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山莊 » 尊貴的大乘經典 » 華嚴三品 -普賢行願品 淨行品 梵行品 »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廿六】:起床穿衣之時


2009-7-16 09:52 Jill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廿六】:起床穿衣之時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style="color: DarkGreen; font-weight: bold;" size="5"><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class="title">華嚴經淨行品講記【廿六】:起床穿衣之時</span></font><br><br><font style="color: rgb(68, 85, 166);" size="4"><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class="title"></span></font><font style="color: rgb(68, 85, 166); font-family: 黑體;" size="4">(資料來源: 華嚴的故鄉/海雲法師)</font><br></div><font style="color: rgb(68, 85, 166); font-family: 黑體;" size="4"><br></font><font style="font-family: 黑體; color: rgb(68, 85, 166);" color="#001199" size="4"><b>捨跏趺坐 當願眾生 觀諸行法 悉歸散滅</b></font><font style="color: rgb(68, 85, 166);" size="4"><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捨跏趺坐」,就是把腳放下。本來坐得好好的,現在因緣散了,就要放下。這個時候,我們提高警覺,可以觀察到一件事,就是「觀諸行法」,都會「悉歸散滅」,也就是諸行無常的意思。</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一般人都希望自己所得到的東西都是永恆的,尤其是愈喜歡的,愈捨不得失去,對物、對錢、對感情,尤其對生命更是捨不得。此一大願的文字看來簡單,坐在椅子上,要站起來就站起來,要走就走,隨時都會發生,可是一般人卻沒聯想到諸行無常的道理。</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我們所擁有的東西,總有失去的時候,就像坐著一樣,總有站起來的時候,因為因緣會散。我們青春、我們活潑、我們美麗,但青春、美麗總會過去,這是必然
的過程。有生必有死,夫妻結合成為愛侶,是一件值得恭喜的事,但也必須知道有聚就有散,只是散在什麼時候,以及你願不願意接受,如此而已。所以問題的真正
關鍵,就在於事情發生的時候,你是不是能夠很坦然地接受。</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世間有句話說:「時間能夠療傷。」告訴各位!這是一個錯誤的觀念。沒有錯,時間確是可以使創傷癒合,但那個對於事實的接受,是一種不得已的接受,腦海
中永遠有一股抹不去的淡淡哀愁和除不掉的陰影。這種對於因緣散開的不得已接受,將生生世世輪迴其中,但如果能真正瞭解到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因而歡喜
接受,情況就不一樣了。</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font>





<font style="font-family: 黑體; color: DarkRed;" color="#cc0000" size="4"><b>諸行是無常的</b></font><font style="color: rgb(68, 85, 166);" size="4"><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坦然的面對生死,走了就走了,當你生的時候就已經注定要死了,每吸一囗氣就在告訴我們,壽命又短了一口氣,每過一天就告訴我們,壽命少了一天,所以總
有一天會死的。有了這種瞭解,就不會恐懼,到時候會高興的面對死亡,因為死就是生的開始,如此便能夠很快的出離三界。可見生生世世墮入輪迴或是立即出離三
界,其關鍵就在於你對生死是坦然或是不得已的接受。至於該如何接受呢?就是「觀諸行法,悉歸散滅」。</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諸行是無常的,當因緣聚合,不必扭捏,勇於接受,當因緣散去,也要坦然面對。人會死,佛也會死,佛死的時候很高興,所以叫「入涅槃」,可是人死的時候
很憂愁,連遺囑都不敢公開說,這就是日子過得不坦然,連面對死亡的時候,都還帶著一大堆的業力,叫你下輩子再來繼續處理。</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過去的我們不管了,從現在開始,假如面對生活情境都能具有這種瞭解性,就絕對不會執著,來就來,去就去,瀟瀟灑灑的活。可惜人活著多少都帶著點寄望與
企圖心,這些都是痛苦的根源。所以我們要提高警覺,覺知到一切行法最後都要歸於散滅,包括我們的生命,如果能夠坦然接受,死都會是一件很美的事,生命的輪
迴也就此結束。</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從「若入堂宇」開始,一直到「捨跏趺坐」,這七個願,代表了因緣的聚合與結束。內容上講的雖然是修行、打坐等功課的整個過程,但每一願都自有其行法的理論,總合起來又是一個理論,這就是華嚴理論的特色--重重無盡。</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font>





