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起世經》中佛教基本觀念的特殊性
Jill (彌陀山莊)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UID 2
精華 48
積分 25364
帖子 1560
積分 16870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8-10-19
 
發表於 2009-7-7 06:52  資料  短消息  加為好友 
《起世經》中佛教基本觀念的特殊性

《起世經》中佛教基本觀念的特殊性


(資料來源:斯塾論壇,文:許淵欽)


一、前言

佛教對於宇宙現象的描述,常見於不同的經典中,如西晉法立及法炬譯的《大樓炭經》、後秦佛陀耶舍及竺佛念譯的《長阿含經》卷十八、隨奢那掘多等人譯《起世 經》、隨達摩笈多譯的《起世因本經》、唐實叉難陀譯的《大方廣佛華嚴經》,論典方面則有《大毗婆沙論》、《俱舍論》、《瑜伽師地論》、《大乘阿毗達磨集 論》等等,這些經論都有述及世界是如何形成的?時間的概念?眾生的狀態?而《起世經》正是在解釋佛教的宇宙觀與世界觀的問題。把「有情世界」的生與死詳細 的闡述﹐如:人類是從何而來?死後往何處去?和「物質世界」的形成與壞滅清楚說明。然而﹐佛教不相信有創造宇宙與生命的第一因(造物主)存在﹐但宇宙與生 命的存在﹐又不容懷疑。因此﹐在這些經論中,一方面解釋佛教對情﹑器世間的升起存在問題﹐在另一方面更顯示佛教的基本的觀念﹐如無常﹑因果業報﹑無我的道 理。而「無常」﹑「因果業報」﹑「無我」這些基本慨念卻也是佛教有別於一般宗教的地方。至於情、器世間的存在狀態﹐在不同的經論都有些許不同的看法,現今 佛教學者更有許多不同看法。因此﹐本文只就《起世經》中佛教的基本觀念為研究內容。

二、《起世經》概述《起世經》共分十二品﹐乃是釋尊回答弟子們宇宙存在狀況的,另一方面開顯出苦、無常﹑因果業報﹑無我的道理﹐使佛弟子生起正見。以下是對此經中十二品做一個概略的介紹:

(1)《閻浮州品》說明什麼是「三千大千世界」及我們所處的地理環境﹐還有四大部州的地理位置。

(2)《鬱單越州品》說明鬱單越州的地理環境﹐此州眾生比閻浮州環境好﹐這是由於他們行十善業的果報。

(3)《轉輪聖王品》敘述轉輪聖王出世時﹐世界非常安樂。但是轉輪聖王也有命終之時,命終後七日﹐七寶也會隨之消失﹐人民與環境也愈來愈差。

(4)《地獄品》說明地獄的狀態。地獄眾生受無量痛苦﹐此痛苦也來自其不善業。在地獄受苦非常久遠﹐但仍有脫離時候。

(5)《諸龍金翅鳥品》說明眾生投生到龍﹑金翅鳥﹑野獸等﹐均是依其生前的習氣及所作行為﹐產生的果報。最後釋尊歸結出﹐必須經由修持「四聖諦」﹐才能離苦得樂。

(6)《阿修羅品》說明阿修羅的住所及生活狀況。

(7)《四天王品》說四天王的住所環境。

(8)《三十三天品》說明生於天道,是由於眾生行善而得。在須彌山頂上有三十三天的宮殿住處與回答一些比較通俗的問題﹐如為什麼有人會遭受非人干擾?為什麼虛空中會有雷聲?世間為麼有白﹑青﹑黃﹑黑等四種雲?等等。

