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Jill (彌陀山莊)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UID 2
精華 48
積分 25364
帖子 1560
積分 16870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8-10-19
 
發表於 2009-5-28 23:22  資料  短消息  加為好友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大乘妙法蓮華經淺釋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法界佛教總會)
◎一九六八年宣化上人講述於
美國加州三藩市佛教講堂

開經偈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現在《妙法蓮華經》,講到第十八品。這個暑假班,由〈見寶塔品〉講到現在,經文講了很多了。在這一個暑假講修班裏,我們這叫「解行並進」,又叫「解行相應」。你要是單單的解,而不修行,這好像「說食數寶」一樣──就說這個吃的東西怎麼樣好吃,但是你不真正的去吃它,這也沒有用。你要是行而不解,就會盲修瞎煉。怎麼叫「盲修瞎煉」呢?盲修,就沒有眼睛;瞎煉,也就是沒有眼睛;這「盲」和「瞎」是一樣的,不過有兩個名稱。所以你想修行,先要懂得怎麼樣修行。你把佛所說的八萬四千法門,你就不學到八萬四千,也應該學到八十四;然後你對修行上,才會知道怎麼樣修行。如果你不學到八十四上,你連一個也沒有學,你就是修行,也不知道那條路怎麼樣走。

好像你想要到某一個地方去旅行,你必須要預備一點資糧;資糧,也就是你旅行所用的錢。你明白了解這個道理,這就等於你要到某一個地方去旅行,預備這個錢。預備錢,你願意坐飛機就買飛機票;願意坐火車就買火車票;願意坐巴士買巴士票;願意坐輪船買輪船的票。這個「解」也就好像你有錢買票一樣,「行」就是你到那個地方去了。你必須要先買了票,然後才可以坐交通工具;交通工具,或者巴士、或者飛機、或者火車。我們修行也是這樣子,你若不明白,就等於沒有錢買票似的。你現在聽經,明白了:「喔!佛法裏邊,有這麼多道理!」你就可以依法照這個方法去修行;修行,就能達到你的目的。所以這叫「解行相應」──一方面明白了,一方面又修行。

我們這兒坐禪坐了幾個鐘頭禪?七個鐘頭、是六個鐘頭啊?是八個鐘頭?你們自己大約都知道。那麼你坐禪就是修行;你這兒聽經,這就是想要明白──明白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方法,不是一個方法,有八萬四千種那麼多;所以你必須要時時要聽經,就是聽佛法。經是佛所說的話、佛所說的道理,我們一定要知道,不要一點都不知道,就是修行。「就是修行!這佛都是修行成的嘛!佛看什麼經來著?他沒有看什麼經,他也成佛了!」你看!把貢高我慢的心就生出來了!又受旁門外道的影響,說「所有的人都是佛」,你這也變成「所有的人都是佛」了;你這麼一「佛」,可就把這「佛」耽誤了!耽誤的佛,就是誤了;這一耽誤,永遠也沒有什麼機會成佛了!那麼你想要成佛,必須要把貢高我慢的心先去了;不要你自己先就以為你那道行比須彌山都大、比四大海都深。不要有這種貢高我慢的心!你沒這貢高我慢的心,學佛法,依法修行,這叫「解行相應,行解相應」。

第一個暑假班,我和這個果隆居士就是這樣講的,我說我們「又坐禪,又學教」。本來在一般的地方,是參禪就不學教、學教就不參禪,講「冬禪夏學」──冬天就專門參禪,夏天就是專門學教、講經說法。那麼夏天講經,一天只講兩個鐘頭的經。聽兩個鐘頭,你用功的,還能研究出來一點佛法;你若不用功,講完經,就去睡大覺,或者去遊山玩水,這一天,就把其餘的鐘頭都空過去了!

講到這個地方,我又想起來我來。我這個「我」是很小的,不是很大的;有多小呢?一粒微塵那麼小。就一粒微塵那麼小,已經就贅得飛不起來了──那個微塵可以飛得起來,我這一粒微塵是太重了,飛不起來。我記得我學教的時候,是遊山玩水的學教;你們不要學我這個「玩山遊水的學教」!怎麼樣呢?

法師講經,我也來聽經;聽完經,我就跑了,跑到那山上去看水、看山、看花、看樹,這麼一天悠遊自在的樣子,覺得很好玩的。我那一班同學,他們都很注意我的;為什麼?他們看我一天到晚也不講話,「他到底幹什麼呢?這麼樣子!」等到複講的時候,他們都要對著本子來複講;我把本子合起來,也不看本子,把眼睛閉上,就這法師怎麼講的我就講,講得一字也不去、一字也不添。因為我若加,就是我的意思了;我若減,又是忘了,所以也不加、也不減。

這些同學──我們那時候有三十幾個,都是學教的法師,有學十幾年的,有學七、八年的,有學五、六年的;我是頭一年,頭一年還不是整年,只是學了三個月。他們一看我這樣子,很奇怪的;就問我:「法師怎麼樣講,你就怎樣子回講,一點都不錯,你怎麼記得這麼清楚?」你們大家猜,我怎麼樣講?我說:「哦,這我以前學過嘛!」其實我以前不要說學,連那經書看都沒看過;但是我說以前學過的,因為我記得很快,他一講我就記住了,「這大約是我以前學過的,所以現在他給我一唸,我又記得了!」是這個意思。他們說:「喔!原來你以前就學教來著!」我說:「不錯!我學了很久了!」

在我學佛法的時候,很調皮的,可是守規矩;不是像你們不守規矩,倒是很不調皮的,但是答問上來,什麼都忘了。在這個禮拜六,我以為教你們的,一定會都背得出來,不會忘了;想不到今天,有客人在這個地方,我丟了一個大臉,一點面子都沒有了!問哪一個,哪個人也不記得了!這和我所學的時候,正是相反;我以前沒有注意,以為你們也都像我那樣學,學會了就能放得下。

我說我去遊山玩水,那個「遊山」,我也沒有在山上;「玩水」,也沒有在水裏。幹什麼呢?我在那個地方入「學習三昧」。「學習三昧」是怎麼樣?看著是看山、遊山,但是心也沒有在山上,在佛法裏邊。我看著是在水邊上,但是這個心還是在學佛法裏邊:今天這個法師講的是什麼?哪一段呢?那一個字怎麼樣解釋啊?它的意思是什麼?自己和自己,就已經那麼作了很多的問答;所以到複講的時候,才能那樣子很圓滿的就講出來。所以和你們學佛法的方法,完全都不一樣。

你們學佛法的,是美國的佛法,是「本子佛法」,要看本子!這個「本子佛法」,是不怎麼樣合用的;你沒有本子就忘了,那是沒有用的!所以學佛法,要把一天所學的,在晚間一定都要把它學會、溫習熟悉了,這才是真正學佛法的一個方法。說是「我沒有時間」,就是在沒有時間才要學呢!要是有時間,那不算學佛法。在百忙之中,能以把佛法提起來、放得下。怎麼叫「提起來」?就把它記得清清楚楚的。這個「放得下」,不是說就「忘了」──這個月,就把前一個月所學的忘了;這一年,就把前一年所學的又忘了!不是這樣子。提得起來,你要記得住;放得下,你要把它收到你那個如來藏裏邊;到時候,一拿就拿出來。在如來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窮,那才算呢!

