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論六波羅蜜的修習及其意義
Jill (彌陀山莊)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UID 2
精華 48
積分 25364
帖子 1560
積分 16870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8-10-19
 
發表於 2009-6-4 07:37  資料  短消息  加為好友 
論六波羅蜜的修習及其意義

論六波羅蜜的修習及其意義

能 賢
2008年06月10日 閩南佛學

波羅蜜,梵浯,漢譯到彼岸。波羅蜜有六種,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此六法譬如六支堅固巨大的船筏,運載眾生從生死此岸,渡過煩惱河,到達無漏之彼岸,故又稱六度。

六波羅蜜法是菩薩修習的正道,攝盡一切菩薩的總行。菩薩在長劫自覺覺他過程中,修習無量無邊的法門,主要是以六波羅蜜法作為行持的準繩。若菩薩離開了修學六波羅蜜多就不能成為菩薩。在《瑜伽師地淪》中,論觀察菩薩種姓時,即觀察其人是否實踐菩薩道,以斷定其菩提的有無,菩薩道即是實踐六度之行。

雖吾愚鈍,亦欲拙筆,淺談對此法門的認識,祈願與諸位同修以共勉之。

一、釋六波羅蜜義

波羅蜜雖有六種,然各有其特徵和殊勝的意義。

(—)佈施波羅蜜:佈施,梵語檀那,此雲佈施。《攝大乘論》云:「能破慳貪貧窮及能引得廣大福德資糧,故云佈施。」佈施有財施、法施、無畏施三種。所謂財施:即以清淨心用飲食、衣服、田宅、珍寶等資生之具及生命—切所有內外之財施予所需的眾生,消除眾生貧寒之苦,獲得身心安樂稱為財施。如世尊往昔投身飼虎,代鴿喂鷹可以資助眾生生命就稱為施波羅蜜多。所謂法施,謂以不求名聞利養的清淨心,將自己於經淪中及善知識處所學世出世法為眾宣說,使聽者得到法樂,以增長善根,是為法施。如釋尊說法,可以資長眾生慧命。所謂無畏施:指對遭遇災難危苦,心生恐怖者,能給予無畏,消除恐怖,如古代行俠仗義的英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濟度弱小;又如觀音菩薩:「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度人舟」尋聲救苦,故名施無畏者。總之,佈施波羅蜜是眾生離苦得樂、修行證果很重要的一個法門。古德云:「六度萬行,佈施為首。」所謂「未成佛道,先結人緣。」是故菩薩利益眾生檀那為先。

(二)持戒波羅蜜:戒,梵語屍羅,此雲清涼,或名為戒。《大乘義章》卷一云:「言屍羅者,此雲清涼,亦名為戒,三業炎火,焚燒行人,戒能防息,故名清涼。……以能防禁,故名為戒」。戒有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三種。所謂攝律儀戒:律是戒律,儀是儀則。所制戒律以防遏過非,因而立身之儀則,稱為律儀。此包括五戒,十戒,具足戒等一切戒律,重在止惡防非,離種種雜染之法故,名攝律儀戒。

所謂攝善法戒:即以—切善法為戒者,重在修習善法。即菩薩受了菩薩戒法後,思維六度等善法,在自心中未起之善法令之生起,已生起者令不衰退,並展轉向上增長。又饒益有情戒即是指饒益一切有情為戒者,重在教化眾生。即指菩薩修學四無量心,實踐四攝法門以及行種種利益眾生的事業。以上三種戒亦稱三聚淨戒,三戒之中,以律儀戒為基礎。《菩提道次第廣論》云:「三聚戒中,律儀戒屬於真實別解脫戒,或此共戒而正進止,此於菩薩亦為初要,故當學彼。」可見律儀戒之重要。

