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山莊 » 佛學文摘 » 你是一個標準的居士嗎?(關於行為)


2014-5-27 18:24 Jill
你是一個標準的居士嗎?(關於行為)

<P align=center><FONT color=darkgreen size=5><STRONG>你是一個標準的居士嗎?(關於行為)</STRONG></FONT></P>
<P align=center>&nbsp;</P>
<P align=center>喇榮五明佛學院慈誠羅珠堪布的開示(摘錄)</P>
<P>&nbsp;</P>
<P>居士的行為</P>
<P><BR><STRONG>  (一)下等的行為</STRONG></P>
<P><BR>  居士的行為也可以分上、中、下三個層次。最下等、最基礎的行為是什麼呢?首先是受居士五戒,如果不能五戒全受,就在其中選擇受一條戒、兩條戒、三條戒或四條戒都可以。在受戒的基礎上,盡量地斷惡行善。十善、十不善我們都知道,《普賢上師言教》裡面講得非常清楚。這是最基礎、最下等的行為。</P>
<P><BR>  在最下等的行為當中,還有兩個問題我們要談一談:</P>
<P><BR>  第一個是吃素的問題。<STRONG>部分居士也許還沒有吃素,如果是這樣,就一定要吃素</STRONG>,一定要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現在個別的居士,尤其是一些學藏傳佛教的居士看到藏傳寺院的出家人或上師在吃肉,就認為密宗是允許吃肉的,吃肉沒有問題。就這樣,很多以前吃素的後來就不吃素了,但這是錯誤的觀點。</P>
<P><BR>  我以前也講過,藏地的僧眾吃肉並不是密宗開許吃肉,那是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不得已而為之的。因為藏地很多地方氣候條件惡劣,不出產水果、蔬菜,加之交通不便,所以很多修行人只好選擇三淨肉,但他們也只吃三淨肉,不吃其它的肉。</P>
<P><BR>  隨著交通條件的日益改善,目前我們也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改善,部分有條件的地方逐漸逐漸有很多人開始帶頭吃素了。不過在有些極為偏僻的地方,直到現在吃素還是很不方便,既沒有水果,也沒有蔬菜,尤其是有些牧區,吃素可能還需要一段時間。不可能所有的人馬上都能吃素,但這是環境因素所致而非密宗的意思,也不是其它的原因,我相信以後這個問題慢慢會改變的。</P>
<P><BR>  然而,生活在漢地的學藏傳佛教的居士一定要吃素,現在漢地有這麼好的條件,連不學佛的人都吃素,佛教徒怎能不吃素呢?我不知道你們當中有沒有人還沒有開始吃素,如果有的話一定要從明天開始吃素,除非有非常非常大的困難,實在是沒有辦法,我想應該不會有這樣的困難吧!如果有是另外一回事。</P>
<P><BR>  我到很多藏地的鄉下去時,也動員當地的牧民們吃素。怎樣吃素呢?他們不可能吃「長素」,但每個月的十五、三十,或者是一年當中的佛誕日、成道日等佛教的四大節日,或者一年中這四個節日所在的四個月,或者這四個月當中的半個月不吃肉。你們想想,那些條件、環境非常差的地方尚且如此,你們更沒有理由不吃素!</P>
