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觀無量壽經》導讀
Jill (彌陀山莊)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UID 2
精華 48
積分 25364
帖子 1560
積分 16870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8-10-19
 
發表於 2009-2-28 18:45  資料  短消息  加為好友 
《觀無量壽經》導讀


《觀無量壽經》導讀
---- 淨 因 ----



  引言
  人因為有我執,便只知有我而不知有他人,這是愚癡,無明之始;有我執便自然會以自己的利益為中心思考問題,將一切 不利於我者,皆視為敵對一面,瞋心由此而生起;在極端自私的心態驅使之下,為了爭名奪利,人們不擇手段、損人利己、爾虞我詐,不但使自己痛苦,也影響周圍 的人,引起家庭、公司、社會間的種種糾紛與衝突,甚至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使得一個大好的人間到處充滿了險惡、紛爭和不平,使得身處其中的人煩惱重重、痛苦 不堪。
  由此可知,修行的目的有二:一是對個人而言,求得心安;二是從個人生活的環境來說,就是為了遠離五濁惡世,生活於 一個祥和的理想社會。由此觀之,修行之要有三個步驟:(1)身口意三業清淨才能安心;(2)心安才能修定,心定才能修觀;(3)修觀才能見西方極樂國土。 道交感應,即心即佛,就能往生西方淨土。這是《觀無量壽經》修行之法要。

  《佛說12無量壽佛3 4
    劉宋5 、西域6 、三藏法師7 ,羌良耶舍8

  1. 講經緣起
  佛陀說任何一種法都是因緣的。佛陀講述本經的因緣如下:佛陀時代,王舍城的國王頻婆裟羅深具善根,熱心護法。他晚 年得子,取名叫阿闍世,疼愛異常。而阿闍世受提婆達多惡言煽動,把老國王關進了七重監獄,打算把他餓死,自己做國王。王后韋提希想盡各種辦法營救頻婆裟羅 王,但被阿闍世知道後,也被囚禁了起來。韋提希被囚禁之後,悲愁痛苦,老國王命在旦夕,不孝之子阿闍世即將犯下了殺父篡位的瀰天大罪。為了改變三人的命 運,佛陀無問自說,為韋提希夫人和未來無量苦惱眾生講述殊勝的極樂淨土法門。

  如是9 我聞10,一時11,佛12在王舍城13耆闍崛山14中,與1516比丘17眾,千二百五十人1819。菩薩20三萬二千21,文殊師利法王子22而為上首23

  本經是我親耳聽聞佛陀所講。一天,佛陀雲遊途中,在王舍城耆闍崛山落腳,同行的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德高望重的比丘、三萬二千位菩薩,文殊師利法王子為上座。

  [幽禁父王]

爾時24,王舍大城有一太子,名阿闍世25,隨順26調達27惡友之教。收執28父王頻婆娑羅29,幽閉置於七重室內30,制諸群臣,一不得往。

  當時,古印度摩揭陀國的首都王舍城有一位王子叫阿闍世,長大成人後,被封為太子,在惡友提婆達多不斷教唆、鼓惑與煽動之下,將父王頻婆娑羅囚禁起來,關在七重關卡的囚室內,禁止任何人前往探視,以此制衡群臣,妄圖弒父奪權。

  [導讀]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孔子家語》亦云,“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 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也諄諄告誡後主劉禪,“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 後漢所以傾頹也。”所有這一切都說明交友之重要,與善友交,就能得到利益;與惡友交,就會有過失。阿闍世既然已封為太子,便是法定的王位繼承人,但他為什 麼仍然如此喪心病狂,企圖殺父篡位?其主要原因就是聽從了惡友提婆達多之教唆。

  [國太夫人密奉麩漿]

國太夫人名韋提希31,恭敬大王,澡浴清淨,以酥3233【麥+少】用塗其身,諸瓔珞中34,盛葡萄漿35,密36以上37王。

  (國王被擒後,太子沒有馬上殺掉父王,而是命人將他關押在七重關卡禁閉深囚的大牢中,並勒令宮廷上下不得接近囚 室,不得探視,甚至不許送衣送食,準備將國王活活餓死。)國王的夫人名叫韋提希,她與國王相敬如賓,情深義重。看到國王被逆子關押,將會被餓死,心如刀 割。於是她就將身體沐浴得干干淨淨,周身塗抹上由酥蜜和麵調和而成的食品,並將葡萄汁暗藏在中空的瓔珞中,在探視國王時,悄悄將那些食物送給國王。
  [導讀] 
  當你做官的時候,不要被官相困住了;當你做生意的時候,不要被鈔票迷住了;當你有兒女的時候,不要被兒女縛住。因 為世間的一切事物和國王的權力、王后的榮華富貴一樣,如同天上的浮雲,虛幻不實,譬如說頻婆娑羅王曾經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一場宮廷政變,便立即成了階下 囚,連普通人的權力都沒有;而母儀天下、享有特殊權力的王后,一旦丈夫成了階下囚,她連照顧自己丈夫的權力都沒有了。由此可見,世間的榮華富貴如同水月鏡 花一樣虛幻不實,如同晨露、閃電一樣短暫。正如《金剛經》總結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

