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山莊 » 歷代高僧大德的故事 » 玄奘大師和戒賢論師


2010-3-12 11:59 Jill
玄奘大師和戒賢論師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style="color: DarkGreen; font-weight: bold;" size="5"><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玄奘大師和戒賢論師</span></font><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div><font style="color: rgb(68, 85, 166);" size="4"><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玄奘大師到了印度王捨城的那爛陀寺,僧人就引導大師去參見「正法藏」,也就是戒賢論師。當地的民眾因為尊重戒賢論師,所以不直呼他的名號,而稱作「正法藏」。玄奘大師隨眾進入謁見,一見到戒賢論師,就以弟子對師長的儀規,竭盡恭敬的心意,他依照當地的禮俗,以膝蓋跪地而行,用手肘支撐地面前進,在論師足下頂禮。這樣恭敬的問訊讚歎之後,論師命人佈置床座,請玄奘大師及其它僧人坐下。等大眾坐定後,就問玄奘大師從何處來?大師回答︰「我是從中國來的,希望能跟大師學習瑜伽論。」</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戒賢論師一聽之後,就掩面而泣。召喚一位名叫覺賢的弟子上前,這位弟子也就是戒賢的侄子,此時已七十多歲了,他博通經論,善於言談。戒賢告訴他:「你可以跟大眾說出我在三年前生病苦惱的那段往事。」</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覺賢聽命後,也悲傷拭淚,哽咽的說出當年的情況:「法藏大師一直有風濕的宿疾,每次發病時,手足就會劇烈疼痛,好像被火燒、被刀刺那樣痛苦。這種病時好時壞,也已經拖了二十多年。而三年前,法藏的病痛更加劇烈,他已厭惡這個身軀,打算不吃不喝,以求滅度。這時,有一天夜裡,他夢到了三位天人,一位是黃金色,第二位是琉璃色,而第三位是白銀色。他們的形貌十分莊嚴端正,而服飾高雅飄逸。</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在夢中,天人問法藏大師:『你想要捨棄這個色身嗎?佛經上說身體有種種的苦,但並不是教我們厭棄捨離身體。你因為過去世中曾作過國王,卻帶給眾生許多苦惱,所以才招感今日病苦的果報。如今你應該作觀反省往昔的罪業,至誠懇切的懺悔,對病苦能安心忍受,並且勤於宣揚佛法經論,這樣你的病苦自然就會消滅。不然的話,你若厭棄這個身體,苦難永遠無法窮盡。』</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法藏聽後至誠的禮拜這三位天人。其中金色的天人指著碧綠色的天人說:『你認識他嗎?這就是觀自在菩薩。』又指著銀色天人說:『這位就是慈氏菩薩。』</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法藏立刻禮拜慈氏菩薩,並問道:『弟子戒賢長久以來就發願能投生到您的宮中,不知道將來是否能如願?』慈氏菩薩回答:『你一直廣為大眾傳揚正信佛法,日後必然得以投生。』</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金色天人自我介紹:『我就是曼殊室利菩薩,我們看到你只想捨棄肉身,而不作真正有利益自己及他人的事,所以特來勸你。你應當依我們所說,顯揚正信的佛法如瑜伽論等,使那些未聞佛法的人都能聽聞正法。這樣你的身體就會日漸康復,不必再為身體的病苦擔憂。將來有一位從中國來的出家人,喜好大乘佛法,想要跟從你隨習,你可以等他來,好好的教導他。』</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法藏聽完就再次頂禮拜謝,說:『我一定會恭敬的照您的指示去做。』話一說完,天人們都不見了。從此以後,法藏大師的病就痊癒了。」</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當時在場的僧人聽到這一段因緣,人人都稱讚這真是稀有難得之事。而玄奘大師能親自承受菩薩為他授記,更是悲喜交加,不能自已。於是他再度禮謝戒賢論師:「如果真的如法師夢中所言,我一定盡力聆聽學習,希望法師能慈悲的教誨我。」</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戒賢論師又問他:「您從中國到這裡,共花了幾年的時間?」玄奘大師答:「我是從三年前出發至今。」也就是和戒賢論師作夢的時間相同,這種種瑞相均與夢境相符。而後戒賢論師的教誨也令玄奘大師十分歡喜。</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能體悟到「發心」的可貴。真正能發心宏揚佛法,廣利眾生的玄奘大師,就能感召諸佛菩薩的庇佑,甚至預先為他授記。即使菩提路遠,生死海深,都能逢凶化吉,有願必成。而戒賢論師夢中菩薩的訓誡,也召示我們面對各種橫逆應有的心態,要以懺悔心廣修功德,以除罪業,而不是解苦妄作,反而復造苦因啊!<br><br></span></font>[quote]<font style="color: rgb(68, 85, 166);" size="4"><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span></font><p><b>戒賢</b>(梵名:<b>Śīlabhadra</b>),又譯為尸羅跋陀羅,戒賢為其譯義,為<a title="印度" href="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D%B0%E5%BA%A6">印度</a><a class="mw-redirect" title="大乘" href="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4%A7%E4%B9%98">大乘</a><a title="瑜伽行唯識學派" href="http://zh.wikipedia.org/zh-tw/%E7%91%9C%E4%BC%BD%E8%A1%8C%E5%94%AF%E8%AD%98%E5%AD%B8%E6%B4%BE">瑜伽行派</a>著名論師。</p>