這個暑假班就要圓滿了,你們各位成績好的,就都作護教士,你們要護持佛教。在這個國家,佛教是很少很少的,裏邊又有很多的渣滓。渣滓,就是不乾淨、很複雜。所以你們以後都要認識,知道哪個是真正的佛教、哪個是冒充的佛教,知道哪個真是弘揚佛法來教化眾生、哪個是藉著佛教來創名譽,來求名、求利;在這個,很難看得出來的!那個求名求利的和不求名求利的,這個界線,很不容易分別的,所以很難認識。不求名的,或者他是一個真求名;不求利的,或者他是一個真求利的。你看他是求名的,或者他不是求名的;你看他是求利的,或者他又不是求利的,很不容易分別的。在這個地方就把人都搞得迷糊了,分別不出來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可是,你善根深厚的,自然就認識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善根淺薄的,就認識不清楚。所以你若想知道哪個是真的、是假的,就要多作功德。你功德作多了,自然就遇著真的;你作功德少,自然就遇著假的。所以在這國家,你們要特別注意,以後要發真心來護持佛教!

第一次暑假講修班的時候,有一個「美國祖師」跑這兒來了;他說他開了悟了,和六祖是一樣的。我說:「你是開悟做祖師了,那我和你不能客氣了!你願意走,可以的,我一定要把你頭給留下!祖師的頭誰都可以留,那個六祖大師的頭,他死了,都有人去偷他的頭。」我說:「我現在不要偷,我先給你留下了!」他說:「怎樣留?」我說:「拿刀就砍下來了嘛!」他說:「那不行!」我說:「怎麼不行呢?」他說:「佛都不叫你砍頭啊!」我說:「我不是砍佛的頭,我砍祖師的頭!」把他嚇得即刻站起就跑了,以後再也不敢回來。這個人是從紐約來的,預備叫我承認他是「祖師」;我想要割下他這個頭,把他嚇跑了!

我們現在講〈隨喜品〉。怎麼叫「隨」?隨什麼?怎麼叫「喜」?又喜的什麼?隨,是「隨事、隨理,隨實、隨權」。喜,是「喜己、喜人,慶己、慶人」;說是有喜事了,大家來都給你慶賀了。「慶己、慶人」,也是「慶因、慶果」。

隨事,就是隨順事相;隨理,就是隨順理性。理,就是實相的理體、法界的本性。法界的本性,不出現前一念的心;現前一念的心,也就包括這個法界性、法界體。以現前這一念心,隨法界的體;以現前這一念的心,隨法界的功德,這叫「隨喜功德」;隨法界的功德,不是一個小方面的功德。

佛的本體就是「理」;佛的「理」也就是「法身」。佛出世來教化十方三世的一切眾生,所教化、應化,這是「事」。由理而隨事,由事而隨理,這叫「事理不二」 ──事不離理,理不離事;看起來是兩個,其實是一個;看起來是一個,又可以說是兩個;所以說「二而不二,不二而二」。這種的道理,就是中道之理。

那麼「隨喜權、隨喜實」,佛所說的「權」的功德也隨喜,佛所說的「實」的功德也隨喜。自己有這種的善因,才能聞到這種妙法,這是慶自己的因;而現在能遇著這種的妙法,這可以說是得到這「遇妙法」的一個妙果。以這個妙果,將來就會得到菩提的妙果;所以這叫「慶人、慶己、慶因、慶果」。

F2.廣格量初品功德(分二)
G1.彌勒請問 G2.如來垂答
今G1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而說偈言:

世尊滅度後 其有聞是經 若能隨喜者 為得幾所福

「爾時,彌勒菩薩摩訶薩白佛言」:在前邊〈分別功德品〉說完之後,然後就要說這〈隨喜功德品〉的這個時候,無能勝這位大菩薩對世尊又說了,「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世尊!假使將來有善男子和善女人,「聞是法華經隨喜者,得幾所福」:他聽見講說這一部《妙法蓮華經》,或者長時間的隨喜,或者一念間的隨喜,他得多少福德?「而說偈言」:彌勒菩薩隨著又用偈言,向釋迦牟尼佛來請問。

「世尊滅度後,其有聞是經,若能隨喜者,為得幾所福」:世尊您滅度之後,將來有善男子和善女人聽見講說這一部《妙法蓮華經》,他若能在一念之間隨喜了,這個人將來可以得到多少福德呢?

G2.如來垂答(分二)
H1.長行 H2.偈頌 H1(分二)
I1.明隨喜能說功德 I2.明聽法勸人功德 I1(分四)
J1.展轉相教 J2.舉格量本 J3.問答顯勝 J4.正為格量
今J1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及餘智者,若長若幼,聞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於餘處,若在僧坊,若空閑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是諸人等,聞已隨喜,復行轉教,餘人聞已,亦隨喜轉教;如是展轉,至第五十。

「爾時,佛告彌勒菩薩摩訶薩」:在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大菩薩說,「阿逸多!如來滅後,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阿逸多!如來在滅度之後,或者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男居士)、優婆夷(女居士)。

比丘,有三個意思,所以不翻譯,就是(一)乞士,就是上乞法於諸佛、下乞食於眾生;(二)怖魔,就是一切天魔外道都恐怖;(三)破惡,就是破煩惱的惡。「優婆塞、優婆夷」,也是梵語,翻譯為「近事男、近事女」,就是親近三寶,而奉事三寶的意思。

「及餘智者,若長若幼」:這「餘智者」,就也不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就是也沒有受過比丘戒、比丘尼戒、優婆塞戒、優婆夷戒。今生雖然他沒有受過這種種的戒,但是他在宿世很有善根的,所以今生智慧很大、很聰明,這叫「智者」。這個有智慧的人,也不論是年紀大,或是年紀小。長,是長老;幼,是年輕的人。怎麼樣呢?

「聞是經隨喜已,從法會出,至於餘處」:他們在法會中,聽見說這一部《妙法蓮華經》,或者講解、或者書寫、或者受持、或者讀誦。你念、他也跟著你念,你受持、他也跟著你受持,你書寫、他也跟著你書寫;他就隨喜你念經、誦經這種功德。在香港,有一個念《法華經》的法會;這法會是由倓老(倓虛老法師)組織的,他歡喜人誦念《法華經》。誦念《法華經》的,你或者在自己家裏誦念也好,或者在道場誦念也好;那麼一年間定出一天,你誦多少、他誦多少,在這一天,大家誦完了,就到寺廟上去給大家迴向。那麼這兒這個「法會」,不一定是誦經的法會、講經的法會;或者是寫經的法會,或者是種種的法會。法會圓滿之後,他出來,到其他的地方去。

「若在僧坊,若空閑地」:或者到寺廟上,或者在寂靜處;空閑地,就是「寂靜處」。「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或者在一個城裏邊;或者在一個小的街道上。巷,是很小的街;陌,也是很小的田間小路。或者在一個大的鄉村;或者在種田的地方、或者鄰里間。

「如其所聞,為父母、宗親、善友、知識,隨力演說」:這個人把在法會中所聽見的道理,或者來給他父母講所聞到的佛法,或者給他親戚和同姓的講。「宗」是同姓的,「親」是親戚。或者給他的善友講,或者給這一般的讀書的人講。你聽見這講經法會,這位法師怎麼樣講,你也就給你的親戚、朋友、父母,就隨你的力量,來給他們再講。

「是諸人等,聞已隨喜,復行轉教」:這一切的人等,他們聽講之後,又照著你所講的,這麼再輾轉教化他人,為他們解說經中的道理。「餘人聞已,亦隨喜轉教」:那麼這些人聽聞佛法之後,也跟著他所講的,再來輾轉教化其他的人,令他們也隨喜功德。「如是展轉,至第五十」:像這樣子,你教他,他教另外一個人,另外一個人又教另外一個人,這樣輾轉教化,乃至於到第五十個人。

J2.舉格量本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隨喜功德,我今說之,汝當善聽!

