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國際雜誌《心理》專訪 宗薩欽哲仁波切
彌陀山莊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UID 179
精華 1
積分 1564
帖子 119
積分 1280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9-9-1
 
發表於 2009-11-22 07:44  資料  短消息  加為好友 
國際雜誌《心理》專訪 宗薩欽哲仁波切

國際雜誌《心理》專訪 宗薩欽哲仁波切

( 網路文章 )

 

 

 

 



國際知名雜誌《心理》中文版在4月刊採訪了《正見》的作者宗薩欽哲仁波切,在這期雜誌中,編輯與仁波切深度探討在汶川地震災後重建的過程中(也包括金融危機爆發的過程)一些關於生命價值的主題。例如:如何面對喪失……


以下是《心理》雜誌採訪全文:

 「我們所擁有的一切,隨時可能失去。從某種程度來說,所謂「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失去----有生到死------的過程。


人生之路走得越長,失去越是司空見慣地出現在我們的生活中;失去工作、感情、健康、親人……面對失去,我們會焦慮/痛苦/悲傷,難以保持輕鬆平和。但,這就是生命的事實。


失去,常常也給我們帶來新的學習。往往,是死教會我們如何生,是失去讓我們真正學會擁有。我們選擇在5.12大地震一週年之際,再次提出對生命、對人生喪失的思考,幫助我們更好的生活。」



1. 心理雜誌編輯問:
 請看我們年初在網上進行的調查。這也是第一次《心理月刊》用坦率而直面的態度和她的讀者交流「死亡」、「喪失」這些話題。您從這些數據的反應中,看到了什麼?

    仁波切答:首先,我想說,我很高興這在中國出現,因為我認為,通常亞洲人,特別是在中國,對長壽有著某種有趣的執著。


有許多長壽的象徵:從某個長鬍子的聖者的形象,直到細微的東西,比如壽桃,長壽的符號,等等。


同時,從我過去與中國朋友(有限)的經驗中,我注意到,死亡被看成是非常陰暗的事——是應該避諱的事。


所以,死亡成為了一個「話題」——不忽視死亡——是件很好的事。我說這是件好事,不僅僅是因為它是件很「靈性」的事,而因為它是一個事實。不管你喜不喜歡,死亡是會發生的。不迴避事實是很好的,從這點看,這個調查是件相當好的事。


當然,看到這個調查,我有自己不同的詮釋,不過,我不覺得它們很重要。我發現到的一點是,我認為它顯示出「死亡」這個現象沒有真正被研究或思考過。我們顯然沒有思考過它。


除此之外,我們都還沒有死。當有人去世時,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觀察。有時候我們不得不去觀察,可是,我們試圖盡快地忘掉它。當今世界的整個文化就是試圖讓我們忘記「死亡」。


這個調查清楚地顯示出我們沒有正確地瞭解「死亡」。舉例來說,假如我們問同樣的問題關於夢,,這一點就可以被清晰地表現出來。我會很感興趣去讀一讀,對於這樣的問題的調查結果,比如:


「當你在做一個美夢時,你最懼怕的醒來方式是什麼?」
或者:「你害怕醒來嗎?」


我們還沒有死,可是,我們做過不少的好夢或噩夢,我們對夢確實有些瞭解。我們知道,不管是被一桶水澆醒,被鬧鐘吵醒,或者被別人捏我們的腳趾頭弄醒,這都不是那麼重要。過一會兒之後,我們是怎麼醒來的就真的無所謂了。


如果我們對死亡做一點研究,我們對於死亡的態度可能會改變,而且,我們也許會對從夢中醒來問同樣的問題。這就是研究的作用。

 把它看成夢,是另一種方式去看待被我們稱作「死亡」的現象。這只是一種訓練——我不是在說這是唯一的方式。。。這種態度也許是需要的,這也是研究的意義。


2. 心理雜誌編輯問:
 在災後重建的過程中(也包括金融危機爆發的過程),儘管不斷有報道說,有人不堪承受這些巨大的打擊選擇了結束生命,但我仍看到絕大多數人以更頑強、近乎生命本能的力量重新開始讓生活有序化、繼續帶著希望活下去。在您看來,人與人為什麼會選擇不同的生命態度。那些無力的人該被賦予大的同情還是該被譴責?選擇繼續活下去的人,那希望本身有力嗎?

 仁波切答:再次,我抱歉地說,我是被訓練成佛教徒的人,只會說些很靈性的東西。這對人們來說可能很無聊。我想指出,這是一個完全被物質主義驅使的社會會做的。它拒絕其他所有的價值。而只賦予一種價值——「經濟增長」。這是你唯一的價值,你唯一的目標,唯一你所知的人生。這是你認為唯一重要的東西,當它無法運作,所有的希望都沒有了。

「一個靈性的人可能會同情這些人,有機會的話,會告訴他們「嘿,你看。生命中除了勞斯萊斯汽車和豪宅,還有別的東西——比如詩詞,歌曲,看看大海,呼吸新鮮的山間空氣。。。而且,如果你更敏銳,還有東西比如禪思:看著你的憤怒,看著你的慾望,看著你的骨骼和肌肉。」

那麼,如果市場崩潰,如果你有一種靈性的價值觀,你將持一種不同的態度。


3. 心理雜誌編輯問:
 為什麼經歷了汶川這麼重大的地震事件,人們依然覺得死亡是一件離自己很遠的事情?這樣的態度裡有自我保護的意味。從佛教的角度看,或者從您個人的角度看,您覺得這說明了什麼?在同樣經歷了08年之後,您個人對待「死亡」的態度是什麼?

