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了生脫死
Jill (彌陀山莊)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UID 2
精華 48
積分 25364
帖子 1560
積分 16870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8-10-19
 
發表於 2009-3-8 19:57  資料  短消息  加為好友 
了生脫死

了生脫死

繆滌源居士編輯
范古農居士校閱



重印了生脫死序

了生脫死集自序
了生脫死全集(又名念佛救度中陰法)
中陰之說明
四大分離之循次及狀態
初入中陰境
眷戀情熱之驅使
惡業感招之怖境
勝劣色光之判別
冥界裁判
轉生之方式
轉生天界
轉生四洲
轉人身之揀擇
轉入惡道之情形
轉生傍生
超薦應具之條件
往生淨土
淨土預兆
諸趣預兆
作福
設祭
運掌助昇法

重印了生脫死序

台北金剛贈經會錢君智敏,朱君慧華賢伉儷函詢及「了生脫死」要訣。令即將「了生脫死」一書寄去。囑為再版,以廣流通。復問序於余。余以後學者繼往開來,責無旁貸。於是為之序曰:學佛行人,意欲得大解脫超出三界者,必先明瞭皈依真義,合掌儀式及真義,發菩提心要訣,及修心要訣。若依修心要訣修持,任持諸佛菩薩之一尊聖號,守其六根,念至一心不亂,得六根清淨,塵銷智圓,匯歸法界,此為上品成就也。若依此口訣,念至一心不亂,三昧現前,安住實報莊嚴土,此為中品成就境界。若依此口訣,念至一心不亂,三業清淨,往生方便有餘土,此為下品成就。至修淨土行人,念持名號,念至一心不亂,臨命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凡聖同居土,帶業往生,此為下下品成就。查淨土要門最重法本有數種。1、為彌陀十念心要,2、為直生淨土大法,3、為阿彌陀佛無上瑜伽三摩地法,4、為乘蓮花往生要門,5、為阿彌陀佛臨終法要,若依以上諸法中之一門修持,必獲大成就。至中國淨土宗係大眾化方便法鬥,祇要念持聖號至一心不亂,自力他力,打成一片,即可帶業往生,但品位不高,未免美中不足。倘能依最上乘含佛修心要門,必可得即生成佛。普願修淨土行人其勉諸。是為序。

中華民國六十三年歲次甲寅浴佛節
佛弟子蓮華金剛藏行者吳潤江謹序



我佛出世。以仗有情究竟離苦得樂為大事因緣。故廣為有情。宣說法要。而於念佛往生淨土。處處指歸。無他。以淨土之生。常得見佛。凡所修行。不易退轉也。然十方淨土無量。而令專念西方阿彌陀佛往生極樂世界者。以彌陀願力大故。極樂國土勝故。持名願生易故。西土有文殊普賢馬鳴龍樹天親諸菩薩之所唱導。我國有慧遠道綽善導乃至慈雲蓮池諸祖師之所傳授。晚近有諦閑印光興慈弘一等諸大師之所宣示。爰使此法。如日月經天。江河行地。一切有情若見若聞。莫不依教信受。隨力修持。而捨報自在得生安養者。不可勝數。試一展覽古今往生傳記。有不讚歎此念佛往生淨土法門之能令有情離苦得樂真實不虛者耶。雖然時丁末法。去聖愈遙。而有情根器愈劣。或信不足。或願不切。或行不力。而於念佛往生淨土法門。或未能獲其利益。古今大德。悲心未艾。或設臨終助念之教。或著策終津梁之文。或結淨業助道之團。不一而足。務使念佛之法。無論知與不知。行與不行者。皆沾佛力加被往生淨土之利。猶未已也。劉淨密居士有應用唯識之助生。西藏喇嘛有中陰救度之傳譯。皆足以擴大往生廣弘佛慈。而有裨於法門為無量也。然劉居士之助生。半盜於手術。西藏中陰之救度偏習於修密。或失之麤。或失之煩。而於極樂往生或獨未易收效。爰有繆予滌源婆心懇切。將飭終之法。運用之於中陰救度。使淨宗實際利生。更有把握。著述一編。名曰了生脫死。誠哉淨宗之功臣也。稿既成。囑余校閱並為乞序。余惟此書詳述死生之際及中陰之狀。得未曾有。使念佛同仁習熟之於識海。俾在中陰可以應感。而益以善知識之潛心啟發,則於念佛往生事半功倍。昔余閱藏密之中陰救度法。竊以為彼繁此簡。不若淨宗遠甚。今得此編而以長補短。將有神效不可思議矣。則斯編之行。豈曰小補而已哉。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歲次戊寅佛成道日  范古農謹序