(9)《鬥戰品》說明帝釋天與阿修羅爭鬥的情形及說到若只要還有煩惱存在﹐就不免還會有爭執,進而指出我執是煩惱的根本,並須通達無我才能脫離痛苦。

(10)《劫住品》《世住品》說明世間別有三種中劫﹐一者刀兵、二者飢饉、三者疾疫和世界成﹑住﹑壞﹑空的問題。

(11)《最勝品》說明下方世界形成後﹐其內眾生的來源﹐及日、月運轉對地球的影響。

三、《起世經》中佛教的基本概念佛教對於宇宙(器世間)的變化與生命(情世間)的流轉﹐認為這皆是眾生造作「業力」的結果。「業」﹐是指任何的行動與行 為,就是因、緣、果報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明顯地和「無常」有關,這表示事物會改變,不會保持同一個狀態。如造作善業可以往生天道或轉生至較好的部州;造 作惡業,會墮入地獄等惡道。個人單獨造作﹐稱為「別業」;與他人共同造作﹐稱為「共業」。由於「共業」所以感到同樣的果報。所以﹐地球的形成﹐便是過去地 球世界的眾生共同造作業力所感的結果。在有各類不同的共業﹐也感得不同的世界,如地獄、餓鬼等。在宇宙中﹐有著無量無數的世界﹐它們的成因﹐也都是由於各 類不同眾生﹐所造共業所形成的。所以《起世經》就是在佛教「業力說」的觀念下﹐將眾生是從何而來?世界是如何形成?世界的環境是如何?有情世間的狀態?做 一個詳盡的說明。

在此經中釋尊除了說明情、器世界的狀態﹐也開顯佛教的基本觀念。所以本文針對經中的佛教道理作以下的探討:

(1) 諸行無常的道理世界者﹐以佛教的觀點來說乃是:「無量時間與無量空間連貫而成的幻體。」亦謂之「世間」﹐而世間又分為三種﹐一者「器世間」﹐二者「情世間」﹐三者「時世間」。

所謂的「器世間」是指一切物質﹐如山河大地﹑日月﹑一切植物﹐必經成﹑住﹑壞﹑空四個時期。所以釋尊在《起世經》的《閻浮州品》說:………此三千大千世界 ﹐同時成立﹐同時成已而復敗壞﹐同時壞已而復還立﹐同時立已而得安住。如是世界﹐周遍燒已﹐名為散壞﹐周遍起已﹐名為成立﹐周遍住已﹐名為安住。………在 《劫住品》又說:………於此東方所有世界﹐轉住轉壞﹐無有間時﹐或有轉成﹐或有轉壞。諸比丘﹐南西北方所有世界﹐轉成轉住亦復如是。諸比丘﹐如五段輪﹐除 其軸已﹐旋轉不住﹐無暫閒時﹐略說世界﹐亦復如是。………說明了整個器世間(十方世界)是不斷的成﹑住﹑壞﹑空。而且成﹑住﹑壞﹑空也是同時進行的。

所謂「情世間」是指六道眾生之世界﹐必經生、老、病、死。所以釋尊在《起世經》的《轉輪聖王品》說:………轉輪聖王命終以後﹐始經七日﹐輪寶﹑象寶﹑馬寶 ﹑珠寶﹐皆自然隱沒不見﹐女寶主藏主兵將等﹐悉亦命終﹐四種寶城﹐稍稍改變﹐還為磚土﹐所有人民﹐亦皆隨時﹐漸次減少。………一切諸行﹐有為無常﹐如是遷 改﹐無有常住﹐破壞離散﹐不得自在﹐世磨滅法﹐暫須臾間﹐非久停住。………說明轉輪聖王福報再大﹐仍會命終﹐七寶在轉輪聖王命中七日後﹐亦將逐漸消失﹐而 此整個城堡人民﹑環境也都將越來越差﹐說明「情世間」的道理。

所謂「時世間」是指時間之過去、現在、未來﹐不斷生、住、異、滅。因此﹐外在世界﹐一切變化無常﹐所以在《起世經》不同譯本《世紀經》的《三災品》裡提到 佛告比丘:「是有三災,云何三災?一者火災,二者水災,三者風災。有三災上際,云何為三?一者光音天,二者遍淨天,三者果實天。若火災起時,至光陰天,光 音天為際。若水災起時,至遍淨天,遍淨天為際。若風災起時,至果實天,果實天為際。云何為火災?火災欲起時,此世間人皆行正法,正見不倒,修十善行。行此 法時,有人得第二禪者。………

此世間聞彼說已,即修無覺無觀第二禪道,身壞命終,生光音天。是時,地獄眾生畢命終,來生人間。復修無覺無觀第二禪,身壞命 終﹐生光音天。畜生﹑餓鬼﹑阿修羅﹑四天王………梵天眾生命終﹐來生人間﹐修無覺無觀第二禪﹐身壞命終﹐生光音天。由此因緣﹐地獄道盡﹐畜生﹑餓鬼﹑阿修 羅乃至梵天皆盡。………梵天盡已﹐然後人盡無有餘已﹐此事敗壞﹐乃成為災。其後天不降雨﹐百穀草木自然枯死。………緣此世間有二日出﹐二日出已﹐令此世間 所有小河﹑犬潓﹑渠流皆悉乾竭。………