「阿逸多」:釋迦牟尼佛叫了一聲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這麼輾轉互相教化、演說,到第五十個善男子或善女人,「隨喜功德,我今說之,汝當善聽」:他們隨喜的功德,我現在給你講一講。你應該好好地聽著、注意地聽著,不要馬馬虎虎地。

為什麼說第五十個呢?你想,由法師這兒聽講這第一個人,再去輾轉教化其他的人,雖然到第五十個人上,可是這種再給大家隨力講說的道理,就不會像第一個演說的,聽得詳細、又講得真確了。那麼輾轉教化到第五十個人上,相信就有很多地方會講得不實在了,不像第一個講得那麼正確、那麼清楚;就是剩的意思,是很少了,這叫「後後不能勝於前前」。後後,是在最後這第五十個人,就沒有第一個人講得那麼好了;雖然沒有那麼好,但這功德也是很大的。下面,就會講他的功德是怎麼樣子。

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眾生,卵生、胎生、濕生、化生,若有形、無形、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無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眾生數者,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

「若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眾生」:假使有四百萬億阿僧祇那麼多的世界,有六趣(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和四生(胎、卵、濕、化)的眾生。有「卵生、胎生、濕生、化生」:所謂「胎因情有,卵因想生,濕以合感,化以離應」。怎麼有胎生呢?就因為有情欲。怎麼有卵生呢?因為牠有一個想。這個想,牠不是今天想這個、明天想那個;牠天天想這個,想來想去,就想成功了。好像那個鴿子,牠天天在那兒菢鴿子,就想:我的小鴿子就快出來了!菢雞的也是,牠想:我就有一幫小雞仔子出來了!天天這麼想,就想出來了;這鴿子也菢出小鴿子,雞也菢出小雞子了!所以這叫「卵因想生」。

「濕以合感」,這個「濕」,是濕與濕相合到一起,就生出這種的濕生了。「化以離應」,這化生,就像本來是個蟲子來著,牠一變化,化成蝴蝶,會飛了,這叫「化生」;也是「自無化有,自有化無」。或者牠本來會飛的,又變成個老鼠,不會飛了;本來是老鼠,牠又變成蝙蝠,也會飛了,這都叫「化生」;就是本來不是這樣子,牠變化一個那樣子。

胎、卵、濕、化裏,也都有人的,人也有卵生的、也有濕生的、也有化生的,你不要以為人就是一定是胎生的,不是的。阿修羅也有四生,胎、卵、濕、化裏都有的。鬼呢?也有胎生的鬼、卵生的鬼、濕生的鬼、化生的鬼,牠也有四生的。你若問怎麼樣有的?那就又得要詳細講了,不過現在就告訴你有。

「若有形、無形、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胎生、卵生、濕生、化生,是欲界天的眾生。無形,是色界天的眾生;無形,是無色界天的眾生;有想,是無色界天「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的眾生;無想,連「想」都沒有了,是無色界天「無所有處」的眾生;非有想、非無想,是無色界天「非想非非想處天」的眾生。

又,這個「無想」,就是精神化為土、木、金、石了。

「非有想」,好像在《詩經》上有「螟蛉有子,蜾蠃孵之」。螟蛉,是一種蟲;螟蛉下出蛋,蜾蠃就到那個地方,好像菢小雞子似的那麼菢牠。本來這螟蛉子不知道是蜾蠃來令牠有生命的;牠沒有這個想,但是成就這種的形象,這叫「螟蛉有子,蜾蠃孵之」。所以收其他人的兒子,作為自己的兒子,這叫「義子」,又叫「螟蛉子」。我講《楞嚴經》的時候,講過「蜾蠃」這一段的因緣,每一生也都講得很詳細。

「非無想」,好像梟鳥;梟鳥,就是「貓頭鷹」。那種貓頭鷹本來也不下蛋,它就菢土礫塊,菢著菢著,就生出牠的仔來了;小的貓頭鷹一生出來,就把老的給吃了。本來那個老的牠沒有想,但是牠一有小貓頭鷹出來,小的就把牠吃了;這叫「非無想」,所以貓頭鷹叫「不孝鳥」,就是這樣子。牠不孝順父親、母親,這大約就像現在有一些個青年人,誰對自己父親、母親最不好,說這就是大英雄、這就是最好的,人人都要崇拜他、恭敬他。那就是貓頭鷹轉世的!他就要把自己父親、母親給毀滅,甚至於殺死,說「這真是好樣子」、「這真是真有本事的青年了」。他父親、母親沒有想到生出一個兒子要殺了他們,這叫「非無想」。

「無足、二足、四足、多足」:無足就是沒有腳的,這是什麼呢?就像是蚯蚓。蚯蚓是一種益蟲,牠在土裏頭鑽來鑽去,把土都給鑽鬆了。二足,有兩隻腳的,就是人、猿、飛禽等類的眾生;在山裏頭,那種猿、猩猩都用兩足來走路。四足,有四隻腳的,就像獅子、老虎等類的眾生。多足,就是很多足的那種爬蟲等類的眾生。

「如是等在眾生數者,有人求福,隨其所欲娛樂之具,皆給與之」:像以上所說這一些個眾生等,在眾生數裏邊的。有人想求福報,隨順這些眾生的所欲,作音樂、作娛樂的這些個東西,統統都布施給他們。

一一眾生,與滿閻浮提金、銀、瑠璃、硨磲、碼碯、珊瑚、琥珀,諸妙珍寶,及象、馬、車乘,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

「一一眾生,與滿閻浮提金、銀、瑠璃、硨磲、碼碯、珊瑚、琥珀,諸妙珍寶」:所有的眾生,布施給他滿南閻浮提的金子、銀子、瑠璃、硨磲、碼碯、珊瑚、琥珀等,這種種的微妙珍珠寶石。「及象、馬、車乘,七寶所成宮殿、樓閣等」:以及象、馬、車乘,和用七寶所造的宮殿、樓閣等物。人間的人,旅行要乘馬、乘車、乘船;天上的人,旅行就乘宮殿。天人所住的宮殿會飛的,他願意到什麼地方,這宮殿也就可以跟著他飛到什麼地方。你看!比我們這飛機還好得多、還有用處!

