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十二】: 護養一切、免於貪著
Jill (彌陀山莊)
管理員
Rank: 9Rank: 9Rank: 9


UID 2
精華 48
積分 25364
帖子 1560
積分 16870
閱讀權限 200
註冊 2008-10-19
 
發表於 2009-7-16 10:26  資料  短消息  加為好友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十二】: 護養一切、免於貪著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十二】: 護養一切、免於貪著

(資料來源: 華嚴的故鄉/海雲法師)

今天要介紹的是文殊師利菩薩所舉的一百四十一個大願,這一百四十一個大願,可以說是隨緣照修,順著境界修行。我們常講佛法就在世間,佛法離不開生活,也知 道二六時中,行住坐臥,處處皆可以修行,但也僅止於知道而已,實際上該怎麼做,就不知道了。文殊菩薩在此提出的例子,只能說是生活各層面的代表,我們當然 還可以再舉其他的例子,或者使用新式的語言模式來解釋。在解釋經文之前,先將修行部分作個總說明。

  佛法的行門,各個人皆不相同,頂多是把相似的方法歸納起來,成為某一種修法,譬如國人常講的禪、淨、律、密,就是分成了四大類,但在每一大類中,每一 個人的用功方法又不一樣。就像寫書法,同樣是拿毛筆寫字,每個人的字體都不一樣,即使是臨摹同一家的法帖,寫出來的味道仍然各不相同,因為字的形像可以模 仿,但是字的精神卻不見得學得到,關鍵就在此。所以古來的大德,在傳法給弟子的時候,講到真正的心法,都是不可說的,而是需要靠體會與揣摩,只要是真的想 達到佛法的目標,抱著懇切至誠的心,絕對學得到心法。但首先的必要條件,是先放下我執我見,否則根本學不來。

  其次,要談的是,文殊菩薩所舉的這些法,到底是如何修的?正確的修法在佛法中,稱之為正修正行。開始正修正行時,應先弄清楚有哪些要注意的;就像學插 花,花不是隨便拿來插插就可以的,要先對花材有一些基本的認識,才方便運作;又像學英文,掌握住文法的原則,才能講得像話。同樣的,佛法修行也有基本的章 法,現在我們要探究的是文殊菩薩所說的這些修法,其基本架構,究竟何在?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任何境界,要對緣照修的時候,應該採取怎樣的態度才能 修?

順境逆境皆是普賢境

  這一百四十一個大願,可以說最後都導入了真善美的境界,為什麼不論遇到好的或是不好的境界,都可以導入真善美?

  一般人遇到順境,可以導入真善美,遇到逆境大概抱著隨緣消舊業,業消了就好了,哪想得到什麼真善美?但是我們遇到的逆境太多了,因而大家會自嘆五濁惡 世的眾生福報太差,業力太重。然而在華嚴的修法中,不管哪一個菩薩,都告訴我們,無論好的境界、不好的境界,都是好的,所謂「此是普賢境,此是普賢行」的 觀念,就是文殊菩薩在這裡提出來的,好境界、壞境界,皆要導入好境界中來。

  為什麼文殊菩薩要這麼說呢?從分別的觀點來看,在《楞嚴經》中世尊曾說,人的身體在變,恆河卻亙古不變。這說明在種種的變化中,有一個不變的東西,那 就是見性不變,也就是「看」東西的能力不變,眼睛會衰退,身體也會產生變化,唯有真我不變,真如不變;現在我們能否抓住這個不變,再將一切導入這個不變 中,文殊菩薩所講的就是這個法。

  我們所遇的一切都是可變的,心也被可變的境界所轉,心隨境轉,是為凡夫;心若能轉境,則同如來。這也是文殊菩薩法緣的依據,各位若要修行這一法門,一 定要從此處下手,抓住不變的真我,才能從本質上徹底的改變。其實這個不變只是每個人所存在的本來面目,猶如水晶、摩尼珠般的晶瑩剔透,只是長期以來被無量 的灰塵所覆蓋,只要將灰塵拭淨,依舊能恢復本來的面目。

執著讓人看不見真我

  這也是我們所謂的人人皆具的自性寶藏,可惜都把它潛藏在內心的最深處,以至幾輩子都感受不到它的存在。即使有時候想到,都會認為是一顆髒兮兮的珠子, 而想一腳踢開,但又踢不開,因為我們的一切行為都是因它而產生的,當執著於珠子外面的污垢時,就是污垢的相現前;當執著於它而產生貪念時,貪的相會起作 用,貪的惡趣就會出現;當染著於瞋時,則瞋相會起作用,瞋的惡趣就會出現。

