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觀世音法門的殊勝
Jill (彌陀山莊)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UID 2
精華 48
積分 25364
帖子 1560
積分 16870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8-10-19
 
發表於 2009-6-13 18:15  資料  短消息  加為好友 
觀世音法門的殊勝

觀世音法門的殊勝

 

(資訊來源:香港寶蓮禪寺)

 

前言


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世界各地的佛教寺院都會舉辦隆重的法會,廣設齋筵以紀念觀世,音菩薩聖誕、出家和成道的日子。


觀世音菩薩,悲願宏深。在久遠劫前,他早已成佛,號稱“正法明如來”。為了救渡有緣人,觀世音不惜倒駕慈航,循聲救苦。因此,從曆代以來的佛教史傳中,對於菩薩的信仰與靈感事跡,俯拾皆是,筆不絕書。


從妙法蓮華經與般若波羅蜜心經去了解,觀世音菩薩是圓滿智慧與慈悲,大乘佛教崇高德性的理想像徵。觀世音的慈悲威德,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在大乘佛教道場,觀世音菩薩是最受歡迎、受恭敬的一位大菩薩。稱念觀世音菩薩聖號的人,不計其數。


然而,在信仰與稱念觀世音菩薩的人群當中,鮮少人知道觀世音是修甚麼法門而成就無上菩提;很多人也不明白,為甚麼觀世音菩薩能無條件地、善巧方便地救渡有緣人?至於觀世音法門有甚麼殊勝,知道的人更是鳳毛麟角。


我想,如果我們能進一步去認識觀世音,了解觀世音菩薩修持的經曆與觀世音法門的殊勝,這將增強我們對觀世音菩薩的信仰心,進而學習與發揮菩薩救世的偉大精神。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關於觀世音菩薩修行的方法,華嚴經與楞嚴經里有詳細的記載。在楞嚴會上,觀世音菩薩向本師釋迦牟尼佛和在座的二十五位菩薩報告修行的經過與心得。經文記載如下:“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恒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名觀世音,我于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人三摩地,初于聞中,人流亡所。所人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即滅,寂滅現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間,獲二殊勝。


一者,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與佛如來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與諸眾生同一悲仰。。。” 從以上經文,我們很清楚地看到,觀世音菩薩是從聞思修而進入三摩地。


甚麼是“聞思修”呢?


在佛陀的教導,完整的學佛過程,從初學發心到現證,基本上有四個階段,即“親近善知識,多聞熏習,如理思惟,法隨法行”。每一個學佛的人,不管他所修的法門是顯是密、是禪宗或凈土都必須經過這四個根本階段,才能獲得無漏現證慧(三摩地)。佛法認為有情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就佛道。然而,這世間上絕對沒有“天然的釋迦、自性的彌陀”。要沾上佛法的利益,得佛法的內涵,行者們一定要依循一般進修軌則,腳踏實地去修行,去實踐。


親近善知識是成就多聞的先決條件。從觀世音的修行報告中,我們發覺觀世音佛便是菩薩修學的善知識。我們親近善知識固然可以學習他們的良好德行,但更重要一點應該是為了堅固自己對“佛、法、僧”的敬仰心與信念,並以凈信心,進一步去思惟、考辨、分別、抉擇與實踐佛法,以達到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功用。佛法的修行者,往往有一個通病:“只停留在聽經聞法,沒有進一步去思惟,更談不上實踐的智慧。”因此,我們發覺一些行者,對佛法雖有所了解,甚至能說空說有,說心說性,但在面對利害關系或生命的威脅時,所作所為卻與佛法背道而馳。有者甚至投奔外道尋求庇護。所以,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后÷應通過內心的清凈心念,建立正確與清凈的信仰心,分析與理解佛法的根本理趣才對!


在教典中,“聞思修”是長養智慧、成就一切清凈功德的根本方法。從聞思修而成就的智慧,佛法稱之為“加行慧”。當我們從多聞熏習中,得知並確信佛法是唯一的人生正道,接著應如實去諦觀無常、無我、涅盤寂滅,把握佛法的核心併發諸身心行為,盡形壽皈依“佛法僧”。這樣才能成就聞慧。換句話說,聞慧的成就,即正見與正信的具足。


考佛陀的教法,不外是契理與契機。契理,便是契合三法印,緣起法真理;契機,即是契合時機與眾生的根器。佛法原是一法一味,無所謂的大小,但為了契機而不得不廣設無量的方便法門。於是,無上甚深微妙法,便有了了義與不了義之分。思慧的修習,以了義教為準繩,合乎正理的思惟抉擇。在思的過程中,行者們從聽聞信解,轉人身心合一的實際行動,踏出了實踐的第一步。


按照佛法修學的根本意趣,思慧的修習必須建立在聞慧的基礎上,因為佛法反對盲目的修習。這一點,可以從八正道中看出。在八正道中,先是正見、正思惟,然后才有正語、正業、正命。有了正見與正思惟,則一切行為造作,自然而然都符合佛法正軌了。所以,思慧的成就,也意謂著凈戒的具足。


依據大乘佛法的清凈戒行而言,在清凈戒中,自然會流露出饒益有情的大悲行。因為大乘修學者持戒的動機與目的不外是自利利他,達到信智一如、悲智交融的無邊功德,因此,我們不難了解,成就聞慧與思慧的觀世音菩薩,能以眾人苦難為己難,流露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發揮救苦救難的功用。