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滿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眾生娛樂之具,隨意所欲;然此眾生皆已衰老,年過八十,髮白面皺,將死不久,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即集此眾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時皆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盡諸有漏,於深禪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脫。

「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滿八十年已,而作是念」:這一位大施主,他這樣的布施,滿八十年之後,他就作這種想了,「我已施眾生娛樂之具,隨意所欲」:我已經布施給眾生娛樂之具,他們願意什麼,我就布施什麼。雖然我給他們這麼多的布施、這麼多的寶貝、這麼多的娛樂之具;「然此眾生皆已衰老,年過八十,髮白面皺,將死不久」:可是這一些個眾生,他們都已衰老了,年齡都已到八十歲那麼大年紀,頭髮也都白了,臉上也有皺紋,不久就要死了!這怎麼辦呢?「我當以佛法而訓導之」:我現在是應該給他們講佛法,用佛法來教化、訓導他們了。

「即集此眾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這位大施主作這樣的想之後,於是召集這所有的眾生,來給他們宣傳、布達、講說佛法,指示、教化他們,令得到佛法利益而生歡喜。「一時皆得須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羅漢道」:在這同時,他們有的證得須陀洹道果;就是初果阿羅漢,證得入流果。入流果,就是能「入聖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塵流」。有的證得斯陀含道果;就是二果阿羅漢,名為「一來」,這是一來果。有的證得阿那含道果;就是三果阿羅漢,名為「不來」。有的證得四果阿羅漢道果,就是證得無生道,就是不受生死的果報。「盡諸有漏」:把一切的漏都沒有了。

「於深禪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脫」:得到這種深的禪定三昧,都很自在了,又具足這八種的解脫。八種解脫:(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四)空無邊處解脫;(五)識無邊處解脫;(六)無所有處解脫;(七)非想非非想處解脫;(八)滅受想定身,作證具足住。

J3.問答顯勝

於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寧為多不?彌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無量無邊;若是施主,但施眾生一切樂具,功德無量,何況令得阿羅漢果。

「於汝意云何」:釋迦牟尼佛對彌勒菩薩說,在你的意思裏,應該怎麼樣?「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寧為多不」:這位大施主所得的功德,你說他這功德多不多?這個「不」,是不定之詞;你說是多、是少呢?

在前邊這一段文,說是這位大施主以種種的樂具來布施給眾生,又為眾生來說法,令一切眾生得到四果阿羅漢道;這位大施主的功德大不大呢?

「彌勒白佛言」:彌勒菩薩對佛這樣地說,「世尊!是人功德甚多,無量無邊」:世尊!這位大施主,能這樣做廣大的布施,他的功德是很多的,沒有數量、也沒有邊際。「若是施主,但施眾生一切樂具,功德無量,何況令得阿羅漢果」:為什麼說他無量無邊呢?假使這位施主,他僅僅地布施給眾生一切樂具,他的功德已經就是無量無邊,已經是很大的功德了,況且又能令一切眾生,統統都證得阿羅漢果呢?

J4.正為格量

佛告彌勒:我今分明語汝。是人以一切樂具,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又令得阿羅漢果,所得功德,不如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

「佛告彌勒」:釋迦牟尼佛告訴彌勒菩薩說,「我今分明語汝」:我現在把它分別、明明白白地來對你說這種道理。譬如,「是人以一切樂具,施於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六趣眾生」:這位大施主,以一切的樂具,布施給四百萬億阿僧祇那麼多世界的六趣眾生──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這六道的眾生;「又令得阿羅漢果」:又給他們講說佛法,令他們都證得阿羅漢的果位。

「所得功德,不如第五十人聞法華經一偈,隨喜功德」:他所得的功德,不如這個聽聞《法華經》的,由法會走出來,隨喜輾轉的來教化,直到第五十個人他所聞這《法華經》,不要全部,就是單單一個偈頌或者二個偈頌、三個偈頌。這第五十個人,他能發一種隨喜功德的心。

「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前面所說那麼多的功德,加上他一百分,或者一千分,或者百千萬億分,不及其一;他百分、千分、百千萬億分,加倍那麼多的數目,也不如這第五十個人發心來隨喜聽《法華經》這一種的功德大。「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知」:乃至於用算數譬喻,也不能知道這功德有多少。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尚無量無邊阿僧祇,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轉聞法華經隨喜功德」:阿逸多!像這個第五十人,他輾轉聽聞到《法華經》,能發隨喜功德的心,「尚無量無邊阿僧祇」﹕尚且有無量無邊阿僧祇這麼多的功德;「何況最初於會中聞而隨喜者,其福復勝無量無邊阿僧祇,不可得比」:何況最初第一個人,他直接在法會中,因為聞《法華經》而發隨喜心的人。他這種的福德,當然比間接聽到《法華經》(第五十個人)的功德,更殊勝、更好、更多了。即使是無量無邊無量數這麼多的阿僧祇,也不可以和聞《法華經》這種的功德來相比擬。

I2.明聽法勸人功德(分四)
J1.自往聽經 J2.分座與人 J3.勸往聽經 J4.具聽修行
今J1

又阿逸多!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若坐若立,須臾聽受;緣是功德,轉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

「又阿逸多」:佛又叫一聲無能勝!「若人為是經故,往詣僧坊」:假使有人因為這部《法華經》的緣故,到僧人所住的地方,「若坐若立,須臾聽受」:或者到那兒坐一坐,或者到那兒站一站,在很短的時間能聽聞到這《法華經》。

「緣是功德,轉身所生」:因為有這種的功德,這個人等到來生時,他所生的地方,「得好上妙象馬車乘,珍寶輦輿,及乘天宮」:一定能得這最好的、沒有再比這更上的妙象、馬、車乘;或者乘坐用珍寶所造的輦輿。車乘,是一般普通的老百姓坐的;輦輿,就是皇帝和皇后所所乘坐的。或者生到天上,乘坐天的這種宮殿,以宮殿來作為自己的交通工具。

J2.分座與人

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若梵王坐處,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

「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假使又有這麼一個人,在講《法華經》這地方坐一坐。「更有人來,勸令坐聽,若分座令坐」:在坐的時候,有其他的人來道場,你勸他說:「請你坐著聽一聽經哪!」請他坐著聽經。或者沒有地方坐了,把自己的座位分給他一半,給新來的人坐。

「是人功德,轉身得帝釋坐處」:這個人這麼樣勸其他人坐著聽經,或者分自己所坐的座位,令別人來坐;等到來生時,這個人的功德,可以做三十三天的天主。「若梵王坐處」:或者得到大梵天王所坐的地方,他都可以生到那地方去。「若轉輪聖王所坐之處」:或者得到轉輪聖王所坐之處。因為你分開一個座位給他坐,或者你請他坐,你來生就有這麼大的好處。

所以,你們無論是拜佛的人、是聽經的人,有人來佛教講堂,看他若不是發神經病的人、不是到這兒搗亂的人,你就應該招待,請他坐一個座位。看哪地方有空的座位,就請他到那地方去坐;若沒有空的座位呢?把自己所坐的座位讓給他一半,大家一起來坐。你這一讓他坐著聽經,這種功德,來生就可以做忉利天的天主。

總而言之,譬如自己在這兒拜佛,若有新的人來了,就告訴他怎麼樣拜佛;或者沒有拜凳,把自己這個讓給他拜,自己到一邊去。因為自己是熟人,讓給這新來的人有地方拜佛;不然的時候,你有地方拜佛、有拜凳,新來的人連個拜凳都沒有。他到這兒一看:「你們這些人這麼樣自私!只知道顧自己,不顧人家!」他再也不來了。

我在香港,有法會的時候,或者拜佛,或者講經;你說那兒有一些個居士怎麼樣啊?他和人搶拜凳來拜。看見人那兒拜,他自己沒有,他到人家那兒,就把拜凳拿過來他自己來拜;這樣一來怎麼樣呢?這被人搶拜凳的,以後就不來拜了。為什麼?到這兒受氣嘛!我在美國還沒有看見這樣子,不過你願意搶拜凳、做土匪,我都不管;可是搶拜凳這個人拜佛,相信絕對不會有功德。因為好像土匪一樣,拜佛連拜凳都要搶!