七日出已﹐此四天下及八萬四千諸﹐大山﹑須彌山皆悉洞然﹐………一時四天宮﹑忉利天宮﹑焰摩天宮﹑兜率天﹑化自在天 ﹑他化自在天﹑梵天宮亦皆洞然。」佛告比丘:「是故當知﹐一切行無常﹐變壞朽壞﹐不可恃怙﹐凡諸有為法甚可厭患﹐當求度世解脫之道。」從器世間、情世間、 時世間來看﹐一切皆是無常﹐皆會變異﹐所以佛陀說:「諸行無常」。而在《起世經》諸品當中也顯示「諸行無常」這個道理。


(2) 因果業報的道理「業」從字面上來說﹐是指「自我的行動」—自己任何的行動與行為。根據佛法﹐業就是因、緣、果報的過程。簡單的說﹐業就是—「從行動所開始 的一連串的過程﹐經過時間,遇到某些因緣會發生改變,直到成熟」。因此﹐釋尊在《起世經》的《三十三天品》說:………復有眾生﹐身作善行﹑口作善行﹑意作 善行﹐已是因緣﹐身壞命終﹐生於天上………

彼於天中﹐或在天子﹐或在天女﹐或於坐處﹐或兩膝內﹐或於股間﹐忽然而生。初出生時﹐即如人間十二歲﹐若是天男 ﹐即在天子坐處膝邊﹐隨一處生;若是天女﹐即在天女兩股內生﹐及出生已﹐彼天即稱是我兒女。如是應知﹐諸比丘!修善生天﹐有如是法。所謂天子天女等﹐初生 之時﹐以自業因﹐所薰習故?得三種念:一者自知從某處死;二者自知今此處生;三者知彼生是此業果﹑是此福報。又做是念﹐以我彼處身壞已來生此間﹐緣我有是 三種業果﹑三業果熟﹐得來生此。何者為三?所謂身善行﹑口善行﹑意善行﹐此等三業﹐果報熟故﹐身壞命終﹐來生此處。………

指示眾生升天的主要原因﹐是由於 眾生行身﹑語﹑意之善業而得。在《諸龍金翅鳥品》又說:………薰修野獸因﹐受持野獸戒﹐發起野獸心﹐習行野獸業﹐分別野獸意﹐已如是等種種薰修諸獸戒因﹐ 發起行業﹐成就心意﹐眾因緣故﹐身壞命盡﹐即生如是諸雜獸中。………所以﹐投生到六道﹐均是依其生前所起的心態﹐及所作的行為﹐而產生的因果相應的果報。 而在這因、緣、果過程中,很明顯地和「無常」有關,這表示物會改變,不會永遠保持同一個狀態。知道業是可以改變的﹐且具「無常」和「變異性」的特質。

所以 ﹐釋 尊在《起世經》的《地獄品》說:彼閻魔王﹐以其惡業不善果故﹐於夜三時及晝三時﹐自然有赤融銅汁﹐在前出生﹐當於是時﹐其王宮殿﹐即變為鐵﹐於先所有五欲 功德﹐在目前者﹐皆沒不見。………時閻魔王被燒脣口﹐燒脣口已﹐次燒其舌﹐既燒舌已﹐復燒咽喉………當於爾時﹐彼閻魔王﹐作如是念………願我從今捨此身已 ﹐更得身時﹐俱於人間﹐相逢受生﹐令我爾時於如來法中當得信解﹐得信解已﹐我於筆處復當更得信解具足﹐剔除鬢髮﹐著袈裟衣﹐得正信解﹐從家出家。………彼 閻魔王﹐復於是時﹐發如是等薰習善念﹐即於爾時﹐彼閻魔王所住宮殿﹐還成七寶。揭示了「因果業報」—「自作業﹐自受報」的原理﹐連閻魔王都不例外﹐而且惡 業是有變易性的。因此﹐閻魔王薰習善念﹐其所住宮殿﹐便還成七寶。因此,佛教的「因果業報」說是一方面說明因果業報的可怕﹐不可任意造業; 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惡業是可以改變的﹐而不是一旦你造了什麼業就被困在其中﹐一定得到相當的處罰或獎賞的。這也是佛教的「業力說」不同於「宿命論」的地方。