<P><BR>  漢地的大乘佛法在吃素方面,就有非常良好的傳統,從梁武帝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在這方面,藏傳佛教因為環境的因素做得沒有那麼好;南傳佛教因為要托缽化緣的關係,也做得沒有那麼好。南傳佛教的僧侶不是自己做飯,而是每天挨家挨戶地托缽化緣,因為這些化緣的施主不一定都是居士,他們當中有吃素的也有不吃素的,所以吃純素有一定的困難,在這方面他們也不如漢傳佛教。只有漢地的大乘佛教把吃素的傳統保留得非常好,所以我們現在要繼續維持。學藏傳佛教,要學好的一面,不要學不足的一面。當然這不能歸咎於佛教,而是人的因素,因為人在這樣的環境當中做不到,但我們所處的環境已經很優越了,所以沒有理由倣傚他們的吃肉行為。</P>
<P><BR>  第二個問題,是上師、弟子與金剛道友之間的問題。</P>
<P><BR>  我現在經常遇到這類情況。比如說,有些居士剛剛接觸某個上師的時候,認為這個上師很不錯,然後就依止並接受了一些灌頂和密法,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對上師產生了負面的看法,甚至有不好的態度,師徒之間產生了矛盾,然後都很擔心有沒有犯密乘戒等等。很多人來問這方面的問題。</P>
<P><BR>  這個問題我以前在「金剛上師與灌頂」這個專題中講過,你們多數人也看了這篇文章,也聽了課,但看一次不一定能記住,所以,這方面我們一定不可掉以輕心。</P>
<P><BR>  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是,我遇到過一些以前學佛學得比較虔誠的人,過去一直認為自己的上師或道友是非常非常好的,後來因為看見個別人的不正當行為,就感到非常失望,以至於不學佛了。</P>
<P><BR>  有關這些問題,該如何取捨呢?首先我要說明的是,沒有一個普通人的整個行為,能夠代表佛法,這一點我們一定要承認。如果非要有誰來代表佛法的話,我想:觀音菩薩可以代表佛教的慈悲;文殊菩薩可以代表佛教的智慧,除此之外,任何一個普通人都無法代表佛教,所以你們不能這樣以偏概全。如果因為個別人的行為不好,就歸咎於佛教或者藏傳佛教,然後不學佛了,就是一個極大的錯誤!</P>
<P><BR>  釋迦牟尼佛是全知,他早就考慮到這個問題,所以很早以前就告訴我們,判斷是非的準則,是依法不依人。如果你發現佛法有什麼問題,你可以說我原本以為佛法是很好的,但是,我在佛法中發現了問題,所以不學佛了。如果是這樣的話,你是有道理的,你可以不學佛;但是,如果你是因為某個上師的行為或者金剛道友的行為不好,便因此不學佛了,這就不合理。</P>
<P><BR>  上師、金剛道友的行為,是他們個人的行為,並不能代表佛法,也不能代表藏傳佛教,這一點我們一定要劃分清楚。要學佛,可以自己好好學,不去管別人的是是非非。以後你們也不要輕易地把自稱是上師、活佛的人看成佛,像法王如意寶這樣的上師我們當成佛是完全無誤的,是合理的,但一般不是很瞭解的那些活佛、上師、堪布,我們既不能隨隨便便當成佛,也不能看到一點過失就譭謗。如果你覺得有必要依止,就按照密宗的要求,在接觸的過程當中慢慢去觀察。密宗本身有明確的規定:依止一個上師一定要觀察十二年,密宗裡面講了很多上師的標準,依照這些標準,在十二年的時間當中仔細觀察,如果這些標準都具備的話,才可以依止。依止之後,就不能再產生什麼邪見,一旦產生邪見,自己的修行就無法獲得長足的進步。</P>
<P><BR>  當然,我以前依止法王如意寶的時候,沒有經過十二年的觀察,你們可能也沒有觀察十二年。對法王如意寶這樣的上師不觀察是沒有問題的,這是我們的運氣很好、福報很好,因為我們遇到了一個不可多得的好上師。不過,是不是每個人都有這麼好的運氣,就有點不好說了,所以,我們認為:依止上師之前一定要觀察;如果沒有依止的必要,我們也不觀察別人的過失,別人有過失或有功德,在短期當中不一定觀察得出來,就算能夠觀察出來,對我們的修行也沒有什麼幫助。</P>