所以這一點,我們學佛法的人應該要知道的,不應該學這樣子。我們在這裡,有新來的人,無論聽經或者做什麼的,都應該讓一個座位給他;尤其每一天,應該有一個人照顧新來的人聽經。這新來的人,人人都不認識,你不知道他是什麼人?或者也不知道他是個菩薩、是個阿羅漢來聽經?都不一定的。你要是不好好招呼他,你就沒有功德了;就是他不是阿羅漢、不是菩薩,而是一個普通的凡夫,你都應該招待他。所以,分座令他坐那兒,等來生就可以做天主了。

J3.勸往聽經

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

「阿逸多」:佛又叫一聲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假使又有這麼一個人,能對其他人說,說什麼呢?「有經名法華,可共往聽」:現在有講《法華經》的道場,我們可以一起去聽經。好像說:「佛教講堂那個地方,現在講《法華經》,又打禪七呢!我們大家一起去聽經了!」在外邊,你有親戚朋友,你叫他來聽經;甚至於跑到街上去,看哪一個和你面上有點緣的,你一手就把他抓來聽經,說是:「現在你有沒有時間哪?你有時間,我有一個最好的聽法的地方,我們去聽經去!」在街上就抓了好幾個來聽經。

前邊,那是他自動來聽經,你分給他座位,或者請他坐;等到來生,就會做天主、做大梵天王、做轉輪聖王。你要知道,你坐天主的座位,你就是天主;你坐大梵天王的座位,也就是大梵天王;你坐轉輪聖王的位,也就是轉輪聖王。這是他自動來的,你只請他坐一坐,就能得到這麼多的功德;那麼現在不是他自動來的,你勸他來的。

「即受其教,乃至須臾間聞」﹕乃至於他到這地方來,就聽很短很短的時間。「是人功德,轉身得與陀羅尼菩薩共生一處,利根智慧」﹕這個人功德,到來生,就可以遇到陀羅尼菩薩,和受持、讀誦陀羅尼的總持菩薩,都共同生在一個地方;你生在總持菩薩的地方,你也就是證得總持菩薩這種的境界了,你的根也非常的利、非常的有智慧。

百千萬世,終不瘖啞;口氣不臭,舌常無病,口亦無病,齒不垢黑,不黃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褰縮、不麤澀、不瘡胗,亦不缺壞,亦不咼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無諸可惡。

「百千萬世,終不瘖啞」﹕你在以後的百千萬世之中,你聲音不會不響亮。說話聲音不響亮,這叫「瘖啞」;就是說也不知道說什麼,口音也不清、不響亮。你看那個有修行的人,他講出話那個聲音,就好像銅鐘似的,很響亮的。沒有善根的人,他說話,不知道有多少個舌頭在嘴裏頭,「囉、囉、囉」,不知道哪一個舌頭說的話;又好像舌頭有七八百噸那麼重,想要說話,也指使不動那個舌頭,這叫「瘖啞」。你要是盡勸人聽《法華經》,你在百千萬世之中,始終也不會有瘖啞這種的毛病。

「口氣不臭」﹕口氣也不會臭。有的人,那口氣噴出來很臭的,就是含什麼香水、檳榔,或者含什麼避口臭的藥品,他還是一樣的口臭。還有,不修戒律的人,那身上就會放出一股臭氣來。身上的那股臭味,有的可厲害了!要是他一在這個房裏頭,全佛堂都會滿了他那股臭味,就那麼厲害!

「舌常無病」﹕你這個舌頭不要亂講話,亂講話,舌頭就會短,或者舌頭上就生一些個疾病,常常痛。「口亦無病」﹕這個人的口常常會痛,有的時候會出血,有的時候會生瘡,這都因為什麼呢?你沒勸人聽《法華經》,或者亂講話、亂罵人,這都會有口病的。所以若勸人聽《法華經》,你就不會患舌病、口病。

「齒不垢黑、不黃、不疏」﹕人的牙齒,有的好像吸鴉片菸的,牙齒都是黑色的。就不吸鴉片菸,有的人牙齒也很黑的;這都是因為沒有勸人聽《法華經》的關係。人有沒有德相,你一看就知道了;他生得有種種不圓滿的地方,這都是沒有勸人聽《法華經》。有的人的牙齒,就好像包榖那麼樣子,很整齊的;牙應該齊密,好像佛的牙齒,白又齊密。疏,就是牙不齊密,有很多牙縫。「亦不缺落、不差、不曲」:缺落,就是本來牙應該挨著生的,它離開有這麼一分生一顆牙,很稀疏的。不差,不參差不齊。差,就是參差不齊;就是一顆長的、一顆短的,或者兩顆短的、一顆長的,或者三顆長的、一顆短的。不曲,不彎曲。有的人牙生出一個彎,彎曲了。

「唇不下垂」﹕有的人的唇生得下垂,上嘴唇子把下嘴唇子包上,這叫「天包地」;有的唇上垂,下嘴唇子把上嘴唇子包上,這叫「地包天」;地包天、天包地,這多難看哪!這都是一種沒有德行的相。這唇不下垂,就是很端正的,不向下垂。

「亦不褰縮」﹕褰縮,就是短縮,嘴唇子短,嘴想要閉上,怎麼樣閉也閉不上,總是露著牙。你沒看見那種人?世界上什麼樣的人都有!這嘴唇總是短的、縮回來,就像肉被用火一烤,烤得捲捲的,想要把它伸開也不行,這就叫「褰縮」。

「不麤澀、不瘡胗」﹕這個嘴唇子也不粗澀。怎麼粗澀呢?就醜得好像這嘴唇子的皮肉很粗的、麻麻的,很不光滑。澀,就是不光滑。瘡胗,就是在嘴上總生瘡,這個瘡好了就生生一個,那個瘡好了又生一個;左一個、右一個的,這麼生瘡胗。胗,就是生疙瘩;瘡,就是破爛了。嘴都破爛了,那真是不舒服;想吃東西,這一張嘴也痛、一閉嘴也痛,你說這多麻煩!不吃它不痛,但是又肚餓!你說,還不能避免的,一定要吃東西;一定要吃,它就要痛。

「亦不缺壞」﹕有的嘴唇子缺唇。這也不知為什麼原因,他那個嘴唇就有個豁子;豁子,就斷開來。這個,中國人叫「崩唇」,就是唇崩開來了;又叫「豁唇子」,就是唇缺壞了。本來人都兩片嘴唇,它變成四瓣、或者六瓣、或者八瓣,都不一定的!你看!那麼樣子。那叫中間缺開了,好像用斧子把它砍斷了似的!