了生脫死集自序

人生大事。莫如生死。而人生最難解決者。亦莫如生死。生從何來。死歸何處。人人怕死。物物貪生。果何故歟。問之莫不瞠目結舌。無以置答。夫人為萬物之靈。對此絕大問題不能解決。能無憾乎。至近世科學。偏重物質。謂人死後即歸消滅。豈不謬哉。昔季路問事鬼神於孔子。孔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問死。予曰。未知生。焉知死。非不知也。儒教以人道設教。凡於鬼神皆不語也。然讀易繫辭云。原始返終。故知生死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故知鬼神之情狀。則孔聖於生死問題。顯然獨知默證矣。佛學極致。了生脫死。故其於生死言之獨詳。但教典浩瀚。讀者每興望洋之歎。鄙人有憾於此。久擬編著專集。以供讀者研究。今歲適應范古農老居士之邀約。擔任佛教日報編輯。即擬完成此集偶於佛籍中發現「中陰救度密法」一書。係西藏格西達瓦桑杜喇嘛所著。其弟子現任英國牛津大學教授伊文思溫慈博士譯為英文。去歲復由張蓮菩提居士迻譯為華文。細閱內容。對死後狀態已言之詳矣。不禁歡呼讚歎。但其上篇所言盡是西藏雙身密法救度。未研密乘者一時讀之殊難了然。為此鄙人特依是篇。編輯一過。再參以「人死問題」「飭終津梁」「人生之最後」三書。以及大小乘經論。窮搜博引。再加以按語編為是集。名曰「了生脫死」又名「念佛救度中陰法。」蓋吾國內地通行淨土宗,愚意亦欲仿彼西藏喇嘛之密法救度中陰。而改以念佛救度云爾。惟是鄙人才疏慧淺。茲編所云。又免掛一漏萬。深望  大德長者。有以匡正。不勝罄禱。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晚秋
江陰繆滌源自序於上海佛教日報社編輯室

了生脫死全集(又名念佛救度中陰法)

了生脫死。超生極樂。即不生不滅之謂也。然則了生脫死。豈易事哉。須篤信佛法。修持有素。或宿有善根。臨終逢善知識開示。一心念佛。仗佛菩薩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他方淨佛國土。固絕非若世俗之迷人。妄謂死後即了。蓋未能了生。焉能了死。生而死。死而又生。生死不已。報轉輪迴。又云何了。信佛之人。因於世情看得淡。參得透。認得清。深知世道的是苦。人生的是悲。對於世情認得了了分明。故謂之了生。何謂脫死。即現生無論公私閒忙。一句彌陀全身靠倒。念念趨求樂邦。心心厭離娑婆。臨終決定往生。謂之脫死。然若彼未能了生。未證脫死者。佛典謂入中陰境。中陰七日一死生。七七日始投生。茲編所述。即以念佛法。救度中陰。令其了生脫死。超生極樂也。茲分述於左。如能按旨循序依法救度。即證無生法忍。了生脫死也必矣。

中陰之說明

中陰又譯中有。即凡夫之人現身死時。便名死陰。又譯死有。後生再生。則名生陰。又譯生有。死後尚未轉生。過渡七七四十九日之間。乃別有一身謂之中陰。(俗稱謂靈魂。其實名雖略同。其義迥別。)再淺言之。已離此處。未至彼處。已死未生之間。兩邊不著。中間所有。謂之中有。或名識神。即中陰也。惟修持有素。與極善之人。直至所至。或生淨土。或生天界。極惡之人。或墮種種惡趣。不入中陰。普通之人。皆入中陰之階段也。

按俱舍論云。欲界中陰之身量。如五六歲小兒。諸根明利。但依於倒心。(倒心謂於男女起淫慾想)

四大分離之循次及狀態

人身堅硬屬地。流動屬水。煖氣屬火。動轉屬風。此四種物。遍滿大千世界。故稱為大。

(地大降於水大)其時人體四週以至一毛孔間。遍覺有重大壓力侵襲內臟。乃至骨節俱感受窒礙之逼迫。其悶重苦痛。難言難宣。故有手足抽褚搐。筋肉顫動之表現此其證也。

(水大降於火大)則遍體冷氣襲人。刺入骨髓。內臟肉顫。以至肝腸冰雪。內外霜寒交侵。爐火難去其苦。雖裸臥冰雪。亦難道其萬一。此時外表色灰白。氣喘身顫。即其證也。

(火大降於風大)其時生機大半退失。抵抗力薄弱。苦勢更張。風煽火熾。熱盛如焚。內臟外支如煎如蒸。肌肉筋節似刳似割。痛極而變僵木。此時外表面赤神昏。氣出少納。即其證也。

(風大分離)其時病者之體。忽爾覺受一種如被極狂烈之風。吹拆其體。碎為塵埃。至極支解之痛苦。此時四大各散。六根敗壞。惟聽其神識隨生前造業輕重受報去矣。

按如生西方淨土。有阿彌陀佛威神之力。接引而去。或生天界者。有諸天迎接。仗自身善業力。神識離體時。殊有快感。當無如上之苦痛也。惟最要者。家屬人等。切忌哭泣嘈鬧。恐被牽動愛情。貪戀世間。有礙往生。亦不可急忙移動。如抽除墊具。臥褥。洗滌。更衣等等。必須經過八小時後。方可浴身。更衣。入柩。否則八識未全離體。觸動時。感受苦痛。因瞋恚而墮入惡道也。

又按死者生時。或雖信佛。但其修持懈怠。或因未具深信切願。或因業障深重。臨終昏迷。認為未證往生者。當請淨宗善知識。對死者屍體。或對靈前。為之開示。家屬人等。每日三次輪班念佛救度。引其神識專注蓮邦。蓋此時生方未定。業風可轉。如法施救。令其反妄歸真。轉凡就聖。皆易易也。