<font style="font-family: 黑體; color: rgb(68, 85, 166);" color="#001199" size="4"><b>下足住時 當願眾生 心得解脫 安住不動<br>
若舉於足 當願眾生 出生死海 具眾善法<br>
著下裙時 當願眾生 服諸善根 具足慚愧<br>
整衣束帶 當願眾生 檢束善根 不令散失<br>
若著上衣 當願眾生 獲勝善根 至法彼岸<br>
著僧伽黎 當願眾生 入第一位 得不動法</b></font><font style="color: rgb(68, 85, 166);" size="4"><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下足住時」,這一願可以接著前一願「捨跏趺坐」來講,從坐著,到把腳放下,然後「下足住時」,這樣來看。但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講,現在起把這一大願
當作第一願,大家請看一百四十一願的最後一願:「睡眠始寤,當願眾生,一切智覺,周顧十方。」所以「下足住時」,是指醒來以後,從一上下來,腳落地的時
候,然後才「若舉於足」,移動腳步,再來是著下裙時,開始穿衣服了,接著便整衣束帶,「若著上衣」。</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由此可見此願可與前句「捨跏趺坐」連接在一起,共是三十三願;也可以接著後面的「睡眠始寤」,總共是一百零八願,都是完整的數字。所以不論往前併、往後併,都各成一個系統。</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通常我們都將「下足住時」表示一天生活的開始,前面的部分就是前言了,是在家人、出家人、修道者與未修道者共同的總說。現在就開始講我們日常生活所可能遇到的種種狀況。</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font>




<font style="font-family: 黑體; color: rgb(68, 85, 166);" color="#001199" size="4"><b>下足住時 當願眾生 心得解脫 安住不動</b></font><font style="color: rgb(68, 85, 166);" size="4"><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起床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腳放下,開始工作了。而開始一天的第一個動作,也要提高警覺,希望能心得解脫,不但自己解脫,也希望一切眾生都得解脫,然後在
解脫的境界中安住不動。這句話可視為總說,我們先來看經文的最後一句:「佛子!若諸菩薩如是用心,則獲一切勝妙功德,一切世間諸天、魔、梵、沙門、婆羅
門、乾闥婆、阿修羅等,及以一切聲聞、緣覺所不能動。」我們凡夫就是會動,現在希望我們的「心得解脫,安住不動」,可見這一願是根本法,也是修行的核心。</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凡夫與聖人的差別在於凡夫的心是飄動的,心的飄動不是指到處亂跑,而是會起分別;一旦起分別就動了,能不分別就能如如不動。可是要將心安住在那裡?又
如何才能如如不動呢?而且是覺知的如如不動,而非無知的。譬如修行人和小孩一樣都很天真,他們之間的不同,在於小孩是無知,而修行人是覺知的。什麼叫覺
知?將心安住在解脫的境界上,就叫覺知。那麼,我們先來談談什麼叫解脫。</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以二分法來看,不動的對面就是動,人的心就在動與不動間,當心動的時候就是凡夫,當心靜的時候就是聖人。所以我們常說修行就是要靜心,但究竟有沒有辦
法達到靜心呢?從枝末上來的靜心都不算,那可能只是一種壓抑,譬如原本一直會打妄想,卻壓著不想,表面上看起來似乎坐在那裡都不動,可是腦海裡還是識浪翻
騰,永遠無法達到靜心。</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font>