總之,持戒即在身口意的行為上時刻保持清淨,離諸垢染,若有不善,立即離捨、懺悔、誓不再犯。所謂「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電。《遺教經》云:「於佛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華嚴經》亦云:「戒為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若能具足持淨戒,——切如來所讚嘆」。戒律是法王的家規,佛法的壽命。是故菩薩,行菩薩道,當受持菩薩戒法。

(三)忍辱波羅蜜:忍辱,梵語孱提。忍是能忍之心,辱是所辱之境。渭內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攝論》云「能滅盡忿怒,怨仇及能善安住白他安穩,故名為忍」? 忍有耐怨害忍,安受苦忍、諦察法忍三類。所謂耐怨害忍即能忍受怨家債主之嗔罵惱害,於種種逆境能忍而不生嗔惱。安受苦忍即指忍受世間寒熱風雨、飢渴、衰老、病苦等種種痛苦,能忍耐艱苦的生活,忍受修道中種種資具的缺乏及環境之苦痛。諦察法忍者,諦即真諦,察即觀察,法即佛法:謂諸菩薩以般若智慧審諦觀察諸法實相,了達諸法空無白性的甚深廣大教法,能夠深信認可,決定無礙。總之,所謂忍辱即知道人我皆空,剎那生滅無有實體叮以執著,了解因果業報不能逃避的原理,處於逆境或被眾生逼惱之時,心能千靜,泰然處之。如釋尊因地為忍辱仙人時,破歌利王割裂支解,但意不嗔恨,乃能成就大道,此即為忍辱波羅蜜。且忍辱為戒之眷屬,學佛之人,為護戒法,縱有打罵等,亦當默受不報,所以菩薩行者應常修忍辱波羅蜜多。

(四)精進波羅蜜:精進,梵語毗離耶,此翻精進。精言精純,指心無惡染;進是開進,謂不懈怠。《優婆塞戒經》云:「已生惡法為欲壞之,未生惡法為遮不起,未生善法為令速生,已生善法為令增長;修勤精進,是名精進。」即對於善法不斷培養充實,對於惡法積極離捨,努力不懈地作饒益有情的事業,絕不稍退道心,此即是精進。精進有披甲精進,攝善法精進,利樂精進三類。所渭披甲精進,即是發心修學的菩薩,不怕困難,勇往直前,譬如戰士衝往前線,與敵作戰,身披鎧甲,自然有恃無恐,此重在行。攝善法精進者,經云:「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大小諸善勤行不倦,名為攝善。」即菩薩開始向菩薩道邁進時?更精進地修諸加行,廣行善法,以成辦波羅蜜多,故云攝善法精進。利樂精進者,渭菩薩為了完成利他事業,使眾生離苦得樂而精進無厭地廣度眾生,此即「自己未度,先求度人」,故能利益化他,不生疲厭。如《普賢行願品》云:「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此行願(禮敬乃至回向)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行願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布疲厭」,這才是真精進。精進乃波羅蜜之正因,諸善法成就,諸惡習斷除,均離不開精進。如經云:「唯有精進是能修證菩薩善法最勝之因,深則不爾,故王者如來,稱讚精進。例如:迦。十尊者,頭陀苦行,雖年老而不捨,乃至佛憫之,勸稍自勉,而尊者苦行如故,佛乃嘆曰:「汝可為—切眾生依止,如我住世無異。」又脅尊者八十齣家,人譏其衰老,遂發誓曰:「若不通三藏,不得三昧,終不以脅著席。」乃晝習教理,夜習禪定,果三年有成。此等事例不勝枚舉。亦有世俗之人,為求功名學問,尚有囊螢映雪,掛角負薪等勤行,況佛門弟子為求出離,寧不精進?黃昏偈曰:「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吾人念此,豈不慎思?更有菩薩行者,為上求下化,理當以純一直進之心,斷諸妄想執著,自度度人,無有退墮。