初入中陰境

人於氣絕命終後。靈識離體未能即得解脫者。大都經過一種昏沉迷惚境況。為時三日半至四日之久。而頓覺清明。謂之初入中陰境。在此一剎那之清明。或可見家屬人等。

又通常死者離體之業識。每自迷悶。且自計曰。我豈已死。抑尚未死乎。彼亦恍惚能見其親屬人等。一一當前。猶如夢中相逢。

按此時方不自知其已死。抑未死之際。親屬人等。當每日三次輪班代為念佛救度。(念佛照常課或飭終津梁)仗佛力故。以導其往生極樂。蓋雖有業力。亦不能為阻。譬如日出。昏夜破曉。妙明淨光。自能消滅其業力之黑暗也。又此際死者靈識倏入新界。正自莫知所可。故必趁此念佛以為救度。請善知識開示。使令趨歸樂邦。

又按善知識開示云。

某某。汝若向水中。或鏡中觀之。不見有面像映現。緣中陰身。已脫離此人間所具血肉等聚之四大色身故。當知已入中陰身境界。惟最切要者。汝此時不可有一念記掛於任何事。當一心專念阿彌陀佛慈父。大悲觀世音菩薩。來相救度。斯時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當必立即應感而至。務祈善自作意。善知識當作如上之朗誦開示。(三遍)家屬一日三次念佛救度。

眷戀情熱之驅使

中陰身於未證解脫,未經投生之前。其神識時昧時明。一時忽見某處之親友等。有如同夢中相逢。當向彼等說話。而彼等竟置不理會。於是懊喪莫名。忿怒異常。忽又重聞呼己之名。而哭泣之聲。驟見其眷屬親朋。向其屍身悲號哀泣。或見棹上供設各品。當自計曰。吾已死矣。奈何奈何。此念一生。自覺最極苦痛。猶如紅熱鍋中。被炸之魚。然尚是昏迷。見彼妻子等舉哀哭泣之際。仍是前往柔言撫慰。當告之曰。吾在此。不必哭。而哭泣者。亦置不睬。於是又羞憤交攻。怏怏而去。倏忽因愛見妄執又不能已。匆匆然重復又來。期補前遇之憾。不意所逢所受。仍如前次無聊。如是至再至三。其懊喪之鬱積。愈經愈烈。煩悶之驅使。變本加厲。甚至不願審察其境地之善惡若何。任何代價亦不顧惜。但求託生。以減飄忽無依之苦。因而投入惡道者。比比皆是。

按中陰身。縱尚癡戀彼諸眷屬親朋。奈已與隔世。無可奈何。故切勿絲毫有所癡戀。又縱能再得四大之身。亦不過重歷生死之苦。是故當遣除企求生身之妄想。善自安止。一心專求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來相救度。善知識當作如上之開示。家屬代為念佛救度。

惡業感招之怖境

靈識在中陰界。昏迷復清醒。清醒復昏迷。深感極不安定。極不自在。且有一種極猛烈業風吹無定向。猶如風捲羽毛。任其往復吹送。或起或落。身不由已。漂泊無定。忽焉又有一種法界真空無比大光。驟然閃亮。光芒眩耀。莫可仰視。如秋雲善變。忽現奇形怪相。咄咄逼人。並且此強大光燄照射之中。帶有無比巨大之聲。千倍電雷之烈。聞之驚懼恐怖。心膽俱裂。更有極可怕之食人夜叉。執持種種兵仗。呼殺喊打直撲前來。欲斷己命。其數且極眾多。爭先恐後。奔躍而來。或復出現無數食肉野獸。追逐於後。或復為惡人暴客之所逼迫。或復狂風暴雨雷電雹石烏霾密霧將己籠罩。或山崩海嘯。或猛火飛焚。一切所見之相。所聞之聲。使中陰身驚怖欲絕。惶急無措。更已無路可擇。惟有望風狂竄而逃命。乃忽又被追逼至於深不知底。一白。一黑。一紅之三座懸崖絕壁。且已岌岌勢將下墜。此時不得不回身逃入山谷洞穴之中。即轉後身為蛇狼虎豹等身。永淪苦趣矣。

按以上所述變現猛烈業風。強大光燄。巨大聲浪。皆自識業力所變現。須知中陰之身。非是血肉之身。乃是一種微薄四大和合之身。所有一切業風。光燄。聲浪。實不能壞之。即一白。一黑。一紅之三座懸崖絕壁。亦無非由自己多生多劫之貪欲。瞋恚。愚癡。三根本毒性所變現。此時惟有如實認知此諸種種。皆為幻識所變現。如今不幸。身歷其境。惟有一心不亂。專求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來相救度。善知識當作如上之開示。大眾念佛以資消除其業障。當得超登極樂。永離諸苦也。

勝劣色光之判別

中陰身因經歷諸苦。乃自計曰。傷哉。我今所受。何其苦也。我將往覓任何之有生身體。因此遂四處狂奔。心意散亂。莫自休止。有時或於橋梁處。阿蘭若(即廟宇)及浮圖(即塔)等處暫一停憩。但不能過久。因中陰身之四大輕微。異於生前色身之粗靈。能作勾留。於是又不免深自懊喪。自覺飄蕩失所憑藉。悶苦惶悚。甚至自念。吾今但欲得人身。任何代價不惜。故輾轉覓取得自己舊有軀殼。但屍身早經家屬親友運置入柩。或地葬矣火葬矣。因無屍可入。乃悲不自勝。心灰意懶。無窮憂苦交攻蝟集。其時即有輪迴六凡道之劣光。倏忽顯現。業力應感何道。彼道之光。當愈益明顯而現。見(天道光)微白。(人道光)淺黃。(阿修羅道光)淡綠。(地獄道光)如黑煙。(餓鬼道光)淡紅。(畜生道光)淺藍。

