱有所減輕,對覺悟有所幫助。我們要談的是什麼叫「欲」,在欲界裡的眾生,意志 力較強,這個意志力指的就是意識形態,想要做什麼的感覺很強烈。想要或想不要都是意志力的一種表達,所以往往會發錯願,而變成執著。

  譬如發願要幫助眾生,這點沒錯,可是如果執著於一定要幫助眾生,就不對了。發願不是執著,而欲界的人執著性強,意志力強,也就是所謂的欲望強。欲望包 括好的與不好的,譬如說希望建立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或是擁有健康強壯的身體,這本身並沒有錯,不能叫奢求,但事實上這就是欲望、意志。貓狗可從來沒有這 麼希望過吧!生病的時候,它們會去挖土找草根吃,這是本能的展現,而非欲望。所以我們對於欲界要有徹底的瞭解,那就是欲望、意志力與意識形態特別的強,這 從嬰兒時期就可以看出來,有的小孩餓了哭兩聲就停了,有的則哭得窮凶惡極,不達到目的不肯罷休。從小的意識形態就不同,也是欲界的特色。

  色界是講形象,我們對於形象的存在,就是執著的表現,可是卻往往不自覺,以為看到紅色的花,綠色的樹就沒有什麼了,其實當我們在分別出是什麼的時候, 就是一種執著。首先我們的意志力會去判斷是善是惡,是美是醜,這就是分別。分別之後就是執著,執著於好的或是不好的,這是色界的執著性。當然能夠把意志力 除掉,只剩下對形象外在客觀的執著,已經是一大進步了;那需要很高的定力,才能把意識形態給破除。

  無色界是既沒有意識的分別,也沒有物質形象的執著,剩下來的就是精神界。精神生活是沒有形象的,所以無色界的人無形象。從這樣的角度來談,就沒有空間的問題了。

  一般所講六層天叫六欲天,上去有十八層天叫色界天,再上去有四層天叫無色界天,如果照這樣來區分,就有空間的觀念了。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從「世界安立 圖」上可看到,一個小世界就是初禪天以下的六欲天,一千個初禪天構成一個二禪天,也就是一個小千世界,一千個二禪天構成一個中千世界,也就是三禪天,一千 個中千世界構成四禪天,三千大千世界就是這樣形成的。這裡的禪定高,沒有意志力,但是還有物質形像,所以劫火一來(火災燒到初禪天,風災吹到二禪天,水災 淹到三禪天)統統都會毀掉。而四空天乃是無色的,是精神的領域,所以就世間人來講,要活在精神領域的層面,才不會受到外界的摧毀。

  意志力強的人,家庭生活容易起衝突。在禪定的境界中不談意志,只有形像,所以沒有了欲望的追求。可見意志的存在是構成這個世界的根源,一定要先破除 掉,煩惱和痛苦才能消除。在色界中意志的煩惱和痛苦沒有了,只剩下形象的累贅,生活上如果非常重視物質的話,雖然沒有了意志,但仍屬於享樂派,福報很大, 對於這種福報大的人,希望他能再超越。這種人平時都沒事,一旦有事便是大事,因為他平常的防禦能力不足,事情一發生,便火速燎原,這是色界中人的困難,也 是為什麼要一再超越的原因;超越過物質生活,到達精神生活的領域。但也不是完全拒絕物質生活,那是真正修行人的領域。

  而我們可以藉著物質做媒介,再超越物質去感受。以每天的功課來說,要能透過經文進入實相的領域。經文就像物質,而實相領域的感受則是精神的。所謂正法 行的功課,就是要透過這些媒介去體會法的真實義,一旦體會到了,馬上做迴向。像今天所講三世與三界的意義,你若體會得到,便馬上迴向,體會得大,迴向的效 果大,體會得小,迴向的效果小。同樣的,我們透過物質生活是否也能體會而進入更上一層樓的境界?

  但是光講這些,這麼高的生活領域,仍然還是在三界內輪迴,還未了生死,要想不輪迴,唯有完全的清淨。沒有欲望,沒有物質的執著,也沒有精神的陶醉(活 在精神領域中其實也是一種自我陶醉,因為精神生活很難與人分享),這種境界,唯佛與佛始能知之,只有覺悟者,體驗到的人才能知道。這就是三世、三界的觀 念。「深入佛智」就是對這些要有徹底的瞭解。





  
             嗡嘛呢 唄咩吽        
頂部



本站資源,歡迎引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彌陀山莊 - 專門弘揚彌陀淨土法門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