  即使染著於美,美也是一種執著,如貪求舒適、美好,同樣會出現惡趣。因為貪的本身是中性的,執著也是中性,執著於此與執著於彼都一樣是執著,只是壞習 氣的人會執著於不好的,而造成惡的果報,好習氣的人會執著於好的,便會有福報。但是不管好壞,執著都是不對的,執著於左是三惡道,執著於右是人天報,都還 在三界內。現在的問題在於能不能不去執著,可是堅持於不執著又還是執著。這個拿捏就得靠各位自己去感受了。

  通常堅持到了某一個程度時就是執著了;剛開始修行時,常常需要一些事相的依據,這就不能叫執著。譬如初學佛者需要有個佛像,配上佛教音樂,甚至錄影 帶,因為現代人的定性不夠,喪失的太多,只有靠一些基本工具來輔助。但是大家要有一個認知,就是即使這一法中有一個不變的本來面目,我們仍然要能超越。在 初期的階段,可以容許於執著那個不變的本來面目,可是當修行到某個高階的層次時,就必須能夠放下,才能超越,否則只是停留在那個階段上跨不出去。

  一般來講,修行在那個階段以前,可以靠人為努力來達到目標,可是要放下那個階段去超越時,就必須靠幾分天賦了。但這個天賦並非先天帶來的,而是後天修 學時所應培養出的兩個條件,一是宏觀的能力與胸襟,所以我們常說學佛心量要大,接觸面要廣,才有辦法跨出去。一是高度的警覺性,警覺自己所聽聞、所修行的 是不是真正的佛法,不要以為師父講的就完全正確,師父也是凡夫,在判斷事物及談吐上也會患有時代病,往往受到社會意識形態的影響而不自知,他無心欺騙你, 但你可能就被騙了。

  譬如四大宗派,禪、淨、律、密,各有各的修法,可是現在都混在一起,結果大家都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在修什麼,去請教師父時,師父又可能拿禪宗的方法來答 覆淨土法門,答非所問,問的人又常常被法語沖昏了頭,反而忘了自己原來問的是什麼?所以現代人學佛猶如走迷宮,進門以後就在裡頭亂繞,缺乏正確的指導,永 遠也繞不出來,也不要想成就。所以大家要有警覺性,不要被象牙塔、牛角尖所框住。同時不要老是站在自家窗戶裡往外看,有時候也要走出去,從外面反過來看看 自己的家長什麼樣子。

  佛教徒有一個毛病,大家都自顧著精進修行,卻沒有人情味,不會從外在的立場來看佛教的形像;要走得出去,再回過頭來看,才有辦法超越。歷代公案中,持 戒嚴謹的人,天天有禽獸送供,但是仍無法破無明,就是因為執著的關係,才無法跨越。學佛是活潑的、解脫的,而不是把人束縳住,不但不去執著事相,也不去執 著戒法。大家對這個層面要有所認知,調整好正確的心態再來學佛修法,這樣一來,要有大成就便快了。

  確定目標,站好立足點,朝著正確的方向走出去,是修行法門的不變原則。這三個條件缺一不可。為什麼要聽經言教,目的就在此,把自己確定好,目標找到 了,剩下來就是如何修行的問題。待一切都弄清楚,又經過幾次的實習都沒問題了,大概就可以閉關了。所以途徑一定要先找出來,現在大方法確定後,我們來看看 文殊菩薩怎麼樣來舉這些例子,這一百四十一條大願,幾乎條條都可以這樣去看。也就是銷歸自性,把一切的外緣統統導入這永恆不變的本來面目中。

佛子!
菩薩在家 當願眾生 知家性空 免其逼迫

  此願是總說。從行門的立場來看,所謂菩薩在家,在家就有逼迫,貪、瞋、癡、慢、疑見種種皆是,因為在家人(指心未出家的人)的心,是自我意識形態的作 用,時時想成為一個社會人。這在社會來講是正常的情況,像想成為一個優秀的老師、校長,成為優秀的官員,或者成功的企業家、科學家等等,無論如何總想有個 大成就,若沒有大成就,那小成就或一點點成就也好。只要有這種想法,在他的內心深處,總希望成為某一號人物(不管大號小號),修行人則正好相反。但是不會 修行的人也會犯同樣的毛病,他會特意標榜自己「不是某一號人物」。