   仁波切答:我們故意讓自己遠離很多事實和真相。死亡這實相更明顯是因為它是必定發生。所以,有時候人們還會提及它。還有很多其他的事實我們在試圖遠離。這本身就告訴我們靈性的價值是多麼重要。

當我說靈性價值,我不是在說向某些天神或某些外在資源祈禱求救——比如打911


我在說的是思維,以便使我們能夠習慣,或接受真相。接受是很強有力的。如果你學習去接受一個事實,這是相當有力的事。這就是我個人認為的靈性(道路)的作用。它發展出技能去接受某些事實。聽起來也許容易,能夠接受需要大量的訓練。

我必須接受,如果我能活90或100歲,我一半的日子已經逝去了。

我不能只是理性上接受它。我必須實際上真正這樣想。我應該買多少東西?我應該構建多少房子?基本上,我在談的是為我們的人生做「預算」。

這可能真的能把我從虛假的希望與期待中解救出來,使我更友善等等,並且讓我的生活很簡單與快樂。


4. 心理雜誌編輯問:
 在我們的調查中,有接近半數的人,都希望死亡是突然到來的,但如果我們平時都很少想到死亡,這種「突然」會帶給我們什麼?

   仁波切答:我會說,這完全取決於個人。根據佛教,死亡不是如同火焰的熄滅或濕氣的蒸發。「死亡」不是大「結局」。你的意識是繼續的。

所以(佛教中)沒有這類哲學。死亡僅僅是這個所謂「身體」集合體的某種功能。意識仍然延續。而且,依據佛教,如果有任何痛苦或愉悅,理解痛苦和愉悅的心是繼續的。

所以,希望突然死亡的人們也許是在想,如果只是人死如燈滅,之後也就沒有人在體驗,他們可能想,因為沒有人在經歷,那麼突然死亡會更好。
 
但是,那些相信有意識的人無法忽視(它)。也許因為沒有機會寫遺囑,做些祈禱或者和親人說話,就死去了,而感到更痛苦.  意識到「我突然死了!」,是可能痛苦的。

與此同時,對於靈性上成熟的和長於思維的人來說,也許一個突然的死亡是好的。無需經歷所有的身體的痛楚! 你的心是完整無缺的,而且由於你的靈性成就,你是清醒的。你知道如何去處理死後會經歷的狂亂和幻覺。

同時,為了有時間去逐步禪思,有些靈性修持者也許喜歡一個漸進的死亡。

所以,這因人而異。


5. 心理雜誌編輯問:
 佛教對待「死亡」的態度是怎樣的?很多人都說最害怕親人的亡故,當我們不得不面對親人的離去時,我們可以通過佛教汲取力量嗎?

   仁波切沒有評論



6. 心理雜誌編輯問:
 您在《正見》一書中,特別提到了對待往生、輪迴的態度,您希望大家還是應該把目光放在今生,那麼,如果沒有來世人們怎麼可以獲得安慰呢?

   仁波切沒有評論



7. 心理雜誌編輯問:
 在08年,很多人經歷了迭蕩起伏的大悲大喜——無論從大自然還是到人類社會本身發生的事情(如雪災、地震,奧運、毒牛奶事件、金融危機),都會讓人在產生強烈的無力感的同時,又升起振奮感,我們如何消化、理解這些劇烈情緒,該用什麼樣的心態去面對未知的09年。

   仁波切答:抱歉我又要回到,學習我們人性狀況的事實真相這一點上來,這是我們不得不做的。

我們必須從已經發生的當中學習。不過,我說的學習,不是以便防止它再發生。我們對此無法控制。如佛陀所說:「一切和合之物都必定會分解,衰敗而成為無常」 。

這一點需要被思維。我再三地這樣講,是因為現代社會裡的所作所為與此恰恰相反。我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試圖去忘記它。人們會讓你以為,所有這一切永遠都不會再發生:「讓我們來修築更好的道路,更好的住房,吃更好的藥,努力創造更完善的安全系統」等等。

在某種程度上,這是可行的,不過,這一切最終都無法幫助我們。這不是振奮人心的消息,不過,這是我們可以學習的東西。


8. 心理雜誌編輯問:
 您提到「擊敗我執,是比一切真實或超自然的能力更大的奇跡」,我們要怎樣理解這句話,在面對人生重大的喪失問題面前,去除我執可以幫助我們度過這些難關嗎?

   仁波切答:絕對可以,因為如果你已經消除了自我,「喪失」或「失去」這個詞就永遠被改變了。如果你已經改變了這個詞的含義,你肯定不會經歷這些還沒能粉碎自我的人,所經歷的。



9. 心理雜誌編輯問:
 證悟是超越一切概念的,但世間存在的各種概念不正恰恰是人類賴以從無常世界裡獲得確定感、獲得安慰的基礎嗎?但我們說要超越一切概念時,會有很多人問,那麼那些慈悲的概念呢?也要被超越嗎?

   仁波切答:是的。當然。我們還要超越使用的工具,方法,和我們修的道路。只要我們還沒有超越這些,我們就還不是一個成就了的人。已經成就的人,用經典的佛教用詞-- 已經「到達彼岸」的人
不僅超越了問題,而且超越了解決方法。

 

 

 

 

 

 




查看積分策略說明
附件
2009-11-22 07:47
1732108975.jpg (47.35 KB)
 
頂部



本站資源,歡迎引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彌陀山莊 - 專門弘揚彌陀淨土法門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