(五)禪定波羅蜜:禪定,梵語禪那,此為靜慮、或雲禪定。《攝論》云:「能消除所有散動及能引得內心安住故名靜慮。」《廣論》云:「住所緣境,心不散亂,心一境性名曰禪定。」禪定有安住定、引發功德定、引發饒益有情定三種。所渭安住定即是遠離昏沉掉舉等障道法,引得輕安寂靜的等持現前,而能安住領受其樂,故名之。引發功德定者,即以定為依止,能引發種種神通等殊勝功德。引發饒益有情定者即是由定引發神通後,以定為依,消除有情的飢渴、寒熱、水火、疾病等痛苦,成辦利樂一切有情的事情。禪定是由於心力集中而產生智慧的一種定力。正因禪定能使心力集中,定心一境,從而產生極高的智慧而證涅槃,所以千古以來,欲息念得定,欲得高深的智慧,欲得超人之證悟及欲了生死證涅槃者,無不是從禪定下手。吾人意識散亂,六根妄動,如水搖動混濁而不清澈,為欲使心寧靜,故須修定。

(六)智慧波羅蜜:智慧,梵語般若,此雲智慧。《攝論》云:「能除遣一切見趣諸邪惡及能真實品知法數,故名為慧。」即通達諸法之智及斷惑證理之慧故名智慧。慧有緣勝義諦慧、緣世俗諦慧、緣饒益有情慧三類。緣勝義諦慧者即緣勝義諦理之智慧。《廣論》云:「謂由總相覺悟,或由現象覺悟無我實性名緣勝義諦慧。」亦即通達人法二種無我的真實智慧。世俗諦慧者即通達世間聲明、因明、醫方明、工巧明、內明等五明的智慧。饒益有情慧者即見道後得現量所引發的世俗諦慧而能種種說法利益有情的智慧。智慧乃由禪定而證得,即所謂由戒生定,由定發慧。但此智慧並非世人博聞之有漏智,而是圓融無礙的正智。此智慧照破一切客塵煩惱,顯露真如本性,故智慧即般若亦即佛性。若能證得智慧,則能見到本來面目,這是修行的最終目的。

二、六波羅蜜的修習方法

(一)五相修習

關於波羅蜜的修習,《解深密經》給我們提供了五相修習的方便法門。經云:「菩薩於此六種所學事中,應以五相精勤修學。一者最初於菩薩波羅蜜相應微妙正法教猛利信解;二者次於十法行以聞思修所成妙智精進修行;三者隨護菩提心;四者親近善知識;五者無間勤修善品。」即菩薩在修學過程中,首先應對菩薩藏微妙正法生起堅定不移的信解。因為信解才能依法而行。所謂「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大智度論》云:「佛法貴行,不貴不行,實行之要,始於信法,信為明瞭,是則行本。」即不起正信則不能實行。可見信是我們安身立命的前提和根本。信是菩薩人道的起點。若無信心則難以得到佛法的利益。《大智度論》喻如「牛皮未柔,不可屈折。」是故菩薩行者,為了成就一切善法,修習六度,首先對菩薩藏法應生起堅定的信解。確定信解後,即應精進勇猛地以聞思修所成的妙慧修習書寫、供養、施他、諦聽、披讀、受持、開演、諷誦、思維、修習等十法行。十法行是菩薩在資糧加行位上必修的課程,以修此十法行才能圓滿聞思修三慧。