  真正的修行人是超越的,他不屬於那一種人,甚至也不特意去成為修行人。這一點告訴我們,當內心有了某種念頭,所衍生出來的就會競爭,競爭兩個字在現在 的社會很通俗,但是競爭的概念只要停留在腦海中,人便如同生活在水深火熱裡,不得安寧,不論走到哪裡,都是滿天烽火。但是在這個修法的總說中,先用家代表 了一切逼迫,它告訴我們,在這種種逼迫中,有一個不被逼迫的,就是那個永恆不變的本來面目,在這裡叫「性空」。在無量無邊的逼迫中,存在著一個性空,你知 不知道?能不能感受到?抓住了性空,一切皆能免除。

  生活中的種種逼迫,出家人或者是身在家而心出家的人,已經免除,但是絕大多數的人,都是生活在煎熬之下。大多是為了賺錢,有些老師為了多賺錢,只好集 天下之錢財而教之,還要躲避教育局的追查,當然是生活在高度緊張之中,在最有良心的事業中做最沒有良心的事,他有沒有逼迫?老師都這樣了,那商人呢?可以 想像的。

  兩、三年前,可口可樂要改變飲料的口味,我們外人看不出來,那陣子大概前後兩年,他們全世界各分公司的主管幹部有多緊張,在更改與不更改間即已爭辯多時,面對巿場又有虎視眈眈的百事可樂,之後還要統計業績……這已不是煎熬兩字所能形容,那種生活與地獄有何差別?

  大商人有大煎熬,小商人有小煎熬,在家人是這樣熬過來的,可是修行人儘管在這個無有一處不煎熬的天下,能否身在其中而清涼自在?唯有性空才能如此。用 這個方法證得性空,不怕劫火燻燃,也不怕水淹二禪,更不怕風吹三禪,一切都傷害不到,因為你有性空。所有的變化,成住壞空都傷害不了性空。所以修行人若身 患重病怕死的話,最好躲入性空便死不了;如果從性空中跑出來,那就非死不可,因為生老病死嘛!若能轉入性空,便沒什麼死不死的問題了。色身壞了,再換一個 色身來,就是乘願再來,等於根本沒有死這回事,所以說,那個永恆不變的,就是性空。

  總說在這裡將一切現象都歸納到逼迫上來,一切境界都因在家而起,出家便沒有了。因為在家講的是緣起法界,出家講的則是性起法界;在性起中一切美好,所 以一切都是普賢境界,一切都是普賢行願;在家講的是緣起法界,所以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若能抓住緣起法界中不變的性空,種種逼迫也就免除了。

  逼迫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順境的逼迫,一種是逆境的逼迫。順境的逼迫在競選中看得最清楚,不管是什麼長,不當選不倒閉,一當選就倒閉,因為認識你的, 不認識你的,紅白炸彈通通丟過來,不給不行,給了又受不了,各種交際應酬,疲於應付,這都是順境的逼迫。逆境就更不用說了,可是這兩種境界我們都要懂得如 何轉到性空中來,下面的經文就是由此逐漸展開,菩薩在家是大原則,接下去的是幾個小原則。

孝事父母 當願眾生 善事於佛 護養一切

  孝順侍奉父母是一個緣,父母在世,要好好奉養,若不在世間,也應懂得緬懷他們的恩德。就這個緣,菩薩指導我們:「當願眾生,善事於佛,護養一切。」佛 是覺悟,以學佛人來說,看待父母,就如同看待佛,所以說家中二老就是活佛,當我們孝順父母、侍奉父母、上報父母恩的時候,能不能轉過來,同樣的侍奉佛、菩 薩。

  現代的人大概都不會向父母頂禮了,這也是為什麼現代人拜佛的功德不夠。古人常常向父母、師表、皇帝、官員等頂禮,所以禮佛的心境很坦然。現代人則往往 有所求,或者是當成一個宗教儀式來實行,而不像從前那麼生活化。我們是希望孝事父母能轉過來像善事佛、菩薩一樣,對待父母就像父母對待我們一樣的無微不 至,供養佛時也是一樣。