又有五方佛界。放射強烈燦爛眩耀藍色光。清淨白光。黃色光。紅色寶燄妙光。強烈紅光。如是等種種佛光。交相亙攝。奈因業力故。反畏縮懼怕恐怖佛界放射之種種強烈光。而喜著彼諸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生道。所放射之種種薄弱光。於是即投入六道。永受諸苦矣。

按以上所述六凡道光。柔和易入。殊覺可意。但此光係墮落之光。切不可喜著。應急避免。唯當一心誠敬。自己作意。振作精神。念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務須捨易就難。毫無怯弱而投入其強烈光。彼強烈光是佛光。是恩光。是解脫光。是超凡入聖光。若舉身投入即可身登佛國。永享極樂。永離六道沉淪之劇苦也。善知識當作如上之開示。家屬於此七七日中。仍當循次輪班每日三次念佛救度。蓋通常死者之業識。必須經歷七七四十九日迭變中陰之境界。如在此七七期中念佛救度。定能于任何一日。得如法度脫也。

冥界裁判

人之生前作善或造惡者。此時有司善之神。以白色小石數記其生前所作之善。又有司惡之神。同時亦現前。以黑色小石數其生前所作之惡。中陰若一見彼。不禁極其驚懼倉惶。全身抖顫。然尚自愚癡。謊告彼曰。吾未曾作如彼之惡。於是司命鬼王。將謂之曰。吾有業鏡可以照鑑。即時於其鏡中凡善惡業無不朗然顯現。故縱謊言。亦無濟於事。於是即有可怕獄主。以繩繫頸拖之前行。施以極刑。斷頭。刳心。抽腸。吮腦血。食肉。嚙骨。極受痛苦。而得不死。身已碎裂。漸復完整。重受極刑。轉輾不息。

按同善惡之神現前數其小石時。切勿驚怖。亦勿謊言。須知中陰身。縱經碎割。亦不死亡。因自身實性。當體本空。何須恐怖。即彼獄主鬼卒。亦皆幻識所變。其體亦空。空能壞空。理無是處也。如面見彼司命鬼王時。即直告此正直無私之王曰。我法名某某。皈依某師座下。於是汝縱受極刑。亦無傷害。善知識當作如上之開示。大眾念佛以救度之。雖已過七七之期。尚未得救度者。亦仍有得度之可能。

轉生之方式

死者生時對佛法未具深切信仰。中陰身歧路徘徊。蹉跎莫決。因其妄念熾盛。雖經導示。仍未往生者。乃不覺近至得到生處之候。此時中陰。若遇狂風暴雨冰雹黑闇。及惡類追逐等情。一時交臨。業重障深者。即難受其恐怖。因逃避而反入苦所。若具諸善業之人。則轉至安樂之處。在此千鈞一髮之頃。因宿世未修斷淫工夫。驟見男女兩體交合。邪念妄動心生憎愛。即投入其胎。或為馬。或為雞。或為犬。或為人。投雄者因憎惡其雄。認雌者為絕世美色。將身就之。忽感受一剎那之慾樂。投雌者憎惡其雌。心喜其雄。將身就之。亦感慾樂瞬即昏迷。而失其知覺。此即中陰身滅。而入胎卵矣。歷若干時後。開目之下。始覺已受生一犬子身。因狗窩而長大。或為一豕子身。就豕圈而長大。或為一蟻。就蟻穴而長大。或為一蟲。或為一蛆。或為犢。或為羔。當由各各業力應生何道。即生何道。各經其相當之日月年。若干不同之壽命。既受如彼彼之身形。縱欲脫換。亦不可脫。且有盲。聾。闇。啞。愚癡。穢惡。任人宰剖等等。其苦痛之劇烈。言莫能盡。

按乃至尚有生入餓鬼地獄苦痛廣如經說。如或幸得天。人。阿修羅。三善道。但皆是輪迴生死大苦。永無休止。善知識當作如下之開示云。

哀哉。汝何惡習如是深結也。汝直至今時尚沉淪生死。而未得出離者。即此惡習為之病根也。及今猶不自拔。猶若有所愛憎妒嫉於其間。豈非自陷生死苦海。永無休止。長劫莫出耶。嗟吁。汝今即當猛利振作。永不再生此至極卑劣之愛憎。妒嫉。邪念。污穢心念。汝須如是自呵自警。堅立誓願。決勿自渝。教典有云。惟有此誓願。可閉息胎門。

轉生天界

死者求生之念熾盛。雖經如上種種導示。然極難除其幻妄。故仍未得往生淨土者。此時中陰身因仗善業力。便見天界宮殿。伎女莊嚴。遊戲快樂。種種勝事。心即歡喜。急奔赴之。且有天神持天衣伎樂來迎者。爾時送終之親屬。雖悲啼哭泣。亦不能牽動其心。而反見死者含笑怡悅。顏色清淨。緣中陰心緣天樂。故人世哀啼。亦不復念及。如生陰未成。家屬若遞哀啼。尚足牽累其心。