  爾時大王食【麥+少】飲漿38,求水漱口,漱口畢已,合掌恭敬,向耆闍崛山遙禮世尊,而作是言:大目犍連是吾親友39,願興40慈悲,授41我八戒42

  國王吃完用酥蜜調制的麵、喝光葡萄汁後,用水漱口。漱完口後,國王雙手合十,恭恭敬敬地向著佛陀居住地耆闍崛山遙對行禮。口中念道:“大目犍連啊,您是我最親密的朋友,希望您能發慈悲之心,為我傳授八關戒。”

  [導讀]
  俗話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已。”此話說盡了為名利所困之人的無奈。只有當一個人生病躺在病床上時,才有時間思考 人生的真實意義;同樣身為一國之尊的頻婆裟羅王,平時日理萬機,被幽禁後,倒是有充裕的時間靜心思考,並希望與好友大目犍連探討人生之真諦,以解釋他對人 生的困惑。苦難是生活最好的老師。如此思維,人生有逆境,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時目犍連如鷹隼飛,疾至王所,日日如是,授王八戒。43世尊亦遣尊者44,富樓那45,為王說法。如是時間,經三七日,王食【麥+少】蜜,得聞法故,顏色和悅。46
  國王話音未落,佛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連,便如雄鷹飛起,轉眼間來到幽禁國王的囚室內,他給國王授八關戒,天天如此。同時,佛陀也派遣另一位長老富樓那尊者來給國王講解佛法。就這樣,經過三七二十一天,國王因有食物供給,並聽聞了佛法,面色日益紅潤祥和。

  [導讀]
  禪宗有一則相當出名的公案,就是達摩祖師傳法給神光慧可的故事。達摩祖師東來後,棲止在嵩山少林寺,終日面壁。當時年輕的慧可禪師為了求法,在雪地裡苦候到天明,並且還以斷臂的方式表示赤誠之心。達摩祖師知其意志堅定,即傳授心法。
  達摩問:“諸佛求道為法忘形,你今斷臂,求又何在?”
  慧可答道:“我心不安,乞師與安。”
  達摩說:“將心來,吾與汝安。”
  慧可說:“覓心了不可得。”
  達摩答道:“我已替你安了心。”
  神光慧可到處找心而不可得,終於豁然大悟。其實世間的苦與樂,只在一念之間,即使貴為國王,若煩事不斷,危機四 伏,整天疲於應付,吃得再好的國王也會變得心力交瘁;相反,頻婆裟羅王雖己成了階下囚,因得佛陀的指點,調整心態,不論遇到什麼逆境,都能坦然面對;無論 發生什麼事件,也影響不了他的情緒。這種安之泰然的心態使頻婆裟羅王的身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健康。

  [逆子欲害母]

時阿闍世問守門者:父王今者猶47存在48耶?時守門人白49言:大王!國太夫人身塗【麥+少】蜜,瓔珞盛漿,持50用上王;沙門51目連及富樓那,從空而來,為王說法,不可禁制52

  就在這時,太子詢問看守國王的守衛:“我父王現在還活著嗎?”守衛如實回稟:“大王有所不知,自國王被囚禁後,王后每天身上塗抹滿麩蜜,還用瓔珞盛滿葡萄汁,送給國王食用。而且佛的弟子目犍連和富樓那長老也每天從空中飛來,給國王說法講經,我們根本沒有辦法阻止。”

  [導讀]
  身外之物(如名利、美女)可以剝奪,而智慧、內心之安祥,是無形無相的,是任何人都無法阻止和剝奪的。

  時阿闍世聞此語已53,怒54其母曰:我母是賊55,與賊為伴56;沙門惡人,幻惑咒術57;令58此惡王多日不死!即執利劍,欲害其母。
  阿闍世聽了獄卒的回報,勃然大怒,不禁對自己的母親充滿了怨恨。他咬牙切齒地破口大罵:“我母親不是個好人!與那壞東西是一夥的!目犍連等比丘更是大惡人,使用巫蠱幻術,令那討厭的國王這麼多天還不死!”說完,他手執利劍,怒氣衝衝地去找王后,準備將她處死。

  [導讀]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不孝之子只因權慾薰心,便喪心病狂,竟然要加害親生母親,以達到自己罪惡的目的,實在令天下父母心寒!