<p>他出身於東<a title="印度" href="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D%B0%E5%BA%A6">印度</a>王族,投<a title="那爛陀寺" href="http://zh.wikipedia.org/zh-tw/%E9%82%A3%E7%83%82%E9%99%80%E5%AF%BA">那爛陀寺</a>出家,師事<a title="護法" href="http://zh.wikipedia.org/zh-tw/%E6%8A%A4%E6%B3%95">護法</a>,曾代師與外道辯論獲勝<sup class="reference" id="_ref-0"><a href="http://zh.wikipedia.org/zh-tw/%E6%88%92%E8%B4%A4#_note-0">[1]</a></sup>。長期主持<a title="那爛陀寺" href="http://zh.wikipedia.org/zh-tw/%E9%82%A3%E7%83%82%E9%99%80%E5%AF%BA">那爛陀寺</a>,弘揚<a title="瑜伽行唯識學派" href="http://zh.wikipedia.org/zh-tw/%E7%91%9C%E4%BC%BD%E8%A1%8C%E5%94%AF%E8%AD%98%E5%AD%B8%E6%B4%BE">唯識派</a><a title="學說" href="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D%A6%E8%AF%B4">學說</a>,為<a title="玄奘" href="http://zh.wikipedia.org/zh-tw/%E7%8E%84%E5%A5%98">玄奘</a>大師的<a title="印度" href="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D%B0%E5%BA%A6">印度</a>教授師。判<a title="佛教" href="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D%9B%E6%95%99">佛教</a>為有、空、中三時,主張五<a title="種姓" href="http://zh.wikipedia.org/zh-tw/%E7%A7%8D%E5%A7%93">種姓</a>說。</p>
<p>與其師<a title="護法" href="http://zh.wikipedia.org/zh-tw/%E6%8A%A4%E6%B3%95">護法</a>英年早逝形成鮮明對比,戒賢大師很長壽,在<a title="玄奘" href="http://zh.wikipedia.org/zh-tw/%E7%8E%84%E5%A5%98">玄奘</a>到達<a title="那爛陀寺" href="http://zh.wikipedia.org/zh-tw/%E9%82%A3%E7%83%82%E9%99%80%E5%AF%BA">那爛陀寺</a>時已是一百零六歲高齡,他殫精竭慮、不辭辛勞,用幾年的時間,將自己的知識悉數傳授給<a title="玄奘" href="http://zh.wikipedia.org/zh-tw/%E7%8E%84%E5%A5%98">玄奘</a>,由<a title="玄奘" href="http://zh.wikipedia.org/zh-tw/%E7%8E%84%E5%A5%98">玄奘</a>傳來<a title="中國" href="http://zh.wikipedia.org/zh-tw/%E4%B8%AD%E5%9B%BD">中國</a>,而後又傳到<a class="mw-redirect" title="高麗" href="http://zh.wikipedia.org/zh-tw/%E9%AB%98%E4%B8%BD">高麗</a>和<a title="日本" href="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7%A5%E6%9C%AC">日本</a>。</p>
<p>著有《<a title="佛地經 (頁面未存在)" class="new" href="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4%BD%9B%E5%9C%B0%E7%B6%93&amp;action=edit&amp;redlink=1">佛地經</a>》</p>[/quote]<p></p><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玄奘大師和戒賢論師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5.0  © 2001-2006 Comsenz Inc.
} return $pagelink; } function forumperm($viewperm) { return (empty($viewperm) || ($viewperm && strstr($viewperm, "\t7\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