除了修十法行外,菩薩更應發菩提心。即發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誓願。菩提心是菩薩行的根本法,是故菩薩修習菩薩道,首先應發起菩提心。有此發心,才能有目的地欣求趣向,修習福慧兩種資糧,斷除煩惱所知二障,證得無上菩提涅槃。有菩提心才是真實的大乘菩薩,否則,縱有通達無我的智慧,亦難稱為菩薩。菩提心是成佛的根本,也是大小乘的區別。發菩提心是大乘的入門。若能發此勝心,即可超過二乘,因此發菩提心是不共二乘的大乘根本因,是成佛的種子,所以《華嚴經》云:「若修菩薩一切行願,先當發起菩提心。」古德云:「學佛不發菩提心,猶如耕田不下種。」田地不下種不會有收穫的果實,未發菩提心則不會有成道的希望。故欲學大乘,必須發菩提心。行者不但要發菩提心,且要隨時隨地護持此心,無淪是遇到任何艱難困苦,也誓不退轉。《入菩薩行論廣解》云:「如是如來最勝子,已發堅固菩提心,更應恆時無動搖,勵力不違諸學處。」又因菩提心不失,才能腳踏實地實踐波羅蜜行。若能這樣,則隨其所作,工作學習,淡說戲笑,皆成出世間之修行,均成菩提之資糧。否則,若菩提心雖發而不真不固,多所忘失,即使念佛、修密、坐禪、修定均成世間有為法,不能出生出世間果報。《華嚴經》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入行論》亦云:「菩提薩唾諸墮中,退菩提心為最重。」故護菩提心甚為重要。

除此,行者為了使自己不走上岔路而回小向大,必須多親近善知識。所謂善知識即是知其心,識其形,導我於善之義。善知識即指能引導幫助學人修學佛法的師友,必須了解學人的思想,認識學人的行為,有針對性地引導學人斷除惡法,趨向於善道。《華嚴經》云「善知識是大因緣」,所謂化導令得見佛,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即親近善知識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成佛作祖的大事因緣。善知識是如佛教法而說,如佛教法而行,依佛教誡教授而指導學人的。善知識能作為行者的依怙,時常指點教誨,策發行者奮發向上。菩薩若如法親近善知識,將常遇善知識,並能速斷一切煩惱惡業,功德資糧漸漸增上,成辦現前安樂及未來解脫的利益,否則,若不依止善知識,則會增長許多邪見過失。可見行者身上所增加的功德,減少的過失,都是由善知識所賜予的,故善知識對於修學佛法關係重大。《華嚴經》云:「一切佛法,如是皆由善知識而得圓滿,以善知識而為根本,從善知識來,依善知識生,依善知識長,依善知識住,依善知識為因緣。

菩薩親近善知識後,就必須無間修習善品,因只有長時劫無間斷修習六度萬行,修學方能圓滿,所謂:「水滴石穿」,「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是也。反之,若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則「數數懈廢,譬如鑽木取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行者亦爾,若懈廢而不精進,則雖想成佛,亦無希望。所以無間—修習善品亦是行者修習波羅蜜所必具的重要條件。

(二)六度齊修

除了五相修習波羅蜜法外,行者還應注意修習六度必須相資而行,不可缺—。因為六度,是菩薩自行化他,利樂有情的大行大願,是互相聯繫,互相促進的。如《大智度淪》云:「欲成佛道,凡有二門,一者福德,二者智慧。行施戒忍是為福德門。知一切諸法實相,摩訶般若波羅蜜是為智慧門。菩薩入福德門,所願皆得,若不得願者,以罪垢遮故。入智慧門,則不厭生死,不樂涅槃,二事一故。今欲出生摩訶般若波羅蜜……要因禪定門,人禪定門必須大精進,何以故?不戒亂心,不能得見諸法實相。而禪定智慧不是福願所能求,亦非粗觀所能得,須自心精進……方能成辦,能得禪定智慧則眾事皆辦。」可見修習六度能具足福慧兩種資糧,福慧二者是同步進修的。菩薩修習時,假使持戒而不佈施,則不能攝化有情;佈施而不持戒,則難以進修定慧;忍辱而不精進,則道業難成;精進而不忍辱,則魔難難消;禪定而無智慧,則固執不通;智慧而無禪定,則凡情易動,終難成就佛果。古德亦云:「慧而不定,未能受用;定而不慧,未免沉迷;定慧雙修而不持戒,便礙於積習;三學具足而不佈施,便不能攝化有情;佈施而不修三學,只種人天之因;持戒而不忍辱,難調嗔恚習氣;有精進而無諸度,則徒勞無功;有諸度而無精進,必半途而廢。」是故菩薩為了圓滿福智二德,定要六度齊修,不可偏廢修習。