  [臣諫止]

時有一臣名曰月光,聰明多智,及與耆婆59,為王作禮60,白言:大王!臣聞《毗陀論經61》說:劫初62已來,有諸惡王,貪國位故,殺害其父一萬八千,未曾聞有無道害母。王今為63此殺逆64之事,65污剎利66種,臣不忍聞,是旃陀羅67。我等不宜復住於此。

  [闍王驚懼]

時二大臣說此語竟68,以手按劍,卻69行而退。

  當時,朝中有一位足智多謀的大臣,名叫月光,見狀便與另一位忠臣耆婆(是國王的另一個兒子,是阿闍世的弟)一起, 極力阻止太子,向大王行禮並勸解道:“大王,臣等聽婆羅門經典說:自有史以來,貪謀國家王位,弒父奪權的惡王有一萬八千之多,但還從未聽說過有傷天害理去 殺害自己母親的。大王如果執意要做此天理不容的迕逆之事,實與四姓以外的賤民無異,是對高貴的剎帝利王族的玷污,臣等既不忍心看到這樣的人倫慘劇,故不能 再呆在這裏了。說完此話後,二位大臣以手按劍,倒退著下殿就要走出去。

  時阿闍世,驚怖惶懼70,告耆婆言:汝不為我耶?71耆婆白言:大王!慎莫害母!72王聞此語,懺悔求救73,即便捨74劍,止不害母。敕75語內宮76,閉置77深宮,不令復出。

  阿闍世王見狀,驚恐萬分,轉身問耆婆:“你也不再為我服務了嗎?”耆婆亦勸阻太子:“殿下,請慎重行事,千萬不可殺害你母后啊!”阿闍世王聽後,心生悔意,隨即扔掉手中的劍,斷了殺害母親的念頭。但仍下令將王后幽閉在深宮中,禁止她出來。

  [導讀]
  《孟子》云:“長君之惡其罪小,逢君之惡其罪大。”當遇到象夏桀這樣暴虐無道的昏君時,為人臣子,為了名利,不敢 勸阻昏君的惡行,是可悲的;迎合昏庸的執政者,引他去幹壞事,更可恨。阿闍世王子雖然因皇冠的誘惑而喪失理智,差點做出十惡不赦之事來,但幸好有賢臣及時 點醒,才避免了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遺憾,因此俗話說得好,聽人勸,得一半。

  [慈母求佛救渡]

時韋提希,被幽閉78已,愁79憂憔悴80,遙向耆闍崛山為佛作禮,而作是言:如來世尊,在昔81之時,恆82遣阿難來慰83問我;我今愁憂,世尊威重,無由得見,願遣目連尊者阿難與我相見。作是語已,悲泣84雨淚85,遙向佛禮。

  王后韋提希被幽禁後,終日鬱鬱寡歡,日漸憔悴,她遙對著耆闍崛向佛行禮,請求道:“如來世尊啊!從前,您經常派您 的弟子阿難來安慰開解我。我現在愁苦難耐,世尊啊,您威高德重,我不敢奢望能見到您,但願您能派遣您的弟子目犍連和阿難來與我相見。”韋提希說完,痛哭流 涕,淚如雨下,遠遠地向著佛陀所在的方向行禮。

  [導讀]
  有一個古老的哲學問題:“森林中一棵樹倒了下來,那兒不會有人聽到,那麼能說它發出聲響了嗎?”同樣如此,當一個 受苦受難的人向我們求救時,如果我們不用心去傾聽他/她的故事,痛苦的求救聲能得到善意的回饋嗎?佛陀深知,幫助身在苦難中人們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傾聽,處 身設地同情和理解王后的苦惱,才能找出最有效的辦法幫助她。

  [佛知往赴]

未舉86頭頃87,爾時世尊在耆闍崛山,知韋提希心之所念,88即敕大目犍連及以89阿難從空而來。佛從耆闍崛山沒90,於王宮出。時韋提希禮已,舉頭見世尊釋迦牟尼佛,身紫金色91,坐百寶蓮華,目連侍92左,阿難侍右,釋梵護世諸天93,在虛空中,普9495天華96,持97用供養。98