<font style="font-family: 黑體; color: DarkRed;" color="#cc0000" size="4"><b>修行只是一個原則</b></font><font style="color: rgb(68, 85, 166);" size="4"><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真正的修行是在動與靜之間,都不採取對立,因為相對於動,我們會去找一個不動,可是尋找這個不動,就已經是動了,問題就出在這裡。在動與不動間,修行
其實只是一個原則,在於覺知而不在行為,你能不能瞭解到今天痛苦的根源究竟何在?瞭解後再把根源除掉就好。像剛才所談生死之間,若能瞭解到諸行無常,對於
至親的死亡,便能放下眷屬情愛;面對自己死亡的時候,對於色身的存在是否也可放下。僅僅是這樣的瞭解便成道了。這些道理許多人都會講,但事實上感受度並不
夠,那就不能算真正瞭解。</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自己想想,當那種境界來臨時,是不是真能灑脫放下,這才是最重要的,而非陷於愁雲慘霧中。之所以會有愁雲慘霧的情況,就是瞭解性不夠的關係,可見動靜
之間就在於瞭解性夠不夠,瞭解夠了就靜了,瞭解不夠就識浪翻騰。體會到這點便會發覺動與不動之間,其實並無差別,因為動是趨向於靜的,靜則是動的開始,就
像生是死的開始,死是生的肇端,所以生等於死,死等於生。有了這種瞭解,會發現生死已融為一體,動靜也是一體。</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我們現在對於這點卻不從這方面來瞭解。大家都知道經文是從印度來的,何以印度人懂得這些,我們卻不懂?這些都是佛教的思想,為什麼現在一般的佛教宗教儀式卻不談這些?這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各位是覺知還是無知也由此可見。</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當初印度人修行時多分兩種情況,一是苦行,一是沈思。他們發覺一般人在用腦筋時,大多使用分裂式的,想一個動、一個不動;一個善、一個不善;一個白、
一個黑;一個聖人、一個罪人;這種凡夫的思考法,結果證明是不對的。因為動靜其實是一如的,白黑是一致的,善惡是一體的,生死也是一體的,很難有明確的區
分。白天到晚上該從哪裡分開,而白天是晚上的開始,晚上也是白天的開始,可見黑白是一致的。當修行人發現這個觀點後便成道了。但是這種感受卻不是一般人的
腦筋所能想像的,所以叫不可思議。因為腦筋都是在可思可議的範圍內,一旦可思可議,就一定會對立,唯有達到完全融合統一的時候,才不再對立。</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font>





<font style="font-family: 黑體; color: DarkRed;" color="#cc0000" size="4"><b>儀式化的傳承,讓修行變了質</b></font><font style="color: rgb(68, 85, 166);" size="4"><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問題是,用腦筋思想的叫人,那麼那個不可思議的該叫什麼?西洋人叫他上帝、叫神,回教徒叫阿拉,佛教徒叫佛;所以一般人叫神性,佛教徒叫佛性,凡夫就
叫人性。把這些所謂的神性、佛性、人性區別開來,區分以後才有辦法表達給大家知道:成就佛性者就是成佛了,快要成就的就叫菩薩。</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好!問題也來了。一個已經證得的人把這些資訊告訴大眾的時候,他本身是很清楚的,直接聽聞的人也沒有問題,可是待這些聞道者再轉出去,第三手以後就產
生問題了。什麼神、佛、菩薩、地獄、鬼……都出來了,甚至還有等級的差別,統統變成了外面的東西。本來是內在的,希望透過語言文字的表達來瞭解內心之處,
結果不但沒有瞭解進來,反而攪了一大堆外相,成了心外求法,成了宗教的基本信仰。</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一個成道者告訴他的第一代弟子成道的經過,弟子們就開始去學他的苦行與沈思。學苦行的就去誦經念佛,學沈思的可能就去參禪打坐。本來透過這些方式是要
達到心智的啟發,開展出佛性;第二代可能有幾個會成就,傳到第三代可能只剩下誦經念佛和參禪打坐了。如何透過這些方式達到心境的徹底覺悟?兩者失去了關
係,於是這些行為成了宗教儀式。</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本來一個修行人從迷惑顛倒,人我分立的娑婆世界,經過一段沈思、覺悟,應該走向統一、沒有人我的界限,最後證入極樂世界。當他把這個方法傳佈出去後,
就變成是外面有一個極樂世界,透過那個方法就可以到達。結果原本一個崇高的宗教情操完全破壞無遺,一個神聖的宗教修行變成庸俗的宗教儀式,情況就是這麼來
的。所以如何把我們的心安住在解脫的境界中,成為統一體,不再分裂、分別,整個過程需要大家好好體會。</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font>