<P><BR>  學佛是要學佛的行為,不是學金剛道友或其他人。上師或金剛道友不好是他們的過失,不是佛法的過失。這一切錯就錯在我們自己——以前我們沒有按照密宗的要求去觀察;現在又違背密宗的要求去譭謗,這樣可能永遠都修不成密法,只能修修出離心、菩提心等修法,所以,大家在這個問題上一定要特別小心。</P>
<P><BR><STRONG>  (二)中等的行為</STRONG></P>
<P><BR>  中等的行為是什麼呢?<STRONG>中等的行為是利益眾生。在菩提心的基礎上,盡量地利益眾生。</STRONG>雖然大乘佛教利益眾生有各種各樣的方法,但歸納起來一共有六種,也就是六波羅蜜多。六波羅蜜多,就涵蓋了所有大乘佛法利益眾生的方法。除此之外,平時在日常生活當中,凡是我們認為是利益眾生的行為,都要盡量去做。</P>
<P><BR>  現在很多居士經常問到:雖然自己在發菩提心,但在實際的日常生活中處理一些問題的時候,又做不到自輕他重等等,那該怎麼辦?其實,佛也沒有要求我們今天發了菩提心,明天就一定要去做這些事情,這些都是有過程、有次第的,可以做到的盡量去做,做不到的就暫時放在後面。</P>
<P><BR>  比如說肉體的佈施,也即把自己身上的肉割下來佈施給眾生的行為,這是菩薩最高的一種佈施,但是佛告訴我們,在沒有證悟之前不允許做這樣的佈施。為什麼呢?因為沒有證悟之前這麼做的話,還是有痛苦的;如果有痛苦,則佈施之後會後悔的。我們現在還沒有這種能力,所以佛告訴我們先不要佈施自己的身體。先易後難,能做到的先做,做不到的可以放在後面。我們雖然發了菩提心,但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遇到很多問題的時候,不能用菩提心來處理,這是很正常的。因為我們的修行還不到位,不過,我們可以嘗試著逐漸逐漸去做;等我們的修行到位的時候,就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了。</P>
<P><BR>  當初釋迦牟尼佛也發心:等所有的眾生度完以後我才成就。釋迦牟尼佛早就成就了,但眾生度完了嗎?沒有。佛是不是違背了自己的發心呢?當然不是。佛和菩薩會發很多不會成功、不會實現的願,他們為什麼要這樣發心呢?這就說明他們的偉大——「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這恰恰說明了佛菩薩度化眾生的勇氣,而非佛菩薩的過失。</P>
<P><BR>  我的意思就是說,佛也沒有辦法度完所有的眾生,把所有利益眾生的事情都做完,我們就更不用說了,但在這些利益眾生的事情當中,也有很多現在我們肯定能做到的事情,所以,我們就應該盡己所能地利益眾生。</P>
<P><BR>  利益眾生不是外表上擺個樣子給別人看,而是要從內心深處真真切切地發起利益眾生的心。在清淨的發心之上,能做多少就做多少。比如說我們去放生,在外表上看,放生本來是一個利益眾生的行為,但是,如果我們為了自己的健康、長壽去放生的話,表面上是利益眾生的行為,骨子裡還是為了自己。同理,在任何一個問題上,修大圓滿也好、修大手印等任何一個修法也好,如果核心是自己的利益,就不叫大乘佛法。有關這一點以前講了很多,現在不再講了。</P>
<P><BR>  下等的行為和中等的行為,都是我們力所能及的範疇。</P>
<P><BR><STRONG>  (三)上等的行為</STRONG></P>
<P><BR>  上等的行為是什麼呢?是密宗的行為。密宗的行為是不可思議的,你們可以看一些藏傳佛教的高僧大德、成就者們的傳記,從中可以知其一二。雖然密宗的行為很不可思議,但所有的行為都建立在利益眾生的基礎上。不論從外表上看來是怎樣的,卻從來沒有離開過利益眾生的前提,只是在方法、範圍、力量方面有別於顯宗而已。通過這些不可思議的方法,同樣能把眾生引導到解脫道上面。</P>