  在韋提希低頭行禮的剎那間,釋迦牟尼佛在耆闍崛山中就已知道了韋提希心中所想的事。他馬上命令目犍連和阿難從空中 飛來,佛自己則一下從耆闍崛山中消失,出現在王宮。這時韋提希行完禮剛一抬頭,便看到坐在百寶蓮花中,法身呈紫金色的釋迦牟尼佛,大目犍連隨侍在左側,阿 難隨侍在右側,帝釋天、大梵天以及四天王等世間護法則在空中護衛,天空中飛花如雨,以供養釋迦牟尼佛。

  [導讀]
  一天,趙州從諗禪師正在床上休息,趙王來訪,禪師並未起床,而是坐在床上接待他。趙王非但不見怪,反而對趙州禪師 更加尊重。第二天趙王派遣一位將軍送禮品給他,趙州禪師一聽卻馬上下床到門外相迎。事後弟子們不解,就問趙州禪師道:“前天趙王來時,你不下床;這次趙王 的部下來時,你為什麼反而下床到門外相迎呢?”趙州禪師解釋道:“你們有所不知,我的待客之道有上中下三等分別,上等人來訪時,我在床上用本來面目接待 他;中等人來訪時,我下床到客堂裏用禮貌接待他;第三等人來時,我用世俗的應酬到前門去迎接他。”

  趙州禪師的待客之道,體現出禪師對不同根機之人以最適當的方式接引眾生。同理,,頻婆裟羅王請法時,佛陀派弟子們 前往,而韋提希夫人求救時,佛陀不僅派弟子們先來探望韋提希王后,而且最後自己親自來傾聽她悲慘的故事,主要有兩個原因:(1)頻婆裟羅王大根機,派弟子 們前往說法即可,而韋提希王后願求生淨土,只有佛陀親自出面才能達到目的。(2)頻婆裟羅王請法時,若佛陀親自去,阿闍世王子可能誤以為佛陀協助頻婆裟羅 王謀政,怨嫌必重,甚致導致滅法,罪不可解。

  [求佛說無憂之法]

時韋提希見佛世尊,自絕瓔珞,99舉身投地,號泣100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101,生此惡子?世尊!復有何等因緣,與提婆達多共為眷屬102?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103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104濁惡105世也。此濁惡世,地獄餓鬼畜生106盈滿107,多不善聚。108願我未來109不聞惡聲110,不見惡人,111今向世尊,五體投地112,求哀懺悔113

[正請往生因]

唯願佛力教我,觀於清淨業處。

  王后見到釋迦佛的一刻,悲喜盈懷,無暇容緩,扭斷項瓔,持用獻佛,五體投地向佛跪拜,哭著對佛說:“慈悲的佛啊! 我前世是造了甚麼罪孽,今世竟然生出這樣惡毒的兒子?佛啊,您又是因為甚麼樣的因緣,今世與提婆達多這樣的惡人成了親戚?我懇求您,為我詳細地解說那沒有 憂愁和煩惱的地方,我盼望著能往生到那樣的地方,不再眷戀這充滿痛苦的塵世。在這個骯臟的塵世中,地獄、惡鬼、畜生充斥,心地不善之人比比皆是。但願我轉 生到的未來之世,再也聽不到邪惡之聲,見不到邪惡之人。我在這裏向您行五體投地的大禮,請您哀憐我,寬恕我。唯願如同太陽光一樣的佛法智慧,引導我觀想清 淨的去處。”

  [導讀]
  假如沒有黑夜,我們便看不到天上閃亮的星辰。同理,智慧與煩惱好像手心與手背。其實兩者都在同一只手上,但手背無 法拿東西,,若反過掌來用手心,則雙手萬能。,因此,即便是曾經一度使我們難以承受的痛苦磨難,也不會是完全沒有價值。它可以使我們的意志更堅定,思想人 格更成熟.因此,對身處逆境的人來說,若因面對自己的逆境而能淨心反思,了知人生之真諦,調整心情,以平常心去應付危機,自己所處的逆境反而會轉化為有利 的營養和前進的動力,進而成為成功的新起點。從這種意義上講。困境未嘗不是一件大好事。

  [如來放光,現十方淨土]

爾時,世尊放眉間光114,其光金色,遍照十方115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為金臺,如須彌山;116十方諸佛淨妙117國土118,皆於119中現。或有國土,七寶合成120;復有國土,純是蓮華121;復有國土,如自在天宮122;復有國土,如玻璃鏡123;十方國土,皆於中現。有如是等無量諸佛國土,嚴顯124可 觀,令韋提希見。