<font style="font-family: 黑體; color: rgb(68, 85, 166);" color="#001199" size="4"><b>若舉於足 當願眾生 出生死海 具眾善法</b></font><font style="color: rgb(68, 85, 166);" size="4"><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當抬起腳要向前邁開時,要提高警覺,希望一切眾生都能「出生死海」,不要再在三界中流轉,「具眾善法」,此善亦非相對的善,而是究竟清淨的。我們常說
外在的境界就是內心的展現,各位是否能感受到?譬如今天天氣好壞,與我內心有什麼關係?如果內心被天氣所影響,那麼昨天天氣不好,心情就跟著不好,今天的
天氣變好了,心情也開朗了。</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一般人常有個觀念,總希望自己的生命跟著理想走。這樣的人絕對痛苦,反之若能跟著生命本來的狀態走,才能獲得絕對的幸福。照著生命的既定模式、既有情
況來生活,並不表示消極,也不是宿命論,因為在整個生命的洪流中,個人是無法做主的。死總是要死,有福報就是有福報,沒福報就是沒福報,生命的本質人人皆
同,問題在於你要不要自尋煩惱。想讓生命跟著你的理想走,絕對煩惱不斷,修行就是教我們學習跟著生命走。</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想要改變命運扭轉乾坤,唯有好好修行,別無他法。想用一己之力扭轉生命,絕對會失敗,就像河流朝那個方向流是一定的,現在要它轉向,得費多大的力量?
除非有足夠的福報,或許會有些微的轉變,否則徒勞無功。社會總是強調我們要創造命運,這只會帶人走向毀滅與痛苦,絕不會幸福,唯有順著生命的潮流與趨勢
走,才能夠開花、結果、幸福、解脫。</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由於社會教育的影響,總是教我們努力去成為一個所謂有用的人、成功的人,使得我們不斷想去創造。這種創造確實可以在社會上、物理界上,也就是物質現象
界中得到許多成就。可是內心的空虛、恐懼和無奈感卻依然存在,死亡來臨時仍無法坦然面對死亡,依然會在痛苦的邊緣掙扎,對其生命的本質毫無意義,對於虛幻
的假相反倒還有一陣漣漪。唯有當大家不再追求名望財勢的時候,才是世界大同,天下太平的時刻。當人人都致力於追求的時候,競爭就開始了,一旦有競爭,便有
勾心鬥角,所以當一個人為達到目的而努力時,顯然就注定要為這個社會種下動亂的基因。</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現在我們要談的,就是生命的本質該如何去提升?不要為社會的假相所誤導。你盡可以去創業、奮鬥,但一定要懂得奮鬥是無常的,隨時要做放下的準備。不要
以為成功就是好,其實成功也是失敗的開始,但也不要因此害怕失敗,因為總有成功的時候。這就是瞭解性,有了充分的瞭解,生命的品質便完全不同。</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font>