按託生天界。雖較人道為上。但仍在三界。未脫輪迴。難免火宅之苦。何如西方極樂。究意無漏之樂。

轉生四洲

中陰身具有不可思議之通靈。此通靈係中陰業力性所感成。能於一剎那間週遊四大部洲。環行(彌嚕山王。)或於屈伸臂頃。隨念而至。任何欲至之處。乃至能具幻法之變現。

中陰身若感得彼東勝神洲之生處。即當現見一湖。中有鴻雁成群。雌雄追逐。水面遊嬉。若往彼者。即生彼洲。

按須善自作意。堅決勿往彼洲。因往彼洲。雖得安樂。但不聞佛法。不能超脫。故不可往。

中陰身若感得彼南贍部洲之生處者。彼洲亦必現見其中有宮室輝皇者即是。

按苟不免求生者。此為差可。因該洲現有佛法。仍可修持超脫也。(即娑婆世界)

中陰身將感得彼西牛賀洲之生處者。將見一湖。其岸際有牛嚙草。牝牡俱有者。即是也。

按此洲雖饒富厚。然無佛法。不可往彼。但當速反。

中陰身將感得彼北俱盧洲之生處者。將見一湖。其岸際亦有牲畜。及樹木者。即是。

按此洲雖壽長福大。但無佛法。切不可往。故當速反。善知識對靈前當作如上之一一開示。

轉人身之揀擇

中陰身雖然流蕩於遠地。但一聞呼召。彼必立即來前。因中陰具有漏通力。且有前知回憶及明白事理之特能。生前雖耳眼不靈。此時聞性無不回復靈敏。奈彼竟為業力所牽。不免重入生死胎門。再臨人世。又中陰身。業經脫離血肉色身。非復粗質礙色。故雖是磬石。山陵。邱壟。泥土。宮室。乃至如(彌嚕王山)(須彌山)亦能通過。惟除菩提迦雅(即佛之金剛座)及母體之子宮。不能穿過。(註。一入子宮。即成後身。)

按密典有擇胎之要妙。善知識當作如下之開示云。

某某。汝善諦聽。以汝多少具有通力。且可週察於上述各大洲地。如見某洲何處有佛法者。即往彼處。若當由不淨之會合物而出生。(此指父精母血等)汝則忽覺一陣香味。聞而觸著。遂被吸入彼不淨體內。而胚胎矣。惟任何色相現於汝前。(此指胎情景)汝切不可作彼物之色相會解。既不可有所貪想。亦不可有所憎惡。因每以善胎誤認惡胎。而以惡胎反誤認作善胎。見善胎不可生喜著心。見惡胎不可生厭惡心。惟一心住於無分別境。否則因業惑邪念。反轉入畜生道中。如有任何胎門現見汝前之時。置之不理。惟一心專誠皈命三寶。并作如下之念言。云。我今發願。願為世王。或婆羅門。如娑羅樹之偉大長者之子。或為悉地成就者之子。族系淨無點瑕。具備聖教正信。且有廣大福報。堪能利樂眾生。

待見白色光天趣。黃色光人趣。中有妙寶宮殿。堂皇宅合。乃至美妙園林。放心直入其中。無所顧慮。若是者。自得生於善道。善知識當作如是導示。(七遍)

又按如託生下賤之家。便聞種種紛亂威逼等聲。且妄見入於叢竹葦荻等非可意境。如生尊貴之家。便聞種種寂靜。美妙等聲。且妄見昇宮殿。居園林等。諸可意境。

轉入惡道之情形

死者因業感所遇之黑暗。暴風。巨聲。大雪。雹石。冰刀。不一而足。恐怖欲絕。惟思脫逃。捨命狂奔。則見輝皇宮室。崖穴。地窟。草莽。荒漠。因急切避免。不暇細擇何處。但得避入一處。即不願出。以為出離即遭苦。此種畏難懼出。結果不覺反受下劣之身。而有種種不堪之苦痛也。茲將轉入惡道之情形。略述如下。

死者之業識將生於阿修羅道時。則見有可愛之樹林。及火輪。兩兩相對施轉。如見其相。心生可喜。近其前者。即為投入阿修羅道。

死者業感將生畜生道者。見有山石穴窟或地中深洞。而必欲往者。即為投入畜生道。

死者業感將生餓鬼道者。將見一無草之平漠。或地中淺洞。朽草枯根等。是為餓鬼道之境界。倘生入其中。餓渴無極。苦痛無窮。鬼趣種類甚繁。莫能悉數。大綱可判為(有威德)(無威德)兩種。有威德者。亦名勢力鬼。具神通。富資財。雖隸鬼籍。不受餓苦。如諸夜叉。鳩槃荼之屬。無威德者。大別三類。(一)少餓類。如希祠鬼。希棄鬼之屬。(二)多餓類。如針毛鬼。臭毛鬼。大痼鬼之屬。(三)全餓類。如炬口鬼。針咽鬼。臭口鬼之屬。至威德鬼因生前能行布施。可感鹵簿相迎。受用樂境。如生前為宰相官之人。枉屈人民。不順法治。而取財物以用布施。墮鬼神中。作鳩荼鬼。能種種變化。五塵自娛。又瞋狠憤戾。嗜酒食肉之人。生前能行布施。死後墜地行夜叉中。常得種種歡喜音樂。飲食。(詳見正法念經卷十六)今不具引。

死者業感如以地獄為生處者。此時忽聞歌聲。極其悲哀淒切。即入彼中。身不自由。或被驅入內。無法抵抗。其地黑暗。屋宇或黑色。或白色。地中黑洞道路昏暗。其中或烈火焚燒。或寒冰酷冷。乃至無量諸般無比之苦。於中受苦窮年累劫。求出無期。