就在這時,釋迦雙眉之間放射金光,盡照東南西北的無數無量的世界,然後,金光又折返回來,罩定在佛頂上,化作一座像須彌山一樣的金臺。十 方的淨妙佛國,便全都在這個金臺中顯現出來。有些佛國是由七寶組成,有些全部由蓮花構成,有的如自在天王的天宮,還有的像水晶鏡子一樣晶瑩剔透。十方世界 所有的佛國淨土,如上述的那種種奇異都從中顯現,憑肉眼便能看得清清楚楚,都讓韋提希夫人一一親眼得見。

  [導讀]
  生命是由無數的正負面刺激構成,我們會在心裡對這些刺激作解釋,有時是有意識的,但多半是無意識的,解釋的角度便 嚴重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我們的喜惡以及生命的果實。佛陀教導韋提希王後的快樂之道是學會從正面的角度看待事物,轉換一下看待世事的心態,她突然發覺,原 來生命可以如此美好,充滿喜悅的色澤。如此思維,當下就是極樂淨土。正如《維摩詰經》云:“若欲得淨土,當淨其心,唯其心淨,則佛土淨。”
[頻婆蒙光,獲 證道果]

時韋提希白佛言:世尊!是諸佛土,雖復清淨,皆有光明;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唯願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125爾時,世尊即便微笑,有五色光,從佛口出,一一光照頻婆娑羅王頂。126爾時,大王雖在幽閉,心眼無障127,遙見世尊,頭面作禮,自然增進成阿那含。

  當時韋提希秉告佛陀說:世尊!諸佛淨土,清淨光明。我現在生喜歡心,願往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淨土,懇請世尊,教 我應該如何去思惟,求佛教我往生西方的修法。佛陀聽後,面帶微笑,口中放出五色光芒,每一個光芒都照往頻婆娑羅王的頭頂。當時的大王,雖關在幽暗的地方, 但能觀照之心沒有障礙,遙遙的看見世尊,立即五體投地禮拜佛陀。頻婆娑羅王一經佛光普照,自然修成阿那含果。

  [導讀]
  阿闍世王若不逢惡友提婆達多,未必會有殺父圖王之念;無此極惡之心,斷不會作此五逆之事。頻婆娑羅王若不是其子忤 逆之行為,便不可能有牢獄之災;若無此災,未必會有時間靜心反思,就不可能得到佛力加持,很快就證得聖果。由此觀之,阿闍世王之忤逆是頻婆娑羅王出世證果 之助緣。由此看來,福者,禍之所倚;禍者,福之所伏。佛教之不二法門,是恆古不變之定律。

  [寓意]
  居里夫人一生兩次獲得過諾貝爾獎,得過各種獎金10次,各種獎章16枚,名譽頭銜117個。當她獲得第一次諾貝爾 獎之後,毅然將100多個榮譽稱號統統辭掉,專心研究,終於又榮獲第二次諾貝爾獎。有一天,一位朋友來她家作客,忽然看見其小女兒正在玩英國皇家學會剛剛 頒發的一枚金質獎章,大驚道:“居里夫人,現在能得到一枚英國皇家學會的獎章是極高的榮譽,你怎麼能給孩子玩呢?”居里夫人笑了笑說:“我是想讓孩子從小 就知道,榮譽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己,絕不能永遠守著它,否則就將一事無成。”居里夫人這種把名利看成是玩具態度,確實道出人間的一個真諦,名利如浮雲, 虛幻不實。然而對一個利祿薰心的人來說,往往把權力看成是真實不虛的,至高無上的。為了達到目的,他們就會不擇手段,甚至冒著殺父殺母的罵名也在所不惜去 獲得它。當阿闍世王子獲得王位後,覺得也不過如此,同時失去父母的痛苦時刻折磨著他。在佛陀的點化之下,終於悔悟,但為時已晚,失去的親人不能復生。一念 悔悟昇起,成了阿闍世國王生命的轉折點。他棄惡從善,最終也成了一代賢名的國君。

