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陀山莊 » 尊貴的大乘經典 » 華嚴三品 -普賢行願品 淨行品 梵行品 »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廿八】:發趾向道


2009-7-16 09:44 Jill
華嚴經淨行品講記【廿八】:發趾向道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style="color: DarkGreen; font-weight: bold;" size="5"><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class="title">華嚴經淨行品講記【廿八】:發趾向道</span></font><br><br><font style="color: rgb(68, 85, 166);" size="4"><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class="title"></span></font><font style="color: rgb(68, 85, 166); font-family: 黑體;" size="4">(資料來源: 華嚴的故鄉/海雲法師)</font><br></div><font style="color: rgb(68, 85, 166); font-family: 黑體;" size="4"><br></font><font style="font-family: 黑體; color: rgb(68, 85, 166);" color="#001199" size="4"><b>發趾向道 當願眾生 趣佛所行 入無依處</b></font><font style="color: rgb(68, 85, 166);" size="4"><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按字義解釋,趾是行為,發趾就是發心要修行,向道則是向菩薩道修習前進。「發趾向道」,是向外的,亦即內心的準備工作已一切安妥,現在開始要上路了。</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人在紅塵中,往往只是生活在煩瑣中,柴米油鹽醬醋茶,都只是人世間浮在表面上的部分。一個人一輩子勞心勞形,熙熙攘攘、惶惶惑惑,到底所為何來?大概
不是為名,就是為利。而且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在三界火宅中苦苦不斷。根據統計,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最煩惱的是人事的糾葛和困擾。有很多人一生都在怨、憎、
愛、會中掙扎輪轉,作繭自縛。像有些老菩薩,抱怨夫妻數十年,爭執不斷;也有些童星歌手,自小就是父母的搖錢樹,這些種種都是虛妄的現象、是無常的。</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說穿了,人際問題不過是兩個原則:「夫妻是緣,善緣惡緣,無緣不會;父子是債,欠債還債,無債不來。」世間法總是希望家庭美滿,夫情妻愛,父慈子孝,
這是善緣,是來還債的,當然要好好珍惜這分福報。如果是惡緣相會,來討債,也要看得開。因為不管善緣惡緣都是無常的,討債還債也都是空幻的。學佛就是要透
過這些表相來調整我們的心,有此突破。否則,怨憎會苦,愛別離亦苦,會一直困頓在此,難以掙脫,無法上路。</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font>




<font style="font-family: 黑體; color: DarkRed;" color="#cc0000" size="4"><b>學佛就是要透過表相來調整心</b></font><font style="color: rgb(68, 85, 166);" size="4"><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我們要將自己的心調整好,過一個世俗所謂「高尚一點的人生」,也就是過一個踏實有意義、正常的人生,而不要過虛妄的人生。開門七件事不是很虛妄嗎?如
果成天只是圍繞在柴米油鹽的煩瑣中,為這些而生活,那和貓狗有何差別?人自命為萬物之靈,此靈在何處?試看雞、鴨生活的空間都很自在空曠,如果我們只是活
在表面上,豈不是連畜生都不如。</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一個正常的生活應該能超越這些表面,透過這個層面去感受。當然表面生活是不能免的,因它屬於人類的社會,我們既不能離群索居,那人群就是我們的共業,
不必逃離,道心惟危、人心險惡既是存在的事實,就要有這層認知,做必要的防範,將沒必要的束縳盡量解除,但也無需過度緊張。</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總之,我們不能只活在表層的生活中。既然社會情況是無可逃避的現實存在,就要在這個基礎上去超越,去充實自己的內心。不要空幻、不要虛浮,或者經常生
活在緊張的狀況中,過一種無奈的生活。有些人是整天渾渾噩噩,吃飯、睡覺、看電視、打牌、玩樂,以為如此就是有意義的生活,或是自我充實的方法,殊不知這
是毫無意義的生活,錯誤的方法。</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那我們要如何轉過來呢?就是要在內心做調整、過濾、整理、充實內在,不被外境引誘而迷惑顛倒,過一個踏踏實實,屬於自己的生活,並且要推而影響家庭,
使家中每一個分子有成長的空間。有些佛化家庭,日常生活都以佛法做為指導原則;佛法所教給我們的是一個原則,是朝向目標的基本模式,教導我們如何使家庭生
活圓滿。這個模式在運用時,每個家庭的情況不同,自己要做適當的調整,這都是要好好拿捏的地方。</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font>





<font style="font-family: 黑體; color: DarkRed;" color="#cc0000" size="4"><b>時時提起正念,就是一項改造</b></font><font style="color: rgb(68, 85, 166);" size="4"><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當我們內心有了正確的認識,做好一切準備與調適,才能踏上修行的路(向外),也才能算是真正的修行。這就像是完成學校的教育,要踏入社會服務,有些基
本工作是不可免的。對學佛的人來講,指的是基本資糧已準備好了,表示對佛法已經有了認識,包括學佛的法門,修行的方式;採用何種法門修行;要精進抑或自
在,而且周遭的環境亦能配合。</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當這些都已準備好,開始發心要修行、要上路了,這時要提高警覺,「當願眾生,趣佛所行,入無依處」。佛所行的都是菩薩道,時時刻刻、在在處處,行止都
在菩薩道中。我們無法像「佛」,我們常在迷惑顛倒中,所以要發菩提心,修菩薩道。一天當中有幾次發心,能提起幾次正念,就會有多少福報。每天想幾次,就能
在生命裡加入善的因素,對於生命品質也會產生改善的作用。這些效用可能一時間還看不出來,但在潛移默化中,福報是很大的。</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試想看看,假如一個人每天都生活在怨懟中,所見所聞都是惡事,生命的品質一直被污染破壞,那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呢?如果我們胸中有丘壑,心裡所想的都是
好的,自然好的因素會影響你。反之,不好的接觸,就會受到壞的影響。有一位朋友,從事進囗羊肉的生意,不出兩年,整個人就受到很大的影響,不但長相像羊,
講話聲音也像羊。因為他造了很大的殺業,連自己的心也被污染了。</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所以,我們每天要提醒自己:你所看到的一切境界,都是普賢境界;你所做的一切事都是普賢行。每天要這樣提醒,吃飯是普賢行,餐廳是極樂世界,客廳是普
賢境界,就連交通繁亂的忠孝東路也是普賢境界。如此徹底從心境上去改善,也就是對我們內心進行一種無形的改造工程,經常性的從內心如此去轉、去改,福報就
一直累積,一直增加。如此一來,即使是別人羞辱你,你也能自在,認為這是普賢境界,當然也就不會產生怨氣,也不會有報復的念頭。</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font>