  一個精進的學佛者,家裡的佛堂一定佈置得很清爽,打掃得很乾淨,而且是親手為之,這就是最好的供養。佛堂四周的環境要保持清淨,不要有不敬的雜物;供品方面,點燈,尤其是油燈,更要時時注意清理,這就是護養一切。

  此外,佛代表覺悟,我們對一切境界均要能覺醒過來,把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當作是生命體一樣的尊重。對於從內心所發射出來的都要懂得好好照顧,這 種情形就像對父母所遺留下來的財產、事業、嗜好、專長都能盡力維護。而有些方面的成就,諸如德行,是無法繼承的,也應該時常讚歎。對佛來講,當然境界更 廣,像菩提道、菩薩道、解脫道各方面,都應好好學習來增長道心。增長又分兩部分,一是內護,指自己修行的道心;一是外護,別人修行時,我如何來護持,兩者 都要做到,才算是護養一切。

能夠覺悟便能護養一切

  此一大願為何要如此說?又與剛剛所講的原則是否相符?我們看,這裡是由小向大,由父母擴大到佛,看起來似乎抓不到那個所謂永恆不變的本來面目的核心, 但是我們若從世間法以物易物演變成貨幣交易的方法來看,錢幣的發展好像和直接交易沒有什麼關係,但卻對貨物買賣的便利性有著很大的幫助。這一大願也與這種 情況類似,由小到大好像繞了一圈,最主要講的仍是佛、善事於佛。佛是覺悟,能夠覺悟便能護養一切,不能覺悟便不能護養一切。

  以前我們談過佛陀耶的五個定義,其中有三項即是趨向於覺悟:一是具備瞭解性,二是具備高度警覺性,三是有醒悟的能力,這些都是走向覺悟的過程。到達覺 悟後,覺悟又有兩個特色,第一、覺悟能照徹我們的生命,讓生命的洪流處處充滿光明,即光明遍照。第二、光明不但照耀自己的任何角落,同時又能照耀每一個別 人,自利利他,護養一切。這就是覺悟的五個內容,所以此願仍導歸到此核心,前面講性空,這裡講覺悟,意思都一樣。

妻子集會 當願眾生 冤親平等 永離貪著

  妻子集會,乃是相對於丈夫集會,意思是一樣的,只是男女立場不同。妻子是父母以外的至親,包括了妻與子。夫妻有許多種情況,有的是佳偶,有的是怨偶, 這兩種暫且不提。一般來說,夫妻在一起是天倫之樂,是美好和睦的景象,也是順境。在這順境的同時,能不能體驗到逆境的情況?一家人幸福和樂的時候,有沒有 想到有些人是不幸的?此時能否以平等心相對待?所以說:「冤親平等。」其次,並不是每對夫妻都是這麼和諧相處的,和諧相處的固然是男女平等,不和諧相處的 也要能互相尊重,這也是冤親平等。但是此願主要講的是前一種狀況,所以才叫我們要「永離貪著」。

  親情相處得很好,其實是一大障礙,修道很難成就。並不是要夫妻父子沒有感情,只是在適當的時機你能不能放下?情執太重,難捨難分,當一個先走了,另一 個也難以自處而尋求了結。這種情況很多,可是修行人必須淡化,否則,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是無法修行、無法出離三界的。但也不是要割斷情感, 而是要盡量淡化,去成就對方的道業。所以各位學佛最好能帶另一半一起學,建立一個健全的佛化家庭。

  這裡所講的「冤親平等」,即是不分別,不執著。貪執是執著的代表,那個永恆不變的本來面目是不偏向任何一邊的。人性有一個特色,就是容易停留在不安定的兩個極端中,也就是處於痛苦的邊緣上;譬如想要快樂,那痛苦一定馬上跟著到,所以快樂是痛苦的開始。

  人就是在這兩個極端中不停的擺動,但是擺動中仍有一個不動的,那就是中道,它不在兩邊,不在空、不在有、不在快樂、不在痛苦、不在貧窮、不在富有;在 兩者當中,有一個不屬於極端的,只有平等。也只有平等才是最穩定的,一有分別就不穩定了,這不就是問題的核心?這是一個大法門,是修行上的重要關鍵,大家 要好好留意才是。





  
             嗡嘛呢 唄咩吽        
頂部



本站資源,歡迎引用
清除 Cookies - 聯繫我們 - 彌陀山莊 - 專門弘揚彌陀淨土法門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