  【注釋】

  1.淨土法門是佛無問自說的殊勝法門。
  2.麤心初念,是名為覺;細心分別,是名為觀。譬如撞鐘,初聲大時名為覺,後聲細微名為觀。
  3.無量壽佛的光明和壽命都是無限量的。
  4.經,梵語修多羅,譯為契經。契有二義,一、上契諸佛之理;二、下契眾生之機。一般情況下,人們把佛金口所說的法稱為經。
  5.劉宋,劉裕受晉禪,國號宋,都建康(今江蘇江寧)。有今揚子江、珠江兩流域各省。凡八主,五十九年,後禪位於南齊。
  6.西域指敦煌以西諸國。
  7.“三藏”指經、律、論三藏而深通三藏之法、教化眾生的法師稱為三藏法師。
  8.僵良耶舍,譯者。僧傳雲,僵良耶舍,此雲時稱,西域人。性剛直,寡嗜欲,善通三藏,尤工禪思。宋元嘉初,達於京邑。文帝深加歎異,敕止鍾山道林精舍。僧含請譯此經,並觀藥王藥土經。含即筆受。後遊岷蜀,還卒江陵。春秋六十。
  9.如,稱理;是,離非。決定可信,故雲如是。
  10.我聞,阿難親從佛聞。
  11.一時,西土此方,年月日時,曆數不同,流布他方,人難曉,故說一時。
  12.佛,覺;自覺異凡夫,覺他異二乘,覺滿異諸菩薩,故名大覺。
  13.王舍城,中印度摩伽陀國首都。頻婆娑羅王自上茅城之舊都,遷居於此。城周圍有五山圍繞。靈鷲即五山之一。
  14.耆闍崛,靈鷲,諸聖仙靈依之而住。又名鷲頭,峰形似鷲。或眾鷲所棲,因以為名。
  15.與,共、和。
  16.摩訶,大。大義有三,謂大、多、勝。天王大人所敬,故言大—德量大故。遍解內外經書,名曰多—識解多故。
  17.比丘,有三義,乞士、怖魔、破惡。果號阿羅漢,亦有三義,應供、殺賊、無生。僧伽,此翻為眾。四人已上,和合無諍,羯磨說戒,能辦一切滅惡生善之事,故名為眾。
  18.千二百五十人,即眷屬弟子。三迦葉共有弟子千人,目連、身子共二百五十。都是事火外道,苦修多年,仍無所證;一見如來,便登聖果。感佛恩深,故常隨侍。
  19.俱,聚在一處。大比丘等,同聞之眾有二:一、聲聞眾;二、菩薩眾。若論志願,則菩薩為先;今取威儀,故聲聞居首。
  20.菩薩,覺有情,廣覺一切有情故。
  21.三萬二千上首眷屬之眾。
  22.文殊師利,妙德,亦雲妙首,又雲妙吉祥。《智度 論》雲,「佛為法王,菩薩入法正位,乃至十地,故悉名法王子。」菩薩為育於法王佛陀之家,故稱法王子。而經中多稱文殊為法王子,則以其在釋尊二脅士之上 座,助佛教化之第一法王子。《法華文句》說,「經稱文殊為法王子,有二義:一、於王子中,德推文殊;二、諸經中,文殊為菩薩眾首。」
  23.大眾之首為首,智德獨尊,故為上首。
  24.爾時,佛正在王城說法時。
  25.阿闍世,未生怨。頻娑昔於毗富羅山,遊行獵鹿,周遍無得,唯見一仙,生瞋惡心,怒其逐去,刺左右殺之。其仙臨終,誓言為子,還以心口而害於汝。故阿闍世胎時已對父王起怨恨。
  26.隨順,信他之教,從他之意。
  27.調達,即提婆達多,譯為天熱;生時,諸天心皆熱惱,知彼出世,必破三寶故。(亦名天授)是斛飯王子,佛之堂弟,阿難親兄。
  28.收執,軟禁。
  29.頻婆娑羅,此雲模實,亦名影堅。皆為形體充實,從身立名。亦有翻為顏貌端正。
  30.幽閉在七重室內。
  31.韋提希,頻婆娑羅王之後,阿闍世之母也。韋提希,此翻思惟。
  32.酥,酪屬。以牛羊乳為之。
  33.和,拿兩種東西,攙在一起。
  34.瓔珞,用珠和玉,穿成了像鍊條那樣的裝飾品,掛在頸項上的。瓔珞中空,可盛果漿。
  35.葡萄汁。
  36.潛入深室,故雲密。
  37.上,獻上。
  38.吃乾的東西,叫食;吃濕的東西,叫飲。
  39.目犍連神通最大,在釋迦牟尼佛許多弟子裏頭,推他神通第一。並且他出家的年數,也很長久了,所以稱他大目犍連。目犍連出家前和國王是親戚,可以稱親;出家後都是以佛為師,故稱友。所以國王說大目犍連是我親友。國王很希望大目犍連大發慈悲心,教我八種戒法。
  40.興,發。
  41.教旁人學習一種法門,叫授。
  42.八戒,即八關齋戒。《十善戒經》,「八戒齋者,是過去現在諸佛如來為在家人制出家法。一者、不殺;二者、不盜;三者、不婬;四者、不妄語;五者、不飲酒;六者、不坐高廣大床;七者、不作倡伎樂,故往觀聽,不著香薰衣;八者、不過中食。」