(3) 無我的道理從前述的觀點來看﹐「業力」主要是來自於「自我的造作」。因此﹐可以說只要有自我﹐就有二元對立﹐就會有業力,而業力再度驅使輪迴。而止息煩惱 與輪迴中所產生痛苦的方法,也就是摧毀「自我的妄見」﹐也就是「我執」。所以,輪迴是依著「業力」與「自我」來說的。

所以﹐釋 尊在《起世經》的《鬥戰品》說:諸比丘!毘摩質多阿修羅王有如是等微細結縛﹐諸魔結縛復細於此﹐所以者何?諸比丘!邪思惟時﹐即被結縛;正意念時﹐即便解 脫﹐何以故?諸比丘!思惟有我﹐實為邪思;思惟無我﹐意是邪思﹐乃是思惟我是有常﹑我是無常﹐有色無色﹐有想無想及非有想非無想等﹐並是邪思。諸比丘!此 邪思惟﹐是瘡﹐是癰﹐猶如毒箭﹐其中若有多聞聖達智慧之人﹐知是邪思如並﹑如瘡﹑如箭﹐如是念已﹐繫心正憶﹐不隨心行﹐令心不動﹐若念無我﹐亦是戲論﹐乃 至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悉是戲論。諸比丘!所有戲論﹐皆悉是病﹐如廱如瘡﹐猶如毒箭﹐其中所有聞聖達智慧之人﹐知此戲論諸過患已﹐樂無戲論 ﹐守心寂靜﹐多所修行。

此處﹐正是說明「我執是煩惱的根本」(所謂「我執」就是執著有一個真實存在的自我﹐對於自己有一種堅固﹑持續的感 覺)。要破除「我執」﹐就必須通達「無我」的道理。但「無我」的概念中﹐所謂的「無」並不是指沒有而言,也不是說自我不存在﹐而是說「我」不是有自性的個 體。簡而言之﹐「我」的本質不能獨立自存,乃隨客觀條件而改變,具無常與變異性,故稱之「無我」。依此觀點﹐就是根本無所謂「有我」或「無我」﹐有的只是 我們認為自我存在的幻覺﹐我們相信並緊抓著這種幻覺﹐以為它是真的。因此釋尊才說:「諸比丘!思惟有我﹐實為邪思;思惟無我﹐意是邪思﹐乃是思惟我是有常 ﹑我是無常﹐有色無色﹐有想無想及非有想非無想等﹐並是邪思。」因此我門所要破除的是「自我的執著」﹐而不是「自我」。所以佛教祖師有云:「並不是現象迷 惑了你﹐迷惑你的是對現象的執著。」


四、結論

《起世經》中所述及的佛教基本教理—「無常」、「因果業報」、「無我」﹐不僅是佛學上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整個佛學的基礎。而《起世經》中所開示的「因果 業報」道理—「一切的苦樂都是善惡業所感」。如經中所說﹐生升天的主要原因﹐是由於眾生行身﹑語﹑意之善業而得;投生到野獸﹐均是因其生前所起的心態﹐及 所作的行為﹐與野獸相同而產生的因果相應的果報;閻魔王﹐於夜三時及晝三時﹐自然有赤融銅汁﹐在前出生﹐以其惡業不善果故。因此﹐眾生所受的種種的苦、樂 感受﹐皆是從造作種種差別的善、惡業而起的。如此也才有種種不同的世界、不同的眾生遭受不同的結果。至於佛教的「因果業報」的思想跟印度各宗教哲學流派不 同之處,是在於佛教中「無我」與「無常」的概念。

因此﹐佛教的「業力說」不是宿命論,並不是一旦你造了什麼業就無法改變,一定會得到相當的報應。因為業是 由因緣(因緣和合)而來,所以業力具有變異性與無常性,是有改變業力的可能。而輪迴亦是由因緣而來,也具有改變的可能,因此人才有可能脫離輪迴,達到涅 槃。這也是佛教業與輪迴的思想別於其它宗教的地方。

1.《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一冊,No. 24,p.0310b2. 同註一,p.0354c3.同註一,p.0320b4. 同註一,p0358c5.同註一,p.0346a6.同註一,p.0333b7.同註一,p.0330b8.同註一,p.0350a





  
             嗡嘛呢 唄咩吽        
頂部



本站資源,歡迎引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彌陀山莊 - 專門弘揚彌陀淨土法門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