<font style="font-family: 黑體; color: rgb(68, 85, 166);" color="#001199" size="4"><b>著下裙時 當願眾生 服諸善根 具足慚愧</b></font><font style="color: rgb(68, 85, 166);" size="4"><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穿著下擺衣服、褲子時要提高警覺,「服諸善根」。服是服從、接受之意,對於善根、善法要絕對接受,不要扭曲。要做到不扭曲並不簡單,因為連刻意的造作
都是一種扭曲。譬如種花,花本來長得好好的,你卻希望它長得更快更好,又翻土、又拉拔,做許多不必要的呵護,結果反而害了它。</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家中有子女的,也不要過分的保護,否則反而會讓他們失去自然的生命力。學佛的父母從小便刻意的培養子女吃素,用意雖好,但子女心中對肉味的渴望卻可能
未曾消失,一有機會便想嚐試看看,如此一來便是一種扭曲。所以應該放他們自在,讓他們自然成長,只要讓他們知道有吃素這麼一回事就好了。同樣地,禮佛、誦
經、念佛這些殊勝的事相,能讓他們知道就好,但不要強迫他們跟著一起作功課,這對他們來說是沒有意義的。</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我們的內心往往會有一種指揮與操縱的欲望,操縱小孩、操縱一切,如此便非「服諸善根」。對我們本身也一樣,要能順勢,順著自己原有的狀況慢慢的改變、
調整,而非壓抑。順著自己的心智發展,直到趨向成熟,而非扭曲。在那沈思的過程中,會達到一種統一的融合體,此時你才會知道這是一個怎樣的狀況。而我們老
是從外面撿了一大堆別人所講的話,是不是適合自己也不知道,拼命硬塞,自己也硬跟著改變而一再的飄動,於是造成分裂的性格,可見「服諸善根」是十分重要
的。</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具足慚愧」,從事相上來講,是針對「著下裙時」而言的,是為了要遮羞。但在法意上則是要讓我們知道,過去許多錯誤的意識形態,使我們不能接受自然的
原始狀況,而成為顛倒的眾生,唯有「服諸善根」,順著本來的情況才會回歸正常。花開花落都是大自然的正常運作,我們都要能欣賞,但不要多愁善感,做不必要
的揣摩,這才是做到了「服諸善根」。</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font>





<font style="font-family: 黑體; color: rgb(68, 85, 166);" color="#001199" size="4"><b>整衣束帶 當願眾生 檢束善根 不令散失</b></font><font style="color: rgb(68, 85, 166);" size="4"><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整理衣服褲帶的時候,也要提高警覺,發廣大願,「檢束善根」,檢點一下有那些善根掉了沒有。貪、瞋、癡應該掉的不掉不行,戒、定、慧不該掉的掉了也不行。貪、瞋、癡能掉就是善根,戒、定、慧能不掉也是善根,所以「檢束善根」,有正反兩面的意義。</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但這裡又有一個問題,我們說貪、瞋、癡與戒、定、慧是對立的,而剛剛又說凡事要統一,不要對立。那麼在善根上該怎麼講?</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各位有沒有看過密宗的佛像?有很多都畫得很可怕,雙眼怒目而視,頭戴人頭骨所做的項鍊,手提人頭,腳下還踏著人身。這並不是要我們修成那個樣子,而是
印度的一種思惟模式。這種畫是要我們修本尊法,本尊怎麼修呢?由於人在表面上給人看到的都是屬於正相的,但是人還存在著負相的部分。譬如一個人所顯現出來
的是男性,他同時也含有女性荷爾蒙,而女性也只是顯現出女性的部分,她同樣也含有男性荷爾蒙,所以男女是一體而非分開的。男女相結合而產生人,是男是女,
只不過是一個隱一個顯罷了。</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同樣的,一個人在他的生命中也有類似的情況,顯出來的都是正相的,給人看的,可是還有負的一面。社會教導我們禮義廉恥、忠孝仁愛,所以顯現出來的都是
禮義廉恥、忠孝仁愛,原來也存在的殺盜淫、貪瞋癡只好都隱藏起來。可是隱藏起來,總有一天會發作,修行就是讓我們把這些給發洩出來。所以這種畫的意思是
說,把貪瞋癡、殺盜淫的部分給顯現出來,把偽裝正相的部分踩在腳下,不要以此來隱瞞,而顯現負相並不是要我們去成就負相,而是讓它完全發洩,發露出去,燃
燒掉了,這才是真正的懺悔。</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各位若是每天晚上能利用半個到一個鐘頭的時間,不講話,不做事,默默的坐著,盡情的打妄想,充分的讓它發洩出來,待想過了以後,影子也隨著消失,不再存留於腦海中,這就是密法。所以打妄想也要會打,才有無量功德。可是妄想起時也要能放下,不可執著,否則反成業力。</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善法是好的,惡法也是好的,你要會用。過去的無知是由無始無明所造,現在要它一一過去,讓身心純潔沒有瑕疵,這就是修行。好好發露出來,將它燃燒掉,讓身心潔白通透,當下即可出三界,因為沒有殘餘因素把你留在娑婆世界,若是隱瞞起來,便永遠都帶著,生生世世跟著你。</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font>