關於修慧成就的解說,印順導師在學佛三要一書中說:“修慧,即本著聞思所成智慧,對佛法所有的解悟,在與定心相應中,觀察抉擇諸法實相,及因果緣起無邊行相。止觀雙運而引發深慧,名修所成慧。”用簡單的話來說,行者們必須從自我身心的觀察、推擴到外界的無邊有情,心安住于當下一境,照見萬法平等,視眾生為一體。在這種情況下,我癡、我慢、我愛、我見等不良心態將自然而然地消失;外達自他的無我,內證身心的無我,便能激發自己的慈悲心。


慈悲越廣大、智慧越深入;智慧越深人,慈悲越廣大。經過定慧相應,悲智交融,引發出的便是無漏現證慧。所以,成就三摩地的觀世音菩薩,理所當然是圓滿智慧與慈悲,大乘佛教崇高德性的理想像徵。


入法性流,心念空寂


觀世音法門,依據楞嚴經卷六所說,最初的修行方法是耳根不向外聞,而是向內自聞耳根中能聞的聞性。這種法門的特殊,在於行者們不受外在的誹謗與讚譽所動搖。當聲塵生起時,讓聽只是聽,上下左右十方一切音聲都不執著,歡喜與煩惱也無從生起,由此做到“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六祖惠能曾經說過:“自性不歸,無所歸處。”我們學習觀世音法門,若能將散慢浮動的心,變為安定與理智的清凈境界,讓六根還歸一心之源,那是無上的感應、無量功德的成就。六根回歸一心之源,不住于任何六塵,自然會得清凈大安樂。


值得一提的是,修習觀世音法門,稱念觀世音聖號,應充滿了親切誠懇的歸屬感才對。心中要保持寧靜安詳,耳根要回轉來聽自己的唸佛聲。這樣的修習,久而久之,就會人于能聞的自性之流。這時的心念是清凈的,沒有雜染的。任何外在與內在的聲音,都變成寂滅相。念頭不生,動來知動、靜來知靜,沒有分別心。如此繼續的修持,便能“聞所聞盡” 、“盡聞不住” ,不執著于一切,達到開悟的境界,圓滿自在而超越世出世間。


觀世音菩薩在總結自己修持的心得時,認為觀世音耳根圓通法門最適合娑婆世界的有情眾生。“此亦真教體,清凈在音聞。”不管是在行住坐臥,都可以修習聽自己內在聲音的呼喚;在靜態之時,行者們可以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在熱鬧的人群中,也一樣可以修習聽自己內在的聲音。所以,觀世音法門的修習,隨時隨處,不限時間與地點,自己的耳根和內心就是清凈的道場,理想的道場。


本妙覺心 同仰大悲


修習觀世音法門,達到圓滿的成就時,依據經典上的解說,能同三世一切諸佛所具的大慈大悲之心祖互吻合、澈澈底底,感同身受眾生的苦難,並以種種善巧方法給於救濟。


楞嚴經本處,在談完耳根圓通的修法后,更指出觀世音在成就無上菩提時,亦成就了“四不思議無作妙德”。經文如下:“一者,由我初獲妙妙聞心,心精遺聞,見聞覺知不能分隔,成一圓融清凈寶覺,故我能現眾多妙容,能說無邊秘密神咒。。。或慈或威、或定或慧救護眾生,得大自在。”


由此可見,菩薩修行到圓滿境界時,六根是圓滿無礙、無所不能的。常人的眼根只能視不能聽、耳根能聽不能見,若能依觀世音法門修習,也能成一圓融,清凈寶覺。“二者,由我聞思,脫出六塵,如聲度坦,不能為礙。故我妙能現一一形,誦一一咒。其形其咒,能以無畏施施諸眾生。是故十方微塵國土,皆名我為施無畏者。”觀世音菩薩能隨緣示現,教化有情,因為他已從六根六塵中解脫出來,不受任何物質與精神的阻礙,如聲音能穿墻一樣,來去自如。


“三者,由我修持本妙圓通清凈本根。所遊世界,皆令眾生捨身珍寶,求我哀愍:四者,我得佛心,證于究竟。能以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眾生。求子得子。。。如是乃至求大涅盤得大涅盤。用簡單的話來說,觀世音法門能讓我們悟澈諸法性空,依中道而修習,長養悲心與智慧,渡生不住相。若能誠心依此法門而修習,則一切雜染、空有不二的音聲都能轉化成微妙清凈之音。所以,法華經在稱頌觀世音法門時,如此說道:“真觀清凈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又說:“妙音觀世音、梵音海潮音、勝彼世間音。”


結語


觀世音菩薩是顯密兩教所敬仰與學習的對象。過去如此,現在如此,若干世紀以后,觀世音將繼續贏得大眾的心悅誠服,是大眾學習與敬仰的理想對象。觀世音慈悲濟世教化的精神,是人類本有善良而光明的顯現。


觀世音法門,甚深微妙,是上聖下凡共修之妙法。我們信仰觀世音,一定要發心學習觀世音法門、學習菩薩的偉大慈悲精神。若能以自己的信仰行為和願力,向觀世音菩薩學習,多親近善知識,聽聞佛法,建立正智與正見的信仰心,進一步去思惟、分辨、抉擇與實踐佛法,必定能與觀世音的願力相應,得菩薩的感應。


我們談觀世音菩薩的種種德行、種種事跡、法門的殊勝,千言萬語難以言盡。如果我們能以求觀世音菩薩的懇切心情來求自己,我們肯定會迅速地成就慈悲與智慧道心哩!


南無觀世音菩薩!

 



 






  
             嗡嘛呢 唄咩吽        
頂部



本站資源,歡迎引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彌陀山莊 - 專門弘揚彌陀淨土法門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