(三)觀三輪體空

菩薩修習六度時,應特別注意同時以三輪體空作觀,不著法相,才能真正得度,否則,只得人天福報而已,此則是美中不足。

六度中的每一度都各有三輪。據《大般若經》云:「佈施是以施者、受者及所施物為三輪,持戒是以所護戒,犯戒及無犯戒為三輪;忍辱是以所取相、動心及不動心為三輪;精進是以所趣事、勤、怠為三輪;禪定是以所緣境、有禪味、無禪味為三輪;般若是以所對法、法性、法相為三輪。」菩薩行此六度時,應該以上述三輪體空作觀。就佈施言,《大智度論》云:「菩薩能一切佈施,內外、大小、多少、精細……如是等種種之物,一切能捨,心無所惜,等予一切眾生,平等心施,施不求報,得施實相,不觀時、無晝夜……—切時常等施,心無悔惜,乃至頭目腦髓,施而無吝,此即為佈施波羅蜜。」菩薩如是佈施,無佈施的我,無受施的人,亦無所施之物,即是佈施三輪體空觀。《金剛經》云:「菩薩如是應無所住而行佈施」亦即是此意。修習佈施如此,修習余度亦然。菩薩如是以三輪體空修習六度,才能圓滿波羅蜜行。

三、修習波羅蜜的勝益

六度修習在菩薩道中非常重要,一切功德的成就及可愛果的獲得,均以修習六度為基礎。由有六度的實踐修學,才能成就菩薩的種種功德和利益。《解深密經》云:「修習六度一一各有四種勝妙威德。正修六度時,能對治慳貪、毀犯、嗔恚、懈怠、散亂、不正見六種過失;正修六度時,能為無上菩提真實資糧;正修六度,於現法中能自攝受饒益有情。修習六度,能感未來廣大無邊異熟果。」因為佈施能對治慳貪,持戒能對治污染不淨,忍辱能對治嗔恚忿怒,精進能對治懈怠,禪定能對治散亂,智慧能對治愚癡、顛倒、不正見。六度能如是消除生死流轉的煩惱之因,漸進修習,自能使佛性顯現,轉述成悟,轉凡成聖,終得佛果,故行六度為成佛的資糧。菩薩具此資糧,不但自己能得解脫,而且能濟度眾生,故能成就自利利他的事業,由此修習六度的殊勝之因沒有窮盡,故感得未來勝妙之果亦無有窮盡。下面分別說明修習六波羅蜜的殊勝利益。

《優婆塞戒經》云:「佈施能度慳貪諸煩惱,以慳貪為煩惱首,故佈施能現在破慳貪,正得來生享巨富報。其餘壽命長遠,色力健康,身心安樂,言語慧辨,亦皆佈施所應之果。」可見佈施利益殊勝。如是菩薩行大佈施,即無守護和恐怖之苦,今生必受讚嘆,得好名聞,能斷慳貪之種,於後世得更多的財富與安樂,感無量福乃至福德圓滿成就菩提。

又持戒能使三業清淨,則不會為所作惡業而感到內疚羞愧,恐懼處罰與名譽的喪失,這樣則能心境和平喜悅,容顏調順,常為善人敬重親近,不會墮入苦惱的境地。《菩提道次第略論》云:「持戒能成就財富,恭敬等眾多利益。凡人天一切樂果都由戒生……若持戒能斷一切惡行的種子,得成佛清淨的妙智。」《大智度論》亦云:「持戒之人,常得令世人所敬養,心樂不悔,衣食無乏,死得生天,後得佛道。」如是種種持戒利益殊勝無比,是故行者應—心持戒。