<P><BR>  這些行為主要建立在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基礎上,我們現在根本沒有生起次第、圓滿次第的基礎,連什麼叫做生起次第、圓滿次第都不知道;雖然我們自認為知道什麼是大圓滿,實際上並不知道,我不知道,你們更不知道。</P>
<P><BR>  你們也許會想:大圓滿怎麼不知道,就是心裡面一切都放下,什麼都不想、放鬆,這不就是大圓滿嗎?這個不是大圓滿,以前和尚摩訶衍到西藏傳了這樣的法,結果鬧出很大的矛盾,到現在一千多年了,這個問題都沒有消失。</P>
<P><BR>  真正的大圓滿不是這樣,不過,大圓滿是怎麼樣,現在還不是很重要。以後你們的出離心、菩提心修好了,可以去聽大圓滿。</P>
<P><BR>  但是,去年我講的那些空性修法你們可以修,在修菩提心的同時,就修那些空性修法。這也可以說是密宗大圓滿的一種前期修法。這些空性如果修得比較好的話,說不定到時候離密宗也就只有一點點的距離了,當然,這個要觀待自己的努力精進。</P>
<P><BR>  這裡我沒有告訴你們具體的密宗行為,只說了上等的密宗行為很了不起。因為這些現在我們做不到,所以現在也不說。</P>
<P><BR><STRONG>  四、總結</STRONG></P><STRONG>
<P><BR></STRONG>  總結而言,見解有上、中、下三種,修行有上、中、下三種,行為也有上、中、下三種,總共是九種。上等的見解我們沒有;上等的修法至少目前我們還不能修;上等的行為都是密宗的,我們都做不到。不過這也沒問題,這並不表明我們永遠都做不到,只是目前做不到而已。但下等與中等的見解我們可以有,下等與中等的修法我們可以修,下等與中等的行為我們也可以做,九個見、修、行當中的前六個,我們當下就可以掌握,至於上等的見、修、行,可以暫時放在後面慢慢地修。</P>
<P><BR>  現在藏地還是有一些老一輩的修行非常不錯的上師,他們住世的時間也已經不多了,你們當中可能也有以前在法王的座下沒有聽過大圓滿的人,所以,如果你們現在能夠找到非常可靠的,真正有資格傳密法、傳大圓滿的上師,也可以提前聽一聽,也可以提前瞭解瞭解,不然以後你們也許會後悔的——在西藏還有那麼好的真正的修行人的時候,自己沒有去聽,現在要聽的時候全都圓寂了,這也是很嚴重的問題。但現在就正式去修這些法,我想還早了一點,我們還是要先修加行,這是很重要的。</P>
<P><BR>  不過,這樣的上師不是到處都有,一旦依止了這樣的上師以後,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問題,都不能有任何邪見,密宗的要求就是這樣。如果產生了邪見,第一個,就是在密乘戒上會出現問題;第二個,自己的修行也不會增長。密宗的修法,特別是大圓滿的修行進步,全都要靠上師的加持,上師的加持又要靠自己的信心,當我們的信心被破壞的時候,修行就不會有進步,所以密宗就有這樣嚴格的要求。事先你們一定要觀察,不觀察就盲目地依止,說不定會出現更大的問題,到時候就不好辦了。</P>
<P><BR>  我這次要講的就是,前六個見、修、行,我們一定要去做;至於後三個,以後自己去聞思修。</P>
<P><BR>  如果具備前三個見、修、行,就是下等的標準居士;如果具備中間的三個見、修、行,就是中等的標準居士;如果具備後三個見、修、行,就是上等的標準居士。</P>

2014-5-27 18:34 Jill
你是一個標準的居士嗎?(關於見解)

<P align=center><STRONG><FONT color=darkgreen size=5>你是一個標準的居士嗎?(關於見解)</FONT></STRONG> </P>
<P>&nbsp;</P>
<P align=center>喇榮五明佛學院慈誠羅珠堪布的開示(摘錄)</P>