「亦不咼斜、不厚、不大」﹕咼斜,這口眼歪斜,眼睛和耳朵長到一起了;嘴又和鼻子換地方了,鼻子長到嘴那個地方,嘴長到鼻子那個地方。你說這樣子好看不好看?有的厚嘴唇子,這嘴唇比車胎的膠皮還厚!這嘴唇子,本來太大也不好;它長得很大的,和豬嘴是一樣的。你看!豬那個嘴唇那麼大!「亦不黧黑」﹕有的嘴唇子長得黑色的;黧黑,就是黑色的。

「無諸可惡」﹕惡,就是討厭的樣子;沒有令人討厭的地方,看著這個嘴巴,一定像個嘴巴,不會像個豬嘴或者狗嘴似的,也不像「麻佬」(猴子)的嘴,猴子的嘴也很不好看的!所以不會那麼樣子。嘴不會像畜生的嘴那麼樣子,這是「無諸可惡」,沒有可討厭的地方。

卍 卍 卍

明天晚間還是照常講經,在禮拜天,這個暑假班和禪七都圓滿了!圓滿了之後,希望你們各位參加這個暑假班的,到任何的地方,都儘量提倡佛教、儘量來護持佛教、儘量來令佛教發揚光大。在這個國家裏,這佛教是很少人真正明白。你們參加這暑假班之後,雖然不能一定說是真正明白,但是你們對佛教都有一個很深的認識了,所以本著你們所學的,要去各處幫助佛教,令佛教很快就發揚光大!

以後你們若遇著誰,他說自己開悟了,你不要信他!為什麼他對你講說他開悟了?什麼意思!他若沒有攀緣的心,決定不會講這個話的;講這個話,就是叫你要相信他。我是不需要你們相信我,我叫你們相信你自己,不要相信我!我所說的對,你們照著去做;所說的不對,你不要信!所以不要被這一些個冒充祖師、冒充開悟的「佛」來騙你們。我告訴你們!我和你們是一樣的,也沒有開悟、也沒有證果、也不是祖師、也不是佛、也不是菩薩,我就是一個普通的人,我們大家都一樣的;不過我所知道的,你們有不知道的,我現在講給你們聽而已。你們不需要信我!我不單在這個地方這樣講,到任何地方我都是這樣講;為什麼?就因為我不願意騙人!但是騙騙自己可以,不願意騙人!

卍 卍 卍

鼻不匾 [匸+虎],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狹長,亦不窊曲,無有一切不可喜相。

「鼻不匾 [匸+虎]」﹕人的鼻子,如果長得扁扁的,也很不好看的;匾 [匸+虎],就是扁的樣子。或者人的鼻子中間這兒斷了;山根(鼻樑)和鼻子這個地方不連著,這種人都是屬於壽命不長。鼻子要是很大,準頭隆起來,很高的,看這鼻樑也很直,這麼一條線下來,這是很好的相。要是匾匾的,就不好了!「亦不曲戾」﹕曲,就是彎彎的;鼻子前邊出來一塊,這麼樣彎彎回來,鼻子有個鉤。這鉤鉤鼻子的這種人,他隨時會翻臉,就很好的朋友,隨時和你就斷了交情,這種朋友很難相處的;這種人,你對他怎麼樣好,他對你不會太好的。

「面色不黑」﹕臉上的顏色,都應該紅光滿面;要是黑種人當然是黑了,若不是黑種人的,這面黑,就不是一個好的樣子。「亦不狹長」﹕這個臉很長的,這也不太好。「亦不窊曲」﹕窊曲,就是長得面形不正,不像人的樣子。這個勸人聽《法華經》的人,他自己也聽《法華經》,「無有一切不可喜相」﹕誰看見他,誰都歡喜!他相貌就會生得非常的美麗、非常的圓滿。

唇舌牙齒,悉皆嚴好,鼻修高直,面貌圓滿,眉高而長,額廣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

「唇舌牙齒,悉皆嚴好」﹕唇,就是嘴唇子;舌,就是舌頭。我們這舌頭都很短的,佛的舌頭伸出來可以到髮際,到頭上這地方,那個舌頭很長的。為什麼?就是不打妄語。我們為什麼舌頭短呢?就盡打妄語打的。今生打妄語,舌頭短一點;來生再打妄語,又短一點。若不打妄語的人呢?舌頭就很長很大的。這個舌頭大,不是像前邊我說有幾噸那麼重的那種舌頭;他舌頭雖然大,但說話還是很清楚的,不是好像幾百個人都搬不動這個舌頭,不是那樣子。他生得嘴唇子也好、舌頭也好,牙齒也都是也不黃、不疏落,非常好的,都長得很莊嚴而妙好。

「鼻修高直,面貌圓滿」﹕前邊說鼻子匾匾的,這是不好看的。這裏是鼻子高直,又高、又直;修,也就是長的樣子,這個鼻子看著很長,這樣人,就很有福報的。相貌非常的圓滿,誰看見誰歡喜。「眉高而長,額廣平正」﹕這眉毛長得和眼睛這地方離得很高的,眉毛又很長的,這都是一個有福的相。前額的地方又廣大、又平正;額很寬廣的人,就主於聰明。你看誰的前額這個地方,都很寬的,看著很飽滿的,這個人就聰明。

「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見佛聞法,信受教誨」﹕這個人的相貌具足圓滿,生生世世所生的地方,都能見佛又會聞法。你叫他怎麼樣子,他都相信;你怎麼樣子教他,他很有信心的,來依教奉行的。

J4.具聽修行

阿逸多!汝且觀是勸於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何況一心聽說讀誦,而於大眾為人分別如說修行。

「阿逸多!汝且觀是勸於一人令往聽法,功德如此」:阿逸多!你現在且看一看這個,只勸一個人,令他前往道場聽法,所得的功德就有這麼大!就得到圓滿的相好。「何況一心聽說讀誦,而於大眾為人分別如說修行」﹕何況一心聽聞佛法、讀誦經典呢?又能在大眾之中,分別來依照這經典為人解釋修行之法,這個功德更為廣大!

H2.偈頌(分二)
I1.頌隨喜能說功 I2.頌聽法勸人功德
今I1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若人於法會 得聞是經典 乃至於一偈 隨喜為他說
如是展轉教 至於第五十 最後人獲福 今當分別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在這個時候,釋迦牟尼佛願意將前邊的道理,用偈頌再把說圓滿一點。

「若人於法會」﹕若,是假設之詞。人,就是所有在法會的人。什麼叫法會呢?現在我們講經說法,這就叫法會。假使有個人,他在法會之中,「得聞是經典,乃至於一偈」﹕你到法會,才能聞到這部《妙法蓮華經》;你若不在這個法會,就不能聞到《妙法蓮華經》。你聞到《妙法蓮華經》,不要說聞到全部,就是聞到一個偈頌、或者兩個偈頌、或者三個偈頌。「隨喜為他說」﹕你能以聽聞之後,又輾轉教化他人,給其他人說《妙法蓮華經》的道理,講這個妙法。

「如是展轉教,至於第五十」﹕像這樣子,由第一個人教第二個人、第二個人教第三個人,乃至於輾轉教到第五十個人。那時候,最後那個人──就是第五十個人,所得的福報如何呢?我現在為你們分別說一說第五十個人所得的福報。那麼第一個人、第二個人,乃至於第四十九個人,他的福報當然就更大了!