又能行忍者,少怨敵,多喜樂,色身圓滿,親友不離,臨終無憂無悔,死後生於天上乃至證得無上菩提。又忍是菩提之正因,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忍之果。故《華嚴經》云:「能淨忍辱者,顯現佛菩提」。如是忍辱功德無量無邊,是故行者應行慈忍。

又菩薩若能精進,便能擯除懈怠的過患,令渚惡速滅,諸善疾成,更能饒益自他,為人讚美,恆結善緣,常遇善知識,令自己的慧命與日俱增,疾得道果.《莊嚴經》云:「資糧善中進第一,渭依此故彼後得。精進能得現樂住,及世出世諸成就,精進能得三有財;精進能得善清淨;精進能越薩伽耶:精進得勝妙菩提。」

又若人能修習禪定,能攝心一境,除去人我煩惱執著之想寂然安住,得輕安快樂,能以心力觀察宇宙實相,悟一切離諸語言的智慧,起不可思議的神通遊戲變化,並能依此神通饒益有情。《遺教經》云:「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若在定者,心則不散。」是故禪定功德亦無量無邊。

又若人修智慧.多聞多思,則能辨別真偽邪非,不為邪見所惑,能遠離惡道,趣向解脫,清淨無染,堪作眾生導師,為人崇敬景仰。《遺教經》云:「實智慧者,是度老病死海之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之大明燈也,一切病苦之良藥也,伐煩惱之利斧也。」可知修習智慧,則能治療身心病苦,照破無明黑暗,斬斷煩惱之根,終能脫生死海。故般若百頌云「見不見功德,慧是其根本,由攝此二故,應當攝受慧,明是求法道,及大解脫本,故應先奉持,大般若佛母。

總之,勤修六波羅蜜,能得無邊的功德和利益,能得世出世間廣大殊勝妙果。是故菩薩應以修習六度為根本,以完成自利利他事業。

四、廢修六波羅蜜的過失

菩薩修習六度雖有無量的功德,但若廢修則過失無窮,—下面分別說明之。

1、若不行佈施,則會隨順慳貪,增長愛著,將積聚眾多惡業,死後必墮惡趣,若生人間,得貧窮下賤報。《優婆塞戒經》云:「若有於財法食生慳,當知是人於無量世,得癡貧報。」又云:「若人得財,貪惜得財,當知即是未來世中貧窮種子。」可見慳吝之過失。

2、若不持戒,則令三業不淨,增長煩惱。破戒之人,現世名聲不好,未來惡果亦是無窮。《中阿含》云:「犯戒有五衰,一者求財不遂,二者設得衰耗,三者眾不喜愛,四者惡名流佈,五者死墮地獄。」故破戒過失甚多。

3、若人不能忍辱而生嗔恚,能摧毀長久以來所積集的善法功德,煩惱增盛,招引痛苦之果報,破壞後世可爰之果。所謂「—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廣論》云:「十劫所積集,供養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毀。」《入中論》說云:「由起剎那嗔恚意樂,能摧百劫修習施戒波羅蜜所集諸善」,即是此意。再則,嗔恚之人,內心不能感受到寂靜凋柔的意樂,不能安靜睡眠。內心狂亂,並致使親友遠離,人不喜見。如《遺教經》云:「若人不能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人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生後世,人不喜見」,故嗔恚之害無窮。

4、若不精進則是懈怠放逸,懈怠之人,則不能修佈施乃至般若等諸善法,不能作利他事,還使煩惱增長,渚善法不得成就,如此距菩提道則甚為遙遠。《海慧請問經》云:「有懈怠者,菩提遙遠;諸懈怠者,無有佈施乃至無慧;諸懈怠者,無利他行。」是故行者應常勤精進,除卻懈怠之惡習。