<P>&nbsp;&nbsp;<BR>&nbsp;<BR>今天我們講的題目,就是「如何作一個標準的居士」。你們也許認為:「喔!這個很簡單,我都作了七、八年、十幾年的居士了,這有什麼好講的?」但是,雖然當了七、八年、十幾年的居士,究竟是不是標準的居士,這就不好說了。所以,今天我們就簡單地講講「如何當居士」。</P>
<P><BR>  梵文的居士一詞,中文翻譯為「鄔波塞迦」或「優婆塞」,二者實際上是一樣的。「鄔波塞迦」是什麼意思呢?「鄔波」就是親近、接近,或者恭敬的意思;「塞迦」的意思是善業、善法、善。翻譯為中文,就是親近事。本來「事」 的意思很廣,包括事業、事務等等,但此處是指善法、善事。居士的意思,就是接近、親近善法。善法究竟是什麼呢?從小乘的觀點來看,是指阿羅漢。居士就是親近阿羅漢——還沒有成為阿羅漢,是一個預備的阿羅漢。換言之,在座的各位應該是預備阿羅漢了。但我們有沒有預備,那還得看看夠不夠標準,夠不夠資格。如果是一個具格的居士,那就是一個預備阿羅漢。</P>
<P><BR>  預備阿羅漢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呢?</P>
<P><BR>  我們就從三個方面簡單地談一談:第一個是居士的見解;第二個是居士的修法;第三個是居士的行為。有了見解、修法、行為之後,自然就有了果。小乘的果就是阿羅漢;大乘的果就是成佛。我們今天不講果,只是簡單地講講居士的見解、修法和行為。</P>
<P><BR>  一、居士的見解<BR>  居士的見解可分為三個層次。</P>
<P><BR><STRONG>  (一)最低的見解</STRONG></P><STRONG>
<P><BR></STRONG>  最低層次的見解,就是需要有世間的正見。世間正見有兩點:第一、深信輪迴。即深信輪迴、前生、後世都是存在的;第二、深信因果。這兩個叫做世間的正見。從見解的方面來說,這兩個就是標準居士的最低見解。如果具備了這兩個世間正見,就可以說我們在見解方面已經達到了最低層次的標準。</P>
<P><BR>  雖然這是最低層次的見解,但佛也說了:任何人具有這樣的世間正見,則此人於千世中不墮惡趣。千世是什麼概念呢?現在就是我們的第一世,然後第二世、第三世……一直乃至千世。這是佛親口說的,所以很重要,它是我們整個修行見解的基礎。</P>
<P><BR>  1、深信輪迴<BR>  生命輪迴是佛教當中的一個極為特殊的課題,雖然其它宗教也曾提到,但都不及佛教那麼完整。在輪迴方面,佛教已形成一套完整的學說,所以,在居士的標準見解中,第一個就是深信輪迴。關於這方面我不多講,雖然我們以前並沒有專題性地講過輪迴,但世間也有很多有關前世今生方面的書籍,你們可以參考。</P>
<P><BR>    2、深信因果<BR>  佛告訴我們:普通人最好不要去觀察因果,因為普通人觀察因果不一定能得到正確的答案,並會對因果產生懷疑從而導致痛苦。包括有神通的人,都只能看見一部分因果。有些外道也有神通,雖然他們的神通有局限,不像佛那樣廣大、全面,但他們也有一些神通。這些外道通過有限的神通觀察到:一個一生當中都行善的人,死後卻墮入惡趣──地獄、餓鬼、旁生道。他們由此推知,因果是不存在的,如果因果存在,一生都在行善的人,死後就不會墮惡趣,所以,他們就生起邪見,認為因果不存在。有一部佛經專門講外道的這些錯誤。<BR>很多人覺得:平日唸唸佛,在觀音菩薩的聖誕日、佛的聖誕日,背著一個羅漢包到廟裡去燒燒香,手上戴一串佛珠,這就是居士了。我們心目當中的居士就是這樣的,實際上不是這樣。難道背一個黃色的羅漢包,手上戴一串念珠就是阿羅漢的預備了嗎?當然不是啦!要想變成阿羅漢的預備,就得從見解、修行、行為上全方位地與眾不同。所謂與眾不同,當然不是說我們已經是佛菩薩,而是說要跟一般的凡夫有所不同,至少在認知上有些不同,這才可以說是接近善事。這是居士最低最低的見解標準,再沒有辦法低了;再低的話,就沒有什麼見解了。</P>