  43.鷹隼,一種最兇猛,最會飛的鳥,兩張翅膀張開 來,有二尺五寸長;嘴是完全曲的,背上的羽毛,是灰黑色的,肚下是白的。隼【音筍】是鷹一類裏頭最小的一種鳥。佛常常說,在我眾多的許多弟子中,得到神足 通,能夠飛到十方國土的,目犍連第一。目犍連天天如鷹隼一樣很快飛到阿闍世關禁國王的地方,替王授八戒法。
  44.尊者,年長、德高、受大家尊重。
  45.富樓那,滿慈子,從父母得名。說法人中,最為第一。善能開誘,故特遣之。
  46.悅,快樂。父王因食聞法,多日不死,此正明夫人多時奉食,以除飢渴;二聖又以戒法內資,善開王意。食能延命,戒法養神。失苦亡憂,致使顏容和悅。
  47.猶,尚,還。
  48.存在,沒有死。
  49.白,下麵的人向位尊年長的人說話。
  50.持,拿。
  51.沙門,出家人,意為息,有停止惡念、安息煩惱之意。
  52.制,管制,制止。兩位大阿羅漢,具足神通,空中來往,為王說法,而皇後是主人,我們沒有方法禁止他們。
  53.已,完畢。
  54.怒,憤怒,發怒。
  55.賊,此處並不是說偷東西的人,而是罵人的話。阿 闍世把國王關禁在七重深的房屋內,勒令宮廷上下不許探視,以此徹底斷絕國王的食品,使國王早點餓死,他可以早日奪取王位。現在聽到守門人說,皇後拿食品供 給國王,使得國王還沒有餓死,無法奪取王位,自然發火,開口罵他親生的母親是賊。
  56.伴,同伴,一夥。
  57.幻,像變戲法那樣的一種法術。惑,迷惑人心。念了咒,就會生出種種變化的法術來,所以叫咒術。
  58.令,使得。
  59.耆婆是國王的另一個兒子,是阿闍世的弟。他的母親,名叫奈女。據說耆婆生時,一手持藥囊,一手把鍼筒,昔誓為醫,治疾存活,成為王舍城名醫。
  60.這裏所說的王,就是阿闍世。作禮,行禮。
  61.毗陀,明智。明,明白事理;智,產生智慧。毗陀論經是婆羅門教一部講修淨行的經書。
  62.劫初,這個世界剛剛形成之時。
  63.為,做。
  64.逆,叛逆,忤逆。
  65.汙,玷污,被不.淨的東西污染。
  66.剎利,統治者,印度四大姓中第二種姓。
  67.四種姓中,婆羅門、剎帝利最尊貴;毗舍、首陀次之。旃陀羅是種性之外社會地位最低下的賤民男性之通稱,以掃街、屠殺為業。
  68.竟,畢。
  69.卻,倒退。
  70.驚怖,嚇;惶懼,怕。闍王驚懼,賢臣去國,社稷必危。
  71.為,輔佐。這個「為」字,也要在右角上邊加一圈,讀做位字音。為我,為我所用、幫助我。
  72.慎,慎重;莫,不要。慎莫,千萬不要。
  73.懺悔,悔過。懺即斷後。
  74.捨,放下。
  75.國王對臣子發布的命令,叫敕。凡是上對下吩咐的話,都可以稱敕的。
  76.內宮,王宮裏頭侍候國王、王後的地方。
  77.閉,關禁;置,安放。
  78.凡是關禁人的地方,大半都不很明亮的,故稱幽閉。
  79.愁,不快活、不放心。
  80.憔悴,面貌乾枯不滋潤。
  81.昔,從前。
  82.恆,常常。
  83.慰,安慰。
  84.但有眼淚,沒有哭的聲音,叫泣。
  85.雨淚,淚水多到像雨那樣。
  86.舉,抬起來。
  87.頃,頃刻,時間很短。
  88.知其心念,即他心智;乘空出沒,即如意通。
  89.以,本來是拿的意思;這裏只好說是帶。
  90.沒,消失,隱下去。
  91.金有四種,一青金;二黃金;三赤全;四紫金。紫金也叫紫磨金,是金裏頭最好的一種金。
  92.侍,伺候。
  93.釋,即帝釋,或釋提桓因,此翻能天主,為三十三天主。梵,即梵天,或大梵天王,色界十八天中的第三天天主。護世,即四天王等世間護法。
  94.普,周遍。
  95.雨,像雨那樣從天上落下來。
  96.天華,天上的華。
  97.持,拿。
  98.見佛有四殊勝:一、身色;二、蓮座;三、左右侍從;四、諸天供養。
  99.被囚日久,不期遇佛,悲喜盈懷,無暇容緩,扭斷項瓔,持用獻佛。
  100.號,大聲叫喊。號泣,一邊叫喊,一邊哭。
  101.宿,宿世,就是前世。指韋提希前世何罪之因, 生此惡逆之子?昔於定光佛時,耶若達欲嫁女,有年老梵志須摩提,求為女婿,聰明而貌配;時釋迦為摩納童子,顏貌姝好,就珍寶仙人學習既成,從遠方來,遇見 摩提論議,摩提言屈,耶若歡喜,以女妻之,摩提忿極,誓願當來生生惱害。摩提,調達是。女者,瞿夷是。