5、若無禪定,心則散亂,如此則不能有堅決的意志和智慧來克服外界的引誘和破壞,遇艱難危險時,則會心慌意亂;不能保持鎮定,難以成辦—切事業。另外心刁;寂靜,則雖修善法,所獲無益。《入菩薩行廣論解》云:「佛在經中告訴比丘,心若於境而馳散,雖持明咒終無益。」此即是說若心於境馳散,雖修念誦、苦行、持咒等亦空無果也。再則若心散亂,則不能人定,難得智慧,更無解脫可言。

6、若無慧者,施等如無眼目,既不能成清淨之業,亦不能獲正見。若離開智慧而修佈施等,則不能成為波羅蜜。又隨境轉,親近惡友,邪見增長,流轉生死,或墮惡趣,解脫無門。《攝論》頌云:「無破暗慧光,不能成淨戒;多由無慧故,屍羅成濁染;慧倒心混亂,不信住忍法,不樂觀善惡,如無德王名。」可見無慧之過患。

鋻於此,廢修六波羅蜜中的任何一法,都有無量過失,不但會影響今生的形象,降低自己的人格,也會給來生帶來無窮惡果。菩薩行者,深知如此,豈不戒歟。

五、修習六波羅蜜的現實意義

修習六波羅蜜法不但對菩薩今生後世有無窮勝益,若宏揚修習六度法門對當今社會亦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末法時代,人心不古,道德沉淪,眾生整日沉醉於花天酒地的生死網中,在煩惱苦悶的苦海中飄遊。嫉妒、虛榮、嗔怒、恐懼、鬥毆等,精神空虛,痛苦不堪。如此正是需要佛法甘露的滋潤,迫切渴求六波羅蜜法的救度。吾等既為佛子,當行佛事,不但要自己身體力行,修六波羅蜜法,更須將此法門發揚光大,宏揚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讓無數眾生均能得到救度,普見佛法的光明。若人人能行六度則三界火宅化為清淨蓮池,五濁惡世變為人間淨上。若眾生都能行佈施,則能使人樂善好施,根除自私之念,增長慈悲,更能樹立良好的助人為樂的道德風尚。若能持戒,則使大家都能奉公守法,杜絕殺生、劫盜、姦淫等非法之行。由此,眾生則不會有喪失財產的恐怖,眾生的生命亦會有所保障,世界則不會發生戰爭,人類將會團結和平;又能忍則堅毅的精神即可具備,能使人人寬大待人,則不會有相互間的嗔恨怒罵,鬥毆;亦不會有人我是非的爭執,如此則生活中充滿著喜悅祥和的氣氛。又若能精進,則勇猛的力量充實一切,就會使人力求進步,所辦事業易於成功,工作速度、生產效率則相繼提高。由此,國家則會富強。出家者若精進辦道,道業則早日圓成。又修禪定度,則會使人心情寧靜,思想意識不會混亂,如此則能常常保持清淨心,專心一境去做自己的工作,並且不會有任何錯亂。又人人能廣修般若,則會透視一切,除卻愚癡,由此則不會是非不明,真偽不辯,正邪不分,處理事情更會得心應手,不會束手無策。總之,若眾生都能修學六度法門,對國家勝益無窮,於個人亦受益非淺。

六、結語

六波羅蜜法是無上殊勝的法門,乃大乘佛法的核心,是菩薩行菩薩道的根本,菩薩精進修之則功德無量,廢修則過患無窮。是故菩薩行者應努力克服慳貪等煩惱,如理如法修習六波羅蜜法門。

以六度準繩嚴以律己,洗滌自身煩惱惡習,更以六度法門利益群生,啟發眾生的正智正見,引導其人佛法之正行。最後,祈望各位同修—卜諸眾生能共同嚴持淨戒,廣行佈施,著忍辱衣,披精進鎧,執起智慧的火炬,燒斷煩惱之薪,共乘六度慈航,直趨解脫彼岸!









  
             嗡嘛呢 唄咩吽        
頂部



本站資源,歡迎引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彌陀山莊 - 專門弘揚彌陀淨土法門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