<P><BR>  我們具不具備這些最低的見解呢?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問自己:第一個、我有沒有深信因果;第二個、我有沒有深信輪迴。如果沒有,就沒有居士的見解了。</P>
<P><BR>  佛說:見解就像人的眼睛;修法和行為就像人的腳。先用眼睛看,然後腳跟著走。如果眼睛看不見,那往哪裡走呢?怎麼樣走解脫道呢?解脫道在哪裡我們都看不見,就像盲人一樣,那怎麼走路呢?所以,沒有見解一切都免談。如果連最低的限度都達不到的話,就根本不是居士,至於修法就更談不上了。</P>
<P><BR><STRONG>    (二)中等的見解</STRONG></P><STRONG>
<P><BR></STRONG>  中等的見解是什麼?中等的見解就是中觀的空性。不是證悟中觀的空性,證悟當然更了不起。此處不是指證悟,而是指能夠瞭解、理解中觀空性。比如《中論》、《入中論》等中觀論著中講到的空性、無我,或者沒有那麼廣的,諸如我去年講過的麥彭仁波切的《人無我的修法》、《法無我的修法》,還有《心經》等比較簡略的空性。如果有空性的見解,就是中等的居士見解。</P>
<P><BR>  所有的佛教術語,都有嚴格的意義。按照嚴格的梵文意義來解釋, 「見解」不是指一個模糊的觀念,而必須要堅定不移、深信不疑。比如說,對無常有堅定不移的認識,認為每一個事物都是無常,絕對是無常,沒有一個例外。有這樣堅定不移的信念,才叫做見解。其它的概念都不叫見解,而只是一個概念。</P>
<P><BR>  總結一下剛才的內容,就是說:我們對輪迴有沒有堅定不移的認識?對因果有沒有堅定不移的認識?如果有的話,那我們至少具備了最低層的居士見解。如果不但具備這一點,而且在此基礎上對人無我、法無我、空性也有堅定不移的認識。雖然還沒有真正證悟,但深信不疑,認為任何一個物質都是空性的,這是不容置疑的。有這樣堅定不移的認識,就是空性的見解,也是中等的居士見解。</P>
<P><BR>  證悟和見解有什麼差別呢?佛教認為:坐禪時候體會到的感覺,一般不叫見解,而叫做證悟或者智慧——無我的智慧、空性的智慧;從禪定中出來以後,平時在日常生活當中也有這個觀念或認識──毫無疑問,一定是空性,一定是無常,這一般不叫智慧,以智慧和見解來區分的話,就叫做見解。</P>
<P><BR>  證悟和見解我們都需要,如果不信因果,又怎麼會信因果不虛呢?如果不信輪迴,連輪迴自身都站不住腳了,還談什麼下一世、輪迴痛苦等等呢?都沒必要了。所以,人身難得、死亡無常、輪迴過患等等,都建立在此二者的基礎上。</P>
<P><BR>  中觀的證悟和見解也是這樣。如果能在坐禪的時候深深地體會到空性,就叫做證悟。<BR>  「體會到」是什麼意思呢?比如說,頭疼的時候,這個疼是什麼樣自己能親身感覺到,這不是書本上寫的——因為什麼神經、什麼細胞出了什麼問題,有什麼樣的反應,就稱為疼——現在不需要書就完全能感受到痛,這就不叫見解,而叫證悟。從這個狀態當中出來以後,在我們的心裡還會留下一個非常深刻的印象:雖然我現在沒有剛才的體會,但是,在我坐禪的時候,深深地體會到一切法都是空性,所以,現在我看到的這些東西就是空性。有這樣堅定不移的信心,就叫做空性的見解。空性的見解與空性的智慧,這兩個要分清楚。<BR>  中等的居士見解,就需要有這樣的境界。大家有沒有?自己去觀察。如果中等的見解沒有,下等的見解也沒有,從佛法、修行上來說,就等於沒有眼睛;如果有下等的見解,雖然目前還沒有空性的見解,那就還沒有完全失明,我們的眼睛至少能看見一點東西,雖然不是看得很清楚,但是能看見一點點。</P>