  102.眷屬,本家;或是親戚。指佛陀前世何罪之因,今世與提婆為親戚?
  103.為我詳詳細細地解說無憂無惱之處—淨土。
  104.閻浮,樹。;提,洲。閻浮樹為樹林中最大的樹,閻浮提洲以樹得名。《起世經》說,須彌山東的弗婆提洲、山西的瞿陀尼洲、山南的閻浮提洲、山北則有鬱單越洲。四大洲上各住有人;而閻浮提洲所居住的人,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人類。因此印度人通常把印度稱為南閻浮提。
  105.濁,汙穢不清淨,指五濁,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惡為十惡,殺、盜、淫、妄言、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106.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中,地獄之苦排第一;餓鬼次之;畜生第三。若據濁惡,實該六道;特舉三塗苦果,以彰可厭。
  107.遍於大千,故雲盈滿。
  108.五濁三界,五逆十惡,人心不古,故雲盈滿多不善。
  109.未來,下一世。
  110.惡聲,惡口。
  111.極樂世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自然無惡人。
  112.五體,即左足、右足、左手、右手和頭。投地,五體都伏在地上。
  113.懺悔,悔過。懺即斷後,以後永遠不再造惡業;悔是恥前,懺除從前已經造的惡業。
  114.世尊眉間有白毫相,長一丈五尺,八角式,周圓五寸,外有八稜,白如珂雪,中空如筒,從中發光。凡是放光,都是為了要利益眾生。這次放光,現淨土,使韋提希生信。白毫右旋宛轉,表從中道流出諸法。眉間,表中道;光,表智。初散後聚,亦表攝多歸一。
  115.十方,東方、南方、西方、北方、東南方、東北方、西南方、西北方、上方、下方。
  116.光臺高聳,喻若須彌。須彌,妙高,由金、銀、琉璃、玻璃四種寶貝合成。須彌山,是各種山裏頭最高最大的一座山。
  117.淨,清淨。妙,又奇、又好。
  118.國土,有清淨、垢穢之分別。我們處於末法時代,釋迦牟尼佛已去世,彌勒佛還尚未出世,我們所住的娑婆世界其實已成為穢土。
  119.於,在。
  120.七寶合成,表尊貴。七寶是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七種寶。硨磲,如同白玉,有一條一條的紋路,像車輪滾過後留下的溝渠,故稱硨磲。赤珠,紅色的珠。
  121.蓮華,表潔淨。
  122.自在天,是欲界最高的一層天,也叫他化自在天。如自在天宮,表快樂自在的地方。
  123.如玻璃鏡,表其土明瑩如鏡。
  124.嚴,莊嚴清淨。顯,顯明沒有垢穢,只有清白。其實所有極樂國土,都具備以上所描述的清淨之相,十方諸國都俱備,無處不好。我之求生,但生一處。既蒙世尊慈悲示現令觀,無非使我自擇。我今願生阿彌陀佛國。
  125.散心量度名思惟,約慧言:一心繫念名正受,約 定言。初修方便,作意觀緣,名思惟;觀想既成,任運妙契,名正受。如地觀雲,「如此想者,名為粗見極樂國地」,即思惟也。「若得三昧,見彼國地了了分明, 不可具說」,即正受也。準知思惟、正受,皆屬觀法,淺深有異。又復前雲,「教我觀於清淨業處」。即知韋提唯請觀耳。以上是韋提希求請往生所修觀法。
  126.《觀佛相海經》云,「諸佛常法,凡笑必有五色光從口而出。」光照頻婆娑羅王頂,佛力加被,令增道果。蒙光見佛,深悟無常,發智斷惑,遂證聲聞四果中第三果——阿那含。
  127.觀念之心,能照了諸法,曰心眼。障,阻礙遮隔。






  
             嗡嘛呢 唄咩吽        
頂部



本站資源,歡迎引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彌陀山莊 - 專門弘揚彌陀淨土法門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