<font style="font-family: 黑體; color: rgb(68, 85, 166);" color="#001199" size="4"><b>若著上衣 當願眾生 獲勝善根 至法彼岸</b></font><font style="color: rgb(68, 85, 166);" size="4"><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剛剛是著下裙,接著整衣束帶,現在是著上衣,這三願都是從衣服來談善根,「服諸善根」、「檢束善根」、「獲勝善根」,從下面一步一步上來,最後獲得最
殊勝的善根,能夠進入統一境界的,即是最殊勝的善根,凡是意識形態濃厚、思想分裂者,即非勝善根,想要「至法彼岸」就難了。這三者明顯的是一個過程:一是
接受,一是把舊有的、不當的給發露掉,然後成就了勝善根,最後至法彼岸,成就波羅蜜,整個過程的運作是很殊勝的。</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font>


<font style="font-family: 黑體; color: rgb(68, 85, 166);" color="#001199" size="4"><b>著僧伽黎 當願眾生 入第一位 得不動法</b></font><font style="color: rgb(68, 85, 166);" size="4"><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僧伽黎」原是指師父所給的出家衣,可解釋為袈裟、僧服。這是說當穿上正式的服裝時,要提高警覺,「入第一位」,因為僧伽黎是出家人的衣服,表示我是個出家人,應為人天師,當然是排在最前頭,「入第一位」。</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過去有人問世尊:「大家來到這裡,排隊該怎麼排?是依高矮順序、年紀大小,還是依跟隨你時間的長短來分?抑或是依社會地位、種姓來分?」世尊說:「四
姓入釋門皆同一姓,猶如百川入大海咸同一味。不要區別,大小次序按出家時間的先後來分,看誰先出家,先受戒,先結夏安居(北方是冬安居),這是一個規矩。」</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入第一位」,不是排在前面好看就好,這只是相上的排法,真正的第一位是「得不動法」。相上的部分是世間教育,修學的重點則在於了生脫死,得不動法。
什麼叫不動法?是指心不動,心要不動必須清淨、平等、無分別。意識形態不要太強,有的時候我們要知道,因為那是覺知的能力,但是覺知以後就不要太堅持、太
執著。這一點相當重要,一般人學佛常都流於前面所說的宗教儀式上去,而未進入宗教實質的部分。</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所謂宗教的實質就是要先瞭解到,當初佛陀如何經過沈思、苦行而進入那個境界,現在我們透過這些語言文字的表達再回歸佛陀當初的境界。這些不一定要宗教
儀式,儀式已經是比較次級的過程了,重要的是你如何能善用其心而進入。否則的話,儀式辦得再多,仍然只是在門外站著,可見整個佛法的修學,就在於如何掌握
重點,千說萬說也不離此說。</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font>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5.0  © 2001-2006 Comsenz Inc.
} return $pagelink; } function forumperm($viewperm) { return (empty($viewperm) || ($viewperm && strstr($viewperm, "\t7\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