又死者業感將生地獄者。自覺身為冷雨寒風所逼。見熱獄火焰熾然。情欣煖故。遂急投之。又應生大寒地獄者。先感自身為熱風盛火所逼。見寒獄涼氣爽然。情欣冷故。亦急投之。繫不能脫矣。

又死者生前造業之時。每有同伴助成。妄見先時同伴出現其中。觸動舊興。欣然赴之。赴已境界全改。遂受劇苦。

按若見以上種種境界。當善自堅決。切不可往。惟一心皈命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來相救度。善知識當作如上之導示。(七遍。)庶可令其往生。蓋中陰身記憶力。比生前有九倍之強。雖在生或庸。或魯鈍。既入中陰。因業力使之非常靈敏。故中陰身如經開示。定有功效。或其信願雖不在西方。然仗念佛之力。亦能改惡趣而轉生人道。或天界。念佛功德決無虛擲也。

轉生傍生

死者業感轉生傍生趣者。有胎卵濕化四類。胎卵者。若慳嫉偏強。則投入餓狗等類。瞋習偏強者為蚨。蝮。蛇。螫。淫習偏強者。為鴛。鴦。鴿。雀。乃至掉戲為彌猴等等。總之根本過患。則在於愚癡。又或於當生之處。見已同類可意有情。遂欣然奔赴。雖假父母因緣和合託生。然拘束條件較人類為簡。故易墮入。濕生者。有嗅知當生之處之香氣。深起愛染。便奔赴其中託生。(所謂香氣。大都均依不淨濕氣為體。亦不無父母遺質化合其間。)至濕氣之所附麗。或腐肉。或穢糞或其他種種殘壞之物。各視其業之所近而愛染託生。化生者。龍及金翅鳥本四生。(胎卵濕化)惟化生最勝。享用與天同等。中陰若託生此類。其感境界。亦與天來迎相若。

超薦應具之條件

依密法言。成就菩提計有三等。上焉者剋期取證。中焉者命終升登。下焉者中陰成就。親屬如為作佛事功德。定有特效。(念佛為主)蓋中陰身。具有漏通力。故其被種種驚慌。恐怖之所驅迫。彼當自計有何善法。令彼脫離。若有種種導示。念佛。超薦。當極感受。願樂欲聞。效力每出意表。但須具有下例三種條件。一(齋戒)舉家一律持齋。來賓亦不得特設酒肉。其他污穢並須禁戒。二(誠懇)對於亡者應誠懇思念。以求感通。不可以飾門面為心。不可徒委責於人。按宋屠長卿筆記云。「通州司馬養謙。嘗為亡夫人廣修佛事。數年後其妾暴亡。經宿甦。哭告司馬曰。妾死入冥府。見夫人被閉一暗室。謂在此間苦不可言。請急作功德。以救之。妾曰。夫人亡後。相公大作佛事。都無益耶。夫人曰。經懺薦度。固須慎選有道之僧。尤須主者齋戒至誠。乃滅罪增福。向者沙門誦經堂上。相公弈棋室中。何益之有。司馬聞之。亦大哭。乃擇戒德名僧。清淨嚴肅。作道場三晝夜。」此長卿目睹之事。斯亦孝子賢孫所當知也。

三(揀擇)對於法師宜揀擇道行真正者而禮聘之。其恣意破戒。及唯利是視之輩。皆勿濫請。

按法師如戒律淨行有所缺犯。或於儀規未合或昏沉。或妄想。中陰具漏通力。以為欺誑於彼。即必自覺失望。而悔生。因悔生。而發瞋恨。淪入苦趣矣。善知識當作如下之開示云。

某某僧伽身即佛身。當作依法不依人想。任彼作法之人如何錯誤。必因我之意業未盡。譬如照鏡之人。其面不淨。鏡相亦復不淨。是必我自心念本不淨。汝當如是作意。至誠敬愛。則凡所修。變為純白佛事。仍不失歸於自身之利樂。家屬如延僧為作佛事。可預對靈前導示七遍。雖修法失恭。當仍獲利益。

往生淨土

修淨業有素之人。臨終直至所往。即生淨土。不必經如上之種種境界。但七七日中。代為念佛。亦能令其增高品位。功不唐捐。至往生淨土。原本十方均可。惟極樂世界獨推緣厚。往生種種感見。依據觀無量壽經分之為九品。茲謹述於下。

上品上生感見三聖及無數化佛。百千比丘聲聞大眾。無量諸天。七寶宮殿。現在其前。以金剛臺迎接而去。頓生彼國已。聞佛說法。即獲無生法忍。隨遍歷十方佛土。次第受記。

上品中生。感見三聖有無量大眾眷屬圍繞。以紫金臺迎之。即生彼國七寶池中。經宿華開見佛。

上品下生。感三聖與諸菩薩持金蓮華。及五百化佛來迎。即生七寶池中。經一日一夜蓮華乃開。七日之中得見佛面。

中品上生。感見阿彌陀佛與諸比丘眷屬圍繞。放金色光。現前演說讚歎己。遂坐蓮華臺往生。蓮華尋開。聞妙音聲。得阿羅漢道。

中品中生。感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來迎。即生彼國寶池中。經七日華開。讚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果。