<P><BR><STRONG>  (三)上等的見解</STRONG></P><STRONG>
<P><BR></STRONG>  上等的居士見解是什麼呢?就是光明如來藏和密宗的見解。密宗的見解我們暫時不講。密法認為:一定要有基礎才可以聽密法;沒有基礎,聽了也沒有用。所以就不講了,以後再說。</P>
<P><BR>  我去年講過的那些空性修法,我認為就是密宗的觀點、密宗的境界,至少是密宗境界的一部分。你們一定認為密宗有什麼與眾不同的東西,一直要求我講密宗,如果真的有一天我講密宗的話,到時候有可能你們會失望的。你們會發現原來也沒有什麼別的東西,以前講的那些就是密宗,只是改了一個名字而已,其它沒有什麼不同。只是你們自己不相信,沒有修;如果修的話,這個證悟就是密宗的證悟。如果有密宗的觀點或見解的話,這就是居士最高的境界,最高的見解。</P>
<P><BR>  沒有一本書裡分過什麼居士的下等見解、中等見解、上等見解,上、中、下是我分的。我為什麼這樣分呢?我是根據佛的一轉法輪、二轉法輪、三轉法輪的核心內容來分的。<BR>  一轉法輪基本上講的是輪迴、因果等等,如果你們有這種見解,就是低層次的見解;二轉法輪主要講的是無我、空性,如果你們有無我、空性的見解,就是中等的見解;當然,密宗是所有佛法裡面最高的境界,證悟了密宗,再也沒有更高的境界了。</P>
<P><BR>  居士的這三種見解大家有沒有?你們一定要反省一下。如果沒有,那以後到底要不要當居士?想當的話,要怎麼樣當?憑什麼來當?這很重要。我們不是靠外表,而是靠內心——內在的修行、智慧等等來當居士。在外表上,我認為你們還是要和普通人一樣,不要脫離「群眾」。你們都要上班,單位上的同事怎麼樣,你們就怎麼樣。除了一些原則性的問題不能跟他們同流合污以外,其它方面盡量順應大眾,這樣別人可能會開心一點。如果整天背一個黃包包,拿一串念珠,拒人千里之外的樣子,只會讓別人避之唯恐不及,我們沒有必要這樣,在內在、精神上與眾不同就夠了。</P>
<P><BR>  以前很多人認為,精神是不值得考慮的,物質才是實實在在的,精神沒有什麼研究價值,從而忽略了精神。其實並非如此,在量子物理當中,精神佔了很重要的地位。你們翻一翻量子物理的書籍,看看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怎麼說的。我上個月見到一個美國博士,是在大學教佛學的。他說:當我怎麼講都講不通唯識宗的時候,我就跟學生說:「就是海森堡說的觀點」。海森堡的說法比較接近於唯識宗,但唯識宗並不等同於海森堡的觀點。</P>
<P><BR>  科學家們已經認同,越進入微觀世界,精神就越有地位。現在誰再像以前那樣說「精神算什麼,它只是大腦的產物」之類的話,就已經不可能再佔據什麼統治地位了,所以,精神是最關鍵的。打個比方說,一部電腦要做一件事情,全靠軟件程序;同樣,一個人要做一件事情,不論修行也好,做世間法也好,全都是精神在推動。如果沒有精神,人不就死了嗎?所以,精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P>
<P><BR>  以上是居士的三個見解。</P>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5.0  © 2001-2006 Comsenz Inc.
} return $pagelink; } function forumperm($viewperm) { return (empty($viewperm) || ($viewperm && strstr($viewperm, "\t7\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