如有大施主 供給無量眾 具滿八十歲 隨意之所欲
見彼衰老相 髮白而面皺 齒疏形枯竭 念其死不久

「如有大施主,供給無量眾」﹕好像有這麼一位大施主。怎麼叫「大施主」呢?他能布施一切金、銀、瑠璃、玻瓈、硨磲、赤珠、碼碯、象、馬、車乘、輦輿、宮殿、房子種種的,他都可以布施。布施給多少人呢?供給沒有數量那麼多的眾生──這所有的「胎、卵、濕、化、有想、無想、有色、無色、非有想、非無想」這些個眾生。供給這麼多眾生所歡喜的東西。「具滿八十歲,隨意之所欲」:滿足到八十歲。供無量眾,這是很多;供八十歲,這時間是很長。隨眾生所願意,他們願意什麼,他就布施給什麼──願意金子,他布施給金子;願意銀子,他布施給銀子;願意象馬車乘,他就布施給象馬車乘;所以說「隨意之所欲」。那麼布施得這麼多,時間又這麼長,這功德一定是很大的。

「見彼衰老相」﹕這位大施主,布施給所有的眾生滿八十歲;滿八十歲,這人已經就老了,所以就見著他衰老的樣子。「髮白而面皺,齒疏形枯竭」:髮白,頭髮也都白了;面皺,臉也都生出皺紋來了;齒疏,牙齒也都疏落了,有的掉了,有的沒有掉,也就很稀疏的;形枯竭,身形也都乾枯了。「念其死不久」:這位大施主,看眾生這個樣子,就知道他們快要死了;因為他身形容貌也都乾了,也髮白面皺啦!所以就生起憐愍之心。

我今應當教 令得於道果 即為方便說 涅槃真實法
世皆不牢固 如水沬泡燄 汝等咸應當 疾生厭離心
諸人聞是法 皆得阿羅漢 具足六神通 三明八解脫

「我今應當教,令得於道果」:我現在應該教教他們一個修行出世的法門,令他們都能得到阿羅漢的道果,或者辟支佛的道果。「即為方便說,涅槃真實法」﹕於是為這一類的眾生來方便說法,說由生死此岸,經過煩惱的中流,達到涅槃彼岸的快樂,說這種真實方法。

「世皆不牢固,如水沬泡燄」:說這個世間上的事情,一切一切都不是堅固的,都是虛妄不實的。好像水上的泡沬一樣,一轉眼就消失了;又像大地的陽燄,遠望著似有,近前一看就沒有了。「汝等咸應當,疾生厭離心」:你們這些個眾生啊!你們趕快生出一種討厭娑婆世界、要離開這個世界的心!

「諸人聞是法,皆得阿羅漢」﹕這一切的眾生,聽到大施主說這種法之後,他們發心修行,後來就都證得阿羅漢果了。「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脫」﹕他們都具足六種神通:天耳通、天眼通、他心通、宿命通、漏盡通、神足通。又有三明: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八解脫: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淨解脫身具足住解脫、空無邊處解脫、識無邊處解脫、無所有處解脫、非想非非想處解脫、滅受想定解脫。

最後第五十 聞一偈隨喜 是人福勝彼 不可為譬喻
如是展轉聞 其福尚無量 何況於法會 初聞隨喜者

「最後第五十,聞一偈隨喜」:輾轉到最後那個人,已經是第五十個人,他聽見《妙法蓮華經》或者一句偈、或者兩個偈、或者三個偈,而能來隨喜功德,「是人福勝彼,不可為譬喻」:這個人所得的福報,比那位大施主的福報更勝百千萬億倍,就是用算數來譬喻,也算不過來這個數,是沒有邊際、沒有數量。

「如是展轉聞,其福尚無量」﹕像這樣輾轉來教化一切眾生,最後這第五十個人,尚且有無量無邊的福報,「何況於法會,初聞隨喜者」﹕何況在法會中最初那個隨喜聽法的人,他的功德更大了!

卍 卍 卍

這個暑假班也圓滿了,這個禪七也打完了,在明天舉行授畢業證書的典禮。今年參加講修班的學生,應該舉出來一個代表,在開始時講話;再舉出一個,最後對各位來賓和教授致答謝詞;學生要有這麼兩個。那麼這幾位法師,每一個都要最後再給說幾句法,勉勵參加暑假講修班的這些個學生,怎麼樣去好好提倡佛法、怎麼樣好好做,要講一講。我想,我們《金剛菩提海》的社長和編輯也都講一講;五分鐘或者十分鐘,都可以的,因為人太多了,時間不要太長,最多不超過十五分鐘。

在第一個暑假班和第二個暑假班,都考〈楞嚴咒〉,看看有沒有能背下來。第一個暑假班,果逸和果前他們兩位,都在一個月就把〈楞嚴咒〉可以背得出了。今年這一些個學員,我不知道有沒有人能背出〈楞嚴咒〉的?又,你們如果每一個人都可以把〈楞嚴咒〉能背得下來,這是最好的一種的收獲,可以說真正得著法寶了!你每天若能念它一遍、或者七遍、或者一百零八遍,那八萬四千金剛藏菩薩就都會保護著你了;你不要學會又不念,那就沒有用了!你不念、你一懶惰,那金剛藏菩薩就都不跟著你了,你有什麼災難,他也不管了;你若天天誦念〈楞嚴咒〉,什麼災難都會沒有的。這是最妙、最好、最寶貴的一種法寶,誰要是會念了,切記不要把它忘了!這是最要緊最要緊的。

有沒有人能背得出〈楞嚴咒〉的?唉!今年這個暑假班,我以為有這五個美國出家人,什麼事情都做得很圓滿,這個〈楞嚴咒〉早就會考得過了;結果誰也背不出,這是太可惜了!時間這麼長,背不出〈楞嚴咒〉來,不知道天天都幹什麼來的?

在這第一個暑假班──我現在又想起來,果遵、果循、果山、果璃,也都很快,大約過一個月,沒有到兩個月,就都會背得出來了!不要等三個月;他們也是一天這麼樣子念,就都會了!你們各位我就看著,大約你們跑到街上去很勤的;除非我不上街,我一上街,就在街上邊看見不是三個、就是兩個。這個事我是很知道的,跑街是跑得很勤,對佛法沒有得到多少。

好吧!你們若能今天晚間把這〈楞嚴咒〉學會了,明天還是一樣發給證書的;要是念不會,那明天我就再考慮過了!不睡覺可以的,這不是和你們講笑的;你這個暑假班背不出〈楞嚴咒〉,那是太可惜的一件事!我認為是很不圓滿的一件事!