中品下生。此類根機。因聞善知識開示。歡喜信受。乘願而終。不詳境界。惟既生彼國。經七日已。遇觀世音大勢至。聞法歡喜亦得須陀洹果。

下品上生。感見化佛化觀音化勢至來迎。即乘寶蓮華隨化佛往生。在寶池中經七七日華開。見二菩薩說法。

下品中生。先見地獄猛火。後忽化涼風。吹諸天華。華上皆有化佛菩薩。即被迎接而去。生七寶池中。經時六劫。乃得華開。見二菩薩說法。

下品下生。感見金蓮華。猶如日輪。現在其前。隨即往生。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方能開敷。見二菩薩說法。以上三種。皆緣善知識開示念佛。及自己懺悔罪愆為主因。

淨土預兆

證無生法忍之人。十方淨土皆能隨意往生。凡夫或仗願力。或仗密力。得入淨土。皆屬帶業往生。兩種境界高下不同。其能超娑婆則一。臨終預兆約當人自見。不外淨境現前。最勝者。依正莊嚴畢具。次惟見佛菩薩又次惟睹蓮華。然皆無與旁人也。若就旁人共感之預兆言之。觀古來聖賢往生遺跡可考據者。計有十種瑞應。

一心不顛倒。二預知時至。三淨念不失。即念頭獨羨淨土。決棄娑婆。四洗漱更衣。五自能念佛。或出聲。或默念。六端坐合掌。七異香滿室。八光明照身。九天樂鳴空。十說偈勵眾。以上十條瑞應。全具者。生品固高。其但得一。三。五條亦可往生。至神識離體。並非全身一時頓冷。有上身先冷。有下身先冷。偈曰。善業下先冷。惡業上先冷。心留暖最久。餘暖次第捨。出世頂後冷。天面人齊上。餓鬼小腹邊。傍生膝獄腳。依此測驗。死者當來果報。不難加以斷語也。按此偈要義詳解之。善業下先冷者。謂造善業者。神注於上。故下身先冷。上身後冷。造惡業者。神注於下。故上身先冷。下身後冷。乃至出世之人頂上留暖最久。即生西之徵也。

諸趣預兆

眾生宿世所造善惡諸業。臨終交湧於心。力強者輒牽入其於相當境界。善業強。則所顯之境樂。惡業強。所顯之境苦。境樂為生善趣之預兆。境惡為生惡趣之預兆。茲於苦樂中。將牽入何趣者。分條目依守護國界主經中卷十要項略述於下。

(甲)牽入地獄者。有十五種徵驗。

(一)于自配偶。男女眷屬。惡眼瞻視。(二)舉其兩手。捫摸虛空。(三)善知識教。不相隨順。(四)悲號。啼泣。嗚咽。流淚。(五)大小便利。不知不覺。(六)閉目不開。(七)常覆頭面。(八)側臥飲噉(九)身口臭穢。(十)腳膝戰掉。(十一)鼻梁欹側。(十二)左眼瞷動。俗謂眼跳。(十三)兩目變赤。(十四)仆面而臥。(十五)蜷身左脅著地而臥。

(乙)牽入餓鬼趣者。有八種徵驗。

(一)好舐其脣。(二)身熱如火。(三)常患飢渴。好說飲食。(四)張目不合。(五)兩目乾枯。如雕孔雀。(六)無有小便。大便遺漏。(七)右膝先冷。(八)右手常拳。即心懷慳吝之表示。

(丙)牽入傍生趣者。有五種徵驗。

(一)愛染妻子。貪視不捨。(二)蜷手足指(三)遍體流汗(四)出麤澀聲(五)口中咀味

(丁)牽入人趣者。有十種徵驗。

(一)臨終能起善念。謂起柔軟心。福德心。歡喜心。無憂心等。(二)身無痛苦。(三)少能似語。一心憶念父母。(四)于自配偶。男女作憐愍心。如常瞻視。無愛無恚。耳欲常聞兄弟姊妹親識姓名。(五)于善于惡。心不錯亂。(六)其心正直。無有諂誑。(七)知父母親友眷屬善護念我。(八)見所管理。心生讚歎。(九)遺囑家事。藏舉財寶。示之令出。(十)起淨信心。請佛法僧對面皈依。

(戊)牽入天趣者。亦有十種徵驗。

(一)起憐愍心(二)發起善心(三)起歡喜心(四)正念現前(五)無諸臭穢(六)鼻無欹側(七)心無恚怒(八)于家財寶。妻子眷屬。心無愛戀。(九)眼色清淨(十)仰面含笑。想念天宮當來迎我。

以上五門徵驗非必一一全具。惟重要之件。應當表現。可細察之。如天。人。兩趣。意識皆清。名起善念。然一則惟念天宮。能捨人事。一則頻憶親故。遺囑家務。獄鬼兩趣。意識皆迷。各呈苦況。然一則大乖茲和。狀態丕變。一則獨彰熱燥。飢渴可憫。至傍生趣。汗流聲澀。猶戀眷屬。他經云「將生人趣。有手向虛空作抱物。或拒物勢。與地獄頂下兩手捫摸虛空之相。頗類似。復有臨終落於無記心。苦樂情形不可見者。」凡此等等。欲定當生何處。皆須俟捨暖時再決之。