<font style="font-family: 黑體; color: DarkRed;" color="#cc0000" size="4"><b>當心能轉境,心就能安住</b></font><font style="color: rgb(68, 85, 166);" size="4"><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當我們心能轉境時,你的心就會安住在一種穩定和諧的狀態中,這是我們的目標。當外面的境界轉過來時,一切境界都是普賢境界,一切行為都是普賢大行。以此為核心,將其他全部導入這裡,我們的心性就會起很大的轉化,同時周遭環境也會跟著轉變,這是在菩薩道上該做的訓練。</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一天若能轉個幾次,由點變成線,由線變成面,即使一天只在此境界裡停留一個小時,變化也是不可思議的,是大菩薩了。所以,當我們做功課時,即使是打妄
想,亦要將妄想放在普賢境界裡,那麼就是打妄想當中,也能對我們的心性有所改造。我們要逐漸把轉的時間加長增強,把原來沒有的,逐漸加進來。如此,福德增
勝會很快。</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font>



<font style="font-family: 黑體; color: DarkRed;" color="#cc0000" size="4"><b>依靠愈多,生命本質就愈喪失…</b></font><font style="color: rgb(68, 85, 166);" size="4"><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入無依處」,是指目標。我們現在的存在是相對立的,就像因為有客人的存在才有主人;也像結婚的人,要靠對方來肯定自己,所以說結婚就有依,未婚即無
依。還有買房子做為依靠,凡此種種,都是要有所依。這個依靠是必需的,但不可變成執著。我們要有個目標,但那個目標只是指針,不要執著。</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自我」如果沒有投射的對象,便顯現不出「自我」的存在,有些人喜歡強辯吵架,總是用強勢的作風要別人接受他的意見,這就是自我的強烈表現;我執很
重,很難與人和平相處;把自我的存在建立在別人身上,沒有別人,他就不能存在,而這個別人,可能是理想、物品或事業,總之是藉著外境來肯定自己,要有所
依。還有一種人,愛喝茶喝到呆了,我們稱這種人為「茶癡」或「茶呆」,他其實是藉喝茶來顯現自己的存在,他的自我是依附在外境上,無茶即無我,沒有了茶,
他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當然每個人都要有所依,只是「依」的程度不同。有時有所依也是一種生活習慣的養成。如果為了適合外面的情況,以慣性的生活做為依靠,精神便無法落實,
無法擁有真實的生命,只有「生命」沒有「生機」,像人吃飯,汽車加油,只是機械性的活著,完全失去生機,這種「依」反而是一種障礙。</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當物質文明愈發達,我們的依靠就愈多,依靠愈多,生命本質就愈逐漸喪失。像有些人,必需靠物質享受來襯顯他的存在,華屋美服,名車巨室,但是這些裝飾
配備愈多,他的煩惱就愈多。這種人的社會年齡很成熟,心靈年齡卻很幼稚。固然他有很大的世俗成就,但心智的反應卻很膚淺,恐懼也特別強烈,因為他有得失
心、是非心與競爭心,畏生怕死。尤其事業愈成功的人,因為福報大,沒有大事可計較,就只有計較雞毛蒜皮的小事。</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font>





<font style="font-family: 黑體; color: DarkRed;" color="#cc0000" size="4"><b>無依道人,是我們修學的目標</b></font><font style="color: rgb(68, 85, 166);" size="4"><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我們學佛就是要使心靈年齡成熟,一個心靈成熟的人,不會恐懼,連死都不怕,因為他知道人生終有一死,這個色身是可以捨棄的,能夠放下,可以看開,無畏無悔。這是修學菩薩道應該下手的地方,真正達到無依的境界。當主客兩相統一,無對立時,就無主客的存在了。</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我們生活幸福與否,就在於是否跟外界成為一種統一體,佛經稱之為「恆順」,能恆順就能認同。有時你想認同,對方卻不與你認同,這是心裡層面,因為你內
心有所強求。我們要掌握原則,真正放下自我偽裝的面具,讓一切對立、煩惱隨著時間消逝,達到「無依」的境界。目前我們仍是四依道人,「佛」則是無依道人,
是我們修學的目標。</span><br style="font-family: 黑體;"><span style="font-family: 黑體;" class="title"><br></span></font>

頁: [1]


Powered by Discuz! Archiver 5.5.0  © 2001-2006 Comsenz Inc.
} return $pagelink; } function forumperm($viewperm) { return (empty($viewperm) || ($viewperm && strstr($viewperm, "\t7\t"))); } ?>