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因為這個世界上,佛和魔是對立的;佛法若沒有了,魔法就出現了。這個世界上,如果沒有人會念〈楞嚴咒〉,這所有的魔王就統統出世了;因為他們沒有所恐懼了、不怕了!我們要是能有多一個人念〈楞嚴咒〉,這個魔──不是單單世間上的魔,天上的魔、其他世界的魔,很多很多的魔王,就不敢出來;若沒有了,他們就出來了。現在是戰爭,一次就死多少人;他們若出來,這一個世界上的人,他們叫你即刻都死都可以,他們都有這種神通的。所以我們現在有多一個人會念〈楞嚴咒〉,魔王就不敢出現了。因為有這種重要性,我現在到西方的國家、到美國來,我最要緊的,是提倡叫人能把〈楞嚴咒〉讀熟了!這於人類是最有重大的關係的。

卍 卍 卍

I2.頌聽法勸人功德

若有勸一人 將引聽法華 言此經深妙 千萬劫難遇
即受教往聽 乃至須臾聞 斯人之福報 今當分別說
世世無口患 齒不疏黃黑 唇不厚褰缺 無有可惡相
舌不乾黑短 鼻高修且直 額廣而平正 面目悉端嚴
為人所喜見 口氣無臭穢 優鉢華之香 常從其口出

「若有勸一人,將引聽法華」﹕假使有人能勸說一個人,帶領著他來聽《法華經》,「言此經深妙,千萬劫難遇」:你應當對他說,這《妙法蓮華經》是最深最妙的,一千個大劫、一萬個大劫,也不容易遇著的經典,也不容易遇著有人講《妙法蓮華經》。

「即受教往聽,乃至須臾聞」﹕這個人當下就受他教誨,前往道場去聽經,乃至於就很短很短的時間,他能專心聽講。「斯人之福報,今當分別說」:這一個人所獲得的福報,我(釋迦牟尼佛)現在分別來給你(彌勒菩薩)詳細的講一講。

「世世無口患,齒不疏黃黑」﹕這個隨喜來聽《法華經》的人,他所得的福報,生生世世都沒有口患的毛病,牙齒也不稀疏、不黃、不黑。有的人這牙齒,往往就怎麼樣刷牙,也是不乾淨,這都是宿生沒有聽《法華經》的關係;若有善根的人,牙就不稀疏,長得很齊整、很好看的,very beautiful!

佛有四十齒,有的聖人也有四十齒的。華嚴菩薩,就是中國華嚴宗第四代祖師澄觀法師,他也是四十顆齒。他的相好而莊嚴,不但有四十顆齒,而且雙手過膝、目有重瞳──白天看著還沒有怎麼樣,晚間看他那眼睛有光的。你們以後留心,看著哪一個人站著,他的雙手能過膝蓋,這就是出貴相;雙手過膝,這可以做皇帝。四十顆齒,這也是一種貴相。

為什麼說澄觀法師就是華嚴菩薩的化身呢?因為澄觀法師圓寂之後,有位印度證果的僧人,來到震旦(中國)來弘揚佛法,路過蔥領的地方,見到兩個童子從空中而過,這位僧人問他們到什麼地方?他們說到中國請華嚴菩薩的牙齒回去供養。僧人又問:「誰是華嚴菩薩?」他們回答:「澄觀國師!」這位僧人來到長安,將這個消息宣佈也奏明皇帝,准許開澄觀國師的棺,一看,果然發現牙齒丟了兩顆;那是被那兩個童子給請去,請到他們那個世界去供養。所以大家才知道澄觀法師是華嚴菩薩的化身。

「唇不厚褰缺,無有可惡相」﹕隨喜《法華經》的人,這嘴唇子也不厚、也不薄,又不褰缺、不天包地、不地包天、不向回縮著,沒有一點可以令人討厭的、令人看著不舒服的這種相。「舌不乾黑短」﹕這舌頭也不會乾燥、不會黑、不會短。「鼻高修且直,額廣而平正」﹕鼻樑很高、很長、很直的,這山根也不斷、不彎;這樣人也都出貴的。前額很寬廣的,也沒有山、沒有海、沒有河,不是那麼高出一塊、低下一塊的,很平正的;這樣人都非常聰明。

「面目悉端嚴,為人所喜見」﹕這面目也非常的端嚴妙好,人人都歡喜見到他,百看不厭,越看越歡喜看。「口氣無臭穢,優鉢華之香,常從其口出」﹕他這口裏出的氣也不會臭,也不會不乾淨,有一股優檀鉢羅華香味,常常在他的口裏出來。

若故詣僧坊 欲聽法華經 須臾聞歡喜 今當說其福
後生天人中 得妙象馬車 珍寶之輦輿 及乘天宮殿

「若故詣僧坊,欲聽法華經」﹕假使有人想要聽這《妙法蓮華經》的緣故,而到僧人所住的地方,「須臾聞歡喜,今當說其福」﹕就是在很短的時間內聞到這《法華經》,也就非常歡喜,我現在說一說他應該能得到多少的福報。

「後生天人中,得妙象馬車」﹕這個人等到來生,會生到天上去,或者生到人間。在人間可以得到妙好的象、馬、車乘,「珍寶之輦輿,及乘天宮殿」﹕或者得到七寶所造成的輦輿。在天上可得到天上的乘宮殿。

若於講法處 勸人坐聽經 是福因緣得 釋梵轉輪座
何況一心聽 解說其義趣 如說而修行 其福不可量

「若於講法處,勸人坐聽經」﹕假使能在講《法華經》的地方,勸人坐下聽經,「你請坐!在這兒聽一聽經!」「是福因緣得,釋梵轉輪座」﹕由這種的因緣所得的福報,將來輾轉能得到釋提桓因的座位,或者坐大梵天王的座位,或者坐轉輪聖王的座位。

「何況一心聽,解說其義趣」﹕勸人聽經都可以得到這種的福報,何況你自己專一其心來聽經呢!你能解說《妙法蓮華經》這其中的義趣,「如說而修行,其福不可量」﹕你能依照這《法華經》上所說的道理而去修行,這樣所得到的福報是不可限量的,是無邊無量、沒有數量那麼多的。

卍 卍 卍

在暑假班這九十六天的時間又圓滿了,畢業的學生有的走了,有的沒有走的;無論走沒有走,都要繼續來研究佛法,對佛法要有深刻的認識。我們今天得到這位 Lancaster──藍教授,來給各位頒發證書,我覺得很歡喜的。這個藍教授,你們看見他忙的樣子,頒發證書完了,連飯都沒有時間吃就走了;由這種的精神看來,你們各位不要辜負藍教授對你們這種好的意思,所以要勇猛精進來研究佛教。他臨走的時候,對我說一句話:「我們這個佛教講堂和中美佛教會,現在在這個世界上,就沒有第二個像我們這樣子來勇猛精進,這麼樣用功、這麼樣修行、這麼樣研究佛法,沒有的!」他這樣說,我也就不得不這樣答覆他,我說:「I believe your talking, because if we’re not the first, you won't come, you will quickly go!(我相信你所說的,因為如果不是第一,你不會來,你會很快就跑了!)」

你們各位到這個「第一的發揚光大佛教」的處所,你們都應該來護法佛教,令佛教發揚光大,盡上你們個人所盡的責任;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也沒有錢、也沒有力量,就幫助一個舌頭。這個舌頭,不要用來打佛教講堂、罵佛教講堂、譭謗佛教講堂;你們用舌頭來幫助佛教講堂,說:「釋迦牟尼佛的法就在那兒呢!如果你想成佛,你不到那個地方,成不了佛;如果你想成菩薩,你不到那個地方,成不了菩薩;如果你想成祖師,不到那個地方去受過訓練,不能做祖師的!」你若這樣對他講,那麼大約就很多祖師、很多菩薩、很多佛都來了!





  
             嗡嘛呢 唄咩吽        
頂部



本站資源,歡迎引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彌陀山莊 - 專門弘揚彌陀淨土法門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