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 - 持戒的真義
Jill (彌陀山莊)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UID 2
精華 48
積分 25364
帖子 1560
積分 16870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8-10-19
 
發表於 2009-6-16 00:00  資料  短消息  加為好友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 - 持戒的真義

淺讀維摩詰所說經 - 持戒的真義 

(資料來源:生命愛徒)


 
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詣彼問疾。所以者何?憶念昔者,有二比丘犯律行,以為恥,不敢問佛,來問我言:『唯,優波離!我等犯律,誠以為恥,不敢問佛,願解疑悔,得免斯咎!』我即為其如法解說;
 
時維摩詰來謂我言:『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
 
別的經典記載這兩位比丘犯了淫戒,他們兩位深以為恥,不敢問佛,所以轉而請教持戒第一的優波離。優波離為他們說明有關的戒律,讓他們懺悔。當如是解說時,為何維摩詰大士會來加這麼一句:「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從「戒」的真義來探討。
 
持戒的真義。佛陀於滅度之夜,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為諸弟子略說法要,是《佛遺教經》。在《佛遺教經》中,佛陀最後的咐囑,首先就提到戒律。 
 
以戒為師。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
 
  戒為第一安穩功德住處。戒是方便,生定慧是目的。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穩功德住處。 
  
戒的根源在心,攝心為戒。 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慚愧心即是戒鉤。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鉤,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無慚人也。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常當慚愧,無得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忘念。
 
《佛遺教經》指出,行者若缺了「戒」,可能會一時疏忽失去了「察覺」,因而作出不合宜的行止,因此說戒為第一安穩功德住處。但更進一步指出,「戒」只是個方便,戒是來生「定、慧」的。戒是手段、是過程。是透過「戒」讓人發現自己犯戒了,而起「慚愧心」。
 
慚愧心就是「覺」,行者小心謹慎的去發現自己錯在哪裡?為什麼錯?然後才能解脫自己的煩惱。如《佛遺教經》行者「發現」心中有那些如毒蛇般惡念,因而導致外在的罪行。行者自己覺得「不對」而生懺悔與警惕。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這個過程也就是如惠能大師說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
 
優波離只論戒的表相,卻未注意到戒的真義。優波離只依戒律的由來,以及如何作補救來得解脫,優婆離依律說明此二比丘所犯的律,令這兩位比丘擔心自己所犯的錯誤,卻未能引兩位比丘發現自己原有的那能產生慚愧的「清淨心」。因此維摩詰大士會來這麼一句:「唯,優波離!無重增此二比丘罪!當直除滅,勿擾其心。」
 






  
             嗡嘛呢 唄咩吽        
頂部



本站資源,歡迎引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彌陀山莊 - 專門弘揚彌陀淨土法門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