作福

作福之道。布施為主。或取亡人遺資最佳。或由親友集資亦可。遺資作福。亡者定蒙利益。無常經云。「若命終後。當取亡者新好衣服。及以隨身受用之物。可分三份。為其亡者將施佛陀。達摩。僧伽。由斯亡者業障轉輕。獲勝功德福利之益。不應與死屍著好衣等。將以送之。何以故。無利益故。」此印度天竺國。當日所行之法也。至現代情形。應以遺物變易錢幣。莊嚴佛像。印送經典。布施僧伽。若更有餘資。兼及濟貧。放生。種種利益眾生之事。集資作福。亡人若入鬼趣。得益較著。優婆塞戒經第五云。「若父喪已。墮餓鬼中。子為修福。當知即得。若生天中。都不思人中之物。何以故。天上成就勝妙寶故。若入地獄。身受苦惱。不暇思念。是故不得。畜生之中。亦復如是。若謂餓鬼。何緣即得。以其本有愛貪慳吝。故墮餓鬼。既為餓鬼。常悔本過。思念欲得。是故得之。」此詳鬼趣之得益。然作福之功。終不虛擲。因有其他親屬亡魂。共分得故。本經續云。「若為生者於餘道中。其餘眷屬。墮餓鬼者。皆悉得之。是故智者。應為餓鬼勤作福德。」按取亡者遺資作福時。先須察亡者生前是否慳吝。如其生前慳吝。見家屬將遺資為作佛事。及行布施。妄見自己之物。今為他有。心生瞋慳。鄙劣不甘之心。如是邪念一生。即當召發業力。立即牽入惡道。善知識或家屬。當作如下之開示云。

某某。今為汝將遺資作佛事。或作福德。化有漏為無漏。仗斯功德。當得超生淨土。汝當一心誠求阿彌陀佛。來相救度。對一切遺資遺物。當存棄捨。毫不置念。全無吝惜。不可稍存鄙劣貪著之想。因彼諸世財。縱仍一一與汝。亦不復再能享受。於汝實已無用也。

設祭

設祭切忌殺生。因殺生之業。能重累死者受報。中陰一見此事。即力呼止。奈眷屬人等。陰陽所隔。置若罔聞。殺生如故。於是死者不禁有瞋念生起。如瞋心一起。立即墮入惡道。設祭者切宜注意。若欲祭者。當用素食。香花乳酪。酥果。地藏經云。「汝所殺害。乃至拜祭。無纖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結罪緣。轉增深重。假使來世。或現在生。得獲聖分。生人天中。緣於臨終。被諸眷屬。造是惡因。(即殺生等惡)亦令是命終人。殃累對辨。晚生善處。何況臨命終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據本業。自受惡趣。何忍眷屬。更為增業。」

順正理論卷三十一略云「有名希祠鬼者。行動自由。能歷異方。如鳥凌空。往還無礙。所以墮此之故。有二。一為生平迷於習俗之論。以為死必作鬼。每希命終之後。子孫餐以飲食。由執此見。兼有宿善。遂流入此類。常餐祠祭。二為生平性愛親知。欲令皆富。惟己所積財物。慳吝居心。雖有餘剩。不能布施。乘斯惡業。亦流此類。以戀生前財物故。故住本舍旁邊。便穢等處。親知追荐。見而生感。頗悔前吝。由此善念。亦餐祠祭之福。」

灌頂經卷六略云。「生平無善無惡。臨終又不遇他種異熟果出現。死後為鬼。頗得自由。此類之鬼。每棲於自他墳墓中。藉骨骸餘氣以為靈。有祭之者。亦得享受。骸骨既朽。則失所依。而別求未朽而無主者附之。」

正法念經卷十六略云「有名□望鬼者。生平賣買價值。不以道理。欺誑取物。自鳴得意。布施。誠信。福德。禁戒等。皆非所講。常懷嫉妒不親善友。命終即墮斯類。是鬼面色皺黑。淚流而下。手腳破裂。頭髮覆面。飢渴逼身。辛酸悲叫。若其子孫。為其先靈設祀。此鬼乃得食之。餘一切食。悉不能受。」

運掌助昇法(宋堯階居士補錄)

氣絕後。身未冷盡。仍須近耳喚佛。及敲磬和音不斷。如其全身皆冷。惟有頭頂尚溫。可知生西無疑。不必再喚。但為敲磬念佛。待念至頂溫散盡為要。(足底溫足底溫入地獄。膝溫投畜生。腹溫落鬼道。胸溫轉人道。眉間溫登天界。頂溫超生西方。)若探其頭頂先冷。而胸腹膝足等處。或有尚溫。則其性靈尚在溫處。佛聲磬聲。仍不可絕。並可請人用掌運之法。助其性靈由溫處昇向頂門。因生西者。必從頂出也。運掌之法。可平展兩掌。虛覆在溫處之上。惟不可著身。約離身半寸。遂將兩掌用勁向上推運。直至頭頂。兩目精神專注於掌。默想其靈隨掌直向頂門上去。此時口中禱告曰「南無大慈大悲阿彌陀佛。來接引某某之靈。從頂門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決定往生。決定往生。」頻頻運掌。反覆禱告。再念彌陀觀音聖號。如是神注掌運口念。三業並施。倦則換人輪流。或半日。或一日。切勿中止。必至其身各處冷盡。惟留頂溫乃止。此之性靈。既得佛聲磬聲提醒不絕。又得掌運神注助力不息。或遲或早。必能昇向頂門。見佛往生也。然呼喚及掌運之人。能請得念佛功深。慈悲心切者為上。





  
             嗡嘛呢 唄咩吽        
頂部



本站資源,歡迎引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彌陀山莊 - 專門弘揚彌陀淨土法門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